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館與三浦倭亂,古代朝鮮王朝是如何管理在朝日本人的?

2020-12-19 國史拾遺

1950年8月16日,在韓戰的釜山環形防禦圈戰役中,美國空軍出動98架B-29轟炸機,對朝鮮大邱以西20公裡的倭館附近一條約14公裡、寬約6-5公裡的狹長地域實施了地毯式轟炸。

倭館地毯式轟炸

這次轟炸是韓戰時期的一次著名行動,也是軍事史上一次經典的地毯式轟炸,不過,很多人看到這次行動發生的地點也許會有些好奇:倭館。這個地名相當的特殊,似乎和日本有什麼關係。

沒錯,倭館確實是朝鮮半島和日本交往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存在,目前,朝鮮半島南部有很多地方都以「倭館」為地名,比如韓國慶尚北道漆谷郡有倭館邑,為該郡郡廳所在地。

倭館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說到這個,要先介紹一下朝鮮半島和日本的特殊關係,在大部分人印象中,由於倭寇問題、豐臣秀吉侵略、近代日本帝國的殖民歷史等因素,朝鮮民族和日本民族之間相互對立的情緒很重,但如此之外,兩國之間還存在另一層關係:在古代,朝鮮半島是和日本聯繫最多的地緣板塊,因為這兩處實在是太近了,所以,朝鮮半島和日本的文化在古代交流(當然也包括衝突)極為頻繁。

韓國大邱的鹿洞書院,為紀念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投誠朝鮮王朝的日本將領沙也可而建,沙也可後被朝鮮王朝賜名「金忠善」,成為朝鮮王朝的將領,現如今韓國方面有7000餘人為其後代,即「友鹿金氏」。

著名的日本城堡,實際上日本城堡建造技術來自於朝鮮半島,7世紀朝鮮半島東南部的百濟國滅亡後,百濟遺民很多流亡到與百濟關係密切的日本,帶來了先進的築城技術

當然,除了文明之間的交流外,雙方很多時期的交流遠遠談不上愉快,14世紀開始在東亞地區打家劫舍的日本海盜(倭寇)令中國人和朝鮮人相當煩惱,1392年,朝鮮王朝建立,為了防止倭寇,直接實施了海禁,在對中國朝貢的官船以外的其他船隻設立種種限制。

朝鮮和日本的地緣關係實在是太近了

對於很多靠和朝鮮半島交易獲利的日本人來說,這是相當困惑的事情,尤其是離朝鮮半島比較近的對馬島、九州、中國(日本九州到最西部的地方)這些地區的大名相當煩惱:朝鮮方面搞限制,他們賺不到錢啊,結果很多人反而成了倭寇。

這也是個頭疼的問題,所以呢?出於國防安全的考慮,朝鮮政府開大了口子,1407年,開闢了東萊縣富山浦(今釜山廣域市)和慶尚右道都萬戶所在地的金海府乃而浦(今慶尚南道鎮海市)為興利倭船的入港地點。1410年,日本使送船(官方使者)的入港地點被限定於上述兩地。

和朝鮮打交道最多的,是日本一個很特殊的日本:對馬島,這個地方橫在朝鮮海峽之間,和朝鮮非常近,而且由於對馬土地貧瘠而無法耕作,經濟收入可以說完全仰賴與朝鮮的貿易,對馬島勢力請求在朝鮮慶尚道各地進行自由貿易被拒絕了,但是卻再開了蔚山的鹽浦(今蔚山廣域市)一港,作為代償。

至此,朝鮮半島南部有乃而浦、富山浦和鹽浦三個港口可以和日本貿易,不久以後,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定居於此,形成日本人聚集地,即「倭館」,而三港的倭館被統稱為「三浦倭館」

除了這三處之外,朝鮮首都漢城也有倭館,不過這處不太一樣,是為了迎接希望通交的日本大名和商人而設立的一個機構,叫「東平館」(日本在朝鮮以東,以「東平」為名可見朝鮮王朝當時對東部日本的頭痛程度),這裡只是純粹的接待日本人的一個建築,裡面並無日本人定居。該地區被稱為「倭館洞」,現為首爾特別市中區忠武路。

定居於朝鮮的日本人被稱為「恆居倭」,其首領稱為「頭」,朝鮮王朝對他們施行自治政策。恆居倭中有些人因為倭館內的人口過剩而居住於外,從事漁業或農業,開展秘密貿易並逐漸倭寇化。而朝鮮對恆居倭行使徵稅權和檢斷權,給予了恆居倭的生活以很大的壓力。

對於朝鮮王朝來說,三浦倭館的存在還有一個意義就是情報:這裡是朝鮮收集有關日本情報的中心。當然,對於日本來說也一樣,這裡也有不少窺探朝鮮情報的間諜。

15世紀末,在三浦倭館居住的日本人突破2000人,在當時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這些人和朝鮮官吏之間糾紛不斷,最終,釀成了大規模衝突。

朝鮮中宗5年(1510年),薺浦的恆居倭(長期居住在朝鮮的日本人)4名被朝鮮軍隊誤當作倭寇殺害,日本人手持武器聚眾抗議,對面的對馬島也加了一把火,竟派遣宗盛順率領大約四五千人支援恆居倭,這引發大規模暴亂。

日本武裝團體身穿甲冑手持弓箭攻打城池並洗劫城下民居,先後攻陷釜山浦、薺浦,釜山浦守將陣亡,薺浦守將被俘虜。隨後又攻擊永登浦和熊川鎮,局勢相當嚴峻,朝鮮王朝派大軍前去鎮壓,終於擊潰這支軍隊。

這次事件,被稱為三浦倭亂,又稱庚午倭變。這次事件後,朝鮮方面高度警惕日本,設立了備邊司。

這次事件引起的結果很嚴重,三浦倭館閉鎖了,這等於是朝鮮方面完全斷絕了和日本的正規經濟交流,這同樣也使得雙方有很大的經濟損失,於是在對馬島的多次交涉下,朝鮮與對馬於1512年籤訂了《壬申條約》,朝鮮同意再開薺浦一港同日本貿易,1521年恢復富山浦倭館,不過,1544年,薺浦又因倭寇事件而被再度關閉。

1592年,剛剛大體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這次不是倭寇襲擾了,而是國與國之前的戰事,打了好幾年仗,朝鮮對日感情一時嚴重惡化,兩國完全斷絕了外交關係,貿易全停。

萬曆朝鮮戰爭

這個局面一直到德川幕府建立後才得以改變,一直到1607年,朝鮮恢復派出通信使(朝鮮王朝近代化改革以前向日本派遣的大規模使團的稱呼)赴日,決定恢復外交關係,這個局面才得以緩和。

1607年,朝鮮王朝又在豆毛浦開設新的倭館。

當然,日本方面負責和朝鮮打交道的自然還是對馬島,日本和朝鮮關係惡化,對於對馬島絕對是個非常壞的消息,因為對朝貿易就是這裡的經濟命脈,對馬島是個相當特殊的地方,這裡和朝鮮有一定淵源,

1609年,朝鮮和對馬島締結《己酉條約》,對馬藩在名義上成為朝鮮的外藩,朝鮮授予對馬藩藩主官職,承認其作為「日本國王使者」所擁有的特權,它還有對朝貿易的獨佔權,不過出於之前的教訓,朝鮮方面不允許日本使者來首都漢城,也不允許日本人離開倭館。

對馬島位置

1647年,由對馬藩任命的館主常駐館內。因豆毛浦倭館地勢狹小交通不便,貿易難以發展,因此多次向朝鮮朝廷提出遷移倭館的請求。1673年,朝鮮朝廷同意了請求,並於1678年將倭館從豆毛浦遷至草梁,長期滯留倭館者約有400人至500人左右。

那倭館是什麼時候廢止的呢?那還要到近代,日本明治維新後,大一統的集權政府出現,隨後侵略朝鮮,1876年,朝鮮被迫和日本籤訂《江華島條約》,朝鮮承認日本外交使節可以在漢城駐留,並廢除了倭館,不過,倭館畢竟是存在了400多年,已經成為約定俗稱的地名了,所以現在在朝鮮半島最靠近日本的慶尚道地區,仍然有地方以「倭館」命名。

相關焦點

  • 大明、朝鮮、日本三國殺——KBS《壬辰倭亂1592》
  • 壬辰倭亂戰爭中明朝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引言壬辰倭亂是指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場持續七年(1592--1598年)之久的由剛統一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發動的對朝鮮王朝的侵略戰爭以及明朝出於宗藩關係和自身利益所進行的抗倭援朝戰爭。在戰爭期間,明、朝兩國將領及士兵共同作戰,明朝將士使中國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得到了朝鮮王朝軍民的認可和接受。
  • 壬辰倭亂:為什麼成為了朝鮮半島最不願提及的一次勝仗?
    引言「翻開關於東亞的歷史,朝鮮半島一直是一塊充滿紛爭與衝突的地區,可是如果翻開朝鮮的歷史,無疑是充滿了傷痛和失敗,在這些讓人不快的歷史之中,還是有著一些閃亮的名字,這些名字維護了半島歷史的驕傲與尊嚴,李舜臣,就是其中最閃亮的一個。
  • 凝固在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 揭秘李氏朝鮮王朝
    曾經有一次日本使者來訪,因趕上下雨,朝鮮國王世宗(李裪,1418年-1450年在位)諮詢大臣是否可以在慶會樓接見日本來使,這遭到了大臣們的極力反對,他們認為這樣做「於禮不合」,因此最終作罷。 遺憾的是,在第一次「壬辰倭亂(1592年-1596年)」中,景福宮不幸被焚毀,此後歷代朝鮮王只能將住所從景福宮搬到了位於城市東部,被稱為「東闕」的昌德宮,於是景福宮一下子便荒廢了近300年。
  • 李旭之:探春遠嫁與壬辰倭亂
    《明史》記載(未註明的,均引自《明史》),明神宗萬曆年間,有三大徵之役,先有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二月到九月的寧夏之役,李如松平定了蒙古人哱拜叛變,再有萬曆二十年到二十六年的兩次朝鮮之役,三是萬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的播州之役。這三大徵,「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
  • 事大主義——朝鮮王朝對明清兩代的謙恭國策是怎麼形成的?
    1884年12月15日的日本報紙《時事新報》將朝鮮王朝五百年對華國策也表示為「事大主義」,之後這一概念漸漸傳播開。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朝鮮王朝會選擇如此謙卑的國策呢?直接原因當然很簡單:中國國力太強了,屬於朝鮮絕對不能輕易得罪的對象,對中國謙恭換取以中國對朝鮮的認同態度,這對於朝鮮王朝的存在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但是,這種政策的形成自然也有一個過程。
  • 日本國號來源之謎,倭、大和、日本,這些都是中國人起的名字嗎?
    先說說「倭」吧,這個詞可能現在在中韓等國看來是蔑稱,但實際此詞並沒有貶義,「倭」實際上是日本最古老的稱呼,中國大陸的居民最開始是通過朝鮮半島接觸日本的(中國漢武帝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從當地土人那裡知道了海外還有「日本」這麼一個地方存在),「倭」究竟為何意目前無通說。
  • 第二章 朝鮮設郡 倭人來貢
    朝鮮國相和將軍多人懼而降漢。公元前108年夏天,朝鮮降臣派人刺殺了衛右渠,欲獻城投降。朝鮮大臣成已復叛,進攻漢軍。在荀彘的勸諭下,王險城軍民不願再與漢朝為敵,他們誅殺成已,衛氏朝鮮遂亡。自箕子入主朝鮮以來的一千年間,齊、燕故地的華夏子民大量遷徙朝鮮,使當地禮俗、制度與中原相近,人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故土意識強烈,這對漢朝滅亡衛氏有很大裨益。
  • 解讀古裝喪屍劇《王國》:還原架空歷史背景下的朝鮮王朝歷史
    劇情的時代大背景:17世紀初,壬辰衛國戰爭之後的朝鮮王朝本劇的時代背景設定是比較好推測的。在第一季中,劇情不止一次的提到發生於三年前的「倭亂」、「兩次戰爭」,而當世子李蒼一行趕往尚州後,還發現了一塊紀念抗倭戰爭大捷的碑刻。
  • 《李屍朝鮮》除了喪屍,剩下都是真的
    《王國》的大背景設定在16世紀末的朝鮮王朝——朝鮮半島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王朝,早期也被日本和中華圈史學界稱為「李氏朝鮮」。劇中三年前國仗趙學洙和世子李蒼的老師安炫大監聯合利用喪屍擊敗倭寇的事件,對應的則是歷史上發生在公元1592 -1598 年、朝鮮王朝歷史上著名的「壬辰倭亂」(也就是明朝歷史記載的「萬曆朝鮮之役」)。
  • 朝鮮王朝歷史上的一代名醫——許浚
    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中國的醫學界,有位大名鼎鼎的李時珍,在同時期的朝鮮王朝,同樣有位傑出的醫學家,他就是許浚。影視劇中的許浚公元1592年(朝鮮宣祖二十五年),發生萬曆朝鮮戰爭(朝鮮稱壬辰倭亂),他以御醫身份始終跟隨朝鮮王室,直至戰爭結束,朝鮮王朝復國。
  • 【壬辰倭亂1592】韓國抹黑中國明朝的巔峰之作
    最近,由韓國KBS和中國的央視合資拍攝的《壬辰倭亂1592》,在中韓乃至日本的網絡間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 現在的朝鮮韓國是怎麼稱呼古代「朝鮮王朝」的,這裡面還真有講究
    但朝鮮可不一樣,朝鮮現在國名簡稱為「朝鮮」,而歷史上,其國號也是「朝鮮」,也有一個朝鮮王朝,這就異常尷尬,尤其是,在朝鮮的政治體制下,把現代朝鮮和古代朝鮮王朝混為一談,那是絕不可接受的。
  • 日本人為什麼要虐殺朝鮮末代皇后閔妃
    大院君顯然高興得太早了:壬午兵變中大量日本人被殺,這導致了日本政府要求武裝幹涉,朝日關係驟然緊張;另一方面,逃亡在外的閔妃集團則向清政府求援,而當時僅剩朝鮮一個藩屬國的清朝,則立刻出動淮軍三千,試圖通過解決此次亂局,加強對朝鮮的控制。朝鮮高宗十九年,即清光緒八年的七月,大院君前往拜訪淮軍大營,不想被清朝強制扣押,並送往天津受審,此時距離他再度掌權僅僅過去了三十三天。
  • 韓國人有多少人是日本人的後裔?數量成千上萬
    但是,糾紛不斷,必然也是交流不斷,成型的民族主義事實上在近代才得以形成,在近代之前,民族認同事實上並不是個人認同的全部,忠君報主也是,古代匈奴人為漢朝服務、越南人為中國服務、漢人服務元清……這種行為都有。夷狄入中華則中華之,古代民族認同並不完全是根據血緣來的甚至,古代還有日本人為韓國人服務,這些人子孫遍地,甚至現在很多韓國人都是日本人的後代!
  • 有人說「十倭七華」,嘉靖大倭亂有多少中國人,又有多少日本人?
    那麼首先要說的是,雖然在很多人印象中,明代倭寇是把中國沿海的海盜和走私海商都看作倭寇。不過老實說,與其說是明代官員分不清楚這三類人,筆者其實更傾向於是清代史學界的一個認知錯誤,又或者是官史的文字遊戲。比如前面說的《明史》「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的說法,就是改編自《明世宗實錄》中「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
  • 一個太監、一個商人,他們共同點燃了明王朝倭*寇之患的導火索!
    對明王朝來說,接受朝貢是體現天朝大國「懷柔遠人、撫御四夷、威鎮四海、顯示皇恩」的有效手段,因此對前來朝貢者,明廷都給予優厚回饋,盛情款待。無論給價還是回賜都遠遠超出「貢品」的價值,頗有點「死要面子、人傻、錢多、速來」意味。明廷當時規定各國貢期為3年或5年。對日*本則規定10年一貢。因此各國均將前來朝貢看作是一個大發橫財的機會,甚至是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
  • 為何朝鮮李朝能享國五百年,遠超夏商周后的歷代中原王朝
    朝鮮半島作為深受華夏文化影響的區域,歷來是儒家文化圈的一部分,也一直是中原王朝最忠順的藩屬,朝鮮也一直以「小中華」自居。朝鮮半島上很早就出現了城邦式國家,在漢晉時期,其北部區域甚至曾是中原王朝的郡縣,但這裡真正形成統一的政權和初步奠定其疆域還是在王氏高麗時期。
  • 從壬辰倭亂到抗美援朝|命運交織的東郊近鄰
    這種向中原王朝求取國號的行為在之後的歷史上,還有乾隆朝給越南取名。 明太祖以:東夷之號,惟朝鮮最美,且其遠來,可以本其名而祖之。 所謂本其名,指商周異代之機的箕子朝鮮。朝鮮君臣稱:今天子賜號之恩,殿下復舊之德,實與武王之封箕子,箕子之治朝鮮同一揆也。
  • 面對列強環伺的虎視眈眈 古代朝鮮是如何「選邊站」
    世界秩序的變化,並非如今我們所處的國際社會才會發生,在古代的東亞地區,同樣存在許多國際秩序轉換的時期,特別是體現在朝代的更迭興替上,除一般熟知的宋、遼、金、西夏、蒙古、渤海國之外,地處朝鮮半島上的高麗王朝(918─1392年),面對列強環伺的虎視眈眈,又是怎麼因應時局變化做出外交政策上的調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