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的最大對手是魏明帝曹睿

2021-02-23 歷史故事
點擊上面微信號關注我關注我喲

歷史故事-每天閱讀一個歷史小故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哲理,等待您的關注,歡迎加入QQ群:423261292,共同交流!

如果您想每天都閱讀一個有意思的歷史故事,請打開微信,搜索公眾號 lishigushi, 關注我們,我們會每天給發一個有意思的歷史故事!

  與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司馬懿比起來,曹睿簡直是籍籍無名。其實在那個時代,曹睿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是司馬懿的領導,他後來被尊為魏明帝,這個「明」字,那可不是白給的。曹睿的遺傳基因好得沒話說,他是曹丕和超級大美女甄氏的兒子。據說曹植《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句子,描繪的就是甄氏。曹睿的後天教育也好得沒話說,他「數歲而有岐嶷之姿(言外表峻茂而內心聰慧)」,曹操十分喜歡他,說「我基於爾三世矣」,覺得自己的江山至少可以傳三代了,常帶他在身邊,「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可以說,他是在朝堂之上長大的,「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睿成為魏國皇帝。這年他剛23歲,相當於現在大學畢業生的年紀,他卻已是魏國最高領導人。曹睿一上崗,就面臨麻煩局面。在諸葛亮的運作下,因關羽結仇的吳蜀兩國,通過和親已結為盟國,對魏國形成左右夾擊之勢。趁著魏國老皇帝剛死、新皇帝年少,他們先後對中原用兵。

  先動手的是吳國。孫權親領大軍北伐,圍攻江夏郡(當時吳國、魏國各有江夏郡,魏江夏郡治在今湖北安陸西北),太守文聘堅守城池。朝中大臣紛紛主張發兵援救,而23歲的曹睿顯示了他過人的洞察力:孫權的優勢在於水戰,如今棄船上岸,不過是趁人不備佔便宜;前方將士守城力戰,已形成對峙,堅城之下,他是不敢久留的。 

  果然,此前派去慰軍的侍御史荀禹,快走到江夏的時候,徵召各縣民兵,連同他所帶的小部隊,總共步騎1000多人,晚上在山上散開了,大家一起點燃火把,高高舉起。孫權看到漫山遍野的火把,竟然嚇得匆匆退兵。這是曹睿第一次謀斷大事,對手是老辣的孫權,他表現得如此淡定、如此舉重若輕,天下大勢瞭然於心,令大臣們刮目相看。很顯然,這個年輕人號準了孫權的脈:他不會帶著水軍長期在陸地作戰,折了老本可就保不住江東了。吳國佔有地利,憑藉水上防禦體系,即便曹操也拿孫權無可奈何;但如果離開了水上作戰體系,前來進攻實力雄厚、人才濟濟的中原,孫權不會有多大作為。倒是蜀國的諸葛亮,對魏國是更大的威脅。

  蜀國一向不以割據一方為滿足,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為他提出的戰略,即是佔據荊州、益州,積蓄實力,「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個宏大的戰略,令劉備無比振奮,「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但劉備十分堅決,他對自己的好兄弟說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後來劉備果然如願得到荊州、益州,但當諸葛亮準備對中原用兵之時,荊州已被孫權奪走,諸葛亮設計的左勾拳加右直拳,遺憾地只剩下左勾拳,儘管如此,這一拳的力道也不容小覷。

  果決明斷戰諸葛

  公元227年,蜀國國家富足、軍隊整肅,諸葛亮上《出師表》,決定「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目標直指東漢舊都洛陽。這是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這次魏國、蜀國的大戰,魏國方面的主帥,即是魏明帝曹睿本人。諸葛亮出兵之初,進展十分順利,他先揚言兵出斜谷,派趙雲、鄧芝為疑兵,吸引了曹真的魏軍主力,自己則率軍兵出岐山,魏國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向他投降。一時間魏國大為震動,「朝臣未知計之所出」,而曹睿仍鎮定自若:諸葛亮本來擁有山川險阻,現在主動攻打我們,等於中了我們誘敵深入之計。那三郡已成諸葛亮的包袱,讓他知進不知退,「今因此時,破亮必矣。」 

  於是曹睿在洛陽點起五萬步騎,前往長安鎮守。他命令曹真進攻趙雲,張郃進攻街亭的馬謖,結果馬謖大敗,諸葛亮不得不退兵,三郡迅速被魏國平定。此後諸葛亮數度北伐,雙方互有勝負,蜀軍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北定中原的願望卻無法實現。

  公元234年,蜀國、吳國一起向魏國發動進攻,曹睿坐鎮洛陽,調兵遣將,面對諸葛亮、孫權的夾攻,絲毫不落下風。這年二月,諸葛亮兵出斜谷,曹睿命司馬懿率軍與蜀軍對陣,他命司馬懿堅守不戰,「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這年諸葛亮已54歲,自感時日無多,傾力而來,求戰心切,曹睿如此謀劃,再次顯示了他過人的洞察力。諸葛亮為求一戰,用上了激將法,他頻頻派人下戰書,並給司馬懿送來「三點式」等女子服飾,諷刺他不像個爺們。這下魏軍炸了窩,都覺得奇恥大辱無法忍受,紛紛請戰。老奸巨猾的司馬懿抵不住壓力,作勢上書請戰,曹睿當即派使者前來,勒令司馬懿及部下不得出戰。雙方僵持渭水之濱,諸葛亮進退維谷。

  這年五月,孫權大舉北徵,派陸遜、孫韶各率萬人沿淮、沔北上,自己親率大軍圍攻合肥。其時孫權勢大,魏徵東將軍滿寵建議撤出合肥,堅守壽春,曹睿拒絕了:「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縱權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諸將堅守,吾將自往徵之,比至,恐權走也。」果然,曹睿親率大軍東徵,距合肥還有幾百裡時,久攻不下的孫權聞訊撤軍。陸遜、孫韶也迅速撤退。此時,司馬懿與諸葛亮仍在關中相持,大臣們都認為應該前往支援。曹睿說,孫權退走,「亮膽破,大將軍以制之,吾無憂矣」。遂前往壽春,封賞有功將領。不久,諸葛亮病逝,蜀軍退走。這一戰,司馬懿當然居功甚偉,但他老闆曹睿用人和戰略的明斷,卻也十分重要。 

  兩線作戰,面對爺爺的老對手孫權、諸葛亮,曹睿以其剛毅、明斷和果決,絲毫不落下風,他「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他的表現,充分印證了曹操當年的眼力。從蜀國方面講,諸葛亮北伐失利無疑是十分遺憾的事。陳壽原是蜀國人,對諸葛亮充滿敬仰之情,論及北伐失利,陳壽從蜀國內外兩方面進行了探討。就蜀國內部講,諸葛亮的「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他具有管仲、蕭何般的治國才能,但統軍打仗,並不是他最擅長的,蕭何推薦了韓信,而當時的蜀國卻沒有韓信這樣的將才,「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就蜀國外部講,魏國佔據中原,軍事、經濟實力雄厚,魏明帝選賢任能,魏軍將帥人才濟濟,使諸葛亮「所與對敵,或值人傑」,「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陳壽之論,十分客觀。

  作為那個時代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諸葛亮的死不僅深刻影響蜀國,也影響著魏國。他死之後,魏明帝大大鬆了一口氣,開始大興土木,一道詔令,讓洛陽變成了一個大工地。他動用三四萬工人,建造巨大、豪華的宮殿,美麗、別致的園林,馬鈞所造水轉百戲更是巧奪天工……當時的人不明白,現在的人也不明白,天下未定,魏明帝為何就如此大興土木?在戰爭期間表現得沉毅明斷的人,稍微安定一下,怎麼就如此貪圖享受?他的作為,豈不辜負了一個「明」字?

  曹魏果然出人才,只是可惜的是,曹家再怎麼厲害最終還是讓司馬老狐狸給裝了空子,奪了天下。悲劇!

如果您喜歡閱讀歷史小故事,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 lishigushi(歷史故事)

發福利了,請點擊「歷史故事」菜單欄的 【微社區】或點擊下面的閱讀原文,進入後看置頂的消息。

匯集了本公眾號以前發布的故事文章精選,一共178篇。

提供給大家免費下載

相關焦點

  • 魏明帝曹睿一生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
    說到魏明帝曹睿,人們心裡可能有點茫然,但說到抵禦蜀吳進攻,再說到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最後再介紹是曹丕的兒子,相信所有人都會有恍然大悟的神情。
  • 諸葛亮多次北伐,真正的動機是什麼?魏明帝一語道破真相
    比如北伐的對象魏國,他們又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呢?光復漢室,最有可能的勝利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可謂是做足了功夫。首先前期的蟄伏工作做得很好。在夷陵戰敗之後,蜀國是元氣大傷,可以說是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在這個情況下,別說是魏國和吳國,就連蜀國自己的臣民都覺得國家危矣。但誰也想不到,諸葛亮別的也許不在行,但發展國家可是他的看家本領。
  • 三國歷史上的魏明帝曹睿能力如何,比起曹丕和曹操來,誰強誰弱
    魏明帝曹睿的能力在曹魏政權中所有的皇帝中,可以排名第三,排在魏文帝曹丕與曹髦之後,如果把曹操也算上的話,曹操當然排第一了,然後曹睿就只能排到第四位了,其實說句不好聽的話,曹魏的江山就是毀在魏明帝曹睿手上。
  • 【諸葛亮之八】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下)
    司馬懿於是上表給魏明帝請戰。魏明帝派衛尉辛毗為軍師,到前線節制司馬懿。姜維對諸葛亮說:「辛毗這一來,魏軍更不會出戰了。」諸葛亮回答:「司馬懿本來就不想出戰,所謂請戰,不過向眾將顯示其沒有怯戰之意。『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馬懿想出戰,他完全可以作主,何必千裡請戰呢?」八月,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惡化。消息傅到成都,劉禪派李福去探望,並詢問此後國家大計。
  • 三國時期,諸葛亮真的勝於司馬懿嗎?
    可曹丕在位僅僅幾年就病危,臨終前任命四個輔政大臣輔佐年輕的魏明帝曹睿司馬懿就是其中一個輔政大臣。在魏明帝初期司馬懿同樣負責政務,但沒想到諸葛亮在曹丕離世後一直領兵攻佔曹魏的隴西和關中地區,而關中的都督曹真不敵諸葛亮,魏明帝無奈只能任命司馬懿替換曹真的職務,讓司馬懿完成了從文臣到武將的轉變。
  • 曹睿在後期始終驕奢淫逸,為何司馬懿還對曹睿有所畏懼?
    曹睿在公元226年的時候從曹丕手中接管了皇位,成為了魏國第二任老大。無論是在眼光上還是能力上,曹睿都是特別出眾的。在曹睿剛當上皇上的時候,在治理內政方面還是有所成就的。何況不少次都抵擋住了孫權的進攻,還命令人打斷了諸葛亮的北伐計劃,還修改了魏國的憲法,是非常有建樹的。
  •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終其一生都沒有攻蜀,難道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諸葛亮最後一仗就是與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壘,諸葛亮是被司馬懿活活地熬死的。諸葛亮一死,司馬懿的處境相當的微妙,他不是不想攻蜀,是他不敢提出來。諸葛亮的一生都致力於北伐曹魏,光復漢室,雖然劉備早就在成都稱了帝,繼承了漢的大統,但是蜀漢只是偏居一隅的地方政權,而且還是最弱小的那個。要想全面的恢復漢室江山,正兒八經的繼承大漢正統,不統一全國,天下人也不會承認蜀漢劉氏為正統,這是蜀漢一心要北伐,統一全國的重要原因。
  • 諸葛亮北伐為何未能成功?《隆中對》埋藏三大伏筆
    這一點其實可以在諸葛亮最初為蜀漢事業所作的頂層設計《隆中對》中找到答案。這次對策不僅是一次「面試」,讓劉備對諸葛亮「一見傾心」,而且也規劃了此後劉備集團的發展原則、發展方向和具體路徑,更是諸葛亮不斷北伐的思想基礎。人們讚賞和嘆服《隆中對》,因為它對當時局勢的分析如此透徹而準確,在它的指引下劉備迅速扭轉了之前的頹勢,佔領了荊州、奪取了益州和漢中,發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 司馬懿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佩服還是輕視?
    三國時期,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非常出名的人物,作戰曹魏和蜀漢的頂尖人物,他們針鋒相對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大家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基本是忠義無雙,多智近妖,那麼作為對手的司馬懿,他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呢?儘管司馬懿和諸葛亮互相是老對手了,但是在三國志中其實並沒有關於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記載,倒是在《晉書》中有兩條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分別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和「天下奇才也!」
  • 諸葛亮一生最怕的三個人,最後一個讓諸葛亮仰天長嘆:我命喪於此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的遺願統一中原,多次率兵北伐魏國,並在祁山、關中等地方進行激烈的戰爭,前前後後大約一共六次。這個消息傳回了魏國首都,魏明帝曹睿不得不立刻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如何應對這個局面。
  • 諸葛亮北伐(1):北伐準備
    諸葛亮北伐是一個頗值得說的事,受限於很多謠傳之類的,很多人對於諸葛亮的北伐了解並不夠準確,所以我們這個系列的文章也就是詳細的說一說諸葛亮的北伐。「子午谷奇謀」4.第二次北伐5.第三次北伐、曹真伐蜀、陽溪之戰6.第四次北伐7.第五次北伐感謝大家支持。
  • 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啥?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開始主政,軍事外交策略做了重大調整。由大耳後期的向東吳威逼侵吞原來關羽丟失的荊州西部,改為北伐曹魏。諸葛亮出兵祁山,討伐曹魏,名為匡復漢室,羅貫中演義描繪為,也歷來被後世理解為意圖消滅魏國,其「六出祁山」,身死北伐途中,因此被賦予「鞠躬盡瘁」的美譽。但其北伐是要滅魏國嗎?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 《軍師聯盟》中的「二貨」曹睿,為何能讓司馬懿十分懼怕?
    曹睿並不是昏君,雖然說在位期間並沒有曹操當年的那種氣魄,但是對於守業也是綽綽有餘了,而且當時司馬懿確實是權勢巨大,但是那還是曹睿給他的,主要還是為了讓司馬懿對付南邊蜀國北伐的諸葛亮罷了,要是在曹睿掌權期間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了,很有可能曹叡就會玩歷史上君臣常玩的把戲,兔死狗烹。諡號往往代表著對這個人的蓋棺定論。曹睿於公元238年因病逝世,諡號是明皇帝,也就是魏明帝。
  • 火燒上方谷,如果諸葛亮成功的除掉了司馬懿,那北伐能否成功?
    如果諸葛亮真的在上方谷燒死了司馬懿父子,那真的是給當時的曹魏給予了巨大的打擊,以三國演義的設定來看,當時的曹魏沒有人能阻擋住諸葛亮,諸葛亮的北伐是真的可以成功的!具體原因請看下方分析!火燒上方谷在三國演義中,火燒上方谷發生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期間。
  • 【諸葛亮之七】諸葛亮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
    最後,蜀漢主帥、丞相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兌現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三國強弱對比223年,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打敗,令蜀漢國力大減。丞相諸葛亮輔助後主劉禪,國力慢慢回復,同時派出陳震、鄧芝與東吳重新修好。225年,諸葛亮南徵,平定蜀漢南方亂事,北伐所需要的物資也得到補充。
  • 諸葛亮北伐,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成功,為什麼他還要強行北伐?
    後世之人雖欽佩諸葛亮的忠勇,可也懷疑北伐之戰可能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成功。其實,北伐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可以從諸葛亮當年所作的《隆中對》中窺知一二,當年,諸葛亮為劉備謀劃了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拿下荊州,獲取益州,以此為霸業基礎。
  • 馬謖失的不止街亭,諸葛亮悔恨沒聽劉備勸,看第一次北伐贏面多大
    但其實在這六次北伐裡,諸葛武侯後面的幾次北伐都無功而返,最多就是小勝對手,沒有實質性的斬獲。只有第一次北伐,是蜀漢政權最有機會取得勝利的,這次北伐開局形勢大好,但是一切都被一個人給葬送了,這個人就是馬謖。馬謖失街亭,被張郃圍殲了3萬大軍,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好丟掉已經唾手可得的隴西三郡,撤回漢中。最後他"揮淚斬馬謖"以謝三軍,這都是人盡皆知的故事。
  • 諸葛亮為什麼不派姜維或者趙雲去守街亭,反而派馬謖去呢?
    因此,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春,諸葛亮親自率領眾將諸軍進駐漢中,很顯然,北伐,即將開始!因為此刻,雲集在諸葛亮身邊的,都是當時蜀漢一等一的文武大才,大軍主帥以漢丞相領益州牧諸葛亮擔任。除此之外,北伐大軍約十萬人,其動員規模僅次於漢中爭奪戰與夷陵之戰,也是劉備駕崩以後,蜀漢最大規模的一次軍事作戰。就這樣,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正式率領大軍,北伐曹魏!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蜀國劉備的託孤對象只有一位,那就是諸葛亮了!諸葛亮掌握了蜀國大權,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諸葛亮正式了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迎來了諸葛亮人生最巔峰的時刻,北伐!這一年是公元228年,諸葛亮規劃了宏偉的北伐路線,諸葛亮希望這次北伐能取得重大勝利!他信心滿滿,躊躇滿志,先帝劉備的話在諸葛亮耳邊響起,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 三國時期,為何司馬懿面對北伐的諸葛亮卻始終不主動出戰?
    三國時期,為何司馬懿面對北伐的諸葛亮卻始終不主動出戰?《漢晉春秋》有這樣的記載:諸葛亮親自帶兵多次挑戰司馬懿,司馬懿多次上書朝廷,要求出戰。朝廷派官員傳達聖旨,制止司馬懿與諸葛亮交戰。司馬懿在諸葛亮與曹魏朝廷之間就是玩的這種遊戲。如果司馬懿打敗諸葛亮,朝廷就沒有了蜀漢的威脅,那麼朝廷就會對司馬懿有不利行動。為了自己的安危,司馬懿就得讓諸葛亮活下去。諸葛亮活下去,就給曹魏朝廷帶來威脅。曹魏朝廷面對諸葛亮的威脅,就必然要依靠司馬懿來對付朝廷。所以,司馬懿面對諸葛亮的挑戰,堅守不出,就是想留著諸葛亮牽制曹魏朝廷。二,司馬懿有絕對把握戰勝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