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 | 十七世紀以後,「東亞認同」還存在嗎?

2021-02-13 活字文化

昨天,12月23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在出席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時表示:韓中兩國擁有悠久交往歷史和相通文化淵源,兩國是命運共同體。雙方關係發展具有「天時、地利」,現在再加上「人和」,一定能開闢韓中關係的新時代。

長久以來,我們習慣於把亞洲或東亞當做一個不需要歷史論證的、似乎現成的共同體,我們習慣了談論東亞文明的「一體性」、中日韓三國「同文同種」。但在著名學者葛兆光看來,東亞各國的內在差異,「可能比中國和英國、中國和法國的差異更大」,「到了明清以後,儒家文化圈的內在認同還存在嗎?」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葛兆光教授在其著述《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 》中的篇章《十七世紀中葉後朝鮮對中國的觀察與想像》,在文中,葛教授談到:「以中華為中心的文化認同暫時還可以維持「東亞文化共同體」的存在,那麼,這一切從十七世紀以後開始變化。

文 | 葛兆光

本文摘自葛兆光所著

《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 》

葛兆光,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現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著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中國禪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兩卷本)、《屈服史圾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等。

 

大清帝國對於外面的世界,至少在乾嘉盛世之前,上上下下大多仍延續著兩千年來以自我為中心的天下想像。朝廷曾以大清帝國為中心繪製過幾次有關周邊世界的《職貢圖》,想像著似乎仍然存在的冊封體制,還有宮廷畫家也畫了《萬國來朝圖》記錄各國人等到北京賀歲的盛況,人們始終沿襲著古老傳統,一廂情願地描述著想像的天下圖像。

 

在這種「天朝」對「蠻夷」、「大國」對「藩屬」的無端傲慢中,看起來清廷唯獨對朝鮮還存三分禮遇,無論是謝遂個人繪製的《職貢圖》還是內府官方的《皇清職貢圖》,都很自然地把朝鮮國放在首位,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知文字,喜讀書,飲食以籩豆,官吏閒(嫻)威儀」,和中華相去不遠。

《萬國來朝圖》是清代宮廷佚名畫家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種關於藩國的等級意識,好像在清國官員心目中非常清楚,乾隆五十五年(1790)也就是在乾隆皇帝慶賀八十壽辰的儀式上,朝廷安排來朝覲的各國使者,就把朝鮮當作在文化血脈和政治關係上最親近的藩屬之國,說「朝鮮於事大之節,敬謹如此,宜作他藩之儀式」。這至少是從唐宋到明代照例沿襲下來的禮賓制度,儘管朝代更迭,已經從明到清,帝國統治者仍然沿襲著傳統的觀念,似乎很寬容地還把朝鮮當作最接近的藩屬,位置放在琉球、安南、緬甸之前。

但是,十七世紀中葉,也就是自從大清替代大明起,朝鮮人對中國的感覺就和過去不同了。順治十三年(1656),坪麟大君李窅出使清國的時候寫《燕途紀行》,回憶二十來年前在清國當人質的屈辱,就把自己想像成身陷匈奴的漢朝人蘇武,而把大清帝國想像成匈奴,說自己「空抱蘇武之節旄,日望上林之歸雁」,這種「華」、「夷」顛倒的想像很有象徵的意味。

順治之後,經康熙、雍正到乾隆,儘管明朝覆亡已經百年以上,儘管大清仍處在「盛世」,這些朝鮮人仍然懷著這種心情,不時筆下就流露出對明帝國的依戀,常常發洩在無奈之下朝覲胡人皇帝的怨懟之意。一個叫做金鍾厚的人,給曾經出使過清帝國的洪大容寫信說:「所思者在乎明朝後無中國耳,僕非責彼(指中國人)之不思明朝,而責其不思中國耳。」並且相當激烈地說,朝鮮對於中國,「所貴乎中華者,為其居耶?為其世耶?以居則虜隆亦然矣,以世則吳楚蠻戎鮮有非聖賢之後者矣」。

 

在他們心目中,中國就應當是中華,中華原本是文明的意思,如果中華文明並不在清國,那麼,我「寧甘為東夷之賤,而不願為彼之貴也」。這個時候的朝鮮人,早已不再把清帝國作為「中國」,更不把清帝國看作「中華」了。

 

 

也許中國歷史視野裡面,那個葬在定陵的明神宗也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並不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君主,很多現代的歷史書,包括牟復禮等合編的《劍橋中國明代史》和黃仁宇那部風靡一時的《萬曆十五年》,都不曾給他多高的評價。但是,在朝鮮李朝的歷史記載中,萬曆皇帝卻享有極為崇高的聲譽。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但也耗費了大量帑銀。明神宗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缺乏張居正這樣的賢士應對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明神宗執政晚期,黨爭長期持續,導致朝政日益腐敗。

在從萬曆二十年(1592)到二十六年(1598)的戰爭中,他派出軍隊使朝鮮免於被日本豐臣秀吉所佔領,他的舉措挽救了朝鮮王朝,因此一直到丁卯(1627)、壬申(1632)朝鮮被迫尊奉清朝之後,朝鮮的朝臣還是自稱「神宗皇帝再造之國」和「神宗皇帝所活之民」,並且始終堅持明朝的紀年。一直到很多年以後,萬曆皇帝在朝鮮仍然被隆重地祭祀。

豐臣秀吉(日語:とよとみ ひでよし;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著名政治家,繼室町幕府之後,首次以天下人的稱號統一日本的戰國三傑之一。豐臣秀吉的政策具有劃時代意義,對日本社會由中世紀封建社會向近代幕藩體制轉化有一定成就。

 

康熙四十三年(1704)即朝鮮肅宗三十年三月,那時,清統一中國已經六十年,在朝鮮卻仍然記得「甲申之歲,回於今日,而又逢三月之朔,今三月十九日,即皇都淪陷之日也」,所以,在這個改朝換代一甲子的時候,朝鮮官方依然要舉行祭祀,祭祀逝去的舊王朝,而且國王還特意說,明神宗即萬曆的祭祀「是早晚必行之盛禮」,表示「空望故國,朝宗無地,追天朝不世之殊渥,念列聖服事之至誠,只自嗚咽,流涕無從也。昔我仁祖大王當天翻地覆之日,不廢焚香望闕之禮,則今丁皇朝淪陷之日,豈可遣官設祭而已耶」。於是,他三月親自去祭崇禎,九月特地築壇以祀大明神宗皇帝,以盡古代諸侯祭天子之義。

 

對於明代的眷念之情,並不止於對神宗再造之恩的感謝,萬曆皇帝的這一舉措只是加深了這種感恩而已。對於大明王朝,朝鮮士人一直有一種廣泛的認同,這種認同不僅把自己的國家和明帝國聯繫起來,而且相當深地把朝鮮王國的文化與大明帝國象徵的文化聯繫在一起。

 

曾經在明初洪武年間到中國朝見明太祖的權近所作的《應制詩》二十四首中,就有:

願言修朝貢,萬世奉皇明。

聖主龍興撫萬方,遠人來貢有梯航。

萬裡梯航常入貢,三韓疆域永為藩。

海國千年遇聖明,我王歸附貢丹誠。

 

這絕不僅僅是一種「事大」的權宜之策,當時,朝鮮人對於中華確實是有一種相當仰慕的心情,我們看明代一次次到中國來朝覲的使臣和他們的隨從的記載,通常被叫做《朝天錄》,在「朝天」這兩個字中,不僅有政治上的臣服、經濟上的朝貢,還有文化上的向心。鄭世龍《朝天錄》中有《初入北京》一首,記載了他剛剛到北京時的文化震撼:「皇居氣象偏知異,蒼翠常浮萬歲山。華蓋共瞻天帝座,清都元隔軟塵寰。茫茫人海流車馬,井井官街畫闠闤。領略也饒方寸在,只應蛙坎若為顏。」

 

那個時候,李朝的合法性,是需要明帝國來確認的,連他們皇室的系譜也不例外。嘉靖十八年(1539)到達北京的權撥,就特別到禮部申訴,明朝對於朝鮮宗系的確認,自從永樂元年(1403)、正德十三年(1518)到嘉靖八年(1529),雖然累次上奏,但至今沒有成文進入《明會典》,這使他們很是「閔鬱罔極」。就連那個由於漂海無意中到了中國的朝鮮讀書人崔溥,在回答中國官員的詢問時,也再三再四地申明,朝鮮真正以明帝國為自己的宗主國,《漂海錄》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問曰:『你國王稱皇帝否?』臣答曰:『天無二日,安有一天之下有二皇帝乎?我王心誠事大而已。』」「問曰:『汝國用何法度?別有年號乎?』臣曰:『年號、法度一遵大明。』」並且嚴肅地申明:

我朝鮮地雖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國,則不可以外國視也。況今大明一統,胡越為家,則一天之下皆吾兄弟,豈以地之遠近分內外哉?況又我國恪事天朝,貢獻不怠,故天子以禮以待之,仁以扶之,懷綏之化,至矣,盡矣。崔溥《漂海錄》,是15世紀朝鮮人用漢文撰寫的中國見聞錄,記述明弘治初年中國國情,堪稱「摹寫中原之巨筆」。  

這在當時大概是朝鮮的共識,儘管「尊明事大」也有策略上的考慮,儘管一些使者也看到明帝國的種種弊病,甚至深受其害不勝困擾,但是從上到下,仍然還是以明為尊。所以,在萬曆皇帝傾全力支持朝鮮抵抗豐臣秀吉的侵略之後,這種從政治到文化的全方位認同就更加牢固。

 

舉兩個例子,天啟四五年間(1624—1625),洪翼漢(1586—1637)出使明帝國,曾經看到過明帝國魏忠賢和客氏弄權,天子昏憒而忠良被逐,朝政上下一團糟,而千辛萬苦從海上繞道到北京朝覲的朝鮮使者,也被腐敗的達官小吏反覆勒索刁難;崇禎九年(1636)出使北京的金堉,也同樣一次次地被看守朝陽門的宦者、守東長安門的火者敲詐,讓他覺得「朝廷大官只是愛錢,天朝之事亦可憂也」,有著很不愉快的經驗。可是,儘管如此,他們對華夏文化和政治的認同卻始終沒有改變,洪翼漢見到能理解他的中國人,還是真心地說:「小國豈不知事大之義,而終忘大國之恩哉?向在壬丁兩年,幾盡沒於倭寇,幸賴神宗皇帝字小興滅之德,再造藩邦,至今動植飛走,鹹被其澤。」金堉在回去以後寫了《朝天日錄》,申翊聖在這部書後的識語中就大大回憶了一番明神宗對朝鮮的恩德,並且感嘆對明代朝貢已經到了最後一頁,「冠蓋結軫於幽燕,文章被服,彬彬華制。豈期贄幣止於丙子,而使休止於伯厚已也,此東方百六之會,人之觀此錄者,寧不泚顙而釀涕也乎」。

 

正因為如此,在明清易代之際,他們面對過去曾是蠻夷,而現實中極其強大的清朝時,雖然有些畏懼,但心底裡總是有些不屑。儘管 1627年朝鮮已經與後金籤立城下之盟,但是,文士大臣仍然很堅持對於明帝國的認同和對後金的鄙夷。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先徵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並且迫使李氏朝鮮臣服於清朝。在崇德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生俘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1636年,皇太極建大清,改元崇德,四月十一日在太廟的典禮上「群臣皆行三跪九叩禮」,但是朝鮮春信使羅德憲和李廓,卻堅持不拜太廟,弄得皇太極也無可奈何。同一年,在大清使臣的要挾和大清軍隊的壓力下,就是上面提到的這個洪翼漢,以及李聖求、李景奭等等,先後上疏說:「臣墮地之初,只聞有大明天子耳。」他們覺得,如果承認大清的名號,使得清人向外宣布「朝鮮尊我為天子」,朝鮮國王將「何面目立天下」,他們反對在國書外面改稱「金國」為「清國」,因為「金是稱汗時號,清是僭號後號」,表明朝鮮士人的認同所在。

但是,就因為這種態度,使得朝鮮人奉行的原來就很脆弱的平衡外交政策被打破,「大清」終於兵戎相向,而朝鮮在滿清大軍面前,被迫再次籤訂「丁丑約條」,同意「去明國之年號,絕明國之交往」,並且改「奉大清國之正朔」,「每年進貢一次」。八年以後,原來的宗主國明帝國又在「亂民」和「蠻夷」的雙重打擊下轟然崩潰,原來朝鮮與大明之間的實際政治和經濟關係蕩然無存,僅僅剩下文化上的歷史記憶。

清崇德二年正月(1637年,明崇禎十年,朝鮮仁祖十五年),清太宗親率大軍兵臨南漢山城,朝鮮出降,雙方籤訂「丁丑約條」。此盟約的籤訂,標誌著清朝取代明朝與朝鮮正式建立了宗藩關係。雙方築壇盟誓,朝鮮去除明朝的年號,繳納明朝所賜誥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時貢獻,並送質子二人。此外,朝鮮朝廷中主戰最堅決的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人被清軍索要,在瀋陽就義,號稱「三學士」。

  

但是,僅僅就是那些歷史記憶,也使得很多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全面服膺明帝國的人,在很長的時間裡仍然痛心疾首,覺得「天朝」的崩潰仿佛是「文明」的消失。為了表示這種文化的傳承和認同,在崇禎皇帝尚未自縊,明朝還殘存的時候,朝鮮「不忍背棄大明,凡祭祝之文及公家藏置文書皆書崇禎年號」,青原府院君沈器遠準備起事反清,試圖事成後「用崇禎年號,書示八方」,但事敗被殺。其中另一個為首的權鬥昌被捕受刑後說,「國事艱危,為清國所侵辱,百姓皆思中國,欲趁此時內清朝廷,外攘夷虜」。

 

 

在相互的對望中,可以看到彼此難以自我發現的死角,更可以看到彼此不同的眼光和立場,朝鮮使者的各種清國行紀正可作如是觀。前面我們說到,在《燕行錄》中體現的朝鮮人對於明代文明的固守與對清帝國的蔑視,奉明朝正朔而不用清之年號、堅持穿明代服裝而抨擊清代衣冠,自稱中華而指清為蠻夷,其實,一方面讓我們看到當時朝鮮人的政治服從、經濟朝貢與文化認同之間的分裂,一方面又使當時中國人看到朝鮮人之後,不由有故國黍離之思,刺激了漢族歷史回憶。這是一個歷史的大題目,由此可以想到的是,在豐臣秀吉發動壬辰之役(1592)以後的日本、明亡(1644)後的朝鮮,似乎已經放棄了對中華的文化認同姿態,東亞諸國對於清帝國的這種看法轉變,究竟如何影響了後來的歷史和思想?

朝鮮將領李舜臣。壬辰之役(1592年—1598年),指明朝萬曆年間明朝和朝鮮抗擊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此役是明朝對外戰爭最後的輝煌,不僅保衛了朝鮮半島,進一步鞏固了中朝友誼。而朝鮮從亡國到復國,實力被嚴重削弱;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被削弱而間接導致德川幕府崛起;明朝的國力受到較大損耗。因此,從長遠來看,萬曆朝鮮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 奠定了之後亞洲三百年的和平局面。

 

近來,很多學者包括日本、韓國以及中國的學者都好談「東亞」這個話題,有時候,「東亞」作為一個和「歐洲」或者「西方」對應的文化共同體,似乎也成了一個不言而喻的存在,可是,如果說這個「東亞」真的存在,恐怕只是十七世紀中葉以前的事情。在明中葉以前,朝鮮、日本對於中華,確實還有些許認同甚至仰慕的意思,漢晉唐宋文化,畢竟還真的是「廣被四表」,曾經讓朝鮮與日本感到心悅誠服,而很長時間以來,中國也就在這種眾星拱月中洋洋得意。朱元璋剛剛重新建立漢族王朝的時候,他曾經說:「古者中國諸侯於天子,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九州之外,番邦遠國,則每世一朝,其所貢方物,不過表誠敬而已。」在這種看似寬宏大量的話語下面,是天下歸一的自信和俯瞰蠻夷的傲慢。

如果說,這種以中華為中心的文化認同暫時還可以維持「東亞文化共同體」的存在,那麼,這一切從十七世紀以後開始變化。

先是日本,自從豐臣秀吉一方面在 1587年發布驅逐天主教教士令,宣布日本為「神國」,一方面在 1592年出兵朝鮮,不再顧忌明帝國的勢力,其實,那時的日本已經不以中國為尊了,不僅豐臣秀吉試圖建立一個以北京為中心的大帝國,就是在學了很多中國知識的德川時代的學者那裡,對於「華夏」和「夷狄」,似乎也不那麼按照地理學上的空間來劃分了。從中世紀佛教「天竺、震旦、本朝(日本)」衍生出來的三國鼎立觀念,到了這個時候漸漸滋生出一種分庭抗禮的意識,他們開始強化自我認識。1614年德川秀忠發布「驅逐伴天連之文」中,自稱是神國與佛國,「尊神敬佛」,在文化上與中國漸行漸遠,特別是到了清朝取代明朝以後,他們更接過古代中國的「華夷」觀念,形成所謂「日本型華夷觀念」,使日本形成了神道日本對儒家中國,真正中華文化對蠻夷清國的觀念。


德川秀忠(1579年5月2日-1632年3月14日),幼名長松丸。安土桃山時代到江戶時代武將,江戶幕府第二位徵夷大將軍,是德川家康第三子,母親為側室西鄉局(西鄉阿愛)。

接著是朝鮮,毫無疑問,在明帝國的時代,朝鮮對於「天朝」也有疑竇與戒心,正如今西龍在《箕子朝鮮傳說考》中說到的,朝鮮人對於自己的國家有兩種相反的思想:一是受到中華文化之教養而仰慕中國,甘心成為其藩屬;另一是潛藏在民族性格內部的自尊思想,這兩種相反的思想同一地呈現在箕子信仰之中。儘管他們對明帝國始終有離心力的牽引,但神宗再造之恩再次使他們強化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前面我們所提到的洪翼漢,對實存明朝觀感的惡劣與對文化故國認同的忠誠就是一例。

但是,本身是蠻夷的滿洲入主中國,改變了朝鮮人對這個勉強維持的文化共同體的認同與忠誠。所以,朝鮮使者出使清國時,他們很清楚這是到一個文化不一樣的異國,「衣冠非我也,語言非我也,風土非我也,形形色色,觸境可駭」,在異國的土地上他們覺得自己是他鄉人,所以才會「異鄉逢辰,客心悽悽,土炕寒燈,歸夢忽忽」。在朝鮮文人的眼中,「中國」似乎變成了兩個:一個是歷史上曾經如此輝煌的「大明」,一個是現實中已然墮落的「大清」。歷史上的中國與現實中的中國,在朝鮮使臣的心中分裂成為不再重疊的兩個,他們在文化上追隨前者,在政治上臣服後者,這構成了東亞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一道奇特的風景,並在觀念世界中一直延續至今。

相關焦點

  • 看看John Nash的眼睛 | 葛兆光
    最後的「附錄」中,收了一篇寫家世的《福州黃巷葛家》,以及一篇韓國學者對葛兆光的採訪。讓讀者知道作者的來歷,以及對其學術與思想有所了解。「今天文學」公眾號將分期編發專輯文章,一窺歷史學者「不那麼學術」的文學世界。 2010年到2013年,我在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客座,東亞系在Jones Hall的二樓,據說曾是愛因斯坦的辦公處。
  • 當「暹羅」改名「泰國」 ——從1939年的往事說到歷史學與民族主義 | 葛兆光
    :葛兆光特別專輯」。根根據葛兆光《寫在前面的話》,專輯包含五部分內容:第一輯「所傳何統」,多是講古代中國文化傳統在當代的被寵信和被誤會,因為近年來某些所謂「傳統」走紅得讓人詫異;第二輯「藉史而思」,是葛兆光在歷史研究中的一些思考;第三輯「引頸偶眺」,說的是一些有關邊緣歷史的觀感,既從周邊看中國,也從中心看邊緣;第四輯「普鎮瑣記」,是2011年到2013年,葛兆光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客座的隨感;第五輯「奈當下何」,則是葛兆光對今天中國思想
  • 臺灣訪談:東亞在世界史中的角色
    劉仲敬:時間點當然是有刺激作用的。因為等於說是,我們現在的官方的和民間主流的歷史觀,是從現在的這個中國核心去看待世界的。它把近代以前的中國看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完整的實體,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一直是獨立和連續的,然後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受到歐洲外來者的侵略或者打擊,但是把這個打擊看成是一個暫時的而且可以避免的插曲,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後逐漸結束,然後在擺脫西方勢力以後恢復了中國的主體性。現在我們看到的東亞局勢,包括現在的中國採取的政策,都是這種歷史觀的產物。
  • 「朱子學」在東亞的尊崇與論爭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和大學者,後人稱其學術為「致廣大、盡精微、宗羅百代」,在南宋以後,朱熹的思想成為近世思想的主流,對中國乃至東亞的社會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山東省尼山書院舉行的「朱子學公開課」上,復旦大學教授吳震對朱子學在東亞的傳承與創新進行了詳細解讀。十二世紀中國朱子學在東亞地域得以迅速傳播,形成了「東亞朱子學」的現象。
  • 陳宇慧評《從漢城到燕京》︱迢迢千裡:朝鮮使者看東亞世界
    >中文世界裡對朝鮮朝天使、燕行使的論述,十餘年來隨著葛兆光、孫衛國諸先生的學術論集出版,以及多種海外中國研究專著的譯介引進,可說蔚為大觀。往昔學者總關注宏觀意義上的歷史變動、敘事格局,當然,近年來亦有國內學者注意到戰爭期間具體的人員往返所帶來的情報與信息流轉(鄭潔西:《跨境人員、情報網絡、封貢危機:萬曆朝鮮戰爭與16世紀末的東亞》),但這依然是從國家層面入手討論戰事順利與否的一種方法。而在吳博士這本書中,鋪陳手法仿佛是一場話劇。
  • 《北美魔法史》系列:第二篇番外出爐,關於十七世紀及以後的美洲魔法史~
    還是讓我們來看看十七世紀及以後的北美魔法歷史,也就是第二篇番外來平息一下吐槽之心好了。這次的翻譯來自神奇動物在哪裡官博,已經過華納兄弟審核;老江在其中稍做了一些改動。北美魔法史十七世紀及以後隨著「麻雞」歐洲人開始移民到新大陸,更多歐洲巫師以及女巫也定居在美洲。
  • 一場跨越千年的「三國演義」——古代東亞關係史
    既沒有遼闊疆域,又沒有赫赫戰績,縮在朝鮮半島一隅,存在感一直不強。但不了解百濟,我們就無法窺得朝鮮的「三國」全貌,也無法理解隋唐之際東亞錯綜複雜的五國(唐、日本、百濟、高句麗、新羅)政治關係。(《隋書·倭國傳》:新羅、百濟皆以倭為大國,多珍物,並敬仰之,恆通使往來。)660年,唐和新羅的聯軍滅了百濟,百濟王公貴族流亡日本。
  • 葛兆光:從古琉球史說到國境內外與海洋亞洲——讀村井章介《古琉球:海洋アジアの輝ける王國》
    但琉球是「日本地方史」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村井章介在《古琉球:海洋アジアの輝ける王國》一書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葛兆光教授對此進行進一步思考,揭示了以古琉球為重要樞紐構建出的經濟秩序和政治秩序,最終形成了「東部亞洲海域」這個歷史世界。作者: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教授。來源:《古今論衡》2020年第34期,第155-168頁。
  • 池享談東亞與日本近世國家的形成
    5月中旬,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舉辦的講座上,池享先生以他個人關於日本戰國大名的檢地、地域社會與大名領國制支配、武家權力與朝廷、東亞社會的變動與十六至十七世紀的日本這些課題的研究作為切入點,具體講述了日本中近世轉型期研究的歷史與現狀。《上海書評》藉此機會採訪了他,請他談談「東亞與日本近世社會的形成」這個話題。
  • 歐美人接受阿拉伯文化,甚至是印度文化,為何不接受東亞文化?
    中國的地方方言相當複雜,原因是無「音符」可考,至「竹帛」成書之後方才形成文傳,而西方及至阿拉伯他們無不先「音符」後定名,因此,音節的長短,乃至取物冠名皆襲以發音為準,總之,東方文化只所以悠久,除風物地理養生之外,「形象」的創意可謂人類之始祖,遠遠要比西方由「音及物」更具形象展示……中華文化有共生性群聚性以及包容性內生性的特點,如果全盤西化,就很可能會亡國滅種,單純的敞開心扉和平交流不存在被西化的可能
  • 「16世紀東亞最強軍隊」戚家軍是如何滅亡的?
    戚家軍軍紀嚴明,職業化訓練水平很高,其裝備也堪稱是當時東亞最先進的,被譽為「16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戚繼光一手打造的鐵血之師曾在東南沿海讓倭寇聞風喪膽。在白水洋戰鬥中,戚家軍以1500人對敵2000多名倭寇,結果成績斐然,斬首344顆,生擒5名倭首。
  • 專屬劇院的誕生與十七世紀法國戲劇的職業化進程
    在戲劇領域,這場自由化運動早在十七世紀初就已經發生。然而,它卻並沒有催生出一家「王家戲劇學院」;取而代之的是1629年出現的法國歷史上第一家專屬劇院——勃艮第府劇院。正是後者的變遷構成了十六世紀末以後法國戲劇的職業化轉型歷史。陳杰,男,巴黎索邦大學文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十七世紀法國文學,發表本文時為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副教授。
  • 《十七歲的單車》|邊緣人物的自我認同
    引子:無論你身處什麼年齡段,都會有一個小小的夢想:它是七歲 時的玩具,是十七歲時的自行車,或者也是二十七歲時的那套房子。我們擁有它,就擁有了安全感。《十七歲的單車》是由王小帥執導的一部影片,影片以一輛自行車為線 索,講述了一輛自行車被同時擁有它的兩個男孩反覆失而復得,得而復失,最終 達成協議共同使用這輛自行車的故事。在這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這是一個關於 「尋找」的故事,兩個男孩想要紮根在城市裡,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尋求自我認同, 卻被城市拒之門外,代表了一類邊緣人物在城市中身處的尷尬地位。
  • 《十七歲的單車》︱邊緣人物的自我認同
    引子: 無論你身處什麼年齡段,都會有一個小小的夢想:它是七歲時的玩具,是十七歲時的自行車,或者也是二十七歲時的那套房子。我們擁有它,就擁有了安全感。 《十七歲的單車》是由王小帥執導的一部影片,影片以一輛自行車為線索,講述了一輛自行車被同時擁有它的兩個男孩反覆失而復得
  • 白巖松、高曉松、羅振宇、葛兆光聯袂推薦的世界史
    」在她看來,單個人之間的交流、理解已經夠複雜了,更何況是基於不同族群、區域、民族、國別之間的交流。通過出版和閱讀,了解彼此的歷史和文化,搞清各自立場,很重要。《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共9冊,由理想國引進出版。
  • 東亞「諜戰」
    臺灣的學術雜誌《明代研究》也於2017年6月推出第二十八期 「十六世紀韓戰」專號。鄭潔西博士《跨境人員、情報網絡、封貢危機:萬曆朝鮮戰爭與16世紀末的東亞》一書的出版,將對此戰爭的考察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國內近年相關的研究著作幾乎是空白,這本書的研究主題值得重視,研究水平也屬上乘。
  • 東亞人真的比西方人矮?我們還能長高嗎?打破中國人身高之謎!
    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要講清楚,中國人過去真的矮嗎?在傳統觀念裡,黃種人就是要矮於白人和黑人,尤其是東亞人,給人的印象就是身材瘦小,個子不高。而且有意思的是,無論中外東西,大家不約而同都認可「黃種人矮」的觀念。
  • 東亞人真的比西方人矮?我們還能長高嗎?打破中國人身高之謎
    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要講清楚,中國人過去真的矮嗎?在傳統觀念裡,黃種人就是要矮於白人和黑人,尤其是東亞人,給人的印象就是身材瘦小,個子不高。而且有意思的是,無論中外東西,大家不約而同都認可「黃種人矮」的觀念。
  • 宋成有:16世紀以來西方衝擊下日本的嬗變與東亞國際格局
    19世紀前期歐美西力東漸,日本再次被激活,吞併琉球、韓國,劫掠中國、擊敗沙俄,武力崛起為地區性強國,東亞國際格局面目全非。昭和初期,軍國主義群體癲狂,日本嬗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遠東戰爭策源地。日本發動14年侵華戰爭與太平洋戰爭,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東亞國際格局劇烈動蕩。最終,日本戰敗投降,帝國夢與共榮圈化為泡影。美國單獨佔領日本,主導非軍國主義化改革,日本第三次被激活。
  • 暗潮湧動的東亞世界與白村江之戰 | 天智天皇的日本
    具體來說,高句麗在6世紀末以後成功實現北進,將靺鞨、契丹的一部納入統治,佔領了夫餘地區。598年,為了奪取歸附隋朝的粟末靺鞨和遼海地區的契丹、奚、霫、室韋等諸部族,高句麗的嬰陽王(590~618年在位)進軍遼西地區。對於作為高句麗西鄰的突厥,隋朝試圖使其東西分裂以致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