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諸葛亮的安排·時年33歲的姜維

2021-02-13 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有一個著名誤解:

諸葛亮一直在坑魏延。

這誤解,大概來自於《三國演義》。

羅貫中的做派嘛,魯迅先生說過了:

「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至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羅貫中誇人,經常誇劈叉了。

史書上諸葛歸天,魏延鬧事,自己作死,死了。

羅貫中覺得不過癮,要加戲,顯得諸葛亮神機妙算,未卜先知:

為了顯得劉備得人心,在襄陽就讓魏延出來要投劉備。

為了讓魏延有作用,在長沙設定讓魏延救黃忠投劉備。

為了塑造諸葛亮有先見之明,說諸葛亮看出魏延反骨要斬他。

為了表現諸葛亮跟魏延的對立,還描寫陳式和魏延各色不滿諸葛亮。

為了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魏延,魏延死得其所,還描寫了諸葛亮遺計殺魏延。

總之,搞得諸葛亮早幾十年就看準魏延要反——把諸葛亮當算命先生看。

搞得諸葛亮一直打壓魏延。

於是各色民間說法,也就覺得是諸葛亮打壓魏延了。

然而並非如此。

論正史,諸葛亮簡直是最看得起魏延的人,甚至是魏延的幸運星和保護神。



正史,魏延以部曲身份,隨劉備入蜀,先拜牙門將軍,再督漢中鎮遠將軍——而非眾人以為的張飛——再鎮北將軍。

這是劉備時代的魏延。

劉備何以喜歡魏延呢?

魏延勇猛,善養士卒,又性子高傲,當時皆避下之——這不就是個小關羽?

羅貫中一定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三國演義》裡安排魏延出場時「面如重棗」,紅臉,還用大刀。完全比照關羽來的。

劉備駕崩了,到諸葛亮時代。

諸葛亮北伐時,魏延督前部,丞相司馬,領涼州刺史。

——督前部,是為全軍先鋒。

——丞相司馬,是為諸葛亮親信。

——涼州刺史,州領導了(雖然涼州當時不歸蜀漢管)。

諸葛亮對魏延,實在夠好了。

之後諸葛亮更派魏延與吳懿入羌中,破費瑤與郭淮。此時魏延之於諸葛亮,已等同關羽之於劉備:別領一軍。堪稱諸葛亮以下第一人。

此戰後,諸葛亮授魏延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南鄭侯,假節——假節的意義,眾所周知。

如果諸葛亮看不起魏延,提防魏延,讓他假節作甚?怕他權限不夠大?

當然,一定會有人說子午谷奇謀——諸葛亮幹嘛不讓魏延走子午谷?

首先,子午谷奇謀不見於正史《三國志》,就是《魏略》說的,可信度稍微打個折。

其次,幾年前就說過,子午谷這計劃根本不靠譜

簡單說,子午谷之策要成功,至少滿足以下所有條件,缺一不可。

——魏延的五千人可以十日內急行軍到達長安。作為對比,曹真西徵時,軍馬在子午谷走了一個月。

——長安方面夏侯懋完全不設防,而且必須蠢到聽說蜀軍來了,立刻屁滾尿流逃走,而不選擇閉門堅守:你急行軍是不可能帶攻城器械的。

——此次偷襲保持信息的零洩漏,讓魏國關中和南陽方面完全聾掉。

——夏侯懋蠢到逃走了,還給蜀漢五千人留足糧食。

——諸葛亮二十日內把後續部隊和糧草全部運到長安。

否則,魏延這五千人全部完蛋。

哪位會說:賭一把,五千人沒了就沒了……那個:

蜀漢滅亡時,一共28萬戶94萬人口,諸葛亮北伐時人口估計還沒這麼多。

五千精兵,是蜀漢全國人口的1/200。

為了撞個大運白白送掉?

再說了,哪怕取了長安又如何?馬超當年也拿過長安,還不是在潼關被曹操按住了?魏國防禦縱深太了得,拿了長安,你要搞定洛陽和許都還是麻煩。這也不是關羽時代了,襄樊大捷就能讓各路反曹勢力蜂起,「威震華夏」。

有人會說,哪怕概率低到近乎於零,諸葛亮也可以賭一把嘛……想一想好了:

諸葛亮的資源地盤人力都不及對手,冒不起險。他北伐時,經常往祁山隴右那邊晃,一度攻佔過南安天水安定,後來又永久性佔領了武都陰平。這打法是割裂隴右,以攻為守。

諸葛亮的最終目標是北伐,但他歷次北伐,客觀上起到的結果,就是牽制、騷擾和削弱魏國:只要他存在,魏國涼州雍州不敢解甲,魏國始終緊張於他的出徵,不敢加兵。

所以咯,本就真實度並非百分百的子午谷戰略,實際上也沒啥可行性。明朝闖王高迎祥倒是真出了子午谷,被直接包了餃子。

大概走子午谷,只有「一騎紅塵妃子笑」,送荔枝比較有用吧。

總之,諸葛亮對魏延,那是真不錯的了。

架不住魏延覺得自己還可以更好。

魏延頗有些恃寵而驕,覺得人人都該低他一頭,也就是諸葛亮的長史楊儀就是不太給魏延面子,導致倆人勢如水火。

但即便如此,諸葛亮也沒對魏延不好。

後來《楊儀傳》說得很中肯: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不忍偏廢,對魏延和楊儀都夠好了。

這倆貨的名氣太大,連孫權都知道。所以孫權曾跟費禕聊過這茬。

孫權表示:

楊儀魏延都是小人,雖然有點雞鳴狗盜的才能,但將來沒諸葛亮,一定要出事。

費禕回答(傳說是董恢教的):魏延楊儀只是私怨,沒有英布韓信那麼難駕馭。現在是用人的時候,不能因噎廢食啊。

公元234年秋天,諸葛亮歿於五丈原。

臨終前,諸葛亮跟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安排:魏延斷後,姜維次之。這是第一方案。

如果魏延不聽,那就自行撤兵。這是第二方案。

按這麼算,姜維就是斷後者了。

斷後與先鋒,軍隊裡最重要的位置。先鋒打不下還好,斷後斷不好全軍盡沒。

當年于禁在曹操手下的榮寵恩遇,也就是出則先鋒,退則殿後了。

諸葛亮若不信魏延,讓他斷後幹嘛?

趁自己還活著,趕緊把魏延一刀剁了便是。

終究是,諸葛亮還是喜歡魏延的啊。

接著就是魏延自己作死的時候了。

諸葛亮歿後,沒發喪。費禕去跟魏延說話。魏延開始自吹自擂:丞相沒了,我還在!你們回去,我帶人馬接著打司馬懿!我魏延是什麼人,怎麼能給楊儀斷後!

說著說著,魏延就作妖了:要費禕跟他寫連名手書,下發諸將。

這是明擺著就地搶兵權。

費禕找個藉口跑路了,於是楊儀、費禕、姜維按第二方案,撤兵回去了。

魏延這時繼續作妖:帶兵南歸,燒了閣道:到此為止,已經是內訌謀反了。

大概魏延指望收拾了楊儀,就能有兵權?

結果何平(即王平?)過去,對魏延人馬喊一嗓子:丞相屍骨未寒,你們敢這樣?

譁啦,魏延的人都散了。

然後魏延跑路,馬岱追斬,收工。

——魏延覺得自己怪不錯的,覺得自己可以統御諸軍,可是一嗓子,人都散了。

——大概諸葛亮對他的寵愛,讓他昏了頭,真覺得自己可以為所欲為,接替諸葛亮了?殊不知那麼多人都煩他呢。


喏,這就是魏延的一生。

諸葛亮從來重用魏延,給他權限,給他官位,給他獨立領兵權,給他假節,到快死了,還信任他,讓他斷後——只是,諸葛亮顧慮到魏延可能不聽話,才考慮了二套方案。

之後殺魏延,是楊儀的事了。

楊儀當然也不是個好東西,但諸葛亮一死,魏延此前糟糕的人際關係全面崩潰。

魏延大概一直覺得是諸葛亮護著楊儀,不知道諸葛亮在護著自己——為啥諸葛亮一死,費禕、姜維、馬岱、王平們都向著楊儀呢?

我覺得,恰是諸葛亮對魏延太好,給了魏延自我感覺過於良好的錯覺。

所以咯,「諸葛亮坑魏延」,又是一個「正史本非如此,羅貫中強行加戲,民間誤以為真,奉為真理,引來一堆翻案文,結果反而坐定了事實」的案例,而已。

至於這個觀點為啥大家都信以為真而且熱衷討論?一是《三國演義》影響力大,二是翻案風流行,三是,說難聽點:

每個人都多少有懷才不遇被領導壓迫的經歷,所以看魏延覺得格外冤屈——都忘了翻翻正史,看是否如此了。

所以了,「諸葛亮打壓魏延直到遺計殺魏延」,與借東風、攘七星一樣,都是玄幻故事。放過這茬吧。

如上所述,諸葛亮恰恰可能是太溺愛魏延,才把他驕縱得眾叛親離的。

說點題外話。

楊儀殺魏延後,發現蔣琬當政,覺得自己被冷落了,開始不滿,結果也被處理了。許多人據此覺得楊儀不是個東西。

但楊儀不好,沒法反證出魏延就作對了。

孫權說得對:楊儀和魏延性格都有問題。諸葛亮也只是用人之際,用用他們而已。

王夫之先生甚至有個猜測:

——諸葛亮已經準備了蔣琬和費禕作為繼承人。趕上楊儀和魏延不和。

——於是諸葛亮準備的方案是,魏延聽話,那就算了;魏延不聽話,那就楊儀負責帶兵班師。反正楊儀是文人,一時掌握兵權,之後也不難對付。魏延掌了大權,那就麻煩些。

——結果楊儀魏延內訌,魏延死,楊儀廢,蔣琬順利接班。

——至少,沒影響到大局。

還有一個小細節。

諸葛亮安排的第一方案是魏延斷後,姜維次之。

如果魏延不聽,則諸軍自退——那時,姜維就是斷後的了。

所以才有「死諸葛走活仲達」時,姜維負責操作的傳說。

這時姜維歸漢六年,身份到底是個隴西降將。

而諸葛亮將此任務交託於他,實際上與楊儀、費禕一起掌握退兵的關鍵。

費禕是諸葛亮的二號接班人,楊儀是諸葛亮長史、退兵實際統率者。

這是姜維一生,第一次在蜀漢參與重大機密事宜。

所以諸葛亮歿後,姜維回成都,地位是:

「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

那年姜維不過33歲。

諸葛亮沒有實際將衣缽傳給姜維,但用行動,將對姜維這個降將的信賴,傳遞出去了。

之後姜維作為蔣琬的司馬,到與費禕共錄尚書事,到終於自己成了大將軍:

一切的源頭,都來自他們幾個合力處理五丈原後退兵這件事。

魏延與楊儀可能都沒想到,他倆人在那裡爭寵作妖,臨了兩敗俱傷,也沒能左右諸葛亮定的蔣琬費禕接班人地位。

而最後跨過魏延楊儀繼續向前的,反而是資歷最淺的姜維。

相關焦點

  • 七星燈被魏延踢翻,孔明為何制止姜維殺魏延?姜維得知後嚇出冷汗
    自己的星宿已經搖搖欲墜,諸葛亮看著未盡的北伐大業,不得已動用了祈禳之法,希望藉此來問天道,若是上天要蜀漢亡,那麼諸葛亮必死,如果諸葛亮不是逆天而行,那麼上天就將為其增加20年壽命。本命燈一滅,諸葛亮口吐鮮血念道:「天意啊!」而此時姜維抽刀要殺了魏延,諸葛亮趕緊攔下,為蜀漢盡了最後一份力,因為當時的魏延殺不得!魏延踢翻七星燈註定是早有準備,一旦姜維當時真的誅殺魏延,那麼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魏延的武力在姜維之上,蜀軍軍中也只剩下魏延這一個虎將。
  • 七星燈被魏延踢翻,孔明為何不讓姜維殺魏延,姜維知道後冒出冷汗
    諸葛亮為了除掉司馬懿,哪怕消耗自身精力,也發動了北伐戰爭。但由於此時蜀漢軍力衰微,北伐戰爭以失敗告終。在第六次北伐戰爭的時候,諸葛亮也扛不住了。他便擺了一個七星陣,希望向上天借20年壽命。但在他擺好陣法之後,司馬懿卻來偷營,魏延急匆匆地來上報,把諸葛亮的七星燈給絆倒了,這也相當於破了這個陣法。
  • 諸葛亮臨死前留下遺言,其中暗藏三個玄機,可惜姜維一個也沒聽懂
    、軍事領袖和精神領袖,他一死,蜀軍的戰鬥力就開始衰落。可這還不是很要緊,因為諸葛亮臨終前還有時間安排後事,他把自己死後國家和軍隊有可能出現的難題都想清楚了,並且託孤給姜維、楊儀、費禕三人。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諸葛亮對姜維說:「我平生所著兵法24篇和連弩秘訣書都在這裡,現在傳給你,你好好拿著,以後有用。
  • 守街亭這麼重要的任務,為什麼不給姜維或魏延?諸葛亮在想什麼?
    按照《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當中的描寫,街亭這個地方別看小,對於諸葛亮和司馬懿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地方。而諸葛亮由於距離較近,在爭奪街亭的戰鬥當中,無論是時間上還是地利上,都是佔有很大優勢的。所以,當諸葛亮意識到,必須要搶先一步佔領街亭的時候,接下來就是要確定人選的問題。但是,蟲子天下一直也弄不明白,守街亭這麼重要的任務,為什麼非要給馬謖呢?為什麼不給姜維或者是魏延呢?
  • 諸葛亮為何最終選擇姜維做他的的接班人
    當是時,三國鼎立中,蜀漢與曹魏、孫吳兩家績優股相比,只能是最不被人看好的垃圾股,實力最為弱小,且偏安一隅,人少地狹,假使不是諸葛亮和姜維勉力維持,儘量把戰爭的烽火狼煙引到外圍,把人民內部矛盾巧妙的轉換為敵我之間矛盾,恐怕僅僅是內部爭鬥以及強敵壓境,蜀漢想要在夾縫之中苟活42年,則根本是不可能的。
  • 魏延之死—諸葛逼人太甚
    難道這就應該使魏延來代替雲長受失荊州的罪責嗎?這是諸葛亮的一大敗筆,雖然諸葛亮的做法有其令人理解的地方。3、為姜維接班鋪路諸葛亮自收姜維後,一直將他視作自己的接班人,重點加以培養,臨死前又故意不讓魏延參與後事安排,還趁機削去了魏延的兵權,好讓姜維順利接班,以免魏延相阻。諸葛亮一面壓制魏延,一面讓姜維在蜀軍中樹立威信。
  • 三國人物之死(武將篇)——魏延之死
    漢中爭奪戰後,等到劉備在漢中稱王的時候,魏延更是遭遇突擊提拔,取代名將張飛督漢中,封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劉備此言既出,則是「一軍盡驚」。這也表明了劉備的識人之明,和對魏延才華的賞識。為了樹立魏延的威信,劉備特意安排他當著大家的面發表施政綱領,。劉備問道:「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道:「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 諸葛亮臨死前,為什麼要斬殺麾下能力最出色的魏延還說魏延有反骨
    魏延是一代出色的名將,先是替劉備把守漢中國若金湯15年,後跟隨北伐大軍,更是戰功卓著,論武堪比五虎將,論智更是賽諸葛,沒想到在蜀國後期因諸葛亮一句魏延有反骨
  • 《魏延之死》 總結篇
    《魏延之死》 總結篇一、寫在前面本文是對《魏延之死》正文部分加以總結而創作的。內容包括主要人物分析、完整劇情概述,以及其他想說的話等。二、人物分析《先導篇》中介紹的只是各個角色的歷史身份,而本篇側重的是這些人物的小說形象。相比於此前的按出場順序介紹,這裡將按照各角色所在的派系進行歸類。此外,還會對每個人的後續結局進行交代。
  • 七星燈被魏延踢翻,孔明為什麼不讓姜維殺魏延,姜維知道後冒出冷汗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知道,在諸葛亮第六次北伐的時候,他壽命已盡。但為了繼續北伐,他就大擺了一個七星陣,準備向天再借個20年。但遺憾的是,司馬懿來偷營,魏延急衝衝到營帳內稟告軍情,把七星燈給踢翻了。當時,姜維氣得要殺魏延,但被諸葛孔明制止了。在這裡,很多朋友會有疑問,為什麼孔明不讓姜維殺魏延呢?
  • 諸葛亮為何非要魏延死?並非他真的有反骨,而是不該有這一個想法
    可他沒能成功,在關鍵的時刻被殺,魏延也就徹底被坐實了謀反的罪名,這件事爭論一直都很大,包括諸葛亮到底有沒有安排人要殺他,也是一個未解之謎。  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還安排了他作為大軍的先鋒,沒有想到,諸葛亮這個時候突然患病,隨後就在軍中病重,他需要安排大軍的進退路線,此時諸葛亮已經有所察覺,讓魏延斷後,並且還特意點出,如果魏延不遵守命令,那就隨他的便。
  • 《魏延之死》先導篇
    在《演義》中,諸葛亮死後,魏延認為大軍仍能再戰而不同意撤軍。當發現楊儀接管全軍撤退並且撂下自己不管時,魏延連同馬岱率部隊趕到楊儀大軍前面,燒毀楊儀路上的棧道。在這個過程中,魏延和楊儀連續上表朝廷稱對方謀反。當成都收到消息後,朝臣一致支持楊儀而認定魏延謀反。魏延軍與楊儀軍碰面時,楊儀打開諸葛亮留下的錦囊,讓魏延連喊三聲「誰敢殺我」。魏延此刻自認天下無敵,便驕恣地大喊。
  • 諸葛亮死後,斬殺魏延的馬岱去哪裡了?下場有點悽涼!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在和司馬懿相持到秋天后,諸葛亮病情加重。
  • 《出師表》為何不提趙雲、魏延和姜維,反倒提了聲名不顯的向寵?
    大家都知道,《出師表》是歷史上諸葛亮真的寫了的,不過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的人名,卻都是不太出名,尤其是沒有趙雲、魏延、姜維這樣的名將。
  • 魏延一策讓漢中40年沒失守,為何姜維改變策略後1個月就丟了?
    219年劉備奪取漢中後,先後有魏延、吳懿、王平、胡濟四人擔任漢中守將。在258年胡濟出任漢中督前,前幾任漢中守將在面對曹魏進攻時均沿用魏延之策,確保漢中近40年未曾失守。而姜維在258年以「斂兵聚谷」代替魏延之策,當263年面對曹魏進攻時,僅僅一個月時間就丟失了漢中,這是為何呢?
  • 諸葛亮要殺死魏延是因為他腦後有反骨嗎?
    原來,諸葛亮早就料到自己死後魏延必反,於是安排馬岱假意投降魏延。那么正史是怎樣記載的呢?諸葛亮有誅殺魏延之心嗎?三國志記載」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 諸葛亮死後,憑一己之力殺死魏延的馬岱,後來去了哪?原因不簡單
    諸葛亮臨死前,感覺時日無多,便開始交待後事,諸葛亮依次叫了三個人,先是姜維
  • 諸葛亮為何要把兵法傳授姜維?而不是諸葛瞻?29年後,發現真高明
    到底年齡,當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時,他的兒子諸葛瞻剛好滿8歲,如果身在現代也就是剛好在上小學二年級左右。試問,諸葛亮又怎麼會把自己的事業交給他的兒子來打理呢?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其實在諸葛亮與哥哥諸葛瑾的家書之中已經言明,當時諸葛瞻的確實只有8歲。
  • 腦有反骨卻不知權臣術,魏延是諸葛亮最佳繼承者,為何反遭猜忌
    魏延是一個識時務者,並且他認為自己投降必須拉著黃忠一起,因為黃忠在幾次和關羽較量中,得到關羽的賞識,只有黃忠在,自己才不會死,於是黃忠被拉到市場斬首的時候,魏延帶兵救了他,並提著韓玄的頭顱給黃忠看。
  • 魏延之死撲朔迷離,真的是因為「腦後有反骨」?真相終於被說出
    此後諸葛亮一直都對魏延不放心,臨死的時候還得設計把他帶走,然而細心的讀者很容易發現其中的存在的漏洞。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魏延腦後真的有「反骨」嗎?真的是諸葛亮設計將其殺害的嗎?魏延在《三國志》裡只有是寥寥幾行,書中說道,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時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於是召開了榻前會議,將死後的軍事安排做了一番部署,但是這個時候魏延引偏軍在外並不在主營,因此當時並沒有參加會議。諸葛亮的原意是:楊儀統領主力軍隊撤回蜀中,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聽的話,就不要管他,繼續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