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王朝之一。918年,後高句麗弓裔部將王建在其它部將的擁立下,推翻弓裔,改國號高麗,年號「天授」。935年,高麗合併新羅後,於次年滅後百濟,統一朝鮮半島後三國。高麗都開京(今開城),立國近500年,直至1392年朝鮮王朝的建立。
高麗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的文化繁榮時期之一。青瓷發展在高麗時期達到鼎盛,出現了翡色青瓷、鑲嵌青瓷等獨具特色的高麗青瓷。學術界有觀點認為高麗青瓷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其母體宋代青瓷。高麗時期文學發展日臻完善。高麗文人以新羅鄉歌為基礎創作出國語詩歌正統體裁時調。與此同時,漢文詩、詞、騷、賦、古文、駢文、應用文等各種文學體裁達到很高的水平,出現了李奎報、李齊賢、金富軾、鄭知常等文學大家。高麗是個佛教國家,同時也是儒學盛行的國家,958年開始實行科舉制度。高麗官學由國子監(後改為成均館)、學堂和鄉校構成。文宗時期,崔衝亦開創私學。高麗印刷術發達,《直指心體要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現存世界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是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之一。
高麗國號取自高句麗的簡稱,高麗成宗時期的大臣徐熙曾明確表示:「我國即高勾麗之舊也,故號高麗」。在一些場合下,高麗國號前會使用上國名號,如「有唐高麗國」、「有晉高麗國」、「有(大)宋高麗國」、「有(大)元高麗國」等,但臣事遼、金時則無此習慣,單稱高麗國。高麗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和世界。韓國的英文名「Korea」就是高麗英文名「Goryeo」的變形。
1.建國9世紀以後,新羅國日益腐朽,再加上貴族及農民起義,國家統治機構趨向衰落,地方封建集團乘機擴張勢力範圍。公元900年,新羅海防軍裨將甄萱在完山州(今全羅北道全州)割地自立,建立後百濟國。 901年,新羅王族弓裔在鐵圓(今江原道鐵原)成立以復興高句麗為目的的後高句麗政權,904年改國號「摩震」,年號「武泰」。朝鮮半島形成新羅、後百濟和後高句麗三國鼎立的「後三國」。
918年,弓裔手下的幾位大將擁立王建推翻弓裔,改國號為「高麗」,年號「天授」,次年遷都至松嶽(今開城)。後百濟與新羅都遣使到高麗與其建交。920年,後百濟攻打新羅,高麗出兵相救。後百濟從此與高麗斷交,於924年和925年兩次攻打高麗,雙方後相互以親戚為人質議和。926年,後百濟人質甄萱外甥在高麗病故。甄萱認為是被高麗所殺,於是殺死了高麗在後百濟的人質王建的堂弟。927年,高麗聯合新羅與後百濟大戰。同年9月,甄萱攻進新羅國都慶州,逼迫新羅景哀王自殺後,立金傅為王,是為敬順王。931年,太祖王建應敬順王之邀訪問新羅共商徵討後百濟之策。934年高麗太祖大敗後百濟後,後百濟發生王子爭奪王位的內亂,甄萱被其子軟禁於金山寺,脫逃後歸順高麗。935年,敬順王主動將新羅江山讓給太祖王建,並娶王建長女為妻,成為高麗駙馬。936年9月,高麗滅後百濟,實現朝鮮半島統一。930年和938年,芋陵(鬱陵島)和耽羅(濟州島)先後主動臣服於高麗。
2.鞏固中央集權高麗建國後開始致力於中央集權的鞏固。為了遏制地方貴族的勢力,高麗太祖一方面鼓勵地方貴族移居開京,另一方面修復已經荒蕪的昔日高句麗國都平壤,希望將其建成高麗王室獨佔的西京。王建強化中央集權的建國理念可見於其留給繼承人的《訓要十條》、《政戒》一卷和《戒百僚書》八篇中。
光宗時期,高麗為消弱地方貴族勢力於956年頒布《奴婢按檢法》,釋放了地方貴族勢力所佔有的大量奴婢。958年,光宗開始推行科舉制度,兩年後改革官服和品級體制,通過文治壓制貴族勢力。景宗時期,高麗對太祖以來實行的「役分田」制進行了改革,開始推行根據官位高低分配田租的田柴科制,為中央集權的進一步鞏固提供了經濟基礎。成宗時期,崔承老上《時務策二十八條》,中央集權體製得到強化。983年,高麗在全國設置12牧,由中央派遣官員出任地方官。中央政府建立起三省六部和中樞院,並設立國子監。成宗15年(996),高麗發行鑄幣乾元重寶,整治貨幣流通秩序。此外,成宗還開始在西京平壤建立與開京一樣的官僚機構為副都,以擺脫貴族勢力的牽制。
3.高麗契丹戰爭成宗十二年(993),契丹遼滅定安國後,開始攻打高麗。遼駙馬蕭遜寧率80萬大軍攻下蓬山郡。高麗上下驚恐。前去營救蓬山郡的高麗大將徐熙察覺遼只想讓高麗臣服而非為擴張領土而來,於是返程與成宗商議與遼議和。與此同時,遼軍在安州受阻。高麗以少勝多,大敗蕭遜寧。徐熙請命與蕭遜寧談判。蕭遜寧認為高麗以新羅建國。鑑於遼已攻佔高句麗舊土,高麗應交出所佔高句麗舊土,臣服於遼,否則兵戎相見。徐熙則反駁說高麗都高句麗舊都平壤,以高麗為國號,高句麗舊土為高麗所有。他表示高麗並非不願臣服,只是兩國被女真相隔。經過談判,蕭遜寧在得到遼聖宗的批准後與高麗最終達成協議。遼將鴨綠江左岸女真之地讓給高麗,高麗與宋斷交,奉遼為正朔,使用遼的年號統和。此後,高麗在鴨綠江東修築了興化、龍州、通州、鐵州、郭州、龜州6城。
1009年,高麗發生康兆政變。高麗將軍康肇殺死高麗穆宗,擁立王詢為王,是為顯宗。1010年,高麗尚書、左司郞中河拱辰攻擊東女真,兵敗後懷恨在心,與和州防禦郞中柳宗一起殺死了95名來高麗朝貢的女真人。女真後求契丹為其出氣。同年11月,遼聖宗耶律隆緒趁機以為穆宗報仇為由,率40萬契丹大軍攻打高麗。遼的入侵遭到高麗頑強抵抗,但耶律隆緒最終於1011年1月1日攻克高麗開京,並放火焚燒了開京。不過顯宗早已南下。由於後方興化、龜州、通州和西京的高麗軍民仍在奮力反擊遼軍,耶律隆緒無力南下追殺顯宗,於1月11日撤兵。後退之時,「所降諸城皆叛」,龜州、通州和郭州等地高麗軍民對撤退的遼軍發起猛烈攻擊,遼軍傷亡甚重。
1011年,高麗遣使謝遼班師,但耶律隆緒要顯宗親自來朝覲。高麗以「王病不能親朝」為由拒絕。此後,遼開始要求高麗歸還鴨綠江南岸的6城。之前耶律隆緒從高麗撤軍時遭到6城猛烈襲擊,險些全軍覆沒。高麗擁有這6城後,東北女真各部紛紛來高麗朝貢與高麗建立友好關係。耶律隆緒因此決意收回6城。幾番外交周旋無果後,遼先後於1014年10月、1016年1月、1017年8月和1018年10月四次大規模入侵高麗,企圖以武力奪取6城,但都被高麗擊退。耶律隆緒原本打算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戰爭,但雙方都疲憊於常年徵戰,最終議和。1022年,遼冊封顯宗為高麗國王,送食邑萬戶、食實封千戶,以及很多禮品。1029年,興遼國謀求聯合高麗攻打契丹。高麗並未響應。1031年,顯宗和遼聖宗相繼去世。
4.中期繁榮遼聖宗耶律隆緒去世後,遼國開始逐漸走向衰弱。文宗時期,宋與遼的實力幾近相當,遼、宋、高麗三國和平相處。高麗同時與遼和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1071年,高麗與宋恢復了高麗契丹戰爭後中斷的外交關係。文宗統治前後,高麗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出現繁榮復興的局面。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