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後的英主,東亞三百年海上秩序的締造者—萬曆皇帝朱翊鈞

2021-02-13 一醉清風攬月

萬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被醜化最嚴重的皇帝之一!

萬曆是明朝一個極富個性的皇帝!喜歡讀書,不寵幸宦官,不濫用廠衛(據說錦衣衛監獄的庭院裡都長滿了草)。不理朝政,卻打贏了三大徵!手握大權,卻和大臣爭了二十年國本!

這哥們很低調,悶聲不響幹大事,不像武宗那麼高調!萬曆並不是個昏庸的皇帝,不上朝不等於不管事。「壬辰援朝」把日本打到「300年片板不敢下海」的程度,僅憑這一項貢獻就可以認定明神宗朱翊鈞是華夏民族的英雄

「壬辰援朝」—三國主要領導人

很多人批評萬曆怠政,官員十去其九,六部無官,朝政荒廢!來,咱們一起看看《明實錄》:

萬曆三十一年……謫原任翰林院簡討王肯堂為海鹽縣丞……改四川副使播州兵備傅光宅提督學政……升薊鎮總兵尤繼先為都督同知照舊鎮守……南京戶部尚書張孟男以考滿赴京引疾乞休不許……以湖廣右布政薛三才為本省左布政……

萬曆四十六年……大選過工部等衙門主事蔡奕琛等……升太僕寺少卿鍾羽正廣西按察使……升刑部郎中吳養源為九江知府……差錦衣衛餘輪往直隸等處,頒給武職誥命……降補福建參政劉洪謨為貴州副使……差御史李凌雲巡按浙江……

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

我只列舉了《明實錄》裡隨便兩個年份的一部分人事任免,有升官、有貶官、有平級調動、有辭官不允、有遴選、有異地調動、有臨時委派任務。

萬曆這樣賊精賊精的政治老油條,可能不把人事權、財權牢牢攥在手裡嗎?在古代當皇帝,那精神頭必須要足,各種帝王心術要玩好,兵權要牢牢把在手裡,否則一不留神就被禪讓了……

其實仔細分析數據,你會發現,大明政府系統裡,中基層的官員基本都在,像知府、知縣這類的官員,一直在正常上班。

要說萬曆朝官員缺額比較大,那也是肯定存在。空缺的都是什麼職位呢?兩京六部高官和言官,這其中又以南京的空缺最多。南京是個留都,很多官員就是放過去養老吃閒飯,這種地方缺人,問題很嚴重嗎?

還有言官,朱元璋本來是希望言官可以發揮糾察監管的作用,但是從明朝中期開始,言官已經淪為黨爭的工具,除了亂噴亂咬,基本一無是處。在這一點上,萬曆和他的老師張居正倒是有相同認知。

而北京六部,就拿兵部來說,打仗了連個懂日語的都派不出,還得臨時去海選,選了個大忽悠沈唯敬,那這種尚書要他何用?與其養一堆廢人,倒不如乾脆把這些職位空著,還能省點工資,又能減少些黨爭。

再說了,尚書、侍郎這種高級幹部雖缺位,但是底下具體做事的處級幹部一直都在正常運作。萬曆年間上上下下兩萬多官員,少了那麼點人,怎麼就成了「無政府主義」了?換言之,部門官員眾多,就能實心辦事,提高效率嗎?

萬曆皇帝

朱元璋對付這些官員的辦法就是殺了或者抓了,他自己一手包辦政務。萬曆自知沒有老祖宗那個魄力和能力,因此選擇被動的消極的去解決這些問題。他的這種行為,談不上正確,但在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這也似乎是個辦法。

畢竟不折騰總比瞎折騰要強吧?像他的孫子朱由檢,明明能力不足,主意卻大得很,換內閣大臣比換褲子還勤快,可最終的結果又是如何呢?

說實話……我挺理解萬曆的……

他對明朝中後期官僚集團有著清醒的認知:

文官地位高,有話語權,但和皇帝往往不是一條心,有時候純粹是添亂,刻意打壓武將,而且還腐敗……

武將地位低,但工作能力比文官強點,也腐敗……

宦官地位更低得沒邊,但相對最忠誠,也腐敗……

萬曆皇帝,親近首輔(二把手好歹辦事,得籠絡啊),疏遠、盯防文官(主要是懶和失望吧),刻意保護武將(能力強的),同時任用太監(忠誠的)搞財政監察工作!

這也是萬曆挨罵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損害了最大的既得利益群體,文官集團),但在施政綱領上,萬曆真就很成熟(不輕信官僚)。並且,設身處地,在明末那種官場風氣下,你不像萬曆這麼做,真不行!

你想在明末學朱元璋,整飭吏治、抑制土地兼併、大有作為……兄弟醒醒,看看崇禎怎麼把大明折騰沒的。對政體、對社會有清醒的認識……知道國家經不經得起折騰,量力而行,這才是一個政治家該做的事!

萬曆皇帝

所謂「羸馬勿馳」,大明這匹老馬,在萬曆治下可算是老而彌堅,(到崇禎那直接就給跑死了……)

萬曆在治國方面,是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出了問題,天天和文官開會,能議出個什麼好辦法出來?(當然什麼活動都不參加,確實有點過分了!)出了事情,心腹幫想想辦法,靠譜的人去處理,比和一群貪汙腐敗的書呆子吹牛打屁強多了!

那些說萬曆朝政荒廢的,你看看萬曆三大徵的組織調度,那麼多事情,哪一件不是萬曆拍板的?萬曆身為大明集團的董事長,又不是非得在朝堂之上才能把事情給辦了!槓精?

平播戰役,十幾萬明軍遠道而來,打了幾個月,國庫一共出了一百多萬兩銀子……

嗯……用李雲龍的話說,萬曆他娘的真是個(省錢)天才!

其實萬曆就有點像李雲龍,賊精賊精的!看看天啟、崇禎兩朝,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需要多少錢……你就會知道,萬曆真是把文官吃得死死的!

還有李化龍是誰力排眾議提拔上任的?(李如松、麻貴、熊廷弼是誰力排眾議提拔上任的?)

李如松這個人,脾氣不太好,又是職業武將出身,很不聽招呼,因此不討文官集團喜歡,言官們經常上奏摺彈他。但是萬曆很喜歡他,原因很簡單——人家能打勝仗啊。

儘管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甚至還有點小貪腐,但總好過那些滿嘴仁義道德卻不能打仗的人吧?事實證明,萬曆的戰略是正確的,他的眼光也是不錯的,李如松沒有讓他失望。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

萬曆在的時候,熊廷弼連被彈劾機會都沒有(留中不發,保護踏踏實實辦事的!)

萬曆死前一個月,熊廷弼成功挫敗努爾哈赤的進攻,萬曆當時已經病重,還賞了遼東邊軍30萬兩銀子……並且去旨勉勵熊廷弼好好幹……

《明神宗實錄》裡萬曆最後一次回復大臣,就是勉勵熊廷弼……萬曆死後,熊廷弼被東林黨排擠走,遼東……唉!

熊廷弼(1569年—1625年)

如果萬曆多活幾年(死的時候才58歲),大概都能猜到他會怎麼後續處理建州叛亂……反正就像老司機一樣,使著巧勁,也不發全力,暫時不決戰,積極防禦。

一年一百萬兩軍費,讓熊廷弼和你努爾哈赤消耗戰(萬曆死前遼東其實就是這局勢),萬曆在,明朝就不會被戰爭拖垮;而建州三衛,人力物力都很匱乏……

建州三衛

恕我直言:大明亡就亡在,崇禎想五年平遼上!

皇帝想幹大事,就得大把撒錢(稅賦),還得折騰老百姓(徭役)……反正都是老百姓遭殃……給官僚集團製造了大量貪汙腐敗的機會……最終結果往往是民不聊生……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量力而行,羸馬勿馳……

你可以說萬曆皇帝懶,但你要說他不辦事,辦事不靠譜,那就是扯淡了!

你可以說萬曆朝官員缺額大,但你要說政府沒有正常運行,那更是扯淡了!

他也知道天下大亂的根源(農民為什麼造反):

百姓從賊,皆因飢餓!萬曆朝可是處於小冰河時期!仗沒少打,錢沒少花,饑荒不少,可還真就沒有李闖之流尾大不掉的情況。

因為人家知道賑災,並且不過度搜刮老百姓。萬曆需要錢,就派太監去各地做稅監、礦監,船舶稅、印刷稅……但凡除農稅之外能賺錢的,都拼命搜刮……

這其實也是苛政,也會激起民變,但保護住了農民這個基本盤,國家至少不出大亂子(當時那種生產力條件下,軍費開支又高,試問還能怎麼辦?學崇禎,號召文官捐款?兄弟醒醒!)宦官加強了皇帝對地方的財政監督,自然損害了士紳集團的利益,萬曆被罵得更慘了!

說白了,萬曆名聲不佳,主要就是對官僚集團很苛刻,無論是行政還是財政上,都盯得很死……參考歷史上死盯官員的皇帝,朱元璋、嘉靖……名聲能好嗎?

實際效果呢?打完萬曆三大徵,所謂窮兵黷武?所謂亡國前兆?直到萬曆死,國庫依然充裕……準確的說,是存銀千萬兩!(萬曆的小金庫確實不得了!)相當於明朝五年的農稅收入!

省錢小天才,絕非浪得虛名!可在文官嘴裡,萬曆就是守財奴!(要不九邊軍費,各位文官給一下?)但我認為,這是厚積薄發,收支有度!

陸應暘《樵史通俗演義》:「傳至萬曆,不要說別的好處,只說柴米油鹽、雞鵝魚肉、諸般食用之類,那一件不賤。假如數口之家,每日大魚大肉,所費不過二三錢,這是極算豐富的了。還有那小戶人家,肩挑步擔的,每日賺二三十文,就可過得一日了;到晚還要吃些酒,醉燻燻說笑話,唱吳歌,聽說書,冬天烘火夏乘涼,百般頑耍。

那時節大家小戶好不快活,南北兩京十三省皆然。皇帝不常常坐朝,大小官員都上本絮聒也不震怒,人都說神宗皇帝真是個堯、舜了。一時賢相如張居正,去位後有申時行、王錫爵一班兒肯做事又不生事,有權柄又不弄權柄的,坐鎮太平。至今父老說到那時節。好不感嘆思慕。」

注意:萬曆三大徵,是在小冰河時期,不過度剝削農民的情況下做到的……那時節大家小戶好不快活,南北兩京十三省皆然……小冰河時期,戰爭頻繁,大部分老百姓還能過太平日子……這治國能力絕對及格線以上了吧!

萬曆在民間口碑好,有大量文獻依據,只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然和現在沒法比,但放古代,遇到個不折騰老百姓的皇帝,老百姓就燒高香感恩戴德了!)

萬曆出行

不要小看合理徵稅這件事,這是一個國家的命脈,亡國與否,取決於此!一個皇帝靠不靠譜,集中體現在徵稅方面!

你去不去參加祭天大典,對老百姓來說重要嗎?你知道維護弱勢群體,抑制貪官,不把老百姓剝削得活不下去,這才是一個封建帝王應該做的事!

最後,列一些社會底層文人對萬曆皇帝的評價吧(個人認為,他們的觀點,或許比官方史冊更能代表民意!):

夏允彝:神廟衝齡踐祚,睿質夙成。……既壯,益明習庶事,不復委柄於下。操切之後,繼以寬大,人皆樂之,府庫充實,賦不苛。士大夫以氣節相矜,雖無姚、宋之輔,亦無愧開元之盛時也。(夏允彝是夏完淳的父親,明末基層官員,為官清廉,一身正氣,最後壯烈殉國……這種人的評價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吧)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像

馮夢龍:自永樂爺九傳至於萬曆爺,此乃我朝第十一代的天子。這位天子,聰明神武,德福兼全,十歲登基,在位四十八年,削平了三處寇亂。那三處?日本關白平秀吉,西夏承恩,播州楊應龍。平秀吉侵犯朝鮮,承恩、楊應龍是土官謀叛,先後削平。遠夷莫不畏服,爭來朝貢。真箇是,一人有慶民安樂,四海無虞國太平

馮夢龍(1574年-1646年)

顧炎武:昔在神宗之世,一人無為,四海少事

吳偉業:餘嘗惟國家當神宗皇帝時,天下平治

徐枋:神宗朝,正當國家全盛

汪琬:琬嘗追溯神宗之世,國家方承平無事

陳維崧:先朝神宗御宇五十餘載,六服休暢,被潤澤而大豐美

杜浚:太平久遠知者稀,萬曆年間聞而知。

曾燦:神宗乙巳年,中原邊輔無烽煙,聖人御極賢者出,米慄流脂貫朽錢

李鄴嗣:神宗全盛治,海內一愁無,尚及聞遺老,今猶哭鼎湖

彭孫胎:眼見萬曆年,朝野穆清昊;風光漫思江南樂,父老還思萬曆年

談遷《國榷》:今吏民嗷嗷,追念寬政,謳吟思慕,雖改代一日忘之哉?

丁耀亢《古井臼歌》:神宗在位多豐歲,鬥粟文錢物不貴。門少催人晝眠,四十八載人如醉

吳嘉紀《吳嘉紀詩箋校》:杯深顏熱城市遠,卻展空囊碧水前;酒人一見皆垂淚,乃是先朝萬曆錢

(真沒聽說過哪個昏君,死後幾十年間,老百姓交口稱讚,緬懷不斷的……這麼多文人名士對萬曆的評價,總不可能他們都是眼瞎吧!)

萬曆二十年不臨朝其實還有其他原因:

根據內閣首輔申時行的記載,萬曆自稱是身體不好,有足疾,說是「足心疼痛、步履艱難」。但是文官們根本不信,覺得這是皇帝在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史書記載也都偏向於萬曆以足疾為藉口不上朝的觀點,真的是這樣嗎?

申時行(1535年-1614年)

所幸,科技終歸還是在不斷進步的。雖說掘人家墳墓挺不厚道的,但這也無意間給萬曆正了名。1958年,考古學家發現萬曆皇帝的兩條腿骨不一樣長,經過鑑定,推測這是長期的足疾導致的腿部筋骨萎縮。(光緒也是檢測了頭髮才知道是被毒死!)

腿腳不好,自然會缺乏運動,那麼誘發一些心血管疾病也是有可能的。萬曆也確實說過自己容易「頭暈眼黑」。所以萬曆雖然在位48年,幾乎沒怎麼出過紫禁城。

那他不想上朝也可以理解了。堂堂大明天子,在文武百官的注視下,一瘸一拐的上朝,成何體統?就算他自己不要臉,大明還要形象呢!

更何況,上朝本來就是走個過場,形式大於內容,繁文縟節頗多。說什麼話做什麼事,一切按照既定流程來,沒幾個時辰根本下不來。至於祭祖、祭天這種勞民傷財的事情,少折騰點反倒省錢省事。

由此可見,史書記載確不可信,萬曆絕對是被黑了,僅次於武宗,史書對於武宗的記載我也持懷疑態度,事實上,中國歷史上記載的很多病亡的皇帝,有多少是真正的病亡,那就不得而知了!

作為史上有名的不上朝的皇帝,萬曆朝未出現權閹,也未出現嚴嵩式的權臣,萬曆比他爺爺對朝堂更有控制力!在治國上也是成熟、老練!

萬曆朝絕大部分老百姓生活溫飽無憂,安逸快樂,無愧盛世。所以呢,「幾十年不理朝政」什麼的,在下是不信的。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萬曆,那就是:比滿遺口中人均實力堪比秦皇漢武的十二個爹,在治理國家上高到不知哪裡去的「昏君」!

相關焦點

  • 萬曆皇帝朱翊鈞是最懶得皇帝嗎?
    朱翊鈞,歷史上的萬曆皇帝,這位明朝第13位皇帝,系明穆宗朱載垕的三子。
  • 朱翊鈞: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為何前期和後期判若兩人
    朱翊鈞:怠政國衰微,極欲落罵名說起朱翊鈞這個名字,一般人還真有些陌生,當然不包括資深歷史愛好者和專業學者,而一說起萬曆,大家便都知道了,因為他是以28年不上朝以及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著稱,更何況史學界還有個著名的論斷,這就是「明實亡於萬曆」。
  • 明朝到底有多麼強大?看英國女王寫信如何稱呼萬曆皇帝,就明白了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能夠深刻的感受到明朝的強盛,連屢屢抹黑大明的滿清都能夠如此稱頌明王朝,由此可見明朝的強盛絕不是故步自封的。那麼,明朝到底有多麼強大呢?看英國女王寫信如何稱呼的萬曆皇帝,就明白了。作為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起來的中原王朝,明朝和其他封建王朝大同小異,只不過君主專制在經過歷個朝代的拔高之後已經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皇帝的權力在這時已然達到頂峰。
  • 閒話明神宗——朱翊鈞
    大明「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翊yì),明代第十三位君主,明穆宗庶出第三子,年號萬曆,10歲登基,在位48年,終年58歲。朱翊鈞 像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也是明代君主「怠政」的典型,前後算起來近30年時間不上朝,不見朝臣。
  • 廢長立幼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數,為什麼萬曆皇帝就是做不成呢?
    可是在歷史上還是有不少廢長立幼的成功案例,這些案例中的君主雖然廢長立幼,但是國家都平穩過度,也沒有引發大的動亂,有些主動讓賢的長子還被傳為美談,可為什麼落到明朝萬曆皇帝的身上,廢長立幼就是不成呢?漢朝的兩次廢長立幼對萬曆帝的參考萬曆朝的國本之爭是由三個偶然因素造成的必然結果:
  • 二十八年不上朝的:明神宗朱翊鈞
    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592—1600年)間主持了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明朝疆土,但也耗費了大量帑銀。 明神宗執政後期,28年不上朝,而王朝依舊可以運行如常。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在張居正身後對其家族抄家殺戮?信仰崩了!
    而在這時代中,最為重要的兩個人,莫過於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有最強首輔張居正!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萬曆皇帝與張居正之間複雜的情感!一、帝師張居正,是他一手造就了萬曆皇帝隆慶皇帝早死,萬曆繼位之初尚且年幼。可以這樣說,萬曆皇帝的成長過程中充滿了張居正的影子,是張居正一手塑造了萬曆皇帝!二、早期的萬曆皇帝對張居正充分的信賴和依靠萬曆皇帝幼年喪父,是張居正承擔了對其的教育職責,也可以說張居正很大程度上扮演了萬曆皇帝父親的角色。
  •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
    明神宗萬曆皇帝帝朱翊鈞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相對於其他幾位皇帝而言,萬曆皇帝可以說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皇帝,當然,他的出名源於偷懶和怠政。萬曆帝死後24年,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宣告了結束。而明實亡於萬曆這個觀點在某些方面來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社會風氣轉變明朝萬曆時期,是整個明朝的社會風氣大轉變的時期,明朝的商品經濟發展很快,社會頂層在生活上越發奢侈。「今貴臣大眾,爭為奢侈,眾庶仿效,沿習成風,服食器用,逾僭凌逼。」
  • 《萬曆首輔張居正》劇中歷史|為何說萬曆朝是明朝唯一的兩宮並尊
    導語《萬曆首輔張居正》是一部記錄明朝重臣張居正艱難推行改革的歷史題材電視劇,劇中提到了一個重要事件,那就是萬曆皇帝登基很多人會說,明朝景泰朝、成化朝、嘉靖朝和萬曆朝都出現了兩位太后,為什麼單單說只有萬曆朝是兩位太后屬於並尊呢?其實這和明朝中前一些特殊的歷史背景或「等號不等威」有關。
  • 明朝十六帝之朱翊鈞,有點奇葩,有點荒唐,還極不尊重自己的職業
    人們若談起萬曆帝朱翊鈞,一般會說,哦,一個三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對於這個疏於朝政的皇帝,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曾批准考古隊挖掘過他的陵墓,據考證,他是個大胖子,身高約一米六四。明朝的皇帝,論得上長壽的少之又少,他的老爸朱載坖身體羸弱,又沉迷於方術,三十六歲之時便駕崩,彼時朱翊鈞繼承皇位,年方十年。主少國疑,幸在朱載坖去世前,叮囑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位大臣要極力輔助幼主。他的母親李氏之前是個平凡的宮女,對於政治一竅不通,這就排除了垂簾聽政的可能,基本上國事由大臣們來處理。
  • 昏聵怠政的萬曆,憑什麼讓朝鮮感恩戴德200多年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其中「萬曆三大徵」的勝利,更是比較難能可貴的政績,其中也引出了本文的話題。所謂「萬曆三大徵」指的就是明神宗萬曆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
  • 朱翊鈞同志的難處
    明朝皇帝多荒唐,明朝皇帝也多挨罵。嘉靖皇帝朱厚熜挨過海瑞的罵,朱厚熜的孫子萬曆皇帝朱翊鈞,也挨過臣子的罵,並且罵得更狠。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看英女王寫信給萬曆皇帝時的稱呼,你就明白了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王朝,建立於1368年,滅亡於1644年,沒有逃過古代封建王朝三百年一輪的歷史規律,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明朝最大的特點是盛產奇葩皇帝,有人不愛當皇帝愛幹木匠,有人夢寐以求的當朝大典,所以四處奔走,有人御駕親徵,結果被敵我兩軍對峙,有人懶惰到28年不上朝。
  • 明朝已亡,朝鮮君臣為什麼一想到萬曆、崇禎皇帝就流淚?
    明朝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昏庸至極;崇禎皇帝亡國辱身,亦無建樹。為什麼在鄰國朝鮮卻受到無比的尊重,乃至於朝鮮君臣一提到這兩個人就痛哭垂淚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從頭說起!當時在位的是萬曆皇帝。我們知道,萬曆皇帝在位期間,竟然連續數十年不上朝,不處理政事,這一次卻出兵援助朝鮮。明朝集結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抗日援朝,取得平壤大捷。在碧蹄館之戰後,明日雙方開始議和。同時,朝鮮全羅道左水使李舜臣在海上取得多次海戰的勝利,大大鼓舞了軍民士氣和抗敵的決心。
  • 朱翊鈞:歷史上最不愛上班的皇帝,20年只工作2天
    明朝在歷史上一共存在了276年,這些年間共有16位皇帝,其中在位最長的是神宗,也就是萬曆皇帝。在位時間有48年,雖然他在位時間極長,但是他並沒有做到將大明江山固本安邦,反而造成了後面亡國的悲劇。雖然最後明最後一個統治者是崇禎,但是其實大家都比較傾向於是朱翊鈞搞垮了明。
  • 從《女醫明妃傳》八一八明朝的奇葩皇帝們
    話說朱由校、朱由檢倆兄弟的爸比朱常洛,也是個悲催皇帝。他的母親只是個普通宮女,偶然被萬曆皇帝朱翊鈞臨幸生下他。他作為長子,一生都非常不受父親的待見,偏偏朱翊鈞是明朝皇帝裡皇位坐的時間最長的,足足48年。朱翊鈞寵愛鄭貴妃,差點立其子朱常洵為帝,朱常洛的太子之位是不少老臣苦諫給爭取來的,當的一點也不太平,險些被鄭貴妃的人闖宮打死。
  • 明神宗萬曆皇帝一日寵九妃的下場如何?他的結局怎樣?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嗜酒,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於是上行下效,朝野內外每日酣歌宴舞,通宵達旦。朱翊鈞的好色是非常有名的。
  • 明朝時的抗倭援朝戰爭:萬曆朝鮮之役
    時間穿越回數百年前的明朝萬曆年間,在朝鮮半島上,中日朝三國之間爆發了一場前後歷時七年的漫長戰爭:在韓國這場戰爭被稱為壬辰倭亂
  • 明神宗萬曆三大徵是哪三大戰役?為何會說這是一場場失敗的勝利
    明神宗朱翊鈞畫像萬曆1573—1620年間,明朝明神宗皇帝發動了共計五次的對外戰役,但是由於有兩次規模較小,影響並不是那麼巨大,唯有三次大的戰爭被歷史銘記,所以被稱之為萬曆三大徵。萬曆三大徵的結局以明朝的勝利為終焉,奠定了明朝的軍事強國的地位,致使周邊百國數年內都不敢來犯,但是這三場戰爭卻又被後世之人稱之為失敗的勝利,這又是為何?萬曆三大徵的主導者明神宗說來也是歷史少有,古往今來,但凡是有幼子即將出生,父母就會早早的準備好孩子的名字,然而朱翊鈞的誕生卻並不被重視,他甚至連個名字都沒有。
  • 葛兆光 | 十七世紀以後,「東亞認同」還存在嗎?
    順治之後,經康熙、雍正到乾隆,儘管明朝覆亡已經百年以上,儘管大清仍處在「盛世」,這些朝鮮人仍然懷著這種心情,不時筆下就流露出對明帝國的依戀,常常發洩在無奈之下朝覲胡人皇帝的怨懟之意。一個叫做金鍾厚的人,給曾經出使過清帝國的洪大容寫信說:「所思者在乎明朝後無中國耳,僕非責彼(指中國人)之不思明朝,而責其不思中國耳。」並且相當激烈地說,朝鮮對於中國,「所貴乎中華者,為其居耶?為其世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