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任何一個大一統的朝代出兵攻打佔領高麗,都不是什麼難事,其中「漢伐四次,為其數寇邊境,故減之。魏伐二次,為其陰懷二心,與吳通好,故屠其都。隋伐二次,為其寇遼西,闕蕃禮,故討降之。唐伐四次,為其弒君並兄弟爭立,故平其地,置為九都督府。遼伐四次,為其弒君並反覆寇亂,故焚其宮室,斬亂臣康兆等數萬人,元伐五次,為其納逋逃,殺使者及朝廷所置官,故興師往討,其王竄耽羅,捕殺之。」
這些朝代對高麗的出徵都是師出有名,漢朝時,高麗騷擾邊境,魏伐高麗,因為他與吳通好;隋唐揍他,因為犯邊境,不朝貢,還弒君自立王;遼與元與隋唐時發生的事件差不多。而且唐伐四次,元伐五次。也就是高麗王朝自取也,非中國帝王好吞併其土地。
從明代後,高麗改國名叫朝鮮。「朝鮮」這一國名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朝鮮開國國王李成桂的。有「朝日鮮明」的意思。
中國在明代之前,中原王朝曾數次佔領高麗,從改名叫朝鮮後,中原王朝就沒有佔領過朝鮮,這是為什麼呢?
一,朱元璋制定了祖訓。
明朝開國朱元璋已經給出了答案。他在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闡述了自己的國際關係政策,明太祖認為:「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反對主動對海外國家發起戰爭。要吸引元朝無限擴張,最終國土分裂,迅速瓦解的教訓。「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就是說安於中原,否則勞民傷財。
在朱元璋眼中「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朱元璋的這番話被寫入《祖訓錄》,要後代遵守,並且明確規定15個「不徵之國」,其中就有朝鮮、日本、安南等國。
二,最忠誠的蕃屬國。
明成祖朱棣用武力奪取了侄兒建文帝的江山,而同時代的朝鮮,李芳遠王爺也用同樣方式奪取了朝鮮王位,朱棣與朝鮮太宗李芳遠真是英雄惜英雄,或者臭味相投。當朱棣建立政權後,第一個來賀的蕃國就是朝鮮國,這立馬增加了永樂政權的合法性,當然令永樂皇帝感激不已。所謂投桃報李,明成祖進趕緊派遣使者,將朝鮮國王金印及誥命送給太宗國王,這樣也等於承認朝鮮國王的獲得大明王朝的同意。
朝鮮國王朝明使保證道:「聖天子即位,命大人馳驟萬裡來錫誥命、印章,我子孫當與共享富貴於萬世矣」,並再三向永樂大帝表忠心,朝鮮國律用大明律,歷用大統歷,服色禮儀無不慕尚中華,朝鮮王朝終於成為明朝最忠誠的藩屬國,都成為蕃屬國了,還有必要出兵佔領嗎。
三,成本太高了。
徵服佔領朝鮮需要用戰爭來解決,而短期戰爭只能贏得局部勝利,要想全部勝利,必須長期駐軍佔領。朝鮮在明朝時,人口約300多萬,就能輕鬆組成十多萬的大軍,中原王朝需要用幾倍於他的力量才能去徵服,否則很容易兵敗的。那麼問題來了,怎麼維持這些大部隊的補給,僅僅從山海關到丹東就有500公裡,丹東到平壤300公裡,而且這一路到處是森林、高山、沼澤而且路途還有其他少數民族的盤踞的地區。
在今天看來容易,那在古代是非常難得,運一斤糧食到前線,需要消耗6斤糧食在路途中,可想而知,想要維持幾十萬的大軍駐紮在外面,很容易就把這個王朝給拖垮了。而駐紮在朝鮮內士兵,如果沒有援軍的支持,很可能被當地人給吃掉。再加中原文化發展的勢力根本不偏遠夷族之區,主要把精力放中原富裕地區,只要禮儀認同中國王朝,那就是同族。
清朝建立後一切隨明制,所以朝鮮又變成清朝的蕃屬國,但朝鮮並沒有更改朝服仍然用明朝的朝服,清朝同樣也把目光盯到了中原地區,根本不關心一個化外之地蕃屬國變化。再加上朝鮮處於中原王朝的東北面,三面環海,又不是交通要道,也不盛產王朝需要的必須品,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環境來看,佔領朝鮮意義不大,不如就讓朝鮮一直當蕃屬國。
直到清末甲午海戰,當時清朝與日本甲午海戰就是因為朝鮮,大清國為了保護蕃屬國,在準備不足的情況,匆忙與日本開戰,清朝戰敗後,朝鮮被日本佔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