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的抗倭援朝戰爭:萬曆朝鮮之役

2021-02-13 愛奇藝曉松奇談

時間穿越回數百年前的明朝萬曆年間,在朝鮮半島上,中日朝三國之間爆發了一場前後歷時七年的漫長戰爭:在韓國這場戰爭被稱為壬辰倭亂,在日本則被稱為徵韓,而在中國這次大戰最不被重視,在明朝的官修史書中甚至沒有一場正式的稱謂,在明神宗萬曆皇帝看來,這場戰爭只不過是幫著小弟趕跑了強盜,並沒有什麼大不了,所以它被放在了萬曆三大徵之中,後世人稱為萬曆朝鮮之役


萬曆朝鮮之役的三國首腦

話說日本進入戰國時代之後,本就不大的國土被分割成上百個諸侯的地盤,各個諸侯大名之間相互混戰,直到出現了一位梟雄——豐臣秀吉,他成功的降服了國內諸侯,自己也從一個賤民成為日出之國的「關白」。一統日本後,他開始把目光放到東亞大陸上,豐臣秀吉對於經歷過戰國洗禮的日本武士們十分自信,他的夢想是,「徵滅韓土,佔據大明,君臨印度」,這場戰爭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豐臣秀吉自己心裡還有小九九,他雖然暫時壓服各位諸侯,但是卻並不能建立所謂的「豐臣幕府」,因為他的出身極為低下,這場戰爭恐怕還有借敵人之手,消耗日本國內諸侯力量的目的。豐臣秀吉在出兵之前照會了琉球,菲律賓等國家,這是當時日本人知道的地理知識的極限了,不然,豐臣閣下大概會喊出在整個亞洲建立王道樂土的口號。


日本人所作16世紀東亞地圖

反觀此時的大明王朝,萬曆皇帝接手張居正改革留下的攤子,不至於山河日非,只是年輕的皇帝大概是疏懶於和文官集團打交道,開始躲進深宮裡操縱朝臣,明朝的可戰之兵也僅僅只有北方邊境上的騎兵和遼東鐵騎,再就是戚繼光、俞大猷抗倭時留下的南軍,這對於一個龐大的帝國而言顯然是不夠的,而且大明王朝對於外部世界和豐臣秀吉的戰爭宣言一無所知。

而就近的朝鮮,則已經是國人二百年不知兵,整個國防體系呈現出崩塌狀態,連在邊境上抵禦沒開化的女真人的戰鬥力都沒有,更不用說抵禦日本軍隊。而在兩國高層看來,偶爾的倭寇騷擾倒是時有發生,但是他們對傾國而來的日本士兵完全沒有心理準備,朝鮮國王雖然收到了豐臣秀吉借道攻明的外交照會但也沒有予以理會。

1592年,豐臣秀吉的十幾萬大軍渡過朝鮮海峽,於四月十三日在朝鮮釜山登陸,開始了侵朝戰爭。日軍一路所向披靡,連克漢城、開城、平壤。朝鮮軍民望風皆潰,僅僅兩個月的時間,朝鮮「三都失守,八方瓦解」,日軍幾乎佔據了朝鮮全境。國王李昖一直逃到半島西北方靠近中國邊境的義州,然後頻繁派出使節請求明朝出兵增援,而他的兩個兒子——第二子臨海君李珒、第三子光海君李琿——則在逃到鹹鏡道後被加藤清正所俘。

日軍在開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拿下了朝鮮八道中的七道,甚至有一部分日軍度過了鴨綠江,進入到當時海西女真的勢力範圍內燒殺搶掠了一番,之後被拖著辮子,拿著板斧弓箭的女真聯軍趕了出去。大明王朝在接到朝鮮國王的求救之後開始正視這股侵朝日軍,於是先把朝鮮國王接到了中國境內保護起來,然後派出了遼東系的騎兵開始對朝鮮境內的日軍發動試探性的進攻。1593年七月,明朝以遊擊史儒、副總兵祖承訓率騎兵五千為先頭部隊,進入朝鮮,直撲平壤。當時,平壤城內的日軍有二萬餘,統帥為小西行長

明軍在雨天中突入平壤七星門,然而城內卻是一片泥濘,騎兵的活動受到了很大限制。前來迎戰的日軍人馬全部披上鬼面、獅頭等飾物,使明軍的馬匹受到驚嚇。明朝的騎兵也是第一次和日本正規軍接戰,他們雖然在邊境上砍人砍習慣了,可是也沒見過如同鬼魅一般的日本武士,而且當天大雨致使明軍攜帶的火器失效,騎兵也困於泥潭之中。陷入泥淖中的明軍騎兵遭到日軍用鳥銃從左右兩個方向進行夾擊。日軍幾輪齊射之後,明軍損兵折將——史儒及兩名千總均中彈而亡,祖承訓不得不引兵退回境內。


日軍入城儀式

這祖承訓挨了一頓胖揍之後,軍隊中倭寇可怖,情形陰森的流言四起,而萬曆皇帝壓根沒想到日本兵有如此強悍的戰鬥力,第一次興師竟近乎全軍盡沒,一時之間朝野震動,萬曆皇帝想到了剛平定了寧夏叛亂的李如松,當年十月,詔命李如松為防海御倭總兵官,提督,宋應昌為經略,統領四萬多大軍再度前往救援朝鮮。

明朝調集的這四萬大軍之中,遼東系騎兵和宣府大同的騎兵有兩萬多人,薊和保定兵一萬——這些都是慣於平原作戰的軍隊,真正御倭有經驗的浙兵只有三千,擅長山地作戰的五千川軍也僅作為後續而已。明軍武器精良,騎兵眾多,如果放在大平原上,那十多萬日本步兵根本不夠一仗踩踏的,然而在朝鮮作戰,無論兵數還是複雜地形作戰的經驗,明軍都全然落在下風。

但李如松在正式進軍之前玩了個花招,他邊做軍事準備邊聯繫到了佔據平壤的日軍守將小西行長,聲稱可以進行和談,並且先後派出了三批使者,小西行長錯誤地認為議和有望。甚至還讓手下人美美的賦了一首漢詩:扶桑息戰服中華,四海九州同一家,喜氣還消塞外雪,乾坤春早太平花。小西行長派遣牙將二十人來迎接李如松,這些人當場被李如松捉獲了三人,其餘的或死或逃。

李如松為了避免打草驚蛇,對再度前來質問的日軍使者好言相慰,穩住了局面。1594年正月六日,平壤城內的日本人華衣夾道,小西行長準備在平壤風月樓迎接前來議和的李如松。這時候,大隊明軍兵臨平壤城下,氣氛緊張,日軍方才醒悟,閉城拒守。至此,平壤之戰正式爆發,鑑於日軍之中混有朝鮮偽軍的事實,明軍在平壤城前堅立了一面白旗,上面寫道:「朝鮮軍民自投旗下者免死。」

雙方就此展開激戰,而英勇的朝鮮起義軍隊也開始襲擾日軍,這一場大戰,打的是昏天黑地,大明王朝的帝國雄獅第一次正面進攻東瀛列島的日本武士們。因為明朝大軍裝備了大量的火炮,而日軍只在單兵火器上有優勢,所以明軍進展還算順利,不過就是這樣李如松的坐騎被鳥銃擊中、浙兵主將吳惟忠的胸部中彈負傷。仗打到這個地步,明軍已經傷亡數千了,只好暫時休戰,班師回營。

經過一天的激戰,日軍損失慘重,小西行長見援軍不至,率「不滿五千」的殘部退出了平壤,狼狽南逃。明軍及朝鮮軍堵截、伏擊了一部分南逃的日軍,隨後,光復了黃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據統計,明軍僅僅斬獲日軍的首級就達到一千六百四十七。但日軍的傷亡總數不止這些,其連同被炮火轟炸、硝煙薰燒及其它原因而死的,總損失超過萬人以上。而明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受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日本畫作中的徵韓之役

說到此節,有一位朝鮮民族史上非常有名的將軍不得不提,就是今天韓國主力驅逐艦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忠武公李舜臣」。日軍在釜山登陸的時候,朝鮮水軍的統領元均嚇得屁滾尿流,竟然把軍艦、武器全都沉入海底,並且解散部下。正因為如此,日本人才能毫無阻礙地將後續兵員和武器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到朝鮮戰場。全羅道左水使李舜臣就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成為中流砥柱。

1592年五月四日,李舜臣連續在十五天之內六次打敗日本水軍,甚至連鼎鼎大名的「海賊大名」九鬼嘉隆都差點成為他刀下之鬼。李舜臣用兵機動靈活,神出鬼沒,經常集中力量以多擊少,日軍的海上運輸線路被他騷擾的幾乎癱瘓。隨後在泗川之戰中李舜臣再次大獲全勝,朝鮮水軍越戰越勇,尤其是李舜臣根據傳統艦式所改進的「龜船」,更在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龜船吃水深,下置兩排漿手,上麵包有鐵皮,乍一看很像大海龜。龜船最利於近海作戰,裝甲防護高,移動靈活,速度也很快,日本的大安宅船在龜船面前行動笨拙,被無數海龜碰撞撕咬,很快就會喪失戰鬥力。就此,日軍的海上運輸線受到了李舜臣水軍的巨大打擊,一度被掐斷了日軍的運輸補給。


朝鮮水軍的龜船和日本戰船

元月二十四日,明軍先鋒查大受率三千精騎南下當時朝鮮的王京(今天的首爾),在京城西北方突然遭遇日軍,展開激戰。當時日軍在王京聚集了五萬餘人,查大受所碰到的,是小股的日軍前鋒,很快就被明軍擊敗了。之後日軍主力兩萬餘人聞訊而來,查大受撤退不及,被日軍團團包圍在一處名叫碧蹄館的地方。

據說當時李如松正在勘查前往京城的道路,身邊兵馬本就不多,聞聽查大受被圍,竟然僅帶著一千親衛趕來救援——真是一員悍將,他應該當先鋒,不該當主帥。結果李如松所部也陷入了碧蹄館之圍,日軍看到他的旗號,紛紛繞開查大受所部,直奔李如松而來。明軍奮勇抵抗。李如松且戰且走,數度被日軍衝到馬前,副將李有升為了保護他而英勇戰死。

激戰至夜,中軍官楊元率一千步兵趕來增援。日軍不知虛實,因為害怕明軍主力將要陸續開到,所以停止追擊,朝京城方向退卻。從這場四千對兩萬還打了一整天的惡仗來看,明軍的戰鬥力實在頑強,然而以少擊多終究不是兵法的正道,將帥無能,輕敵冒進,這才導致援朝抗日戰爭曠日持久。

雙方在碧蹄館之役之後開始僵持,而日軍渡海而來面臨的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後勤補給,而討厭的朝鮮水軍又出了個李舜臣,於是日本軍中開始出現糧草不濟的情況,而更要命的是當年二月間,京畿、慶尚等道鬧起了罕見的大饑荒。李如松又派明軍奇襲龍山大倉,將數十萬石糧食燒了個乾乾淨淨。日軍缺糧便再無進展。日軍軍心渙散,甚至有很多人偷偷逃離前線,渡海回去日本老家。

就在這種背景下,豐臣秀吉被迫於1593年四月九日下令各軍火速從王京後撤,一部分日軍將士先渡海歸國,但是仍然留下了幾萬士兵佔據了朝鮮的南部四道,大概是今天韓國的領土,雙方開始進入到打打停停的階段。幾個月之後談判破裂,雙方再次打大出手,日軍再次出動大軍,進攻朝鮮,明廷也再次派出大軍救援,雙方又在朝鮮的土地上數度交手,不過,雙方都沒有能力徹底打敗對方,而豐臣秀吉卻在這場長達六年的戰爭中心力交瘁,隨後溘然長逝。

隨後日軍開始撤退,趁此良機,朝鮮水軍和明朝大軍也試圖截擊日軍,今天的韓國電影《鳴梁海戰》描寫的就是此時的海戰場景。鳴梁海戰和露梁海戰,讓數萬日本武士葬身海底,而韓國的民族英雄李舜臣則英勇殉國,明朝的老將鄧子龍也英勇捐軀。


《鳴梁海戰》海報

之後,萬曆皇帝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儀式,並且發布了一篇詔書,詔書中有句話這麼說: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露梁海戰


中朝雙方的水軍指揮官:左為李舜臣,右為鄧子龍

這場戰爭打打停停先後持續了七年,明帝國,朝鮮,日本三方博弈,但是並沒有贏家。朝鮮三千裡錦繡江山淪為戰場,生靈塗炭,百業凋敝,雖然在明的幫助下收復了全部領土,但元氣大傷。而日本的豐臣秀吉軍事集團則走向末路,並且在之後的關原合戰中,德川家康擊敗了豐臣秀吉系的殘餘勢力,整合了日本,成為新的徵夷大將軍開創幕府。

而明朝一方,朝鮮之役耗費國帑數百萬兩,明軍將士又在血火裡滾了一遭,帝國的虛弱開始暴露在世人面前,之後建州女真的崛起跟這次戰爭也不無關係。這場戰爭對於朝鮮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持續到了今天:韓國人對日本天然的戒心和帶有忌憚的畏懼心理,就是在這次戰爭以及以後的變亂中,被烙進了韓國人的血脈。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節目——

《扒一扒韓國:請回答2016》


相關焦點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戰爭一方是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另一方是中、朝聯軍。這場歷時7年的戰爭,參戰三國的叫法各不相同,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我們更熟悉歷史書上的名字:東徵御倭援朝,或者說抗倭援朝。 這場戰爭以平壤戰役為轉折點,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 萬曆抗倭援朝戰爭中最驚心動魄的一戰,3000明軍將士血拼數萬日寇,打出了大明王朝的赫赫國威!
    (圖)電視劇《抗倭英雄戚繼光》劇照▼點擊下方音頻主播陳卓為你講古▼大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四月,剛剛統一日本的一代梟雄豐臣秀吉悍然調動九個軍團共20萬大軍為證實此消息的準確性,李如松當即遣副總兵查大受率所部五百餘騎,以朝鮮防禦使高彥伯為嚮導,南下探查王京虛實。當部隊前進到王京以北的昌陵附近時,突然與百餘名日軍迎面碰上。查大受乃明軍悍將,素來作戰勇猛,且受到平壤大捷的鼓舞,他對日軍不屑一顧,指揮官兵一擁而上,連斬日軍數十人。
  • 清官修《明史》對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
    萬稿比較公正地書寫了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為石星、宋應昌等重要人物立一專傳,以示重視。王稿改之為「萬曆三大徵」之重要將領合傳,重要性遽然降低,但朝鮮之役之史實仍在。殿本《明史》則完全刪除石星等人物傳記,其他武將的傳記,或因家族,或因播州之役,或因遼東事件而入傳,完全看不到是因為朝鮮之役而入傳的。因而可以說,殿本《明史》對於萬曆朝鮮之役明朝將領的歷史書寫,採取忽視與抹殺的態度。
  • 樂麒說歷史 明倭戰爭3 抗倭援朝
    蒙古的附屬國,高麗國王辛禑不願歸順大明,派大將李成桂攻擊遼東半島與明朝開戰。李成桂自知蒙古人已經隕落,高麗勢微,與明朝開戰猶如蚍蜉撼樹。遂起兵返回王京,殺辛禑向明朝稱臣。明太祖朱元璋改高麗為朝鮮,意為朝日鮮之國,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自此歷經五百餘年,二十七世的李氏王朝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 昏聵怠政的萬曆,憑什麼讓朝鮮感恩戴德200多年
    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首領哱拜叛亂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然而,從當時的時代背景看,萬曆三大徵都是必須要出兵的戰爭,退一萬步講,即使播州之役和寧夏之役或許還有別的解決途徑,萬曆朝鮮戰爭(朝鮮方面稱:壬辰倭亂;日本方面稱:文祿・慶長の役)對明朝而言,無論是從地緣政治還是邦交道義的角度
  • 萬曆朝鮮之役時,豐臣秀吉為何相信能和明朝長期抗衡?
    豐臣秀吉幼年家境貧寒,可是他不甘心屈從命運,於是少年時就四處遊蕩,憑著自己的本事被織田信長所信任,織田信長在政變中被殺後,豐臣秀吉繼承了他的位置,經過一系列戰爭統一了日本,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但是他的自信告訴他,幅員遼闊的明朝也應該是他的土地,所以豐臣秀吉決定攻打明朝的藩國朝鮮,打下了朝鮮再攻打明朝首都北京,讓整個中國成為日本人的天下。
  • 壬辰倭亂戰爭中明朝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引言壬辰倭亂是指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場持續七年(1592--1598年)之久的由剛統一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發動的對朝鮮王朝的侵略戰爭以及明朝出於宗藩關係和自身利益所進行的抗倭援朝戰爭。在戰爭期間,明、朝兩國將領及士兵共同作戰,明朝將士使中國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得到了朝鮮王朝軍民的認可和接受。
  • 3千騎兵打敗3萬日軍│明朝抗倭最驚心動魄一役
    日本對朝鮮的大舉入侵,已經震動了大明朝野。明朝君臣早已習慣了自己的天朝地位,古語云:「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萬曆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政府派遣了兩支偏師前往朝鮮偵察敵情。遼東遊擊史儒率騎兵2000在平壤附近遭遇日軍埋伏,全軍覆沒。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意在入侵明朝,為何他覺得自己能滅大明?
    1591年,豐臣秀吉致書朝鮮國王,想要借道出兵大明,並且勒令朝鮮「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會軍營,以為我前導。」儼然一副宗主國的做派。同時,豐臣秀吉還派遣使者通告明朝周邊的國家,要求他們對日本稱臣,並且出兵一起討伐明朝,可惜這些國家都是明朝的藩屬國,立場很堅定,朝鮮、琉球和暹羅等國國王還派遣使者將這一情況通報大明。
  • 淺析明朝萬曆三大徵後的晚明局勢
    如明太祖時期歷次遠徵蒙古時的戰略奔襲,明成祖遠徵漠北時為避免戰役展開而採取的戰略推進,為抗擊瓦喇于謙組織的聲勢浩大同仇敵愾的京師保衛戰,明嘉靖年間的台州之役中戚繼光對倭寇採用的水路合擊,七年抗日元朝戰爭中對日軍的攻堅與合圍,中朝聯合殲滅日軍的露梁海戰等等。陣法、兵制和武器裝備層面,車騎混營,戚繼光的鴛鴦陣,各種火器的運用,都是領先於那個時代的。
  • 萬曆時期韓戰:豐田秀吉統一日本卻殃及鄰國,三國三敗俱傷
    在我國歷史上,對日戰爭其實並不多,而且還主要集中在明清時代;但是明朝對日戰爭勝多敗少,而清朝對日戰爭則是勝少敗多;不光光是這樣,明朝對日戰爭還是在國力衰落的情況下進行的;那麼明朝和日本最大的戰爭——韓戰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 血戰稷山:萬曆抗倭援朝中最兇暴一戰!數千明軍打得幾萬倭寇不敢北進!
    每晚八點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歷史奇談
  • 大明、朝鮮、日本三國殺——KBS《壬辰倭亂1592》
  • 大明遺風:清末朝鮮老照片,官員穿衣服像明朝,男人束髮不扎辮子
    【圖為朝鮮王朝王室成員和各大臣】到了明朝,中國依然是朝鮮的宗主國,朝鮮王朝的很多事務需要明朝皇帝來批准,就連「朝鮮」這二字都是明朝皇帝賜的。【圖為朝鮮的歌姬】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其「朝日鮮明之國」,定此地為「朝鮮」。秦漢時期的《山海經》也有關於朝鮮的記載:「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之。」
  • 韓戰,美國為何會判斷失誤?美軍上將:他們是不一樣的中國人
    如果說之前金日成對統一朝鮮半島信心滿滿,那他現在唯一的希望的就是中國能派兵增援,這一幕與半個世紀前的甲午戰爭以及三百多年前的壬辰倭亂何其相似。壬辰倭亂中,朝鮮國王李昖向明朝萬曆皇帝求援:「寧死於父母之邦,勿落入賊人之手」。
  • 日本書籍如何評價萬曆朝鮮戰役中的明朝軍隊?
    關於萬曆朝鮮戰爭,其評價多出現於有關豐太閤的書籍中。雖然多以小說形式出現,但也算中肯。
  • 萬曆年間韓戰,明朝軍隊有「黑人」士兵參軍,他們是哪裡來的
    文章引文:明朝萬曆年間,大約在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企圖入侵大明附屬國朝鮮的消息,傳到了大明朝廷,引起了巨大轟動。萬曆皇帝給予的足夠的重視。然而讓人驚奇的是,竟燃有黑人出現的明朝的軍隊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看英女王寫信給萬曆皇帝時的稱呼,你就明白了
    顯然,這位女王並不是昏君,她在位時英國處於「黃金時代」,經濟和文化雙重繁榮,眾所周知,莎士比亞是這一時代的明星,英國軍隊也在1588年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成為西班牙海上戰爭中強有力的競爭者。為什麼這個很有才幹的王后會寫信給明朝?
  • 明朝已亡,朝鮮君臣為什麼一想到萬曆、崇禎皇帝就流淚?
    萬曆再造之恩朝鮮向中國朝貢稱臣,可以獲得實際的經濟利益,這一點在筆者昨天的文章中已經作出了解釋。在此不再贅述。更為重要的是向明朝稱臣可以受到明朝的保護。當時在位的是萬曆皇帝。我們知道,萬曆皇帝在位期間,竟然連續數十年不上朝,不處理政事,這一次卻出兵援助朝鮮。明朝集結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抗日援朝,取得平壤大捷。在碧蹄館之戰後,明日雙方開始議和。同時,朝鮮全羅道左水使李舜臣在海上取得多次海戰的勝利,大大鼓舞了軍民士氣和抗敵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