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王朝,建立於1368年,滅亡於1644年,沒有逃過古代封建王朝三百年一輪的歷史規律,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明朝最大的特點是盛產奇葩皇帝,有人不愛當皇帝愛幹木匠,有人夢寐以求的當朝大典,所以四處奔走,有人御駕親徵,結果被敵我兩軍對峙,有人懶惰到28年不上朝。
如果按明史記載,明朝皇帝中也只有那麼幾個正常人,比如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佑樘,明朝前期就是這樣,朱元璋布衣立威,平定群雄,一統天下,除元朝殘餘勢力外,還日夜守候,日夜兼程,為大明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再後,朱棣、朱棣、朱瞻基、朱佑樘,三十三年間,明朝又以皇帝為首,日夜兼程,朝野上下都不敢小視。
自明英宗徵伐瓦剌以來,明朝盛世逐漸走向衰敗,以後的皇帝都無法和開國初期的幾個帝王相比較,但是,歷史上的每一個封建王朝都是這樣,考慮到《明史》是清代編撰,從順治年間一直拖到乾隆帝即位後才勉強定稿,其中有不少「不小心」抹黑了前朝皇帝的描述,明末年的情況究竟如何,恐怕還得細細研究,事實上,明末雖大不如前,但影響依然存在,這一點看英女王對萬曆皇帝的封號是怎樣規定的。
此處所指的英女王是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於1558年-1603年),她是英國歷史上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君主之一,被稱為「童貞女王」,因為她把國家看作是自己的丈夫,一生沒有嫁人,她所做的一切決定都是為了英國,而非她自己。如今,英國的國王早已不再是真正的「國王」,但是在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國王並沒有任何名義上的作用,她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國家的命運。
顯然,這位女王並不是昏君,她在位時英國處於「黃金時代」,經濟和文化雙重繁榮,眾所周知,莎士比亞是這一時代的明星,英國軍隊也在1588年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成為西班牙海上戰爭中強有力的競爭者。為什麼這個很有才幹的王后會寫信給明朝?
實際上,這與當時英國經濟發展的狀況有關,英國後來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資金來自於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積攢的財富,這種財富帶有血腥的味道,因為女王允許英國海盜肆意掠奪過路的商船,製造混亂,販賣奴隸,並為海戰出力,這一切都是為了積聚資本,因為要爭霸就要有錢,你看古代中國,再怎麼重農抑商,還能把商人趕跑?商界也是重要的稅源啊。
女王十分重視商業貿易,她的許多法令既有利於農場主,又有利於工商業,因為早在15世紀地理大發現開始後,歐洲人就不再局限於地中海,而是轉向大西洋、印度洋,美洲、亞洲是英國、西班牙等殖民國家的目標,那就是重商時代,作為英國的女王,伊莉莎白一世自然要多為國家開拓商路,「東印度公司」就是在女王的支持下建立的,原本是貿易企業,後來又成為了印度的真正主宰者!
明帝國在萬曆皇帝統治時期,無疑仍是亞洲第一大國,周邊許多國家都將明朝視為主要勢力。女王也想過和東方最強大的帝國進行貿易往來,為此,她盤算著派使臣,並準備了一封較為客氣的信——
「天命英格蘭諸國之女王伊莉莎白,向世界上最偉大、最不可戰勝的君王陛下……我西方諸國之君王互相貿易所得之利,陛下及陛下之臣民都可以得到……若陛下願意促成這件事,並給予吾人與貴國臣民進行貿易所需的其他特權,則陛下實堪稱至尊仁慈之君,吾人必不會忘記陛下之功業.耶穌誕生後1583年我王在位,25年授於格林威治宮。」儘管可以查到歷史檔案(現在已被英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這封信還沒有送到萬曆皇帝的手裡,因為女王派去的使臣約翰.紐伯萊半路上發生了意外,女王對此深感遺憾。
事實上,在那個時代,另一個殖民國家西班牙派來的殖民大臣,甚至想過以戰爭的方式直接奪取明朝領土上的殖民地,可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沒有同意,他正忙於為破產而苦惱。
萬曆皇帝與唐宗漢武自然沒有多大的區別,但他絕對不是一個庸庸碌碌的皇帝,他在位時明朝確實走向了衰敗,無法挽回,而且他也不知道遙遠的西方世界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世界格局即將重組,但這位皇帝神奇的魔力在酒色中卻「魁柄獨持」,直截了當地說,他似乎對朝政漠不關心,實際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誰也別想讓他禪位或直接逼宮弄死他。
因此明代萬曆衰微的原因確實有很多,但歸根結底,最大的原因不在追根究底,而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僵化,即使李世民來了,也無法挽回末代王朝的失敗。這首詩的開篇就是英女王致函萬曆皇帝,這表明明朝當時在世界上仍具有非凡的影響。
萬曆皇帝在位時平蒙古之亂、平苗疆、援朝抗倭、允許西方傳教士長期駐紮中國,以傳播西方知識技術,這些舉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明朝的力量,但也揚起了國家的威信,甚至有知識分子率先開始放眼世界,在這個意義上,明朝仍然可以用「強」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