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高麗改名叫朝鮮後,為什麼中原王朝就沒有佔領過朝鮮了?

2020-12-24 鮮花暢談歷史

中國歷史任何一個大一統的朝代出兵攻打佔領高麗,都不是什麼難事,其中「漢伐四次,為其數寇邊境,故減之。魏伐二次,為其陰懷二心,與吳通好,故屠其都。隋伐二次,為其寇遼西,闕蕃禮,故討降之。唐伐四次,為其弒君並兄弟爭立,故平其地,置為九都督府。遼伐四次,為其弒君並反覆寇亂,故焚其宮室,斬亂臣康兆等數萬人,元伐五次,為其納逋逃,殺使者及朝廷所置官,故興師往討,其王竄耽羅,捕殺之。

這些朝代對高麗的出徵都是師出有名,漢朝時,高麗騷擾邊境,魏伐高麗,因為他與吳通好;隋唐揍他,因為犯邊境,不朝貢,還弒君自立王;遼與元與隋唐時發生的事件差不多。而且唐伐四次,元伐五次。也就是高麗王朝自取也,非中國帝王好吞併其土地。

從明代後,高麗改國名叫朝鮮。「朝鮮」這一國名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朝鮮開國國王李成桂的。有「朝日鮮明」的意思。

中國在明代之前,中原王朝曾數次佔領高麗,從改名叫朝鮮後,中原王朝就沒有佔領過朝鮮,這是為什麼呢?

一,朱元璋制定了祖訓。

明朝開國朱元璋已經給出了答案。他在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闡述了自己的國際關係政策,明太祖認為:「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反對主動對海外國家發起戰爭。要吸引元朝無限擴張,最終國土分裂,迅速瓦解的教訓。「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就是說安於中原,否則勞民傷財。

在朱元璋眼中「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朱元璋的這番話被寫入《祖訓錄》,要後代遵守,並且明確規定15個「不徵之國」,其中就有朝鮮、日本、安南等國。

二,最忠誠的蕃屬國。

明成祖朱棣用武力奪取了侄兒建文帝的江山,而同時代的朝鮮,李芳遠王爺也用同樣方式奪取了朝鮮王位,朱棣與朝鮮太宗李芳遠真是英雄惜英雄,或者臭味相投。當朱棣建立政權後,第一個來賀的蕃國就是朝鮮國,這立馬增加了永樂政權的合法性,當然令永樂皇帝感激不已。所謂投桃報李,明成祖進趕緊派遣使者,將朝鮮國王金印及誥命送給太宗國王,這樣也等於承認朝鮮國王的獲得大明王朝的同意。

朝鮮國王朝明使保證道:「聖天子即位,命大人馳驟萬裡來錫誥命、印章,我子孫當與共享富貴於萬世矣」,並再三向永樂大帝表忠心,朝鮮國律用大明律,歷用大統歷,服色禮儀無不慕尚中華,朝鮮王朝終於成為明朝最忠誠的藩屬國,都成為蕃屬國了,還有必要出兵佔領嗎。

三,成本太高了。

徵服佔領朝鮮需要用戰爭來解決,而短期戰爭只能贏得局部勝利,要想全部勝利,必須長期駐軍佔領。朝鮮在明朝時,人口約300多萬,就能輕鬆組成十多萬的大軍,中原王朝需要用幾倍於他的力量才能去徵服,否則很容易兵敗的。那麼問題來了,怎麼維持這些大部隊的補給,僅僅從山海關到丹東就有500公裡,丹東到平壤300公裡,而且這一路到處是森林、高山、沼澤而且路途還有其他少數民族的盤踞的地區。

在今天看來容易,那在古代是非常難得,運一斤糧食到前線,需要消耗6斤糧食在路途中,可想而知,想要維持幾十萬的大軍駐紮在外面,很容易就把這個王朝給拖垮了。而駐紮在朝鮮內士兵,如果沒有援軍的支持,很可能被當地人給吃掉。再加中原文化發展的勢力根本不偏遠夷族之區,主要把精力放中原富裕地區,只要禮儀認同中國王朝,那就是同族。

清朝建立後一切隨明制,所以朝鮮又變成清朝的蕃屬國,但朝鮮並沒有更改朝服仍然用明朝的朝服,清朝同樣也把目光盯到了中原地區,根本不關心一個化外之地蕃屬國變化。再加上朝鮮處於中原王朝的東北面,三面環海,又不是交通要道,也不盛產王朝需要的必須品,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環境來看,佔領朝鮮意義不大,不如就讓朝鮮一直當蕃屬國。

直到清末甲午海戰,當時清朝與日本甲午海戰就是因為朝鮮,大清國為了保護蕃屬國,在準備不足的情況,匆忙與日本開戰,清朝戰敗後,朝鮮被日本佔領。

相關焦點

  • 為何朝鮮李朝能享國五百年,遠超夏商周后的歷代中原王朝
    朝鮮半島作為深受華夏文化影響的區域,歷來是儒家文化圈的一部分,也一直是中原王朝最忠順的藩屬,朝鮮也一直以「小中華」自居。朝鮮半島上很早就出現了城邦式國家,在漢晉時期,其北部區域甚至曾是中原王朝的郡縣,但這裡真正形成統一的政權和初步奠定其疆域還是在王氏高麗時期。
  • 韓國英文叫南朝鮮,朝鮮叫北朝鮮,中文為什麼卻叫韓國、朝鮮?
    公元4世紀,中國東晉十六國時期,中央政府對朝鮮失去了有效的控制,高句麗率先在鴨綠江江畔崛起。隨後高句麗向北方發展,控制了現吉林省南部地區。後在洛東江畔崛起了新羅,在朝鮮半島崛起了百濟,與之前的高句麗並存,稱為朝鮮的「三國」。公元7世紀左右,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完成了朝鮮半島的統一。公元10世紀,新羅大將王建發動政變,建立了「高麗王朝「,並統治至公元14世紀末。
  • 現在的朝鮮韓國是怎麼稱呼古代「朝鮮王朝」的,這裡面還真有講究
    《山海經》當然不是什麼嚴謹的地理書,所以它這個「朝鮮」就有一些遠古傳說色彩:傳說這一片有個叫「朝鮮」的國家,但是,後來那一片真的出現了國家,還受漢文明影響,「慕華」之風盛行,於是,「朝鮮」就成了這地方人民都能接受的一個名稱,高麗時期,「朝鮮」一詞被沿用為其國號別稱,比如,稱呼「遼」為「契丹」一樣。
  • 古代中國多次徵服朝鮮,為何不直接佔領呢?其原因就是這麼簡單
    在四郡設立的同時,朝鮮半島南部還有三韓地區,也就是馬韓、辰韓和弁韓。第4次:唐高宗時期,唐朝聯合新羅,滅掉高句麗和百濟。第5次:契丹擊敗當時的朝鮮王,朝鮮向契丹稱臣。第6次:金迫使朝鮮向金朝臣服。第7次:元朝建立後,徵服高麗,改高麗為元朝的一個行省。第8次:後金攻佔朝鮮全境,朝鮮向後金朝貢,成為其附屬國。
  • 朝鮮王朝為什麼在14世紀以後對中國實行「大事」的國策?
    1884年12月15日,日本《時事新報》也將朝鮮王朝500年的對華國策表述為「大主義」。之後,這個概念逐漸傳播開來。那麼問題來了,朝鮮王朝為什麼會選擇如此卑微的國策呢?直接原因當然很簡單:中國國力太強,是朝鮮絕不能輕易得罪的對象。對中國謙卑以換取中國對朝鮮的承認,對朝鮮王朝的存在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不過,這一政策的形成自然有一個過程。
  • 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夠國祚518年?
    今天說的朝鮮王朝,指的是朝鮮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朝鮮半島的封建王朝。因為王室姓李,所以又被叫做李朝或李氏朝鮮。它是從1392建國到1910年被日本吞併綿延了518年。這麼長的國祚時間在我國封建王朝中是沒有的。那麼,一個一直為藩屬國的朝鮮王朝為什麼能享國500多年呢?
  • 【朝鮮古代君王譜】高麗王朝(三):高麗太祖1
    高麗王朝(三):高麗太祖1 9.高麗太祖高麗太祖(朝鮮語:고 려 태 조 /高麗太祖GoryeoTaejo ;877年1月31日-
  • 事大主義——朝鮮王朝對明清兩代的謙恭國策是怎麼形成的?
    1884年12月15日的日本報紙《時事新報》將朝鮮王朝五百年對華國策也表示為「事大主義」,之後這一概念漸漸傳播開。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朝鮮王朝會選擇如此謙卑的國策呢?直接原因當然很簡單:中國國力太強了,屬於朝鮮絕對不能輕易得罪的對象,對中國謙恭換取以中國對朝鮮的認同態度,這對於朝鮮王朝的存在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但是,這種政策的形成自然也有一個過程。
  • 3分鐘看懂高句麗、百濟、新羅、高麗、李氏朝鮮,到底是什麼關係
    朝鮮半島自古以來與我國相鄰,有時,它屬於中原王朝或割據政權的勢力範圍之內。有時,它則是獨立出來,成為藩屬國等。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上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而大約公元前1000時,那裡進入了文明社會。漸漸的,古朝鮮、高句麗、百濟、新羅、高麗等政權在這片土地先後建立。
  • 【朝鮮古代君王譜】高麗王朝(一):興衰1
    高麗王朝(一):興衰1 高麗(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王朝之一。
  • 好好的朝鮮王國,為何改名叫大韓帝國?
    確切地講,朝鮮半島數千年來一直充當中原王朝的屏障和藩籬,本身並沒有與中國平起平坐的願望,相反它更願意藉助中國的實力保住自己的一隅之地。然而甲午戰爭改變了這一切,清朝的慘敗使得朝鮮被迫委身於日本之下,而從「王國」到「帝國」的升級正是中日實力此消彼長的結果。大清晚期,東亞經歷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守舊的滿洲貴族寄希望於「興辦洋務」來富國強兵,而日本則選擇脫胎換骨式的「明治維新」。
  • 徐凡 大明衣冠與朝鮮服飾
    朝鮮半島的衣冠制度和中原王朝有著密切的關聯。「賜服」和「請服」的服飾交往關係可以從中原王朝和朝鮮半島王朝的交往史上看到許多有關的記錄。
  • 【朝鮮古代君王譜】高麗王朝(六):高麗光宗
    高麗王朝(六):高麗光宗 12.高麗光宗 高麗光宗(朝鮮語: /高麗光宗 Goryeo Gwangjong;925年-975年),諱王昭(朝鮮語: /王昭 Wang So),字日華,高麗的第四代君主,949年至975年在位。
  • 古代朝鮮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為何始終沒有被中原完全統治?
    在我國歷史上,有多個中原王朝都曾徵服古代朝鮮,讓它作為藩屬國存在,建立直接或者間接的統治,相對於中國很多地區對於中原的位置,其實朝鮮更近一些,但是都沒有將它真正納入王朝的一部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淺析高麗時期女真人遷居朝鮮半島及其影響
    而在高麗時期,有大量女真人從中國黑龍江,吉林一帶向南遷徙入居朝鮮半島北部,是什麼原因導致女真遷居朝鮮半島,在其遷居後又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高麗、金、南宋的關係轉為高麗和南宋向金稱臣效忠。就是在這一時期,大量的女真人由黑龍江、吉林一帶遷徙到朝鮮半島。這就是女真遷徙故事的開端。  公元10世紀初,契丹滅了渤海國,渤海國的人民被遷徙到遼東、遼寧等地。女真人趁其薄弱,佔領了此地。於是,朝鮮半島的東北部也被女真族佔領了。就是這一部分的女真人在遼、金、元、明這些個朝代時,一直歸朝鮮管束。
  • 《李屍朝鮮》被改名為《屍戰朝鮮》了,你知道為什麼嗎?
    由朱智勳、柳承龍和裴鬥娜主演的Netflix 年度古裝喪屍巨作《李屍朝鮮》第二季在13日全集上架,而等了一年多的劇迷也迫不及待,只花一個晚上就全數追完!但近日戲劇的中文譯名傳回韓國後卻被認為有辱韓之意,經過當地媒體報導後也引起Netflix 重視,今日確定將《李屍朝鮮》改名為《屍戰朝鮮》。事實上該劇原名叫「Kingdom(王國)」,而臺灣對片名的翻譯時常會用諧音意譯,劇中王朝君主為「李氏」加上劇情為「喪屍」題材,因此便用慣用諧音翻成《李屍朝鮮》。
  • 韓國此前被稱為「南朝鮮」,為何後來又改口稱其為「韓國」?
    其實早些時候我們稱這個地方為「高麗」,說到「高麗「,那可是存在很久了,早在秦漢時期,我國歷史文獻上就出現了」高麗「一詞。可是由於當時它很弱小,中原地區一直忽視了他。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軍閥混戰,高麗人乘機打劫,我們才發現周邊還有這麼一個小兄弟。後來隋煬帝不顧財政赤字三徵高句麗,才將其打趴下。
  • 朝鮮半島何以重要?看看歷史上中國在朝鮮半島的進擊與防禦
    導讀:為什麼要打高麗?是為了實現國家統一。實際上是打遼東,當時「朝野皆以遼東為意」,因為遼東原來是漢朝的四郡地,是中國統一王朝的一個部分。遼東沒有統一進來,國家的統一就沒有最後完成。所以說,從隋文帝開始,一直到唐高宗,每一個皇帝都打遼東。為什麼要打?就是要完成國家的統一。
  • 與山東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歷史上到底和中國是什麼關係?
    後來,箕子朝鮮發展800多年,直到秦統一中國後,繼續確立了對秦的臣屬關係。也就是說,「自西周至秦統一,箕氏朝鮮的性質與同一時期內中原各諸侯國的性質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古朝鮮的第二個政權是衛滿朝鮮,存在86年。據《史記》記載,東周燕國的將軍衛滿於公元前3世紀率千餘移民進入朝鮮,古朝鮮王箕準(箕子後裔)「拜以博士」,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
  • 朝鮮,歷史和信仰
    4.朝鮮半島有三大古都,平壤、開城和漢城。漢城,我們去過,看過那裡保存良好的景福宮、韓屋村等建築。平壤,可惜因為戰爭,因為美國空軍的轟炸,古蹟蕩然無存。只有開城,還保存並復建了高麗王朝的高等學府——成均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