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倭亂戰爭中明朝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2020-12-24 落日餘暉盼朝陽

引言

壬辰倭亂是指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場持續七年(1592--1598年)之久的由剛統一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發動的對朝鮮王朝的侵略戰爭以及明朝出於宗藩關係和自身利益所進行的抗倭援朝戰爭。在戰爭期間,明、朝兩國將領及士兵共同作戰,明朝將士使中國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得到了朝鮮王朝軍民的認可和接受。

在戰爭結束後的恢復重建工作中,大量明朝官員和學者留在朝鮮本土,將明朝文化結合朝鮮半島的自身情況傳播下去,並延續至後世。明朝文化的輸出不僅對朝鮮王朝後世產生重要影響,也對明朝和朝鮮半島的關係起到了重要的鞏固作用。

(圖1:壬辰倭亂)

一、壬辰倭亂

1590年,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開啟了日本統一的歷史進程。日本經過統一戰爭之後,豐臣秀吉在日本的統治地位已經不可撼動,政治地位的穩固,國內封建領主對市場的渴望,最重要的是豐臣秀吉渴望改變東亞格局的野心,使得豐臣秀吉將目光轉向了文弱的鄰國朝鮮甚至更遠的明朝。

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了對朝鮮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戰爭開始後,日軍在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日本名將的率領下分頭北進,在朝鮮國內並未遇到有組織的反抗,1592年4月,會和後的日軍來到漢城城外,完成了對漢城的合圍,在朝鮮王朝軍隊屏弱的國防力量下,日軍僅用了20天就攻克了漢城。日軍攻克漢城後,各軍團對朝鮮八道進行割佔,朝鮮國王逃至鴨綠江邊境。

面對日軍的來勢洶洶,朝鮮王朝君臣最終決定向明朝遣使,請求明朝派兵支援。明神宗考慮朝鮮與明朝歷來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召開御前會議。在商議之下,兵部尚書石星代表的主戰派佔據上風,明神宗決定派遣李如松出徵朝鮮。

1593年正月,李如松率43000明軍與朝軍聯合,打敗小西行長,助朝鮮成功收復平壤。隨後,朝、明聯軍經歷了成功收復開城、碧蹄館失利及收復漢城後,日軍和朝、明聯軍都不約而同的顯示出了議和的意向。日軍經過幾次與明軍交戰後發現根本不是對手,欲與明朝和談。

(圖2:豐臣秀吉)

和談輾轉平壤、漢城、名古屋、北京四地,歷時三年,卻最終因豐臣秀吉拒絕接受明神宗的冊封而破裂。故,豐臣秀吉在1597年正月,第二次出兵侵略朝鮮,史稱"丁酉再亂",明朝再次派遣麻貴等老將出兵派援朝作戰。

1598年8月,豐臣秀吉的突然離世,這場對東北亞格局的演變產生深遠影響的戰爭,長達七年的侵略戰爭重以豐臣秀吉的逝世而結束,在朝殘餘日軍狼狽逃回國內。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是戰爭對三個國家深遠的影響並沒有終止,也使東北亞格局發生了變化。

(圖3:抗倭援朝)

二、軍事傳播

在萬曆援朝戰爭中,大量明朝官兵以及其帶去的先進的思想文化、軍事理念等進入朝鮮半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對朝鮮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首先,是明朝軍事文化的傳播。明朝援軍的到來,不僅在戰場上給予朝軍幫助,在軍事方面也有了交流,主要體現在武術的傳入和明朝用兵之術對朝軍的影響。第一,武術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明朝將士也在援朝戰爭中發揮了出色的武技。 第二,明朝援軍進駐朝鮮半島,不僅在戰爭中直接援助朝鮮軍隊正面與日本侵略者對抗,同時在對朝鮮王朝軍隊建設管理上也有直接的幫助。

(圖4:露梁海戰)

在明朝東徵將領的提議督促下,朝鮮訓練督監的設立,不僅為明軍訓練朝鮮王朝軍隊提供了平臺,能夠使朝鮮王朝軍隊更好的與明軍配合戰鬥,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升朝鮮王朝軍隊的整體作戰能力,軍隊實力提高更有利於朝鮮王朝以後保障國家安全,提高國防實力。

其次,在軍事上的文化傳播另一項就是用兵之術在朝鮮的傳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明朝著名抗倭將領戚繼光的兵書《紀效新書》。《紀效新書》是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戚繼光所著的軍事著作,成書於1560年,屬於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戰爭期間練兵和治軍經驗的總結。

壬辰戰爭爆發後,明朝東徵將士將《紀效新書》帶入朝鮮,《紀效新書》的傳入,使朝鮮王朝軍隊學習到戚繼光抗倭的有效戰術,朝鮮王朝在"昇平二百年,民不知兵"的情況下直接導致了戰場的失利以及顯示出了朝鮮王朝對用兵之法和軍事策略的生疏,此時《紀效新書》的傳入,無疑解決了朝鮮軍隊在這方面的燃眉之急。根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朝、明聯軍收復平壤之戰,就採用了《紀效新書》中的戰術。

(圖5:戚繼光與《紀效新書》)

三、信仰傳播

關羽作為戰神一直在中國人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幾千年來,對於關公的忠勇民間一直十分崇敬,這種敬仰在明朝尤為明顯。明朝可以說是對關羽信仰的崇敬發展到巔峰的一個朝代,因關羽在明朝被稱之為在"戰神",故進入到朝鮮半島的明朝東徵軍都將對關羽的崇祀帶到朝鮮王朝。萬曆援朝戰爭被派去援助朝鮮的明軍,使關羽信仰在朝鮮半島傳播與發展。

在萬曆援朝戰爭以前,甚至是明朝東徵軍到達朝鮮半島之前,朝鮮王朝君臣只是通過史書及朝鮮朝燕行使者對關王廟的描寫及記錄中獲知關羽的形象和故事,對明朝的關羽信仰並不了解。萬曆援朝戰爭是關羽信仰傳播至朝鮮半島的契機。朝鮮王朝對關羽信仰的態度以及重視程度是有變化的,朝鮮君臣及將士並不是起初就完全接受、認同關羽信仰。

在明朝援軍的將士們把關羽信仰帶到朝鮮時,更多的是想藉助關羽的"神靈"保佑戰爭的勝利,而朝鮮王朝與明朝交往時一直奉行的慕華、事大政策,使朝鮮王朝君臣把對關羽信仰的接受當做對宗主國明朝的一種尊重,只是外交上的一種禮儀。在萬曆援朝戰爭結束後,外部侵略勢力的消失,瘡痰滿布的國家面貌需要恢復,更需要重建國民對王室的信心,從戰爭的傷痛中走出,這讓朝鮮王朝國王更加重視對國家的治理。

(圖6:關公像)

此時,關羽人物性格最重要的"忠義"精神是朝鮮王朝國王需要的統治思想的工具,鑑於此,朝鮮國王對關王廟的參拜次數逐漸多了起來,同時重視對關王廟的參拜、修繕及官方主導修建,不僅是在向明朝示好,更多則是向臣民們滲透關羽忠義兩全的思想,讓臣民學習關羽對國家和君主的忠義精神,以此教化臣民,加強對國家、君主的忠誠。

在這種統治需要的基礎上,關羽信仰能真正的在朝鮮半島傳播與發展則是由於中國傳入的關羽信仰不僅僅在國家層面的主導下傳播與滲透,更是與朝鮮王朝本土化的思想和需要融合,最後成為了朝鮮王朝本土需要的一種思想信仰體系。

四、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是正德年間的大儒學家王陽明在傳統儒家經典和程朱理學基礎上建立的以"知行合一""致良知"為核心思想的理論體系。這種實用主義心學在明中期廣泛流傳,後經王陽明弟子發揚傳承,在民間廣泛流傳,取代了已經過時的程朱理學,形成明朝中晚期思想學術領域中的著名流派--陽明學派

壬辰戰爭前,朝鮮王朝盛行的主流學說是朱子理學,朝鮮王朝統治者以及多數學者推崇朱熹,並將朱子理學當做統治學說。這時期的陽明學由於在理論上與朱子理學觀點相悖,所以在朝鮮半島的發展是比較坎坷和艱難的,少數推崇陽明學的學者也受到了其他學者的排擠,使得陽明學在朝鮮半島的發展受到阻滯。

壬辰戰爭爆發後,朝鮮王朝舉國上下發覺朱子理學在治國理念上的尚虛遠實、清談空論,在這個戰亂的時期不能安撫民心,不足以成為解決國家實際問題的指導思想,而陽明學主張的"親民說""心即理",則是統治者在戰爭中安撫民心、有效管理國家的一劑良方。為此,朝鮮王朝對陽明學的態度有所改善,並且寄希望於陽明學的思想理念可以幫助其走出統治困境。

(圖7:王守仁)

隨著程朱理學的失效性逐漸暴露,王陽明的思想學說逐步左右了思想界。陽明心學的觀點將對封建統治者有利的倫理道德說教改造的更為系統、完善,且通俗易懂,便於傳播與推行。這種學說,在動蕩的社會時期無疑為行將衰敗、沒落的封建地主階級提供了新的統治工具。

朝鮮王朝對陽明學的受容,除朝鮮王朝本身是儒學治國外,明朝援軍部分將領希望朝鮮王朝能發展陽明學的意願也是促使陽明學在萬曆援朝戰爭中得到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萬曆援朝戰爭中,明代將領和學者宋應昌與袁黃秉持著自己對陽明學"改過""親民"思想的認同,對朝鮮宣祖及儒學者進行勸善,尤其希望朝鮮王朝的統治者及學者放棄腐舊的朱子學,認同並發揚陽明學。

所以,雖陽明學在萬曆援朝戰爭之前傳入朝鮮半島,卻因戰爭時期,朝鮮王朝內憂外患的危機形勢,受到了統治者和部分學者的重視,使陽明學在朝鮮半島的發展得到轉機。

結語

在朝鮮半島上中國文化傳播的主體是明朝東徵軍,明軍對朝鮮王朝軍事理論思想的傳入以及關羽信仰的傳入和陽明心學的發展,對朝鮮王朝軍隊作戰能力、國防意識的建立以及武將地位的提升,使朝鮮王朝軍事觀念產生改變,不僅為統治階級指出了新的思路,也豐富了朝鮮半島的思想學說,甚至成為朝鮮王朝後期實學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

在萬曆援朝戰爭過程中,中國文化的傳播主體為明朝東徵軍,這一時期傳播

至朝鮮半島的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是都具有實用性和現實意義。以這場戰爭為契機傳播到朝鮮半島的中國文化,對中朝兩國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利於中朝兩國關係的繼續發展,加深了中朝兩國的宗藩關係,從兩個方面都有所表現。

相關焦點

  • 大明、朝鮮、日本三國殺——KBS《壬辰倭亂1592》
  • 【壬辰倭亂1592】韓國抹黑中國明朝的巔峰之作
    不僅對本國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無限拔高。對於為朝鮮擊退日本入侵而盡心盡力的中國明朝,也是習慣性的多有貶損。已經看完全劇的小編,就以那些一眼掃過就能發現的紕漏,來給這部所謂的歷史紀錄片,好好扒扒皮。可見早在壬辰倭亂之前900年,半島地區就曾經爆發過一次涉及東北亞全部勢力的大規模國際戰爭。
  • 壬辰倭亂:為什麼成為了朝鮮半島最不願提及的一次勝仗?
    燃燒的半島這場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發生在中國明王朝的萬曆年間,這場戰爭在明王朝的記載中被稱為「萬曆朝鮮之役」,在朝鮮王朝的記載中就是叫做「壬辰倭亂」和「丁酉再亂」,而在日本的史書記載裡,這場戰爭被稱為「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
  • 李旭之:探春遠嫁與壬辰倭亂
    《明史》記載(未註明的,均引自《明史》),明神宗萬曆年間,有三大徵之役,先有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二月到九月的寧夏之役,李如松平定了蒙古人哱拜叛變,再有萬曆二十年到二十六年的兩次朝鮮之役,三是萬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的播州之役。這三大徵,「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
  • 從壬辰倭亂到抗美援朝|命運交織的東郊近鄰
    在東亞這個怪物房裡,朝鮮半島如同連接內陸與島嶼的樞紐,不僅是承載了從內陸傳播而來的儒家文化,也很好保存而演化出獨特的半島文化。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戰爭一方是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另一方是中、朝聯軍。這場歷時7年的戰爭,參戰三國的叫法各不相同,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我們更熟悉歷史書上的名字:東徵御倭援朝,或者說抗倭援朝。 這場戰爭以平壤戰役為轉折點,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 從朝鮮刀劍的變遷,看朝鮮半島文化如何"兼容並蓄"
    1392年李成桂自立為王,在朝鮮半島稱王后,上書禮部請明太祖朱元璋在「朝鮮」和「和寧」兩個國號中選賜,朱元璋認為「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故賜國名「朝鮮」。整個李氏朝鮮時期,大量的學習中原文化,儀仗、甲冑、刀劍無不帶有強烈的明朝風格。此時朝鮮的儀仗完全照搬明朝,只是降格使用。
  • 韓戰,美國為何會判斷失誤?美軍上將:他們是不一樣的中國人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僅僅兩個月時間,朝鮮人民軍便將李承晚的南朝鮮軍趕到了釜山一隅,看似勝利在望,但是麥克阿瑟卻在朝鮮半島側後方策劃了仁川登陸,一舉改變了朝鮮戰局。如果說之前金日成對統一朝鮮半島信心滿滿,那他現在唯一的希望的就是中國能派兵增援,這一幕與半個世紀前的甲午戰爭以及三百多年前的壬辰倭亂何其相似。壬辰倭亂中,朝鮮國王李昖向明朝萬曆皇帝求援:「寧死於父母之邦,勿落入賊人之手」。
  • 倭館與三浦倭亂,古代朝鮮王朝是如何管理在朝日本人的?
    1950年8月16日,在韓戰的釜山環形防禦圈戰役中,美國空軍出動98架B-29轟炸機,對朝鮮大邱以西20公裡的倭館附近一條約14公裡、寬約6-5公裡的狹長地域實施了地毯式轟炸。說到這個,要先介紹一下朝鮮半島和日本的特殊關係,在大部分人印象中,由於倭寇問題、豐臣秀吉侵略、近代日本帝國的殖民歷史等因素,朝鮮民族和日本民族之間相互對立的情緒很重,但如此之外,兩國之間還存在另一層關係:在古代,朝鮮半島是和日本聯繫最多的地緣板塊,因為這兩處實在是太近了,所以,朝鮮半島和日本的文化在古代交流(當然也包括衝突)極為頻繁。
  • 明朝時的抗倭援朝戰爭:萬曆朝鮮之役
    時間穿越回數百年前的明朝萬曆年間,在朝鮮半島上,中日朝三國之間爆發了一場前後歷時七年的漫長戰爭:在韓國這場戰爭被稱為壬辰倭亂
  • 李氏朝鮮為何尊崇明朝?還將崇禎年號用了265年
    明朝滅亡後,朝鮮的私人著作中,有「皇明崇禎後二百年的字樣」,很多朝鮮士大夫的筆記中,他們記載時間不是用清朝皇帝年號,而是同樣以崇禎後多少年。可以說,朝鮮王朝在立國之初,就得到了明朝的支持。李成桂後的任何一代朝鮮國王在即位的時候,都需要經過明朝的官方承認。而加強雙方感情的除了政治交往,還有文化認同。朝鮮國王自太宗李芳遠後,都以儒家思想治國,這與大明的基本國策相吻合。
  • 1592,壬辰之戰:一場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大戰
    從馮夢龍的評價來說,萬曆統治的明朝是人人有飯吃,人人有功練,可以這麼說,那是個平民百姓充滿自信的時代,因為明朝為朝鮮擊退了日本,保衛了一個國家。出於各種原因,人們稱呼這場戰爭的名字各不相同,有人說這叫作萬曆朝鮮之役,因為明朝出兵平定動亂;有人稱它壬辰倭亂,畢竟那年是壬辰年(1592),倭人來犯;最後,一個不奉中國正朔的國家,用自己的年號命名,所以是文祿慶長之役。
  • 朝鮮國王殺兄屠弟,背叛明朝,最終被廢,幽禁而死
    今天不聊中國歷史,咱們說說朝鮮歷史上的一段不為人知的風雲往事,一位朝鮮國王即位後,殺兄屠弟,背棄曾有匡扶之恩的大明朝,最終落得被廢,幽禁而死的下場。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且看【縱橫五千年】的編者獨孤雁一一道來!這件事不是發生在前兩天,也不是發生在東南亞,而在發生在距今400多年前,也就是中國的明末清初這段時間。
  • 程永超|近世東亞「諜戰」:壬辰戰爭前後的中、朝、日情報網
    >萬曆朝鮮戰爭(1592-1598,也稱「抗倭援朝」)是明代萬曆年間發生在朝鮮半島的中、日、朝三國戰爭。韓國稱為「壬辰倭亂・丁酉再亂」,取兵亂離散之意。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暗示戰爭背後的徵兵與勞役。
  • 央視科教頻道將與韓國KBS合拍紀錄片《萬曆朝鮮戰爭》
    根據這份備忘錄,央視科教頻道(CCTV-10)將同韓國放送公社(KBS)合拍五集歷史紀錄片《萬曆朝鮮戰爭》。  萬曆朝鮮戰爭因日本軍隊於1592年入侵朝鮮半島而爆發,中國應朝鮮王朝請求出兵援助朝鮮。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戰爭共進行了近七年,中朝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和代價,也湧現出幾位不世出的名將,如中國的陸軍將領李如松和朝鮮的海軍將領李舜臣。
  • 日劇中的「我大清」軍隊,請尊重下歷史!韓國思密達! 日本視角
    最近由中韓合資拍攝,日本演員參演的《壬辰倭亂1592》。在中韓乃至日本的網絡間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因為槽點很多。這部戲說成分濃厚的韓劇卻給自己打上了歷史紀錄片的頭銜,作嘔。不僅對本國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無限拔高。對於為朝鮮擊退日本入侵而盡心盡力的中國明朝,也是習慣性的多有貶損。我們來給這部所謂的歷史紀錄片,好好扒扒皮。1.朝鮮火炮射程是日本火器的十倍?
  • 明朝已亡,朝鮮君臣為什麼一想到萬曆、崇禎皇帝就流淚?
    這不僅僅是一種出於實力懸殊的無奈之舉,更多的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自稱「小中華」在傳統中華文化倫理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華夷之辯」。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華夏」,不能與蠻夷相等同,蠻夷僅僅比禽獸高一個等級而已。
  • 《李屍朝鮮》除了喪屍,剩下都是真的
    《王國》的大背景設定在16世紀末的朝鮮王朝——朝鮮半島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王朝,早期也被日本和中華圈史學界稱為「李氏朝鮮」。劇中三年前國仗趙學洙和世子李蒼的老師安炫大監聯合利用喪屍擊敗倭寇的事件,對應的則是歷史上發生在公元1592 -1598 年、朝鮮王朝歷史上著名的「壬辰倭亂」(也就是明朝歷史記載的「萬曆朝鮮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