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舊東亞宗藩體制中,哪一個諸侯國與中國關係最為密切,莫過於朝鮮。明清兩代,朝鮮位居諸侯國之首。特別是到了明朝,朝鮮對明朝的態度極為謙遜。對華外交一直是朝鮮外交的核心。這種策略一般被稱為「唯物主義」。
「大事」一詞,最早源於孟子的「大事以小事」。本是春秋時期小國依附大國的外交策略。它屬於儒家的外交理念,也是東亞地區重要的外交思想之一。1884年12月15日,日本《時事新報》也將朝鮮王朝500年的對華國策表述為「大主義」。之後,這個概念逐漸傳播開來。
那麼問題來了,朝鮮王朝為什麼會選擇如此卑微的國策呢?
直接原因當然很簡單:中國國力太強,是朝鮮絕不能輕易得罪的對象。對中國謙卑以換取中國對朝鮮的承認,對朝鮮王朝的存在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不過,這一政策的形成自然有一個過程。
朝鮮王朝是由武將李成圭的叛亂而不是朝鮮王朝建立起來的。高麗與元朝有著特殊的宗藩關係,不像後來的明清那樣有名無實。明清兩朝基本不幹涉朝鮮內政。但由於元朝使用武力和威懾手段,高麗的內政深受蒙古人的牽制。高麗的儲君需要先到元朝接受蒙古教育,然後再返回王位。而且,娶前蒙古公主,對高麗王朝的政治產生了強大的影響。
元末,高麗藉機擺脫了元朝的擠壓。李成圭等發動兵變,清洗幾乎所有親元勢力,建立朝鮮王朝。朝鮮王朝一建立,就表現出對明朝的親附,甚至請求明朝賜國號。起初,李成圭自稱「有資格知道高麗的國事」,之後申請明朝國號,擬定了兩個國號--「朝鮮」(中國《山海經》中傳說中的東方國家,後來被朝鮮歷代政權作為對自己的美稱)和「和寧」(李成圭父親李子春做官的地方)。請朱元璋決定,朱元璋認為朝鮮是古代箕子的名字,所以選擇了朝鮮二字。
但是,朝鮮的政治合法性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因為封建時代中國王朝非常重視政治合法性,而李成貴是篡位者,朱元璋認為此人「頑固狡猾」,沒有正式冊封。所以,李成貴沒能成為國王。他的頭銜只是從「朝鮮國知權」改成了「朝鮮國知權」。名義上,他仍然只是個特工。
當然,朱元璋對朝鮮的冷淡也有國家利益。在東北地區,元朝勢力依然存在。另外,由於這裡不是中原王朝傳統的郡,而是女真人的領地,中原王朝的統治方式長期受到牽制,朝鮮對這裡也有野心,所以明朝和朝鮮在女真人的問題上也有矛盾。朱元璋意識到朝鮮對東北的野心,因此經常使用各種威懾朝鮮的手段來警告朝鮮。
朝鮮當然要向明朝示好,但李成貴為何擺出如此謙卑的姿態呢?這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李成貴自身的因素。他出身卑微,不是貴族而是武將。他的上臺實際上面臨著朝鮮國內的政治阻力。但如果得到東亞傳統威權勢力中華帝國的認可,那麼朝鮮國內的喧囂將變得微不足道。
第二,朝鮮半島政權曾有「事大自保」的外交傳統。古代朝鮮半島上的新羅,高麗,朝鮮三個朝代,為了保全國家,避免中國的進攻,都對中國的唐宋遼金元明清採取了「大事」政策。
第三,古代朝鮮王朝有嚴重的「慕華」思想,始終認為自己屬於中國的一個分支。該處尊重正統教義是很自然的。之後,隨著朱熹理學在朝鮮的發展,「大事」理論體系日趨成熟。許多朝鮮學者認為「朝鮮是大明的朝鮮」,這是受到文化的影響。朝鮮王朝準備創造自己的文字(諺語)時,幾乎遭到了全國儒生的一致反對。
明朝進入朱棣時代後,與朝鮮的關係大為改善,朝鮮對明朝自然更加謙卑。日本侵略後,這種關係達到極致。由於明朝出兵幫助朝鮮驅逐日軍,朝鮮的國家得以保存,因此朝鮮對明朝充滿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