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魏延是如何作死的

2021-02-23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相戀73年,這對老夫妻在去世前幾天,做了這樣一個意想不到的決定

魏延因為這三點:先是鋒芒太露讓自己沒了人緣,後又意氣用事讓自己失了機會,最後因招惹小人而身死名敗,可悲可嘆。

作者:卓早早(富書籤約作者),轉載請加微信:fushunamei

富書主播:張小荷

從前,有一個叫做魏延的草根小夥子,野心很大,自己也很有能力,可惜跟的老闆沒什麼本事,所以他很苦惱。

老闆名字叫做劉表,雖然人長得很帥,但是做事瞻前顧後,常常寧願錯過大好時機,也不去努力尋求發達之路。

這讓魏延想要出人頭地的理想,沒有合適的用武之地。

 

好在,很快他就遇到了另外一個劉老闆。

 

正是攜百萬百姓前來荊州投奔的劉備劉玄德。

劉備

 

魏延看出了這位扯著「皇叔」大旗的新晉創業者,有的是要大幹一番的野心,以及收攏人才的優良引進政策,便決心跳槽。

 

可無奈此時的魏延身份低微,又不像關羽張飛那樣,屬於劉備老闆創業初期一起打拼的元老級員工,所以他到了新公司後,一開始的地位只是一個小小的「部曲」,即什麼職位都沒有的普通隨從軍士,也就比毛頭小兵高一點點。

 

於是,魏延拼命表現自己,趁著自家劉備老闆與又一個劉老闆劉璋鬧翻了,且自家這時兵不滿萬,孤軍無糧,他好好地表現了一把自己的戰鬥力,跟著黃忠一起平定了廣漢郡,「數有戰功」,很快職位就被升到了牙門將軍。

 

牙門將軍好啊,魏延很滿意。

現在的高級幹部趙雲趙子龍當年救了劉備老闆的妻子和兒子,老闆就給他封了這個職位,現在老闆又將這職位給了自己,豈不是說明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做到像趙雲一樣的高級幹部位置?

 

自此,魏延就更加自信,更加有著向老闆積極展現本領的動力了。

趙雲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老闆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艱苦奮鬥後,終於得以在全國範圍內樹立起自家的品牌,於沔陽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

 

既然要遷都,那麼劉老闆以及各位高級幹部們自然都要搬家去成都,漢中卻也依然是極其重要的軍事政治重地,需要一名大將留下鎮守。

 

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漢中太守這個職位應當給張飛,而張飛本人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

 

卻不料,那一日,點將臺上旌旗獵獵,刀槍劍戟寒光閃閃,漢中王劉備宣布新任漢中太守人事任命,卻是被大大破格提拔的後起之秀魏延。

 

文臣們面面相覷,眾武將忿忿不平。

 

魏延這傢伙何德何能,竟在短短幾年間,就以「火箭三級跳」的速度飛快升職加薪?

這讓資歷老的、名聲響的各路人馬,如何能服氣?

 

劉備倒是明白眾人的心思,便效仿劉邦當年登壇拜韓信為大將的故事,故意當著所有人,大聲問魏延道:

魏將軍,我已把鎮守漢中的重擔壓在了你的肩上,此時此刻,你準備如何鎮守此地?

 

魏延語出驚人:

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注意這兩個數量詞,「舉天下」則「拒之」,如果是「十萬之眾至」直接「吞之」,這是何等的氣魄。

 

氣魄大到有些鋒芒太露。


鋒芒太露,這是取禍的第一點。

 

聽到這樣豪氣幹雲的表態,劉備肯定是滿意的,但這種張揚又誇大其詞的說辭,魏延的嘴倒是痛快了,其他人心裡估計都是不太信也不太爽的,更別說那些本來覺得自己有機會受封,卻突然被魏延「截胡」的將領們了。

 

《蜀書·魏延傳》中說:「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其實也就是說,劉老闆覺得魏延說得好,擺明了要給魏延撐場子,其他人也沒辦法直接硬頂自家老闆,便只好紛紛都說魏延講得好講得有氣勢。

 

但每個人心裡真正怎麼想,那就不好說了。

 

尤其是對於「一生唯謹慎」的大軍師諸葛亮來說,這種自信過頭的論調實在是很不對他的胃口。

諸葛亮

 

諸葛亮雖然沒有像《三國演義》中寫的那樣,一見魏延就說什麼「此人腦後有反骨」,還要立刻殺了人家。

但兩人的軍事作戰思想確實存在分歧,倒是可以從兩人的性格上就顯出端倪的。

 

後來諸葛亮更親近才能不如魏延的其他人,且魏延在危難時無人伸出援手,都是因為魏延行事的風格一向如此張揚,惹下了許多隱藏的禍端。

 

在職場上,一上來就得罪了眾多同事,並明顯表現出來跟總經理的喜好不是一路,日後即使有大老闆的支持,也免不了要多出很多磕磕絆絆。

 

若是有同樣草根出身的小夥伴,切記一定不要因為急於擺脫自己出身所受的限制,反而操之過急,鋒芒太露地刺傷了別人。


好在,諸葛總經理的胸襟還真沒到因為政見不同,就對某人產生嫌隙的程度。

 

諸葛與法正也是明顯的「政見不合,脾性不符」,但他們兩個都是聰明人,懂得就事論事,《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與(法)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

 

但魏延看不透這回事,在鋒芒太露這一點惹得許多人對他略有微詞之後,又做出了意氣用事的行為。

 

魏延「性矜高」,因為別人不服他,他就偏要表現出十分自信的高姿態。而且他還藏不住話,史書中經常能夠看到魏延和人吵架,一著急就要拿著刀去砍人。

 

所以當諸葛亮不用他的計謀時,他就會公開發牢騷,不考慮大局。

 

其實諸葛多次在魏延立功後,就立刻給他繼續升職加薪,從「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到「徵西大將軍,假節,封南鄭侯」。

並也曾訓斥過跟魏延產生衝突的將軍劉琰,那時候,劉琰的職位,可比魏延要高。

 

從而說明,諸葛亮還是很看重魏延的,如果魏延能夠不那麼意氣用事,一定要跟諸葛針鋒相對,如果他能夠冷靜地考慮下諸葛亮的思維立場,那麼在五虎上將都去世後,這兩人的文武搭配,興許能夠產生不一樣的顯著效果。

 

可惜,事實沒有如果。

 

意氣用事,這是取禍的第二點。

 

後來在諸葛亮和魏延死後,蜀漢就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境地,很快就走到了山窮水盡。

 

這樣看來,諸葛亮當初死活就是不同意魏延那個著名的「偏師出子午谷直取長安」的戰略構想,也許不僅僅是因為兩人的作戰風格不同,實際情況有多難。

也許更因為,諸葛亮不願意承擔這其中的風險。

 

魏延的建議是奇招,是收益高、風險也高的項目,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可能,是有去無回。

諸葛亮之所以不願意冒這個風險,不是他承擔不起偏師萬人的損失,也許是他承擔不起損失魏延。

 

魏蜀吳之中,蜀漢的人力資源搞得是眾所周知的青黃不接,深感人才匱乏的諸葛亮,不願意把自己的王牌犧牲掉,難道不是看重魏延的一種表現麼?

 

但魏延卻一腔意氣,不能領會諸葛亮的苦心,白白錯失了「將相和」的大好局面,甚至間接導致了他自己最後的蒙冤慘死。

 

當今社會中,有很多人就像魏延一樣,因為一點小事就怒髮衝冠,跟上司急眼、與同事衝突,白白失去了互利共贏的機會,更是自己給自己的未來挖下了坑。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帶兵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為前鋒

 

打仗!還是前鋒!這讓魏延很高興,但有一點不高興的是,諸葛丞相還帶著那個讓自己極度看不慣的楊儀

 

楊儀是丞相府的秘書長,沒有過人的武藝,「長於規畫分部,籌度糧谷」,是管後勤的,算帳能力不錯,人品卻不怎麼樣,孫權就曾說他:「牧豎小人也。」

 

楊儀一直看不慣魏延恃才自傲的態度,經常跟魏延衝突。

魏延哪裡是能忍讓之人,有幾次,魏延都被他激的拔刀就砍,幾乎砍到楊儀臉上了,楊儀深恨之。

 

這第五次北伐期間,諸葛亮病重,自感將不久於人世,便背著魏延召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安排後事,決定退兵,並「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

 

為什麼要背著魏延呢?

因為諸葛亮知道,魏延一定不會同意退兵。

 

諸葛也挺不容易的,他拿倔脾氣魏延也沒什麼辦法,明白即使是叫魏延來囑咐,他也未必會聽,便直接吩咐比較聽話的其他人,如果魏延不聽命令,別管他,你們自己走就行。

言下之意,大家都走了,魏延獨木難支,不由得他不回頭。

 

但諸葛亮萬萬想不到,他的這一背開魏延的舉動,恰恰給了小人楊儀可乘之機,讓楊儀有機會尋釁報仇。

 

楊儀先讓費禕去試探魏延,不明真相的魏延一聽自己的天敵楊儀負責工作,一跳三尺高:

丞相雖然病故,但不是還有我嗎?親屬和隨從官員護送他的遺體回去安葬就行,我可以率部獨當一面,繼續完成北伐大業,不能僅僅因為丞相去世就放棄既定國策。

 

其實魏延當時已經做到軍級幹部的位置,北伐軍中除了諸葛丞相,也確實是他官最大了,而且,不能因為一人死而廢天下事這說法,雖然衝了點,卻也沒什麼大錯,但錯就錯在,楊儀現在把持了主動權。

 

楊儀直接將「違背命令」之名扣給魏延,然後便開始部署撤退,根本不給魏延任何消息了。

 

招惹小人,這是取禍最致命的第三點。

 

當魏延反應過來時,已是進退維谷,他一怒之下,率領所部先行撤退,且燒絕閣道,上表奏告楊儀謀逆。

 

與此同時,楊儀也上表揭發魏延造反,一天之內,兩人的表章同時送到蜀漢後主的案頭。

 

這樁官司突然而且離奇,後主劉禪詢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等人,是忠是奸,成了人緣好壞的比拼。

因為魏延率先做出了攻擊的舉動,且眾人主和派居多,便都懷疑魏延而相信楊儀。

 

事實上,魏延如果要反,應該向著敵國的方向北上才對,而他的行軍路線,卻是跟楊儀他們一樣,是南下的,魏延明顯只是被楊儀惹惱,想要收拾他而已。

 

但事已至此,魏延無力回天。

 

最終,魏延部眾被王平勸降,魏延本人無心戀戰,被馬岱追上殺死,身首分離,熱血噴濺。

 

楊儀奪過魏延頭顱,惡狠狠地砸在地上,竭盡全身力氣去踐踏,咬牙切齒地罵道:「庸奴,復能作惡不?」

然後,楊儀又以誅殺叛賊親屬為名,下令將魏延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全數滅絕。

 

職場中,誰都會有犯到小人的時候,但如果跟小人長久糾纏,不僅自降了身價,而且還會被小人惦記上,動不動就竄出來噁心你,還會在背後耍陰招,讓你防不勝防。

 

就算能夠從小人的陰謀中脫險,卻也已經惹了一身騷,得不償失。

 

歸根結底,魏延因為這三點:先是鋒芒太露讓自己沒了人緣,後又意氣用事讓自己失了機會,最後因招惹小人而身死名敗,可悲可嘆。

成都武侯祠內,兩廊的蜀漢文臣武將眾多,而惟獨沒有魏延魏文長之像,那裡的講解員曾說是因為魏延是叛臣,故無其像。

 

而鄧小平同志於1963年亦曾來到武侯祠,面對文臣武將廊,他發表這樣的見解:

這些塑像,該有的沒有,不該有的又有了,比如魏延就該有,但沒有塑像。

 

一位出生入死、勇冠三軍的戰將,沒有死在鐵馬秋風的百戰險地,卻橫死於本部營壘的明槍暗箭之下,背負叛臣罪名至今,這實在是一件令人痛心之事。

 

現代職場中,即使再有才能,也要時刻注意,不要讓鋒芒太露、意氣用事、招惹小人這三點成為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否則,早晚會將自己栽了進去。

 

我們應當韜光養晦,在適當的時候一鳴驚人,而不是做那隻傻傻的出頭鳥,去當眾人的靶子。

 

我們應當理性為先,在遇到不順心的人或事之時,三思而後行,不要讓情緒主宰大腦,而要用大腦控制自己的情緒。

 

我們應當進退有度,不將自己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跟「垃圾人」計較上,而是應該寵辱不驚、處變得當,努力奮鬥到更高的地方,就會發現,拉開階層差距後,那些小人已經傷害不到你了。

(富書優品限時購上新,百樂笑臉筆和紙膠帶熱賣中)

作者簡介:卓早早,富書籤約作者,90後留英影視碩士,經濟學新聞學雙學士,外向孤獨患者,味覺鈍感,直覺敏銳,冷辣不忌,讀書觀影幾家話,談情論史一碗茶,詩酒趁年華。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原創不易,隨心打賞

富書原創矩陣: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FranklinReadingClub),爸媽精讀(shenduwenhua),富書(zhongchoudushu),出版暢銷書《絕不過低層次的人生》

商務合作微信:fushusz(備註品牌),微博@富書創始人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富書嚴選購買好物

相關焦點

  • 趙雲張郃死後,後三國時期還有哪些名將?誰能排第一?
    三國書籍中,其實劇情最好看的是三國前中期,我們大家經常討論的也是之前的劇情。
  • 正史中的三國十大名將排行,他排第十名傷了很多三國迷的心
    那麼,正史中三國十大名將的排行是怎樣的呢?他們都是誰?其實陳壽在撰寫三國史的時候已經明確交代了三國名將的排行,依據他所記載的名將經歷,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發現三國十大武將的排行。在正史中,三國十大名將分別是張遼、關羽、張飛、文鴦、孫策、張郃、孫堅、魏延、趙雲、陳到。
  • 三國二十四名將中,猛將雖多,但文武雙全的大將,只有8人
    三國名將雖多,但是最出眾的還是三國二十四名將。這24人是袁紹帳下的顏良、文丑,蜀漢陣營的五虎上將,以及魏延、姜維,曹魏陣營的張遼、張郃、許褚、典韋、龐德、鄧艾、夏侯惇、夏侯淵、張繡和徐晃,江東陣營的孫策、太史慈、甘寧和周泰,以及三國第一名將呂布。
  • 三國十大名將排名:關羽第三,張飛第八,第一寫進教科書
    與這些謀士相比起來,在三國時期的武將,就顯得要實在得多。他們,以武力為根基,以格局為導向,最終幫助主公平定城池,譜寫佳話。 在三國時期的名將如雲,但就功勞與名聲、影響力、成就感等綜合因素來看的話,只有以下幾個人可以位列前十。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排名第十位的名將是誰?
  • 龐德和魏延,同為三國頂級猛將,究竟誰更勝一籌?答案很簡單
    喜歡《三國演義》的朋友,比起三國之間的角逐,大都對武將之間的單挑,更感興趣。
  • 論歷史上三國時期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能人廣泛,有志之士正是建功立業之時,這個時期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名將和謀士。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就是魏延,魏延是一代名將,在五虎上將亡故以後,當時人才匱乏的蜀漢可謂是擎天之柱,他的武力雖然比不上五虎上將,但是他的謀略和統兵之才與五虎上將有過之而無不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就曾提出子午谷奇謀,由於這個計劃過於冒險,被諸葛亮否決,歷史上對於這個計劃說法不一樣,本人今天說說對這個計劃的看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計劃是:聲東擊西。
  • 三國24名將排名:三國演義二十四名將是誰?
    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三國被談論最多的就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了,三國時期,英雄輩出,出現了很多的名將,可謂是星漢燦爛。三國24位名將源於一首串聯三國前期到後期武將的打油詩,出處不詳,但在民間廣為流傳。
  • 三國演義中,龐德單挑魏延結局如何,龐德能不能斬殺魏延
    三國演義中的龐德與魏延應該都算是一流武將中的中下水平,龐德的排名稍微高一點,在整個三國演義中能排前十的位置,而魏延大概比龐德要低幾位,具體的排名還得看兩人的戰績如何,先來看看兩將具體的戰績有哪些?
  • 馬岱如何能斬殺得了魏延?
    蜀中大將不少,為何諸葛亮獨獨選中武藝不算頂尖的馬岱來對付魏延呢,這個馬岱到底是何許人也?據三國演義說馬岱是名將馬超的堂弟,蜀漢中後期的重要將領。早年他曾經從曹操手中死裡逃生,後跟隨馬超大戰曹操。建安十九年,馬岱隨馬超歸附劉備,馬超臨終前將馬岱託付劉備。跟隨丞相諸葛南徵孟獲和北伐曹魏,馬岱久經沙場、多負辛勞,作戰冷靜而勇猛,深得諸葛亮信任。
  • 龐德:被三國硝煙埋沒的一代名將
    三國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湧現了一大批文臣武將,可謂是群星璀璨、將星如雲,但是由於一些文學作品的主觀性,很多人的歷史地位被降低,曹魏政權的龐德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真正的龐德可謂是一代名將,就算與三國的代表人物關羽相比,也是不遑多讓。
  • 三國四大武功高手:一人獨戰關羽張飛魏延,一人跟張飛大戰三天一千回合不敗
    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三國演義出現前、元朝平話中的三國四大高手:沒有呂布關羽馬超,趙雲也排不到首位,因為有一人曾獨戰關羽張飛魏延,還有一人跟張飛大戰三天不分勝敗。這樣看來,關羽排在張飛龐德前面,是不大公平的,即使僅以《三國志平話》為依據,關羽也進不去三國四大高手行列,很多人熟知的馬超馬孟起,就更進不去了——葭萌關之戰,劉備諸葛亮根本就沒想過讓關羽張飛趙雲出手,殺雞焉用牛刀,派個魏延魏文長上場,就把馬超擺平了。
  • 三國慘死的10大名將,關羽墊底,張飛第六,第一是呂布剋星
    8、呂布呂布是三國第一猛將,他曾一人大戰劉關張三兄弟,以及許褚、典韋、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6將,這展現了呂布不俗的戰鬥力,但是呂布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下邳之戰時,他聽從妻子之言,不願出城駐紮,導致自身被曹操生擒。呂布成階下囚後,為了活命,提出要歸降曹操,還讓劉備為他求情,但劉備為了避免呂布被曹操收歸帳下,故意提到了丁原、董卓。
  • 三國二十四名將終極武力榜:呂布之下,馬超稱雄,關羽未入前五
    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這是廣為人知也是大家津津樂道的三國二十四名將排名,可以說這份榜單攘括了三國絕大多數名將。但是熟悉的人也知道,這份榜單肯定不是單純以武力為標準的,最明顯的有幾個例子:比如說文鴦那麼悍勇居然沒上榜?文聘和魏延大戰了至少200回合多回合,最後退走的是魏延,文聘也沒上榜,周泰雖然在東吳算厲害的,但是他和韓當兩人雙戰許褚,雙戰文聘,被關興和張苞逼退,憑此武力也能上榜?
  • 三國志姜維傳,那些曾經名聲大噪的三國名將只剩下寥寥無幾
    三國志姜維傳的劇情主要是講述後三國時期的故事,遊戲中的人物大多數都不是我們所熟悉的三國將領,甚至後面關卡出現的高級敵將我們甚至根本就沒有聽過他的名字
  • 三國陣亡時官職最高的名將:關羽僅排第四,第一讓人意外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三國紛爭不停,各諸侯勢力各自為政,各自為戰。
  • 三國名將穿過子午谷進攻敵國,卻遭慘敗(不是魏延!)
    人民提起三國的子午谷奇謀,總是想起魏延向諸葛亮提的建議: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
  • 三國時期,除「魏蜀吳」名將外,還有哪些猛將?這9人均武藝一流
    三國時代,魏蜀吳鼎足三分而立,絕大多數的名將都在這三個國家效力。比如蜀有五虎上將,魏有五子良將,吳有十二江表虎臣。 其實,早在天下還沒三分的時候,各路諸侯手下就有不少的名將,其中也有不乏武力值達到了一流水平的猛將。光在《三國演義》裡面就有9人。此中只討論沒有投靠曹操、劉備、孫權的武將。
  • 為何能殺了名將魏延?
    馬岱是《三國演義》中蜀國後期的名將之一,諸葛亮多次重用與他,馬岱也為之立了赫赫戰功。劉備進駐成都後任馬超為平西將軍,後來劉備稱帝後,馬超被封為左將軍,為蜀漢的四大帥之一,即使關羽也不能奈他如何。一種是說魏延長有反骨,在諸葛亮死後,擔心魏延反水,所以以絕後患,一旦魏延不能他服從命令,馬岱就可以將其殺之。這也可以說明馬岱是諸葛亮放在魏延身邊的臥底,諸葛亮對他是非常的信任的同時他也和容易取得魏延的信任,就這樣諸葛亮把這個決定蜀國的未來交給了馬岱,最終馬岱成功的將魏延的頭顱取了下來。
  • 三國演義中,若魏延與文聘單挑的話,結局如何誰更厲害
    魏延三國演義中的文聘和魏延原來都是劉表手下,但兩人的表現截然不同,文聘是跟著劉琮一起投降了曹操,而魏延不願意投降曹操,只想跟著劉備,當劉備向南逃走經過襄陽想與劉琮對話時,劉琮不敢露面,而魏延卻擅自打開城門準備放劉備進城,而文聘作為守城將軍自然不願意了,與魏延交戰。
  • 【科普】那些歷史中的「將星亂」——魏延篇
    《侍靈演武:將星亂》由國內當紅漫畫家白貓的人氣同名漫畫改編,講述主角孫宸生活的城市是三國時期重要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