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像極了如今社會中的一類人:才華出眾、業務能力強,但卻性格孤傲、不懂「人際關係學」;在失去了能夠用其所長、容其之短的領導後,不幸淪為了一個被排擠、廢掉的異類。當然,環境是一方面的原因,其自身也有責任。
在伯樂劉備安排的崗位上,魏延只展現出優點、沒暴露出缺點
正史中的魏延,早年經歷並沒有那麼曲折。他一出場,就是作為嫡系參與了劉備人生中的最關鍵行動:奪取益州,「以部曲隨先主入蜀」,隨後因屢立戰功被封為牙門將軍。
「牙門將軍」一職由劉備創建,雖屬於雜號將軍,但其要求並不簡單:常伴主公左右保護其安全,必須絕對忠誠;外出打仗時,帶領親兵跟隨主公,不能要能打,還得頭腦清醒、能夠出謀劃策。簡而言之,必須文武雙全。因此,翻遍整本《三國志》,只有趙雲和魏延擔任過這一職務。
看一位員工是不是領導的親信,得看他被安排的崗位有多重要(比如說大多數公司的財務都是領導的自己人)。漢中對於巴蜀,就像人的嘴唇對於牙齒;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可以跟荊州相提並論。因此,當劉備物色漢中主將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將會是最早陪著劉備創業、忠誠\能力都合格的張飛,畢竟黃忠年事已高、馬超是半道而來的降將、堪稱完人的趙雲必須留在劉備身邊。
但最終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的,卻是魏延,以至於「一軍盡驚」。為了讓這位愛將出出風頭,順便打壓下那些心裡不服的部下,在一次全體大會上,劉備刻意讓魏延講講他的為政方案。「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個表態,不僅讓劉備非常滿意(也許倆人早已商量過),眾人也為之振奮。
隨後魏延在漢中的表現,證明了他絕不是吹牛。他鎮守漢川15年,沒有放過一個曹兵進入自己的轄區;諸葛亮主政前期,魏延曾帥前鋒深入羌地,擊破魏軍大將費瑤、郭淮,一時間威名遠播。畢竟在那個時候的所有蜀漢統帥中,能夠在進攻戰中獨當一面戰勝曹軍的,真的極為稀有。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劉備手下,魏延並沒有暴露出自身的缺點,反而把自己的忠誠、勇猛、軍事才能展現的淋漓盡致,他在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大展拳腳,更獲得了成長的機會。
這就是優秀領導的作用:不僅能用人所長、限人所短,而且能夠鎮住形色各異的手下、消除內耗,把大家團結在自己的目標之下,安安心心做個打工人。
在諸葛亮時期,魏延的缺點被無限放大,最終成了蜀漢職場的犧牲品
劉備死後,原有老將逐漸凋零,蜀漢軍事領域中,能夠獨當一面的前兩號人物,其一是諸葛亮,其二就是魏延,但兩人間的理念相差實在太懸殊。
魏延長期拼殺在第一線,軍事才華經歷過實戰的淬鍊,對自己勇猛而又兼具謀略的指揮風格頗為自信;而諸葛亮則是「一生唯謹慎」,凡事謀定而後動,布局穩健、作風保守,何況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本性上就不喜歡魏延的風格。
因此,兩人的理念衝突日漸凸顯,「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但即使如此,對於德高望重、朝野欽佩的諸葛亮,魏延還不至於有太出格的言行;而諸葛亮雖然不喜歡魏延的作風,但他為人公正、對事不對人,仍能容忍這樣的「個性同僚」跟自己共事。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是諸葛亮。
隨著元老逐漸逝去,魏延成了蜀漢陣營中資格最老、戰功最顯赫的軍事人才;加上他性格孤傲、自視甚高,平日裡絲毫不掩飾自己的信心與優越感,估計沒少懟其他人。但一來他比較強勢,二來確實有水平,大家都儘量對其忍讓,只有楊儀從來都跟他針鋒相對,兩人關係越來越僵,逐漸勢同水火。
楊儀是襄陽人,是標準的荊州派,曾經擔任關羽的功曹,其後奉命進入蜀地跟隨劉備;劉備自立漢中王后,楊儀被提拔為尚書,其資格、地位不言而喻。
楊義確實很有才幹,他作為長史跟隨諸葛亮出徵期間,處理後勤、制度等事務得心應手、完美無瑕,因此諸葛亮非常欣賞他的才幹。
但跟魏延一樣,有才華的人往往脾氣挺大,當初楊儀在尚書的崗位上就跟尚書令劉巴關係鬧得很僵,被劉備及時調整。
但在用人方面,諸葛亮不具備劉備那樣的能力,更可況他的身份也不足以鎮撫魏延這種元老。所以就出現了「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這種尷尬而又無奈的局面。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還能大致維持局面;在他死後,這一內耗的惡果就瞬間爆發出來。
首先,諸葛亮臨終前的會議,竟然故意把魏延排除在外:「密與長史楊儀......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
隨後,諸葛亮死後,早已不埋怨有軍事風格的魏延執意北伐,但費禕、楊儀、姜維等人都擁護諸葛亮安排的方案,一意孤行的魏延把自己逼成了少數派;
得知自己的計劃不被接受,惱羞成怒的魏延竟然做出了搶先南下、沿路燒毀棧道的不理智舉動。他以為這樣能讓楊儀陷入麻煩,卻不知得罪的是全體蜀漢將士。
因此,當魏延、楊儀紛紛上書朝廷、控訴對方謀反時,蔣琬、董允等人都站在楊儀這邊。相比他的父親,劉禪顯然不具備協調雙方關係的能力,只好犧牲了大部分人排斥的魏延。
眼見成為孤家寡人的魏延,隨後做出了更加過激的舉動:試圖襲殺楊儀。這種毫無意義、純粹為了發洩的舉動,成功坐實了自己「謀反」的罪名。
縱觀魏延整個職業生涯的表現,他稱得上一名文武雙全的頂級軍事人才,在前期的艱苦創業期,他戰功赫赫、威震漢中,其綜合素質甚至在關羽之上。但這種傑出表現有個前提:得存在劉備這樣的明主,能用其所長,淡化、壓制其火爆的性格,協調他與其他同僚的關係。
而在劉備死後,蜀漢第一代的名將們也逐漸凋零,魏延原本應該被視為蜀漢的軍事頂梁柱,朝廷應該容忍他的缺點、充分發揮其軍事才華。但可惜的是,一方面,魏延太過於跋扈、自視甚高;另一方面,劉禪、諸葛亮都不具備劉備那樣的御人能力。最終,存在性格缺陷的魏延,逐漸被蜀漢朝廷視為異類,在同僚們的共同排擠下走向了絕路。
性格決定命運,職場如戰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們既嘆息魏延的不幸,也應當汲取他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