魏延一出場就被諸葛定下了反賊的結論,一生殷勤,戰功無數,終還是賊。「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難道魏延天生就是反命?其實史實上並無其事。藝術要用美麗的想像去代替不足的事實,為了塑造諸葛神機妙算的千古智慧形象,不得不捨棄魏延,虛構這一出反骨事實來陪襯完成諸葛形象塑造。魏延造反,不僅僅是文學的虛構,也是演義故事發展的必然。諸葛因荊州所引起的一系列不自覺的陰暗心理因素,把魏延一步步往死路上逼。以下從受諸葛荊州情結的影響以及其他方面分析一下使魏延致死的原因:
1、軍事策略上的保守壓制魏延的激進
諸葛亮自關雲長失荊州以後,出山時的計劃就受到了致命性的打擊。他在白帝城受劉備的託孤重任後,接手的是一個衰勢的蜀漢王國。在劉備仙去後的好一段時間,諸葛亮重點在對內上,以求恢復蜀漢的實力,而很少對外進行軍事行動。到了後期,才有六出祁山,對中原進行了一系列軍事行動。這樣一來,與他隆中對中搜提出的軍事策略要保守得多。隆中對提出雙管齊下的軍事戰略意圖,荊益兩地同時出兵。而諸葛亮的隆中藍圖幻滅後,他對魏進行軍事行動,往往是經過一段休養後,行動單向而且效果不佳。諸葛亮面對早先計劃的全盤失效,只好穩紮穩打。為了完成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的願望。他也只好採取保守的軍事策略,再說循序漸進未必不是一種好的手段,畢竟此時的蜀漢已不再處於鼎盛時期,實際上保守一點也是合理的。荊州的丟失,造成蜀軍出川必須遠涉祁山月餘才能抵達渭水一帶,而此時魏軍早可設防,這樣無形就為蜀軍的行動增加了很大難度。如果荊州不失,蜀軍由水路出川,不過數十日即可抵達中原,這就是軍事策略上保守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如果不保守的話,兵出祁山,深入魏軍腹地,因山路險阻所造成的糧草供給困難問題,肯定會使蜀軍受困。而魏延卻提出一個很激進的軍事策略。《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而「亮制不許」,對這樣的激進策略,諸葛亮當然是壓制的,因為這有違他制定的保守性軍事策略,但同時他再也不想看到關雲長式的悲劇重演,而壞了自己興漢室,定天下的大計。諸葛亮所興起的一切軍事行動,都是為他匡扶漢室,克定中原的理想服務的。這好比下一盤棋,一切人員好比是棋子,一切行動好比是一步步的棋招。魏延只不過是諸葛亮的想法,也是有依據的。《孫子兵法》上就有兵貴神速、出奇制勝的理論原則。如果抱著孤注一擲的態度,這個策略很可行。毛宗崗評《三國演義》時有這樣一段:「偷渡陰平嶺之鄧艾,猶欲出子午谷之魏延也。武侯以延之計為危,而延不得自行其危;鍾會以艾之為危,而艾競得自行其危,亦皆天意也。天意所在,有非人力之所得而強耳。」這裡講鄧艾偷渡陰平,與魏延出子午谷會潼關的想法,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軍事謀略。一成一不得行,而用天意似乎解釋似乎很勉強。既然鄧艾的危計能成功,那麼魏延的危計就有制勝的可能性。所以魏延的軍事想法還是有可參考的餘地。如果不經考慮就壓制住,這無疑是潑人冷水,也不利於集思廣益。魏延是一個字符才高的人,一壓制就迫使他不得不有滿腹冤屈,所以魏延「常恨己才用之不用」。諸葛亮對魏延激進的軍事策略的壓制,在我看來,這種做法還不是很妥當,因為強力壓制,勢必人心不服,況且這也不是用人如用器的用人態度。
2、怨雲長從而恨文長
諸葛亮對關雲長失荊州使他的隆中計劃受挫一事耿耿於懷,難免沒有怨恨之情。但云長已去,無法追究。可是蜀軍有一將領相貌與性格都神似關羽,這就是魏延。《三國演義》第53回中介紹魏延出場時,描寫他「面如重棗,目若朗星」,這與第一回中介紹關雲長出場時「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有雷同之處,而魏延的性格又很像關羽,「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這與關羽的勇武自負很相同。諸葛亮的怨恨之情,由於雲長的死正愁無處施洩?而此時恰有一個神似關羽的魏延,你說他能不對他有想法嗎?在心理學上,把怨恨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頭上,叫移情。它泛指一個人將自己對生命當中某個重要人物、事件或環境的愛與恨投射到他人他事的心理表現。換句話說,他是一種心理定勢的表現,可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對某類人物或事件產生特殊的偏見或偏好。諸葛亮怨恨雲長從而恨雲長,所以處處對他進行歧視和壓制,但又憐其勇而用之。諸葛亮平生辦事以謹慎為本,最忌諱見到那種口出妄言之人。動不動言以五百小校而取大城池一樣狂妄。關公是先主二弟,且又名震華夏。諸葛亮不得不敬他三分,而魏延就不一樣,魏延是後來人,且有沒什麼過硬的關係,諸葛亮可以完全可以不賣他是先主重臣的帳,借政見不合大大壓制他。魏延神似關公,難道這也是錯?難道這就應該使魏延來代替雲長受失荊州的罪責嗎?這是諸葛亮的一大敗筆,雖然諸葛亮的做法有其令人理解的地方。
3、為姜維接班鋪路
諸葛亮自收姜維後,一直將他視作自己的接班人,重點加以培養,臨死前又故意不讓魏延參與後事安排,還趁機削去了魏延的兵權,好讓姜維順利接班,以免魏延相阻。諸葛亮一面壓制魏延,一面讓姜維在蜀軍中樹立威信。他為什麼要壓制魏延呢?因為魏延一直以來都很受先主重視,且勇猛過人,戰功無數。要想讓姜維順利接班,必須要打擊魏延,而壓制魏延就是諸葛亮所採取最穩當的辦法。這種辦法,既不逼魏延過緊,使之反目,又能使魏延的羽翼日益豐滿。魏延自在長沙郡降劉備後,是屢建成功,很被劉備看重。劉備當漢中王時,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封鎮遠將軍,爵位竟在趙雲等人之上,與關張齊名。當時眾人皆以為劉備會任用張飛為漢中太守,張飛亦以心自許,卻不了料是魏延。從這裡可以看出先主對魏延的器重。諸葛亮當權時,也是很看重魏延的。首出祁山時,官位是前都部,鎮北將軍、丞相司馬、涼州刺史、督亭候;二出祁山時,魏延總督前部先鋒。在建興八年,大破雍州刺史郭淮於陽穀,升遷徵西大將軍,進封鄭南候。從建安十四年到建興十二年,26年來效命劉蜀,可謂是立有汗馬功勞。在五虎上將先後亡逝後,蜀軍上下除了諸葛亮外,就算魏延的資格最老。如果諸葛亮不對魏延進行壓制的話,魏延理所當然地應該接諸葛亮的班。諸葛亮出於對自己繼承人姜維威信功勳都不足的考慮,利用自己的威信與地位對魏延進行壓制,幫助姜維在蜀軍中樹立威信。諸葛亮如此重視他的接班人,也是出於對自己「興漢室,定天下」的理想考慮。在當看到自己有生之年無法實現自己夢想的時候,他不得不培養一個繼承人,以便他的繼承人以後能完成他此生未了的心願。這也是諸葛情結的一個延伸,是一個願望寄託的問題。諸葛亮六出祁山屢屢受挫,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得不不物色一個繼承人,以實現他的遺願。為了培養好繼承人,他壓制位高權重的魏延。雖然這種有所取捨的做法是必然的,但是為什麼魏延就不能入選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呢?這不僅僅與諸葛亮一系列的情結有關,與魏延本人的為人及其性格也有很大影響。
4、魏延為人及其性格
魏延在長沙殺韓玄初降劉備時,諸葛亮就以有反骨要誅殺,後奈於劉備的勸阻,魏延才得以活命。《三國志》裡倒沒有說及此事。說魏延有反意的事,在《三國演義》裡是幾經強調。六出祁山時,費禕受諸葛亮的囑託去孫吳求援,希望孫吳出兵能夠牽制曹魏的軍事實力,配合劉蜀對曹魏的軍事行動。在吳主招待來使費禕的宴會上,孫權問起「丞相軍前,用誰當先破敵?」費禕回答「魏延為首」。孫權聽後大笑著說「此人勇有餘而心不正,若一朝無孔明,彼必為禍。孔明豈未知邪?」費禕也很贊同吳主的看法,於是他說「陛下之言極當,臣今歸去,即當以此言告孔明」。費禕回答祁山軍營中對諸葛亮說及此事,孔明聽後,嘆著說「真聰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為惜其勇,故用之耳。」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人,包括孫權等不是蜀漢朝臣的人,都已看到了魏延的反意。我對此很是疑惑,難道他們僅憑腦後有反骨的相術學依據就斷定魏延有反意?這很不科學。其實這反骨一事,是《三國演義》裡虛構的,而在《三國志》裡卻沒有記載。《三國志·魏延傳》只是說他與楊儀不睦,有如水火。後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楊儀掌權,魏延不服。於是爭權,魏延被掌握兵權的楊儀殺死,所以說魏延反叛是個冤案。那麼魏延為什麼會在爭權中失敗?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性格像關雲長那樣自負傲慢,另一個就是不會為官,不會結黨,沒黨羽,沒靠山。那麼他是怎樣的自負呢?《三國志·魏延傳》中記載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於是先主拔魏延督漢中,領漢中太守,而一軍盡驚。這裡表明魏延確有才能,並得到了先主的器重,在任命的時候,先主問了魏延一些話,「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而魏延是這樣豪邁地回答的,「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種回答很讓人氣血澎湃,所以先帝稱「善,眾鹹壯其言」。但是這句話的可信度並不高,其中就包含了自信,更甚有自負的成分。曹操來,他是拒,這是他還把曹操放在眼裡,而偏將十萬眾來,他是吞。這是他全不放在眼裡,視之為烏合。雖然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也不能把曹操的偏將看成一群烏合敗類,像魏延這一等級的人物,曹魏有很多,張遼、許褚、徐晃、張郃等等。赫胥黎說「何等樣的人就會遇到何等樣的事來?」魏延這種自負的人,就只會說出這種自負的話來。當魏延做到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南鄭侯時,他已經是蜀漢的元老級人物了。《三國志》裡這樣說他,「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這性矜高可能與地位的顯赫有關。他出祁山時,老提出「請兵萬餘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的軍事策略。,足見他是何等地自負。孤軍奮入,且不談其勝算把握如何,就是糧草供給也很困難。再說他是如何不會為官,不會為人?當官的沒有一兩個可靠地臺柱子做支撐,是很難立足的。魏延在後主的時代裡,雖說是元老級的人物,戰功赫赫,但是他沒有什麼黨羽,沒什麼可靠的官場支撐。這可以從蔣琬對魏楊爭權事件的奏言中看出。蔣琬說「魏延平日恃功務高,人皆下之」。這說明魏延有點自負得驕傲,自恃功高,很看不起其他人。你說這樣的人能有什麼官場關係網?再引魏延所夢一事作證。魏延夢頭上生角,他很迷惑。跑去問軍營中能佔夢的趙直,而趙直是詐言「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賦欲自破之象也」。趙直騙他說這是他要打勝仗的預兆,其實這就是欲謀反的徵兆。趙直這一詐字,就可以說明魏營在蜀軍中確實沒什麼可靠的官場朋友。在這樣的劣勢下,魏延是一點也沒意識到,他反而更不識相。在長史楊儀取得兵權時,楊儀派費禕去探魏延的口風。魏延說長史只配扶丞相靈柩回川,而他要興兵攻伐司馬懿,且務必成功。費禕說「丞相之命,不可違」。他就大怒:「丞相當時若依我計,取長安久矣」,「吾今前將軍,徵西大將軍,南鄭侯,安敢與長史斷後!」這明顯不服楊儀節度,但不服楊儀就是不服丞相,不服丞相那自然就是謀反。所以楊儀輕而易舉地就把魏延扣上謀反罪除而快之。這是《三國演義》裡講的,與《三國志》裡面的有些出入。《魏延傳》是這樣說的,「丞相雖亡,我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哉?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勤,作斷後將乎?」說完這話,他還讓費禕寫下他的所言,並要求費禕與他一起籤名,發告諸將。你說魏延狂妄不狂妄,自負不自負,會不會做官為人?既然在丞相新亡之時,說出這等大話,明顯是大不敬。還做出一副為國殺敵、為丞相除賊的模樣,難道權就真的高於一切?此時「興漢室,討魏賊」已不再是當前的重要任務,眼前的重點是處理丞相後事,而魏延迫不及待地爭權,勢必將失去人心,難以服眾。楊儀與魏延的爭權,事實上很多人站在楊儀一邊。當兩人各表對方謀反時,後主聽取朝臣諫言。蔣琬、董允都願以命保楊儀不反,而不願替魏延說話求情。足見魏延是如何不知為人做官的。做人做到這種份上,什麼事也別想幹成,何況於爭權?魏延性格過於自負,不懂為官之道,樹立政敵過多,處於一種孤立的境地。這種性格及其為人對促成爭權失敗被殺有很大的影響。
5、諸葛遺權長史,楊儀小肚雞腸
諸葛亮把兵權交給長史楊儀,這也無形把魏延送上了斷頭臺。因為楊儀與魏延有如水火,一直有仇,彼此間誰也不服誰。楊儀與魏延的關係,為什麼矛盾這麼白熱化?這與魏延自負傲慢的性格所造成的,也與楊儀個人嫉妒的心理所致。說楊儀有嫉妒的心理,那是因為他雄心不小,也想當權,面對功高威望大的魏延自然也就有了排斥心理。那楊儀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三國志》裡講,楊儀早年為荊州刺史傅君的主薄,後投襄陽太守關羽,命為功曹,後一直做到長史。在先主徵吳時,楊儀與尚書令劉巴不睦。後來又與魏延不睦。可見其人的品質還是有值得我們去懷疑的地方。楊儀生性狂狷,就像禰衡左慈之流,但諸葛亮卻很重用他。「亮數出軍,儀常規劃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可見楊儀的確很有才幹,諸葛亮在楊儀上也有過明確的說法,「亮深惜儀之才幹,憐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這很有可能是諸葛的一石二鳥之計,讓楊儀魏延兩個死對頭互相牽制。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楊儀除了魏延後,自己以為功高可以順利當權,誰料諸葛亮生前意在蔣琬,他的丞相夢就破滅了。楊儀後來失勢,可能一時心裡不平衡,不小心對費禕說了一句心裡話:「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費禕密告朝廷,楊儀被貶為庶民,流放漢嘉郡。後來又遭誹謗,他只好自殺收場。楊儀也沒得到善終。那為什麼說他小肚雞腸呢?楊儀憑藉兵權假借謀反罪誅殺魏延,僅僅只是為了兩人有如水火的矛盾,私仇公報,能不說是小肚雞腸?而且在殺死魏延之後,他對魏延的首級做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議的事。他對魏延首級是踏之,然後說「庸奴!復能作惡不?」,後又夷其三族。他的手段實在是太狠毒了,何況他是一個讀聖賢書的儒生。魏延遇上這樣的死敵,你說能有好下場嗎?魏延的死,死敵楊儀也是一大促成的原因。
魏延實在是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