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1573—1620年間,明朝明神宗皇帝發動了共計五次的對外戰役,但是由於有兩次規模較小,影響並不是那麼巨大,唯有三次大的戰爭被歷史銘記,所以被稱之為萬曆三大徵。
萬曆三大徵的結局以明朝的勝利為終焉,奠定了明朝的軍事強國的地位,致使周邊百國數年內都不敢來犯,但是這三場戰爭卻又被後世之人稱之為失敗的勝利,這又是為何?
萬曆三大徵的主導者明神宗
說來也是歷史少有,古往今來,但凡是有幼子即將出生,父母就會早早的準備好孩子的名字,然而朱翊鈞的誕生卻並不被重視,他甚至連個名字都沒有。若父母不識字倒也情有可原,可隨意起個狗蛋、鐵柱之類這種通俗易懂的名字,然而朱翊鈞的父母可是皇族之人,他沒有名字又是為何?
原來,朱翊鈞的祖父晚年的時候迷信道教,相信二龍不可相見這種迷信的說法,所以朱翊鈞的父母既不敢讓朱翎均示人,更不敢賜予他名字。
隨著朱翊鈞的年紀越來越大,這起名變得愈加重要,最終諸位大臣頂著重重的壓力覲見了皇帝,最終才被賜予了朱翊鈞這一名字。
或許是沒人願意給他賜名這件事情狠狠的刺激了他,因此年幼的朱翊鈞發誓要讓所有人都重視他,於是發憤圖強,他五歲時便苦讀詩書,八歲時便深知武學,十歲時已經深知用人之道。可以說朱翊鈞是個小天才。
1572年,先皇逝世,年僅十歲的朱翊鈞順利登上了皇位。皇帝年幼,自然是不能親自把持朝政,因此便由內閣大臣張居正代理掌管國家事務,直到其去世時,朱翊鈞已經有二十歲了。
雖說已經掌權,可是這十年的時間內皇帝的權利已經被架空的差不多了。朱翊鈞就想了一個歪主意,那不上朝就好了。於是國家大事等諸多事件都無法在朝堂上討論,而是直接轉到了皇帝的手中,最後由皇帝決斷之後再召集群臣商議。久而久之國家的一手大事都經過了皇帝的處理,皇帝的威嚴與權力自然就上來了。
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完成過連續三十年間不曾上朝的最高記錄,然而雖然三十年不曾上朝,但是卻未出現宦官當權,皇帝權力被架空這種事情,可以說這個皇帝也確實是有一把刷子。
在朱翊鈞的治理之下,國家富強,兵強馬壯,甚至開闢出了"萬曆中興"的局面。這種國富民強的環境之下,為三大徵帶來了豐富的經濟支撐。
萬曆三大徵
第一徵被稱之為寧夏之役。
寧夏在當時乃是邊陲小鎮,在這裡設置軍隊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蒙古族人的入侵。說來也奇怪,明朝竟然將這個至關重要的邊境將軍之位安排給了一個蒙古族人,用蒙古族人去防蒙古族人,怪哉。
這個蒙古族將軍名為拜,因為在明朝嘉靖年間得罪了本族的族長,導致家父兄弟被殺。他無奈之下只能投奔了明朝,因為其戰鬥力強悍,戰功赫赫,很快便當上了一軍之將。
其功勞雖大,但是因為是蒙古族人的原因,他並未受到重用。而是作為一個副將軍被派往了邊疆去守疆土,居功自傲的他怎麼可能甘願就此度過一生。於是背地裡他私通蒙古軍,開始長達數年的屯兵屯糧的準備。
1592年,其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叛亂之旅。朝廷聽說之後,滿朝震怒,朱翊鈞當時就派出了數萬兵馬去平叛戰亂。明軍戰鬥力的強悍顯然是這個蒙古漢子未能料到的,他的戰鬥節節敗退,無奈之下選擇了求和,但是這次朝廷豈會給他這個機會?朱翊鈞拒絕投降,最終用了五個月的時間便結束了這場戰爭。
第二徵被稱之為超限戰役。
拜之亂剛剛平定,日本也開始變得不消停了。
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長二人率軍展開了對朝鮮的侵略行為。然而朝鮮國王早已被酒色掏空了身體,他為人迂腐無能,朝廷內亂,政治腐敗,日軍襲擊他甚至都沒能組織像樣的軍隊去抵抗。
朝鮮八道在短短的一個月的時間竟然淪陷了七道,相當於朝鮮的十分之九已經落入了他手。朝鮮不得不向明政府求援。
朱翊鈞在短時間內做出了回應,並且派領四位大將率領四萬人馬前去支援。因為人生地不熟的緣故,明軍幾乎節節慘敗。但明軍也有名將,他很快便適應了當地的地形,並且很快就做出了新的戰略計謀,於三月份探索到了日軍的糧道,並且將其斬斷。
行軍打仗若沒有糧草乃是大忌,日軍不得不選擇了撤退,然而撤退的路上竟然早有埋伏,日軍軍隊很快就被打的開始潰散。
八月份,豐臣秀吉因病逝世,日本政權大亂,開始了長達數年的政治權利的爭奪。進攻朝鮮的大軍因無人指揮而大亂,明軍趁勢追擊,一舉將日本趕出了朝鮮,萬曆三大徵的第二徵朝鮮戰役獲得了勝利。
1593年,播州土司楊應龍與明朝政府因為一些小問題產生了衝突。朝廷派一文一武兩位官員實施對楊應龍的討伐,但楊應龍智謀過人,略施小計竟然將文臣武將皆斬於馬下,士兵也損失極重,不得已朝廷從剿滅此賊轉換成了招撫。
楊應龍自知與朝廷對抗只有死路一條,選擇了投降,然而朝廷卻另有打算,招撫不過為計。此計謀敗露,楊應龍不得不反。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楊應龍起兵謀反。然而個人的力量與國家相比實在是太過於微不足道了。
此次叛亂楊應龍雖然智謀過人,也打贏了數場戰爭,然而朝廷可以源源不斷的派兵,但他的兵卻只能一點點的減少。最終,歷時一百五十多天,楊應龍兵敗自殺身亡。
為什麼說萬曆三徵是失敗的勝利?
第1, 三大戰役有兩大戰役本可以避免。
朝鮮戰役展露了日本政府的狂妄野心,朝鮮乃是中國的藩國,倘若任憑日本政府襲擊朝鮮,那與扇自己的臉又有什麼區別,因此朝鮮戰役的勝利彰顯了國家的國威,令周邊數國因此而數十年的時間內不敢再有貪圖中華國土的妄想。
然而播州戰役和之亂的根本原因皆因為皇帝看錯了人用錯了人,最終才導致了戰爭的爆發。倘若朝廷真心實意的去安撫兩位將軍,或許就不會迎來二人的叛亂了,
第2, 勞民傷財。
萬曆三大徵雖然鞏固了疆土,弘揚了國威。然而由於三大徵發生的年限相近,國庫消耗巨大,來不及得到補充,國家不得不增加了賦稅役,令百姓的生活變的民不聊生。農民活不下去了,官逼民反的事情也就變的多見了。
第3, 給了外族以可乘之機
萬曆三大徵所調用的士兵從各州派遣,這就導致了原本守城的地方的軍事力量的薄弱,這就導致了國家對於外族的威懾力的減少,一些外族人員趁著緩和之時不斷的擴大自己的實力與影響力。
等到明朝政府發覺他們的力量已經無法掌控之時,國庫空虛,農民起義,外軍入侵,內憂外患一卷襲來,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