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塵封1800年的三國玄機(3/5)

2021-03-05 字耕農產品

 第五節 魏延馬岱宿孽已結  漢魏相代難逃此劫

 

我們來回顧一下《三國演義》之中魏延出場的一幕:

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 

襄陽城東門外,玄德被曹操追擊來投劉琮,蔡瑁張允亂箭射下。 

——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

當下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

(而玄德不願入襄陽。)

——魏延(與劉琮大將文聘交戰)手下兵卒折盡。撥馬而逃,卻尋不見玄德,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評:魏延出場了,尊劉的立場堅定、反曹的旗幟鮮明,難得的叛逆形象。以一次流產的造反開始了演出。

 

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韓玄要殺黃忠,剛推到門外,恰欲舉刀,忽然一將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直殺上城頭,一刀砍韓玄為兩段,提頭上馬,引百姓出城,投降雲長。

 評:中間很長時間沒有這個小角色的消息,在萬分危急的關頭,魏延又以固有的叛逆形象出場了,這次他的造反成功了,救了黃忠,斬了韓玄,為劉備獻了大禮,為革命立了大功。 

——雲長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欲殺之?」 

——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止之。 

——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 

——魏延喏喏連聲而退。 

評:這真是熱臉貼到了涼屁股,本來以為有功會受劉備封賞,誰知道差點被諸葛論罪砍頭。以魏延的叛逆性格,象孟達一樣再來個造反或者叛逃也未可知。孔明在這裡的表現是反常的,於情於理都是講不通的。多虧劉備說服了諸葛亮饒了魏延。可是諸葛緊接著給魏延的告誡也是很沒有道理的話。

 

「腦後有反骨」之說甚為荒唐,那個年代中國人都是完整的束髮,所以腦後必為長發遮蓋,況且武將常戴頭盔,不戴頭盔也多戴頭巾,孔明有什麼特異功能,竟能透過盔巾和長發看見其腦後有反骨。加之反骨之說甚為稀奇,似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至少書中獨一無二,按說整部《三國演義》,幾乎完全就是一部造反史,也是教人造反的反書。

書裡頭造反的案例層出不窮,不勝枚舉。造反的角色少說也有幾十個,魏延固然是這些造反派中出類拔萃的一個,但似乎還比不上擅自廢立,穢亂宮廷的董卓。也不上「三姓家奴」呂布的反覆無常最後直接死於自己部下的造反。也比不上孟達的反來反去的反中有反。更比不上曹氏父子、司馬氏父子這些造反翻了天的。以上這些角色倒是沒見一個說生什麼「反骨」,只提到了司馬懿的狼顧之相,這大約是真實的,而且是有目共睹,無法隱藏的。

而惟獨魏延腦後生著「反骨」,看來羅貫中借孔明之口杜撰「反骨」之說來誣陷魏延是很有可能的。那羅貫中是出於何種目的或者居心呢?很明顯魏延對於劉備蜀漢是無限忠誠的,劉備也是很賞識和厚待魏延的;偏偏諸葛亮這個二把手對魏延抱有成見,給予不公正的待遇。而羅貫中始終也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對魏延不待見,就把傳說中的「反骨」拿來當說辭,其實這是經不起推敲站不住腳的。由此可知,歷史上孔明每每欲殺魏延,似有難言之隱,小說作者羅貫中也無法道破。事實上小說《三國演義》的最大懸念,最大謎團,而三國歷史三國故事的玄機也恰在於魏延身上。

 

第六節 魏延馬岱冤家聚首,魏延射操大功難成

 

第六十五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劉備自領益州收」 

——魏延要奪張飛頭功,遇見馬岱以為是馬超,舞刀躍馬迎之,被岱回身射了一箭,正中左臂。延回馬急走,張飛救了魏延,戰退馬岱。 

評:兩人對陣,魏延防不住馬岱的暗箭,可見馬岱較魏延更有陰謀詭計。這一點孔明當盡知。後來馬超馬岱兄弟投降了蜀漢,孔明安排馬岱為魏延副將,最後安排馬岱使詐斬之,這裡便可見端倪。

 

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 

曹操殺了自作聰明惑亂軍心的楊修後兵出斜谷,被魏延詐敗殺了個回馬槍,魏延拈弓搭箭,射中曹操人中,折卻門牙兩個。 

評:

這件事情之後,孔明難得不琢磨——你說你魏延怎麼就不能一箭射死魏王曹操呢,稍微再偏一點,隨便上下左右,都有可能要了曹賊的性命,可你就不偏不倚不輕不重地射在人中,又不貫穿頸椎腦後,只射掉阿瞞門牙兩個——你可真是人如其名的魏延啊。

 

尤其後來魏延撲滅了諸葛禳星之燈,這分明是要諸葛亮孔明這個以「明、亮」為名字的人的命嘛,——諸葛亮孔明,現在成了諸葛不亮,孔明滅燈。

——好你個魏延,欺我明亮太甚,妨我蜀漢太過,無論於己於國計,都要除掉這個喪門星!這喪門星現在只在我一人之下,又沒有什麼大的過錯,不安排一個罪名正法,沒有來由就捉拿殺掉,似乎難以服眾。況且這傢伙獨領一軍作為先鋒,我手下這些窩囊廢幾乎沒有人是他的對手。我諸葛亮得絞盡腦汁來策劃這起謀殺案。「反革命罪」,不,「陰謀顛覆國家政權罪」,在任何朝代都是十惡不赦的。那就把這「謀反」的罪名安在他頭上,到時候不滅他三族九族還怪呢。可是這傢伙其實蠻忠心耿耿的——嗯,他是個愛發脾氣的人,一時間氣昏了頭,他就沒有理智了。誰能惹他生氣呢?——非楊儀莫屬。這個楊儀是個促狹鬼。誰去充當這個導火索點燃魏延這個炮仗呢?長舌婦費禕最合適。諸葛亮主意已定,便背著魏延召開善後會議,安排一二三四各項工作,專等魏延一步一步掉入圈套。

 

正所謂:

孔明燈,魏延滅。

魏延命,馬岱絕。

馬代魏,難逃劫。

炎漢廢,樹魏闕。

曹魏禪,司馬僭。

痴帝死,八王亂。

中原地,五胡踐。

昔在周,晉並諸胡成霸業。

千載後,五胡滅晉華夏亂。

天道實邇未曾遠,因果報應解連環。

(聲明:圖片來自百度,僅供此處配文使用。未及一一聯繫各著作權人,謹表謝忱。如涉及智慧財產權方面的問題,請與本公眾訂閱號聯繫。)

相關焦點

  • 魏延之死
    魏延之死《三國演義》說魏延腦後有反骨,諸葛亮一見面就要殺掉這個功臣。從開始就埋下伏筆,為後來計殺魏延提供了理由。最後魏延中計,大叫:「誰敢殺我?」被馬岱一刀斬了。很精彩,但不真實。     歷史上的魏延並沒有造反,即便是小說中的魏延也沒有造反。    赤壁之戰後,劉備疏遠了諸葛亮,取西川的時候,帶的是龐統、魏延。
  • 鷹派魏延之死
    鎮守關中八年,40多歲的夏侯懋不改紈絝本性,治軍備戰一竅不通,貪財好色卻是一把好手,差一點被忍無可忍的清河公主夥同他人設計踹死。如果不去探究「年少」一詞所帶的道德貶低色彩,只考慮其中體現的年齡差距當在5歲以上,則「年長」的魏延此時可能50歲上下,177年前後出生。
  • 《魏延之死》先導篇
    二、歷史故事本文改寫的歷史背景是: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內部由楊儀與魏延爭權而引發的政治鬥爭。最終結局以魏延被殺而告終。《三國演義》(下文簡稱《演義》)對這一著名事件進行了更富戲劇化的描寫。《演義》直接把「反賊」的帽子先扣給了魏延,甚至為此早早在長沙之戰後就埋下了伏筆(腦後有反骨),並且在事發之前穿插了「頭上長角」的暗示。
  • 魏延之死—諸葛逼人太甚
    難道這就應該使魏延來代替雲長受失荊州的罪責嗎?這是諸葛亮的一大敗筆,雖然諸葛亮的做法有其令人理解的地方。3、為姜維接班鋪路諸葛亮自收姜維後,一直將他視作自己的接班人,重點加以培養,臨死前又故意不讓魏延參與後事安排,還趁機削去了魏延的兵權,好讓姜維順利接班,以免魏延相阻。諸葛亮一面壓制魏延,一面讓姜維在蜀軍中樹立威信。
  • 《魏延之死》 總結篇
    《魏延之死》 總結篇一、寫在前面本文是對《魏延之死》正文部分加以總結而創作的。內容包括主要人物分析、完整劇情概述,以及其他想說的話等。二、人物分析《先導篇》中介紹的只是各個角色的歷史身份,而本篇側重的是這些人物的小說形象。相比於此前的按出場順序介紹,這裡將按照各角色所在的派系進行歸類。此外,還會對每個人的後續結局進行交代。
  • 三國人物之死(武將篇)——魏延之死
    漢中爭奪戰後,等到劉備在漢中稱王的時候,魏延更是遭遇突擊提拔,取代名將張飛督漢中,封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劉備此言既出,則是「一軍盡驚」。這也表明了劉備的識人之明,和對魏延才華的賞識。為了樹立魏延的威信,劉備特意安排他當著大家的面發表施政綱領,。劉備問道:「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道:「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 魏延之死·諸葛亮的安排·時年33歲的姜維
    以至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羅貫中誇人,經常誇劈叉了。史書上諸葛歸天,魏延鬧事,自己作死,死了。羅貫中覺得不過癮,要加戲,顯得諸葛亮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為了顯得劉備得人心,在襄陽就讓魏延出來要投劉備。為了讓魏延有作用,在長沙設定讓魏延救黃忠投劉備。
  •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麼死的?
    那麼真實的歷史中魏延是怎麼死的呢?魏延又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們需要從書中尋找答案。書中記載,魏延在跟隨劉備奪取益州的過程中作戰英勇,劉備封他為牙門將軍。後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諸葛亮死之前已經派兵進攻過駐紮在渭水南岸的司馬懿,進攻的效果不太理想。於是諸葛亮採取了持久戰的做法,令蜀兵就地屯田,平時耕作,戰時打仗,耕戰結合。
  • 魏延之死撲朔迷離,真的是因為「腦後有反骨」?真相終於被說出
    此後諸葛亮一直都對魏延不放心,臨死的時候還得設計把他帶走,然而細心的讀者很容易發現其中的存在的漏洞。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魏延腦後真的有「反骨」嗎?真的是諸葛亮設計將其殺害的嗎?——《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諸葛亮死後,楊儀派費禕去試探魏延的意思,魏延當即說道:「丞相雖死,但是我還在,可以派內府之人帶著諸葛亮遺體安葬,然後回成都,我繼續北伐曹魏。怎麼可以因為一人身死就廢棄爭奪天下的大事。我魏延何許人也?怎麼可以受制於楊儀?」而楊儀並不鳥魏延,繼續發兵退回成都,魏延一看軍隊走了,就搶先返回成都,並沿途還燒毀了棧道。
  • 魏延之死:一個才華出眾的職場達人,為啥變成被排擠而死的異類?
    魏延之死,像極了如今社會中的一類人:才華出眾、業務能力強,但卻性格孤傲、不懂「人際關係學」;在失去了能夠用其所長、容其之短的領導後,不幸淪為了一個被排擠、廢掉的異類。當然,環境是一方面的原因,其自身也有責任。在伯樂劉備安排的崗位上,魏延只展現出優點、沒暴露出缺點正史中的魏延,早年經歷並沒有那麼曲折。
  • 正史中魏延是怎麼死的?「血肉長城」之殤,不禁令人潸然淚下
    諸葛亮在臨終前,安排馬岱潛伏在魏延身邊,在關鍵時刻給予其致命一擊。然而,在正史上,魏延被稱之為蜀漢的「血肉長城」,受到長史楊儀的迫害而亡。世人讀了這一段,不禁感慨魏延之死,乃是蜀漢「長城」之殤,令人潸然淚下。
  • 魏延之死是被冤枉的,其實,他壓根就沒想過造反
    後來,楊儀踩著魏延的腦顱,很是得意的說了一句話:「看你還敢再作惡不?」這句話似乎和當年諸葛亮對魏延的評價,形成了一個呼應,坐實了魏延「反賊」的形象,讓大家覺得魏延就應該被斬。那麼,歷史上的魏延真是這樣嗎?再看看陳壽筆下的魏延。其實,劉備是相當欣賞魏延的,單從這一點來判斷,魏延應該不存在「謀反」的想法。
  • 諸葛亮臨死前,為什麼要斬殺麾下能力最出色的魏延還說魏延有反骨
    魏延是一代出色的名將,先是替劉備把守漢中國若金湯15年,後跟隨北伐大軍,更是戰功卓著,論武堪比五虎將,論智更是賽諸葛,沒想到在蜀國後期因諸葛亮一句魏延有反骨
  • 魏延的反骨
    《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寫關羽帶兵攻打長沙,與黃忠大戰,長沙太守韓玄懷疑黃忠裡通外應,於是要斬黃忠,幸而魏延挺身解救,殺死韓玄,獻了長沙。不料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認定他「久後必反」,下令將他斬首。虧得劉備阻止,才倖免一死。魏延有膽有識,有勇有謀,屢立戰功,深受劉備賞識。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進位漢中王,漢中這個地方當時何等重要,應派誰去鎮守?
  • 不是匡扶漢室,魏延之死表明一切
    不是匡扶漢室,魏延之死表明一切。  諸葛亮北伐究竟是為了什麼?而蜀國本來擁有面積最大的益州和荊州大部分地區,兩州之兵加來也算是可以的,但是東吳呂蒙白衣渡江,破壞聯盟奪走了荊州,導致蜀國只有孤零零的一個益州。
  • 魏延的「反骨」
    這個時候,蜀國的格局是大事以劉備為主,諸葛亮為輔,魏延和諸葛亮,性格雖然不同,但是也相安無事。可劉備死後,問題就來了。我們都知道,在劉備死去的第五年,也就是公元227年,諸葛亮決定北伐,並且給後主劉禪寫了那封有名的《出師表》。從《出師表》可以看的出來,這時的諸葛亮在蜀國,已經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
  • 歷史真相之蜀將魏延
    而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在臨死之際,說到:魏延殺死自己的主公,不忠不義,絕非善類,我若死後,魏延必定反叛。他去世前給楊儀留下了一個計策,讓他按照計劃進行。果然,諸葛亮一死,魏延立即反了,楊儀便按照諸葛亮的計策進行,最終魏延被馬岱給殺死。正如諸葛亮所言,憐其勇而用之而已,一個做不到忠心的人,本事越大,造成的危害就會越大,不如早早除之。
  • 諸葛亮為什麼設計殺掉魏延?並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麼?
    這麼一位為蜀漢大業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功臣,卻被諸葛亮認為其腦後有反骨的滑稽罪名,在諸葛亮的計劃下,把魏延處死了。那麼諸葛亮真的能看得見魏延所謂的反骨嗎?其實這只是掩飾之詞了,誰腦後有什麼反骨?完全是騙人的把戲。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拿著「腦後有反骨」的罪名,把魏延給暗中處死了呢?其實還是有原因的,諸葛亮認為魏延有兩個缺點,或許會重蹈關羽的覆轍,讓蜀漢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36所謂魏延的反骨
    更要命的是,即便沒有再反叛的想法,武將一旦喜歡獨立思考,他就有他自己的判斷,對上面下來的命令,就不一定有絕對的服從,而自己的判斷對於執行層的武將來說,並不是什麼好習慣,很可能會影響決策層的全盤部署,魏延的死就是這樣的情況。關於魏延之死,《三國演義》基本上是照搬《三國志》的記載,只是羅貫中先生進行以一些修飾和加工,人物的對話更為生動,文學性更強。
  • 三國名將魏延是如何作死的
    >魏延因為這三點:先是鋒芒太露讓自己沒了人緣,後又意氣用事讓自己失了機會,最後因招惹小人而身死名敗,可悲可嘆。魏延哪裡是能忍讓之人,有幾次,魏延都被他激的拔刀就砍,幾乎砍到楊儀臉上了,楊儀深恨之。 這第五次北伐期間,諸葛亮病重,自感將不久於人世,便背著魏延召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安排後事,決定退兵,並「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 為什麼要背著魏延呢?因為諸葛亮知道,魏延一定不會同意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