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放毛阿敏的《歷史的天空》,發現放不了。當時很喜歡這首略悲傷的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一頁風雲散吶,變幻了時空,聚散皆是緣啊,離合總關情啊,擔當生前事啊,何計身後評,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說盡三國人物,「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評」。
睡前看丞相北伐
《三國志》陳壽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三年春,亮率眾南徵,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曰:(此處省略千字,大家都會背的出師表)遂行,屯於沔陽。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詔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徵,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兇暴,功勳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幹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詔策曰:」惟君體資文武,明叡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徵,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諡,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推薦語:今天朋友圈被寧澤濤刷屏。想起小時候的男神——諸葛亮、趙雲這些三國英雄。作為一枚電視兒童,小時候最喜歡的三國、水滸、西遊,三國中最愛的是孔明,代表的是聰明,那時還不太能理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些。趙雲與周瑜、林衝被我歸到帥的一類,近似武俠小說中的男主角。三國也是四大名著裡最先讀完的。
可是最近越來越覺得,讀並不代表讀懂。詩歌裡流露的感情、心境需要偶然的神思觸通,小說裡複雜的人性與人生就需要年紀大才能懂,而且每個階段去看都有不同的感受。這也是名著的魅力,厚度足夠,才能經得起不斷去揣摩,當年鄙視的吝嗇之人,後來再看,可能就會覺得,哦原來當年他其實另有難處。如果只看表面,快意恩仇了,卻不是真正理解。年紀越大,也就越可以理解這些人生中的溝壑。
三國對於我來說,最囫圇吞棗的部分,應該就是地理。初中學歷史,最喜歡看的是歷史地圖冊,可是老師並不太講,連考試也基本都不涉及這些東西。不過我喜歡翻,後來歷史地圖冊還被我裝訂成冊,現在不知在何處。這種喜歡後來也就變成手懶。
前些天看馬伯庸的文化不苦旅:諸葛亮北伐之路,重新燃起對諸葛亮北伐路線的興趣。與當年相比,工具實在夠多,百度衛星地圖和谷歌地圖交換使用,百度側重在行政區劃,谷歌裡山河更清晰。這樣對比著,跟著這本書又走了一遍北伐之路。即使做筆記,子午道、駱谷道、褒斜道、故道、隴西大道還是只知大概。這兩天因為看到有人將諸葛亮六出祁山混為六出祁連,於是又開始翻閱這方面的資料。
地理除了資料與想像外,其實還是應該深入其地,才能真正明白優秀軍事家的匠心。不過在那之前可以先用資料與想像排除一些基本錯誤。
祁山與祁連不該混為一談,翻開地圖,一目了然,祁連山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群,祁連山滋養了河西四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可以說祁連山是伸進西北乾旱區的一座溼島,如果沒有祁連山,內蒙古的沙漠就會和柴達木沙漠,可能就不會有河西走廊。正是祁連山積雪、冰川形成的大河,滋養了北部重鎮。在這裡轉引中國國家地理的一段原話:
由黑河我想到了河西走廊的河流,是祁連山北坡流下來的一條條河流,養育了河西走廊的一個個綠洲和城市,而且是一條河流對應一座城市。從河西走廊的東面算起,石羊河對應著武威,金昌市對應著大西河,張掖市對應著黑河,酒泉市和嘉峪關市對應著北大河,玉門市對應著昌馬河,敦煌市對應著黨河。甚至是河流水量的大小而不是所轄的土地面積,決定了城市的規模。譬如因為黑河在這些河中水量最大,因此張掖也就成了河西走廊最大的城市。
祁連山在明人所著的《讀史方輿紀要》中是這樣描述的:祁連山,在甘州衛(今張掖)西南百裡。山甚高廣,本名天山,匈奴呼天為祁連也。漢元狩漢元狩元年,霍去病出隴西,擊匈奴,至祁連,斬首三萬二百級。《西河舊事》:祁連山在張掖、酒泉二郡界,產松柏五木,美水茂草,山中冬溫夏冷,宜牧放,牛羊充肥,乳酪美好。故匈奴歌曰:奪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是也。今自張掖以西,其大山多以祁連名。
如果去過青海的童鞋就很清楚,張掖西南百裡的祁連山最具體的指的是哪座山。祁連縣現在為青海,張掖為甘肅,而兩者分界便是祁連山。卻相離很近。這也是現在青海旅遊線路,多是圍繞青海湖後直接前往祁連,從祁連入張掖,走敦煌。
漢中
那祁山在哪?找祁山,就要先找甘肅的天水。天水古時為秦州,多被劃為陝西。天水、寶雞、西安這又是狹長的富饒的一段地方。而他們的南邊是秦嶺。事實上,我們要說的三國時屬於諸葛亮那邊的漢中,現在也歸陝西。但是他們都被秦嶺隔斷。如果非要想像的話,秦嶺就像一條綠到近乎黑的一條粗線,還要用鉛筆不斷加粗。要翻越這漫長的山系,古人有幾條道路,也就是之前我提到的那幾條道。對於駐紮在漢中的諸葛亮來說,要北伐,只能在那幾條道路裡選,子午道最快捷,但是這就好比打地鼠,魏國那邊的軍隊不是吃乾飯的,尤其是越靠近西安,大部隊駐紮越多,可能剛出頭就被打死。何況西邊天水寶雞那幾塊兒都是魏國的。所以這條道,諸葛亮基本不走。往西邊走,緊挨著的幾條線路裡駱谷道也是尷尬所在。
那諸葛亮走了哪幾條?
三國志記載中,諸葛亮五次北伐。第一次軍於沔陽,也就是今天的勉縣。先是透露信息要走斜谷道取郿縣,使趙云為疑軍,據箕谷,曹魏的曹真大軍拒之。結果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西走陽平關,至沮縣也就是現在的略陽,然後繼續下辯(今成縣),西和縣,到祁山(具體怎麼走,基本應該是按照這一路的西漢水在往上走),到這裡也就算真正走出了秦嶺,再往北就是下邽,屬於富饒的地段,就是天水城西南,渭水南岸,隴西非常重要的產麥基地。這個地名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會再次出現。這次北伐,開局良好,可惜馬謖街亭惜敗,揮淚斬馬謖。
那一年冬天,諸葛亮再次出兵,走散關,圍陳倉。這一次有人分析,諸葛亮只是為了蜀漢聯盟做的功課。一年裡兩次傷筋動骨,應該不是諸葛亮心中所想。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是去攻打武都、陰平,掃除走隴西大道的障礙。
所以兩年後,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還是走祁山。這是他二出祁山。按照史書中的說法,這次諸葛亮還聯合了少數民族部屬,當時曹魏正處於權力交接中,曹真有病,司馬懿從荊州入朝,魏明帝派司馬懿頂替曹真的位置,西屯長安,督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司馬懿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
結果諸葛亮留下一部分和人打祁山,另一部分跑去上邽,就是那個盛產麥子的地方,割麥子去了。後來司馬懿與諸葛亮在滷城戰,一個產鹽的地方。這一段也就與三國演義接上了。諸葛亮想與之戰,司馬懿不想打這場仗。可是張郃非打。最後數度請戰。最後司馬懿讓張頜出戰,結果是: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
這次北伐的結局是: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最後一次北伐發生在三年後,諸葛亮應該察覺自己時日無多,並沒有走他經營的祁山,而是從斜谷出,對於這次的路線也在司馬懿算計中。祁山大戰後,司馬懿早就在天水那一塊兒屯兵養馬建兵工廠,諸葛亮自然不會再去撞槍口,只能不是隴西,而是隴東。「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則諸軍無事矣」諸葛亮選擇了五丈原。
晉陽秋曰:有星赤而芒角,自東北西南流,投於亮營,三投再還,往大還小。俄而亮卒。
最後一次北伐就這樣結束。
諸葛亮死後遺命葬在定軍山,也是第一次出兵北伐的沔陽附近。
插播一句,在找諸葛亮的時候,看到後出師表,竟然曹操與祁連有一次關係: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
不過明顯也不是祁連山。胡三省考證應為河北磁縣的祁山,三國志曹操那部分,關於建安九年的故事這樣敘述:夜遣兵犯圍,公逆擊破走之,遂圍其營。未合,尚(人名)懼,遣故豫州刺史陰夔及陳琳乞降,公不許,為圍益急。尚夜遁,保祁山,追擊之。
這樣看來,祁連與祁山真是陰魂不散的關係。
再插播一句褒斜道為代表的這些路線有多難走。曹操說褒斜道:南鄭直為天獄,斜谷道為五百裡石穴耳。孔明給諸葛瑾抱怨: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堐以北閣道緣谷一百餘裡,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於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
那故道裡的大散關呢?看看著名的寶成鐵路觀音展線的示意圖就知道啦。人類面對大自然展現的勇氣真的讓人震撼與佩服。從先秦就不斷開路聯通秦蜀的人就更了不起。真的看看一路從成都往上走的這些峽谷、關隘就明白啦。唯一遺憾的是這篇推文,全篇喊的都是蜀,其實還是該說漢的,畢竟克復中原,建的國號均為漢,而非蜀。
現在一臉認真的推薦中國國家地理這篇講祁連山的文章,裡面最後一段這樣寫的:祁連山對中國最大的貢獻,不僅僅是河西走廊,不僅僅是絲綢之路,不僅僅是引來了宗教、送來了玉石,更重要的是祁連山通過它造就和養育的冰川、河流與綠洲做墊腳石和橋梁,讓中國的政治和文化渡過了中國西北浩瀚的沙漠,與新疆的天山握手相接了,中國人在祁連山的護衛下走向了天山和帕米爾高原。據說張掖之名是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手臂與身體相接處)」之意。河西走廊就是中國之臂,它為中國拽回了一個新疆。沒有祁連山,就沒有河西走廊;沒有河西走廊,就沒有了新疆。這就是祁連山的意義。
有意閱讀的請點擊閱讀原文。記得喜歡就掃描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