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 總結篇
一、寫在前面
本文是對《魏延之死》正文部分加以總結而創作的。內容包括主要人物分析、完整劇情概述,以及其他想說的話等。
二、人物分析
《先導篇》中介紹的只是各個角色的歷史身份,而本篇側重的是這些人物的小說形象。相比於此前的按出場順序介紹,這裡將按照各角色所在的派系進行歸類。此外,還會對每個人的後續結局進行交代。
1. 保皇派
1) 魏延
本文中的主角魏延,還是以忠臣的身份貫徹始終的。他勇武過人、心思縝密,還有著後三國時代飽經滄桑留下的驕傲的性格。魏延作為保皇派的代表,北伐與保護劉氏一族的使命要遠遠優先於政治鬥爭。只有後來被逼無奈才考慮與自己人刀兵相見。
在魏延的視角來看,諸葛亮死前將大事託付給他,結果又發現楊儀真正上位,並且故意排擠自己。在他寄希望於朝內送來聖旨為他正名時,董厥卻反戈一擊,將「反賊」帽子扣在他身上。手上並無兵力的魏延,依然不向敵對勢力屈服,決定在漢中重新募兵討逆。然而早早來到南鄭城的蔣琬安排好了伏兵將魏延殺死。
魏延是個悲劇角色。他是後三國時代文武雙全的巔峰代表。在他身上深刻詮釋了雙拳難敵四手,以及站錯隊的後果。嚴格來講不能說是站錯隊,只是對手勢力太大,螳臂當車罷了。
2. 中立派
1) 馬岱
又到了解析神秘人物的時間了。
/*在此先解釋一下正文第一章提到的「彭羕事件」。
【彭羕事件】——彭羕原本是益州人,劉備入川後很器重他,結果他就變得囂張自滿。得罪了諸葛亮後,被諸葛亮向劉備告密,於是被貶出成都。彭羕臨走前去見了馬超一面,跟他說了一些不忠的話,比如「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充滿了不臣之心。馬超聽完非常慌張,很快就告發了他。於是彭羕被下獄之後處死。經歷了這番波折之後,馬超一直惶恐不安,沒多久也病故了。
馬超投靠劉備之後完全沒有當年意氣風發的樣子。在此之前,他不論是國內地位、個人能力還是朝廷認可的官職,都在劉備之上,最少也是平起平坐。後來被張魯坑了一手後不得已投靠劉備,劉備對於這號人物自然也是懷著堤防心理。所以馬超後期一直都是鬱鬱寡歡的,但又不得不如履薄冰。這也為彭羕單單去找他提供了條件。馬超也為了自保必須告發彭羕,儘管劉備表示完全信任馬超,但是這種危機感常年縈繞在馬超腦海裡,最後年僅47歲就病逝了。
馬超臨終前給劉備寫的信值得研究一下,大意是:我們馬家上上下下200多口人,幾乎被曹操殺光了。就剩我的堂弟馬岱,把我的爵位讓他繼承,託付給您了,其他的也沒啥說的了。
一代梟雄,何其悲涼!
這也就引出了馬超——以及馬岱——的使命:自保。不僅僅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馬家的後代,為西涼馬氏留下火種。*/
好了,說回馬岱。
有了這種使命感,馬岱的一切言行必須小心謹慎。因此本文中馬岱的形象就是內向、嚴謹。只有涉及到個人危機與家族危急的時候他才會驚慌失措。
馬岱作為武將,或者說也是一代猛將,和魏延關係應當比較親密。當魏延被「拋棄」的時候,他本不應該站隊,結果反被魏延一通攻心,不得不上了「賊船」。他曾反對魏延在漢中募兵,但也別無他法。魏延在南鄭城中了蔣琬的圈套身死之後,馬岱自然是懷著悲痛和仇恨的。但是蔣琬抓住馬岱的要害並趁機拉攏,馬岱最終還是看重家族利益而服從。在家族命運和個人恩怨面前,馬岱選擇了收起情感,成為傀儡。
本文對於馬岱的改寫,不同於《演義》和《三國志》中馬岱手刃魏延,而是同一戰壕的戰友關係,不過是在蔣琬等人的設計中成了工具人。因為考慮到馬岱在此之前並沒有任意站隊,反而本應與魏延同為武將私交較好。本著自保的原則,當最後發現實際掌權者的時候,也自然而然地投靠了——這些都是用對方確保馬氏安危而交換的。
結局:馬岱在正史中的結局依然神秘。在此事件之後,馬岱因功加封陳倉侯。一年之後他起兵伐魏,被牛金所擊退——然後就結束了,連他什麼時候去世的都沒交代。
如果排除掉他戰後過世的可能,這樣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又有平叛之功,按理說不應該就此銷聲匿跡。哪怕調回中央任職,他的官爵也絕不會到死也只是個平北將軍+陳倉侯。對這樣的現象只有一種解釋——魏延事件後,馬岱被架空或者排擠掉了。最有理由也最有權力這麼做的只有一個人——後主劉禪。有了這種假設,原因反倒易於理解:你作為別人手裡的刀,把我們保皇派的旗幟隨便殺了,那我還能留著你?蔣琬費禕這群人我動不了,你一個無依無靠的小將軍,我不是隨便搞?大膽猜測馬岱後來因為北伐不利而被劉禪降罪,直接架空甚至解除官職,從此安心當一個凡人吧。
這條路對馬岱來說何嘗不是如願以償呢?
(不會有人真的覺得劉禪是個鐵廢物吧)。
3. 諸葛派
按理說應該叫東州派的。不過一者東州派是蜀漢建國那會的稱呼,主要是劉備從荊州帶來的老臣,這個時候差不多都死光了;二者對於這段歷史不甚了解的讀者,「諸葛派」看起來更形象。
顧名思義,「諸葛派」指的就是作為諸葛亮親信的一群人……外加諸葛亮。
1) 諸葛亮
蔣琬是整篇文章的boss?不!諸葛亮才是!
當年,諸葛亮所在的東州派的打壓掉以李嚴為首的益州派時,所剩的最大威脅自然就是保皇派。因此魏延與諸葛亮的鬥爭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諸葛亮去世後,必須保證由自己的嫡系接班,除掉魏延是理所當然的。本文實際上就是基於諸葛亮對死後的局勢進行的預判,交代好相關人員配合演出一場戲。
按照文章裡的邏輯,諸葛亮死前給成都的蔣琬寫了封信,讓蔣琬煽動朝中情緒,把火力對準魏延;再派人請得聖旨送到前線;最後安排蔣琬提前在南鄭城伏兵偷襲魏延這個老同志。臨死之前把前線的任務交給費禕,讓他騙楊儀上位(最有可能和魏延發生衝突),再以緩兵之計用兵權忽悠了一下魏延。事成之後蔣琬順理成章、毫無阻礙地根據遺囑上位。
「狀諸葛多智而近妖」——這還真是魯迅說的。
「哥不在江湖,但江湖都是哥的傳說。」
2) 蔣琬
從某種程度上說,蔣琬是諸葛亮的代言人。他所做的一切幾乎都是諸葛亮一點一點安排好的,他只需要在南鄭城穩住馬岱,支開魏延。不過做好這些也不容易,畢竟面對兩個處於崩潰邊緣、武力值又爆表的人,能夠控制好場面按計劃發展。
蔣琬是現存諸葛派的領軍人物,解決好歷史遺留問題之後,他就是無可動搖的南波灣。在本文中,蔣琬是老成持重的形象,結合他比諸葛亮還大的年紀,能在縝密的內心盤算外還有一張面癱的臉。至於他的視角的故事,就不多講了,都在諸葛亮的故事裡。
結局:蔣琬在事件之後擔任尚書令。後來先後擔任大將軍、大司馬,諸葛亮之後當之無愧的軍政一把手。尤其在軍事領域上,此人才能不下於諸葛亮。他計劃在上庸一代開闢以水師為主的第二條戰線,誓把北伐大業進行到底。然而這一計劃並沒有徹底落實,原因如下:①這個時期的蔣琬已經油盡燈枯,朝廷甚至派人勸他好好休息,可惜沒多久蔣琬就病逝;②魏國雍涼的防守穩固無比;③每次北伐都是吳蜀同時夾擊,然後每次吳國上來就送人頭,劃個水就撤退,非常坑(日常辱吳);④蔣琬之後的繼任者並沒有延續他的戰略,見「費禕篇」。
不管怎麼說,蔣琬此人才幹也是不可多得,能夠接受朝臣景仰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他絕對不是靠關係戶上位,可惜在位12年對於胸懷大志的人來說還是有一些短。本文的寫作方式對蔣琬的形象可能有些許的抹黑,但是總的來說,他有著很好的人品(埋下伏筆)。
3) 費禕
本文的費禕,並非一開始就和蔣琬站在一邊,畢竟兩人一個在朝廷一個在前線。諸葛亮雖然也給費禕布置了任務,不過沒有把全盤計劃告知於他。所以第七章的時候費禕還得需要藉助董厥來打探蔣琬的行徑,而到了終章兩巨頭對話之後,他倆才真正站在了一起。
費禕的歷史形象比較寬仁和善,體現在長期斡旋與魏延和楊儀之間調解關係。在才能方面,除了諸葛亮肯定他,他當初出使吳國的時候也得到了孫權的高度評價。然而,現代藝術作品對費禕就不是很「友善」,因為能從歷史的一些細節中推斷出此人極其腹黑的一面,比如推翻蔣琬政策、打壓姜維、消極北伐等。本文延續了這種外寬內忌的形象,讓角色更立體一些。
諸葛亮臨終前交代費禕推動楊儀「上位」,費禕心領神會,把楊儀捧到天上讓其膨脹。試探魏延之後催化了二人交惡,套董厥的話掌握全局計劃,主動表現把自己塞進蔣琬的隊伍。在整個過程中,費禕的頭號對手其實不是魏延,而是楊儀。可以看出儘管楊儀在費禕上頭,可是一言一行都在費禕的掌握之中。事情結束後楊儀發的牢騷也被費禕及時打小報告,徹底剷除這一障礙。紅果果的腹黑政客。
蜀漢後期費禕執政,奉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除了抵禦一次曹爽的進攻(毫無難度),幾乎沒有記載他軍事方面的成就。直到費禕去世、姜維掌權,才開始重新大規模的北伐。
結局:事件之後,被封為后軍師。聽起來官職不大,但蔣琬升大將軍的時候,費禕接替成為尚書令;蔣琬升大司馬,費禕接替大將軍;再然後蔣琬直接把益州刺史送給了費禕——非常典型的接班人式的升遷路線。《演義》中對此有過交代:諸葛亮臨死前宣布蔣琬為接班人,同時也把費禕作為第三代也安排好了。總之,這一路可謂平步青雲,可以歸功於站對了隊伍。不過費禕的死法在眾多知名人物中也是比較離奇的,他作為那個時代蜀漢一把手,竟是在宴會當中被魏國的間諜刺殺而死。
費禕休養生息的戰略是對是錯我不想評判。但不可否認的是,姜維接班後屢次北伐無果,確實加速了蜀漢自身的滅亡。
4) 董厥
《先導篇》提到,董厥是我額外加入的角色,在真實歷史中並無出場。如果說蔣琬是諸葛亮的代言人的話,董厥則是蔣琬的代言人——代替蔣琬把消息帶到前線、與費禕通氣。
這個選人不是亂選的,憑藉的就是董厥和魏延同為義陽人,藉此關係推動劇情發展,乃至轉折。最開始董厥收到魏延的信的時候內心應該十分掙扎,雖然想幫老鄉一把,無奈自己要服從上級安排。於是只能回信穩住魏延,再帶上朝廷的聖旨奔赴前線。當聖旨內容公開的時候,董厥應該是心存愧疚的。不過自己抱緊了大腿,之後的路也不用太擔心了。
甩掉自己惻隱之心吧。
結局:(在這裡說董厥的結局好像沒啥意義)。諸葛亮去世後,董厥先後擔任尚書僕射、尚書令、輔國大將軍(錄尚書事),也是一位蜀漢後期股肱之臣。蜀漢滅亡後,董厥投降鍾會,得到司馬昭的重用,還曾回到蜀地犒勞當地官民。西晉建立後,也擔任重要職位。
4. 其他
所謂「其他」勢力,就是不明不白地站隊,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人。本文重要角色裡,只有一人當之無愧——楊儀。
楊儀按理說應該是諸葛派的人。但是他太嘚瑟了,導致諸葛派蔣琬、費禕都不是很喜歡他。楊儀在本文中就是一個蒙在鼓裡的鐵憨憨形象,以為自己大權在握,可以為所欲為,實際上到死也是別人手裡的棋子。
結局:第十章前半部分講的就是楊儀的部分結局。回朝之後發現自己並沒有掌權,甚至只是象徵性地升了個中軍師這樣的小官。於是楊儀非常不服,認為自己資歷比蔣琬深,做尚書令的應該就是自己。所以等費禕來探望他的時候,他還傻乎乎地跟費禕抱怨,說了些大逆不道的話——這種時候還把費禕當成自己人呢。於是費禕打了小報告,楊儀直接被貶為庶人。到了民間他還不悔改,仍然我行我素,出言不遜。費禕再次找了個機會把他抓進監獄,楊儀最終在獄中自殺。
多諷刺又多現實的形象啊。
三、劇情梳理
(按時間順序交代)
楊儀和魏延向來不和,諸葛亮生前可以制衡並且各盡其才。
諸葛亮臨終前,計劃安排蔣琬接班。抬起蔣琬勢必要除掉魏延,因此給蔣琬寫了封信交代後事,以及把除掉魏延的相關計劃講清楚。
一個月之後,諸葛亮在前線把軍中文武分別召來:先交代費禕輔助楊儀假裝上位;之後讓魏延名義上掌管大權,馬岱輔佐之。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
費禕攛掇楊儀修改諸葛亮遺命,讓楊儀成為接班人。楊儀率軍撤退,拋下魏延不管。
魏延發現被楊儀奪權後先行一步,跑到大軍前面燒毀棧道,同時上書朝廷奏楊儀謀反、給董厥寫信請求幫助。
楊儀見狀也上書朝廷奏魏延謀反,二人連續上書若干份。
蔣琬在成都聯合群臣打壓魏延,逼迫劉禪寫下收繳魏延兵權的聖旨。派董厥攜帶聖旨到前線,自己則帶兵去南鄭城埋伏。
魏延軍與楊儀軍交戰之際,董厥攜聖旨趕到,宣布楊儀軍的合法性,收魏延兵權。
魏延與馬岱棄軍隊逃跑。路上決定到南鄭城再次集兵討逆。
費禕勸說楊儀不要追捕,原地休息。同時向董厥問清楚了整個事件的緣由。
魏延馬岱來到南鄭城,偶遇蔣琬。蔣琬讓魏延單獨去集兵,留下馬岱洗腦。魏延獨自一人在演武場中埋伏被殺。蔣琬帶著馬岱「參觀」魏延屍體,用馬氏家族的安危勸降馬岱。
回到成都之後,蔣琬升尚書令,馬岱封陳倉侯,楊儀升中軍師,費禕升後軍事。
楊儀不服,被費禕告發,貶為平民。
至此,魏延已死,楊儀被廢,蔣琬上位,費禕跟班。
計劃毫無偏差。
四、說點廢話
寫了挺長時間,自己感覺還是挺不錯的(厚實表皮),期間多次設想了該怎麼寫結局、魏延的死法是怎樣的、馬岱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當前這一版還是比較符合預期的。
感謝發表過程中所有支持的聲音,確實給了我很多信心。不感謝這期間的所有批評——因為確實沒人批評。
有人會問了,「哎你不是宣王粉絲嗎?怎麼寫的是蜀國的內容啊?」
練練手嘛……而且魏國後期其實沒多少非三國歷史迷認識的人了,或者說沒什麼特別有戲劇性的故事。此外,蜀國建國到亡國期間,不設史官,所以很多東西都是未解之謎,可設想的空間很大。
嗯……再過一段時間應該會再寫類似的三國題材,只不過還沒想好故事,歡迎提出建議。
至於接下來,有一個其他題材的文章可寫。可能有一些晦澀,可能會有爭議,可能受眾面較小,可能看不懂的人讀起來很枯燥……其實我的構思裡它有三層含義,拭目以待吧。
再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