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一個才華出眾的職場達人,為啥變成被排擠而死的異類?

2021-01-18 正史漫談

魏延之死,像極了如今社會中的一類人:才華出眾、業務能力強,但卻性格孤傲、不懂「人際關係學」;在失去了能夠用其所長、容其之短的領導後,不幸淪為了一個被排擠、廢掉的異類。當然,環境是一方面的原因,其自身也有責任。

在伯樂劉備安排的崗位上,魏延只展現出優點、沒暴露出缺點

正史中的魏延,早年經歷並沒有那麼曲折。他一出場,就是作為嫡系參與了劉備人生中的最關鍵行動:奪取益州,「以部曲隨先主入蜀」,隨後因屢立戰功被封為牙門將軍。

「牙門將軍」一職由劉備創建,雖屬於雜號將軍,但其要求並不簡單:常伴主公左右保護其安全,必須絕對忠誠;外出打仗時,帶領親兵跟隨主公,不能要能打,還得頭腦清醒、能夠出謀劃策。簡而言之,必須文武雙全。因此,翻遍整本《三國志》,只有趙雲和魏延擔任過這一職務。

看一位員工是不是領導的親信,得看他被安排的崗位有多重要(比如說大多數公司的財務都是領導的自己人)。漢中對於巴蜀,就像人的嘴唇對於牙齒;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可以跟荊州相提並論。因此,當劉備物色漢中主將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將會是最早陪著劉備創業、忠誠\能力都合格的張飛,畢竟黃忠年事已高、馬超是半道而來的降將、堪稱完人的趙雲必須留在劉備身邊。

但最終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的,卻是魏延,以至於「一軍盡驚」。為了讓這位愛將出出風頭,順便打壓下那些心裡不服的部下,在一次全體大會上,劉備刻意讓魏延講講他的為政方案。「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個表態,不僅讓劉備非常滿意(也許倆人早已商量過),眾人也為之振奮。

隨後魏延在漢中的表現,證明了他絕不是吹牛。他鎮守漢川15年,沒有放過一個曹兵進入自己的轄區;諸葛亮主政前期,魏延曾帥前鋒深入羌地,擊破魏軍大將費瑤、郭淮,一時間威名遠播。畢竟在那個時候的所有蜀漢統帥中,能夠在進攻戰中獨當一面戰勝曹軍的,真的極為稀有。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劉備手下,魏延並沒有暴露出自身的缺點,反而把自己的忠誠、勇猛、軍事才能展現的淋漓盡致,他在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大展拳腳,更獲得了成長的機會。

這就是優秀領導的作用:不僅能用人所長、限人所短,而且能夠鎮住形色各異的手下、消除內耗,把大家團結在自己的目標之下,安安心心做個打工人。

在諸葛亮時期,魏延的缺點被無限放大,最終成了蜀漢職場的犧牲品

劉備死後,原有老將逐漸凋零,蜀漢軍事領域中,能夠獨當一面的前兩號人物,其一是諸葛亮,其二就是魏延,但兩人間的理念相差實在太懸殊。

魏延長期拼殺在第一線,軍事才華經歷過實戰的淬鍊,對自己勇猛而又兼具謀略的指揮風格頗為自信;而諸葛亮則是「一生唯謹慎」,凡事謀定而後動,布局穩健、作風保守,何況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本性上就不喜歡魏延的風格。

因此,兩人的理念衝突日漸凸顯,「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但即使如此,對於德高望重、朝野欽佩的諸葛亮,魏延還不至於有太出格的言行;而諸葛亮雖然不喜歡魏延的作風,但他為人公正、對事不對人,仍能容忍這樣的「個性同僚」跟自己共事。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是諸葛亮。

隨著元老逐漸逝去,魏延成了蜀漢陣營中資格最老、戰功最顯赫的軍事人才;加上他性格孤傲、自視甚高,平日裡絲毫不掩飾自己的信心與優越感,估計沒少懟其他人。但一來他比較強勢,二來確實有水平,大家都儘量對其忍讓,只有楊儀從來都跟他針鋒相對,兩人關係越來越僵,逐漸勢同水火。

楊儀是襄陽人,是標準的荊州派,曾經擔任關羽的功曹,其後奉命進入蜀地跟隨劉備;劉備自立漢中王后,楊儀被提拔為尚書,其資格、地位不言而喻。

楊義確實很有才幹,他作為長史跟隨諸葛亮出徵期間,處理後勤、制度等事務得心應手、完美無瑕,因此諸葛亮非常欣賞他的才幹。

但跟魏延一樣,有才華的人往往脾氣挺大,當初楊儀在尚書的崗位上就跟尚書令劉巴關係鬧得很僵,被劉備及時調整。

但在用人方面,諸葛亮不具備劉備那樣的能力,更可況他的身份也不足以鎮撫魏延這種元老。所以就出現了「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這種尷尬而又無奈的局面。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還能大致維持局面;在他死後,這一內耗的惡果就瞬間爆發出來。

首先,諸葛亮臨終前的會議,竟然故意把魏延排除在外:「密與長史楊儀......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

隨後,諸葛亮死後,早已不埋怨有軍事風格的魏延執意北伐,但費禕、楊儀、姜維等人都擁護諸葛亮安排的方案,一意孤行的魏延把自己逼成了少數派;

得知自己的計劃不被接受,惱羞成怒的魏延竟然做出了搶先南下、沿路燒毀棧道的不理智舉動。他以為這樣能讓楊儀陷入麻煩,卻不知得罪的是全體蜀漢將士。

因此,當魏延、楊儀紛紛上書朝廷、控訴對方謀反時,蔣琬、董允等人都站在楊儀這邊。相比他的父親,劉禪顯然不具備協調雙方關係的能力,只好犧牲了大部分人排斥的魏延。

眼見成為孤家寡人的魏延,隨後做出了更加過激的舉動:試圖襲殺楊儀。這種毫無意義、純粹為了發洩的舉動,成功坐實了自己「謀反」的罪名。

縱觀魏延整個職業生涯的表現,他稱得上一名文武雙全的頂級軍事人才,在前期的艱苦創業期,他戰功赫赫、威震漢中,其綜合素質甚至在關羽之上。但這種傑出表現有個前提:得存在劉備這樣的明主,能用其所長,淡化、壓制其火爆的性格,協調他與其他同僚的關係。

而在劉備死後,蜀漢第一代的名將們也逐漸凋零,魏延原本應該被視為蜀漢的軍事頂梁柱,朝廷應該容忍他的缺點、充分發揮其軍事才華。但可惜的是,一方面,魏延太過於跋扈、自視甚高;另一方面,劉禪、諸葛亮都不具備劉備那樣的御人能力。最終,存在性格缺陷的魏延,逐漸被蜀漢朝廷視為異類,在同僚們的共同排擠下走向了絕路。

性格決定命運,職場如戰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們既嘆息魏延的不幸,也應當汲取他的教訓。

相關焦點

  • 魏延之死
    魏延之死《三國演義》說魏延腦後有反骨,諸葛亮一見面就要殺掉這個功臣。從開始就埋下伏筆,為後來計殺魏延提供了理由。最後魏延中計,大叫:「誰敢殺我?」被馬岱一刀斬了。很精彩,但不真實。     歷史上的魏延並沒有造反,即便是小說中的魏延也沒有造反。    赤壁之戰後,劉備疏遠了諸葛亮,取西川的時候,帶的是龐統、魏延。
  • 《魏延之死》先導篇
    魏延軍與楊儀軍碰面時,楊儀打開諸葛亮留下的錦囊,讓魏延連喊三聲「誰敢殺我」。魏延此刻自認天下無敵,便驕恣地大喊。結果剛喊完一聲「誰敢殺我」,馬岱從身後手起刀落將魏延斬首——馬岱的臥底也是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計策。《演義》講述的便是一個謀反之人晚節不保的故事,並襯託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是如果回歸正史,《三國志》中又是如何記述的呢?
  • 《魏延之死》 總結篇
    《魏延之死》 總結篇一、寫在前面本文是對《魏延之死》正文部分加以總結而創作的。內容包括主要人物分析、完整劇情概述,以及其他想說的話等。二、人物分析《先導篇》中介紹的只是各個角色的歷史身份,而本篇側重的是這些人物的小說形象。相比於此前的按出場順序介紹,這裡將按照各角色所在的派系進行歸類。此外,還會對每個人的後續結局進行交代。
  • 三國人物之死(武將篇)——魏延之死
    漢中爭奪戰後,等到劉備在漢中稱王的時候,魏延更是遭遇突擊提拔,取代名將張飛督漢中,封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劉備此言既出,則是「一軍盡驚」。這也表明了劉備的識人之明,和對魏延才華的賞識。為了樹立魏延的威信,劉備特意安排他當著大家的面發表施政綱領,。劉備問道:「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道:「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 魏延之死—諸葛逼人太甚
    《三國演義》第53回中介紹魏延出場時,描寫他「面如重棗,目若朗星」,這與第一回中介紹關雲長出場時「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有雷同之處,而魏延的性格又很像關羽,「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這與關羽的勇武自負很相同。諸葛亮的怨恨之情,由於雲長的死正愁無處施洩?而此時恰有一個神似關羽的魏延,你說他能不對他有想法嗎?在心理學上,把怨恨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頭上,叫移情。
  • 魏延之死·諸葛亮的安排·時年33歲的姜維
    以至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羅貫中誇人,經常誇劈叉了。史書上諸葛歸天,魏延鬧事,自己作死,死了。羅貫中覺得不過癮,要加戲,顯得諸葛亮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為了顯得劉備得人心,在襄陽就讓魏延出來要投劉備。為了讓魏延有作用,在長沙設定讓魏延救黃忠投劉備。
  • 鷹派魏延之死
    有位學者也覺得像,因此專門考證《三國演義》的版本源流,解讀出一個結論:羅貫中的原著刻意把魏延描寫成關羽的一個「鏡像」(意為副本,詳見度娘解釋)。這個結論很重要,論證了魏延人生悲劇的一種邏輯性,且容後再表。氣質好不好,髮型佔一半。捋一下小說裡魏延的人生軌跡,髮型甚至決定了他的命運。
  •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麼死的?
    那麼真實的歷史中魏延是怎麼死的呢?魏延又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們需要從書中尋找答案。書中記載,魏延在跟隨劉備奪取益州的過程中作戰英勇,劉備封他為牙門將軍。於是魏延不等楊儀等人撤軍,先率人南返,目的是搶先一步在劉禪面前狀告楊儀謀反。魏延還燒毀自己走過的棧道,用來延誤楊儀的行程。楊儀也派人日夜兼程向成都進發。劉禪接連接到密報,一個說楊儀造反,一個說魏延造反,到底誰是誰非劉禪自己也搞不清楚。
  • 魏延之死:塵封1800年的三國玄機(3/5)
    評:中間很長時間沒有這個小角色的消息,在萬分危急的關頭,魏延又以固有的叛逆形象出場了,這次他的造反成功了,救了黃忠,斬了韓玄,為劉備獻了大禮,為革命立了大功。 ——雲長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欲殺之?」 ——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
  • 魏延之死撲朔迷離,真的是因為「腦後有反骨」?真相終於被說出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成功地被描述成為一個反面角色,因為謀反伏誅,當初手刃長沙太守韓玄迎接關羽入城,作為最大的功臣,諸葛亮見他第一面就給個下馬威,當眾要殺了他,認為他為人殘暴不仁,弒主不忠,說他腦後有「反骨」,還是劉備求情才存下性命。
  • 諸葛亮為何非要魏延死?並非他真的有反骨,而是不該有這一個想法
    01  在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死前看到了魏延必然會謀反,因此他就讓馬岱設計,在魏延謀反的時候將其誅殺,這個布置堪稱神來之筆,化解了蜀漢內部的一場大危機。  在正史中,魏延也確實有過異動,他在諸葛亮死後,與楊儀不和,因此就帶兵焚毀棧道,打算要制止撤兵,想要自己帶兵北伐。
  • 正史中魏延是怎麼死的?「血肉長城」之殤,不禁令人潸然淚下
    諸葛亮在臨終前,安排馬岱潛伏在魏延身邊,在關鍵時刻給予其致命一擊。然而,在正史上,魏延被稱之為蜀漢的「血肉長城」,受到長史楊儀的迫害而亡。世人讀了這一段,不禁感慨魏延之死,乃是蜀漢「長城」之殤,令人潸然淚下。
  • 諸葛亮為什麼設計殺掉魏延?並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麼?
    在劉備的一番勸說下諸葛亮饒了魏延,讓魏延欠劉備一個人情,好為劉備效力。其實諸葛亮認為魏延有反骨是假的,除掉魏延有兩個原因.第一,魏延高傲堪比關羽諸葛亮對關羽性格的評價是高傲,但關羽同樣武藝高強,還是劉備的嫡系將領,他高傲自然沒有什麼事情,只需要劉備在平時對其規勸一番就不去追究了。但魏延沒有什麼 資本也高傲了起來,這實屬不應該了。
  • 魏延之死是被冤枉的,其實,他壓根就沒想過造反
    後來,楊儀踩著魏延的腦顱,很是得意的說了一句話:「看你還敢再作惡不?」這句話似乎和當年諸葛亮對魏延的評價,形成了一個呼應,坐實了魏延「反賊」的形象,讓大家覺得魏延就應該被斬。那麼,歷史上的魏延真是這樣嗎?再看看陳壽筆下的魏延。其實,劉備是相當欣賞魏延的,單從這一點來判斷,魏延應該不存在「謀反」的想法。
  • 不是匡扶漢室,魏延之死表明一切
    不是匡扶漢室,魏延之死表明一切。  諸葛亮北伐究竟是為了什麼?而蜀國本來擁有面積最大的益州和荊州大部分地區,兩州之兵加來也算是可以的,但是東吳呂蒙白衣渡江,破壞聯盟奪走了荊州,導致蜀國只有孤零零的一個益州。
  • 諸葛亮臨死前,為什麼要斬殺麾下能力最出色的魏延還說魏延有反骨
    ,日久必反冤死而扣上一個反賊形象。要知道諸葛亮肯定知道魏延的才能遠勝姜維和馬岱,可以說是諸葛亮死後唯一一位能獨當一面的大將了,諸葛亮殺魏延第一個原因:諸葛亮早就知道魏延很強善於用兵,甚至超過自己,從第一次北伐獻策穿越秦嶺奇襲長安就看到出來,諸葛亮也知道一定會成功,但是為什麼不用呢,都說諸葛亮用兵平生謹慎,不輕易冒險,其實這不是原因,魏延只要精兵五千啊,對於北伐的幾十萬大軍五千算的了什麼呢,不過是滄海一粟
  • 歷史探秘:魏延腦後真有「反骨」嗎?諸葛亮死前是否設計殺害他?
    而魏延之死,更是三國時期的一大看點。很多人受演義的影響,認為魏延是腦後生有「反骨」,對蜀漢不忠。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的時候,就對魏延印象不好,暗地裡對劉備說:「此人腦後生有反骨,日後必然會反。」反倒是劉備對此不以為然,一直對魏延信任有加,十分重用。這可能和魏延投靠劉備的方式有關。在《三國演義》中,魏延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是在劉備攜民渡江敗走襄陽的時候。
  • 馬岱武功比魏延低很多,為什麼最後能殺了魏延?
    三國志《馬超傳》中記載,馬超臨死向劉備上疏,說他家兩百多口都被曹操殺了,只有一個從弟馬岱,希望劉備能關照關照;超死後,馬岱因為戰功,被封為平北將軍,進爵陳倉侯,曾率眾伐魏,為牛金擊退。魏延,因其腦後有反骨,諸葛亮生前一直不看好他,當初在長沙時,曾要將其拖出去斬首,幸虧劉皇叔愛才惜才,說服諸葛亮,才將魏延力保下來。
  • 三國名將魏延是如何作死的
    >魏延因為這三點:先是鋒芒太露讓自己沒了人緣,後又意氣用事讓自己失了機會,最後因招惹小人而身死名敗,可悲可嘆。 後來諸葛亮更親近才能不如魏延的其他人,且魏延在危難時無人伸出援手,都是因為魏延行事的風格一向如此張揚,惹下了許多隱藏的禍端。 在職場上,一上來就得罪了眾多同事,並明顯表現出來跟總經理的喜好不是一路,日後即使有大老闆的支持,也免不了要多出很多磕磕絆絆。
  • 魏延獻子午谷奇謀,為何遭到諸葛亮否決?只是因為忌憚其才華?
    三國蜀國諸葛亮北伐曹魏時,魏延曾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卻被諸葛亮拒絕,後世很多人常以為憾,批評諸葛亮用兵過于謹慎,導致錯失良機,當代也有人將這一案例運用於職場,認為魏延不懂職場潛規則,所以其計劃才不被採用,對此,六甲番人認為,子午谷奇謀被否決只是一次決策而已,與決策者諸葛亮生性謹慎關係不大,更與什麼職場潛規則沒半點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