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萬曆三大徵是哪三大戰役?為何會說這是一場場失敗的勝利

2021-01-14 奇聞趣談史
明神宗朱翊鈞畫像

萬曆1573—1620年間,明朝明神宗皇帝發動了共計五次的對外戰役,但是由於有兩次規模較小,影響並不是那麼巨大,唯有三次大的戰爭被歷史銘記,所以被稱之為萬曆三大徵。

萬曆三大徵的結局以明朝的勝利為終焉,奠定了明朝的軍事強國的地位,致使周邊百國數年內都不敢來犯,但是這三場戰爭卻又被後世之人稱之為失敗的勝利,這又是為何?

萬曆三大徵的主導者明神宗

說來也是歷史少有,古往今來,但凡是有幼子即將出生,父母就會早早的準備好孩子的名字,然而朱翊鈞的誕生卻並不被重視,他甚至連個名字都沒有。若父母不識字倒也情有可原,可隨意起個狗蛋、鐵柱之類這種通俗易懂的名字,然而朱翊鈞的父母可是皇族之人,他沒有名字又是為何?

朱翊鈞

原來,朱翊鈞的祖父晚年的時候迷信道教,相信二龍不可相見這種迷信的說法,所以朱翊鈞的父母既不敢讓朱翎均示人,更不敢賜予他名字。

隨著朱翊鈞的年紀越來越大,這起名變得愈加重要,最終諸位大臣頂著重重的壓力覲見了皇帝,最終才被賜予了朱翊鈞這一名字。

或許是沒人願意給他賜名這件事情狠狠的刺激了他,因此年幼的朱翊鈞發誓要讓所有人都重視他,於是發憤圖強,他五歲時便苦讀詩書,八歲時便深知武學,十歲時已經深知用人之道。可以說朱翊鈞是個小天才。

1572年,先皇逝世,年僅十歲的朱翊鈞順利登上了皇位。皇帝年幼,自然是不能親自把持朝政,因此便由內閣大臣張居正代理掌管國家事務,直到其去世時,朱翊鈞已經有二十歲了。

張居正

雖說已經掌權,可是這十年的時間內皇帝的權利已經被架空的差不多了。朱翊鈞就想了一個歪主意,那不上朝就好了。於是國家大事等諸多事件都無法在朝堂上討論,而是直接轉到了皇帝的手中,最後由皇帝決斷之後再召集群臣商議。久而久之國家的一手大事都經過了皇帝的處理,皇帝的威嚴與權力自然就上來了。

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完成過連續三十年間不曾上朝的最高記錄,然而雖然三十年不曾上朝,但是卻未出現宦官當權,皇帝權力被架空這種事情,可以說這個皇帝也確實是有一把刷子。

在朱翊鈞的治理之下,國家富強,兵強馬壯,甚至開闢出了"萬曆中興"的局面。這種國富民強的環境之下,為三大徵帶來了豐富的經濟支撐。

萬曆三大徵

第一徵被稱之為寧夏之役。

寧夏在當時乃是邊陲小鎮,在這裡設置軍隊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蒙古族人的入侵。說來也奇怪,明朝竟然將這個至關重要的邊境將軍之位安排給了一個蒙古族人,用蒙古族人去防蒙古族人,怪哉。

這個蒙古族將軍名為拜,因為在明朝嘉靖年間得罪了本族的族長,導致家父兄弟被殺。他無奈之下只能投奔了明朝,因為其戰鬥力強悍,戰功赫赫,很快便當上了一軍之將。

身著戎裝的朱翊鈞

其功勞雖大,但是因為是蒙古族人的原因,他並未受到重用。而是作為一個副將軍被派往了邊疆去守疆土,居功自傲的他怎麼可能甘願就此度過一生。於是背地裡他私通蒙古軍,開始長達數年的屯兵屯糧的準備。

1592年,其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叛亂之旅。朝廷聽說之後,滿朝震怒,朱翊鈞當時就派出了數萬兵馬去平叛戰亂。明軍戰鬥力的強悍顯然是這個蒙古漢子未能料到的,他的戰鬥節節敗退,無奈之下選擇了求和,但是這次朝廷豈會給他這個機會?朱翊鈞拒絕投降,最終用了五個月的時間便結束了這場戰爭。

第二徵被稱之為超限戰役。

拜之亂剛剛平定,日本也開始變得不消停了。

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長二人率軍展開了對朝鮮的侵略行為。然而朝鮮國王早已被酒色掏空了身體,他為人迂腐無能,朝廷內亂,政治腐敗,日軍襲擊他甚至都沒能組織像樣的軍隊去抵抗。

(萬曆三大徵·第二徵)(左日本右中國

朝鮮八道在短短的一個月的時間竟然淪陷了七道,相當於朝鮮的十分之九已經落入了他手。朝鮮不得不向明政府求援。

朱翊鈞在短時間內做出了回應,並且派領四位大將率領四萬人馬前去支援。因為人生地不熟的緣故,明軍幾乎節節慘敗。但明軍也有名將,他很快便適應了當地的地形,並且很快就做出了新的戰略計謀,於三月份探索到了日軍的糧道,並且將其斬斷。

行軍打仗若沒有糧草乃是大忌,日軍不得不選擇了撤退,然而撤退的路上竟然早有埋伏,日軍軍隊很快就被打的開始潰散。

萬曆三大徵中的明軍

八月份,豐臣秀吉因病逝世,日本政權大亂,開始了長達數年的政治權利的爭奪。進攻朝鮮的大軍因無人指揮而大亂,明軍趁勢追擊,一舉將日本趕出了朝鮮,萬曆三大徵的第二徵朝鮮戰役獲得了勝利。

1593年,播州土司楊應龍與明朝政府因為一些小問題產生了衝突。朝廷派一文一武兩位官員實施對楊應龍的討伐,但楊應龍智謀過人,略施小計竟然將文臣武將皆斬於馬下,士兵也損失極重,不得已朝廷從剿滅此賊轉換成了招撫。

楊應龍自知與朝廷對抗只有死路一條,選擇了投降,然而朝廷卻另有打算,招撫不過為計。此計謀敗露,楊應龍不得不反。

古代戰爭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楊應龍起兵謀反。然而個人的力量與國家相比實在是太過於微不足道了。

此次叛亂楊應龍雖然智謀過人,也打贏了數場戰爭,然而朝廷可以源源不斷的派兵,但他的兵卻只能一點點的減少。最終,歷時一百五十多天,楊應龍兵敗自殺身亡。

為什麼說萬曆三徵是失敗的勝利?

第1, 三大戰役有兩大戰役本可以避免。

朝鮮戰役展露了日本政府的狂妄野心,朝鮮乃是中國的藩國,倘若任憑日本政府襲擊朝鮮,那與扇自己的臉又有什麼區別,因此朝鮮戰役的勝利彰顯了國家的國威,令周邊數國因此而數十年的時間內不敢再有貪圖中華國土的妄想。

明神宗上朝圖

然而播州戰役和之亂的根本原因皆因為皇帝看錯了人用錯了人,最終才導致了戰爭的爆發。倘若朝廷真心實意的去安撫兩位將軍,或許就不會迎來二人的叛亂了,

第2, 勞民傷財。

萬曆三大徵雖然鞏固了疆土,弘揚了國威。然而由於三大徵發生的年限相近,國庫消耗巨大,來不及得到補充,國家不得不增加了賦稅役,令百姓的生活變的民不聊生。農民活不下去了,官逼民反的事情也就變的多見了。

古代流民

第3, 給了外族以可乘之機

萬曆三大徵所調用的士兵從各州派遣,這就導致了原本守城的地方的軍事力量的薄弱,這就導致了國家對於外族的威懾力的減少,一些外族人員趁著緩和之時不斷的擴大自己的實力與影響力。

等到明朝政府發覺他們的力量已經無法掌控之時,國庫空虛,農民起義,外軍入侵,內憂外患一卷襲來,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相關焦點

  • 淺析明朝萬曆三大徵後的晚明局勢
    淺析明朝萬曆三大徵後的晚明局勢歷史是一團錦,即使不添花兒,也自眩目多姿,惹人神往。這當然是指盛世。君不見歷朝歷代,文成武德,翰苑華章,俊秀人物,總在昇平盛世裡次第登場,風光無限。只可惜任何盛世,在一場註定了的風雨襲來後,很不情願地登上歷史大船,在煙雨中,緩緩地駛入昨天,成為過去。於是,歷史便成了一團絮,而且是一團亂絮。
  • 萬曆三大徵——朝鮮戰役始末(上)
    同年豐臣秀吉希望成為徵夷大將軍,但在公卿的勸阻下轉而向朝廷索取關白的封號。明萬曆16年(1588年)豐臣秀吉發動小田原戰役,滅盤踞在中國地區的(此中國位於本州島西,是區域概念)後北條氏,逐漸在意識形態上統一了混亂的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治國有方,多年戰亂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
  • 昏聵怠政的萬曆,憑什麼讓朝鮮感恩戴德200多年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其中「萬曆三大徵」的勝利,更是比較難能可貴的政績,其中也引出了本文的話題。所謂「萬曆三大徵」指的就是明神宗萬曆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
  • 明神宗萬曆皇帝一日寵九妃的下場如何?他的結局怎樣?
    明神宗沉迷酒色,不但迷戀鄭貴妃,而且竟然還玩起同性戀的勾當,就是玩弄女色的同時,還玩弄小太監。當時宮中有十個長得很像定陵出土的刺繡百子女袷衣秀的太監,就是專門「給事御前,或承恩與上同臥起」,號稱「十俊」。所以,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進士雒於仁的奏章中有「幸十俊以開騙門」的批評。這一點,明神宗與他的祖上明武宗有一點相像。
  • 萬曆是個好皇帝 (第52天/2020) 【《萬曆十五年》札記(一)】
    明神宗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缺乏張居正這樣的賢士應對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明神宗執政晚期,黨爭長期持續,導致朝政日益腐敗。另外,明神宗強徵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而且此時東北的滿族開始崛起,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被努爾哈赤擊潰,從此明朝在遼東的控制陷於崩潰。」
  • 三國· 三大戰役· 三大特點
    細細梳理,三次戰役卻有三大共同點,極為有趣。戰役勝利方式,都高度相似。官渡之戰,曹操奇襲烏巢,一把大火燒了袁紹的輜重糧草,袁紹大敗。赤壁之戰,黃蓋放火燒了曹營戰船,曹軍大敗。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劉備大敗,一路狂奔。戰役取勝方式,無一例外都是火攻。
  • 平史 為何近代三大援朝戰爭只有清朝敗了?真相令人唏噓
    李鴻章神色灰敗,想到老佛爺在這場事關國家興亡的戰爭中還去挪用軍費來為她自己祝壽,心中愈發湧起那種日暮孤臣的蕭索與無助,自嘲地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是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
  • 松山戰役,這是一場失敗的勝利
    時間久了,你甚至會產生眩暈的幻覺,仿佛能夠嗅到某種硝煙、泥土與腐肉的混合氣味。可以說,松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戰場遺址之一。在這兒,戰爭的歷史與現實重合得如此完好,以至於只要拿著當年中日兩軍的攻防地圖,就可以找到大多數地方。
  • 三大戰役赤旗力量,哪一戰最難打?參戰將領又姓甚名誰?
    三大戰役中,其中有兩場,我軍取得勝利都相對比較容易;然而淮海戰役的情況有所不同,這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想要取勝尤其困難。國民黨軍隊認為我們的野戰軍需要長時間去修整,大意低估了我軍實力,淮海戰役中發生了兩場超高烈度的圍殲戰,在其中解放軍都沒有佔據兵力和火力的優勢,但是解放軍在各種複雜條件下還是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收割了國民黨大部分地區,壯大了赤旗的力量。
  • 「明之亡,亡於萬曆」,考古隊打開萬曆龍棺,學者:我們冤枉他了
    明神宗朱翊鈞在歷史上的熱議有很多,圍繞著他一個最大的熱議就是他為何30年不上朝。明代是漢族執政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此外,明代還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時期,明代皇帝中,什麼樣子的「優秀人才」都有,放牧的,煉藥的,當死宅的,做木工的,今日我們講的明神宗就是一個十分特別的人。明神宗朱翊鈞獨特在哪兒呢?
  • 二十八年不上朝的:明神宗朱翊鈞
    而此次政治震蕩對幼小的萬曆皇帝產成的刺激也頗為深刻:「專權之疑,深中帝心,魁柄獨持,以終其世。晚雖倦勤,而內外之間,無復挾恣意如初年者。主術所操,為得其大也。」 而且高拱為人性格執拗,出言偏頗。明穆宗去世時,高拱以主幼國危,痛哭時說了一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神宗即位後,馮保將這句話加以歪曲,改成「高公講,十歲小孩哪能決事當皇帝」。神宗聽到這話,「專權之疑,深中帝心」。
  • 清官修《明史》對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
    不但此戰失敗,而且影響了整個明軍的行軍計劃,未能前進,只得敗退開城,成為明軍進攻受挫的關鍵戰役,明軍因此喪失了戰場上的主動權,而轉換策略,從此進入封貢和談階段。《明史》接著說:「初,官軍捷平壤,鋒銳甚,不復問封貢事。及碧蹄敗衄,如鬆氣大索,應昌、如松急欲休息,而倭亦芻糧並絕,且懲平壤之敗,有歸志,於是惟敬款議復行。」(39)這與《神宗本紀》定位完全一致,只是敘述更加詳細。
  • 八一製片廠出品:群眾演員是解放軍,3將軍參演,反映三大戰役
    於是,一場改變中國命運的全面戰爭正式拉開帷幕,這就是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由來。在作好充分準備的前提下,9月12日,遼瀋戰役正式打響。9月14日,東野的主力部隊向東北軍事重鎮錦州發起了總攻。這場歷時31小時的戰爭以殲敵數十萬人的戰果而告終。
  • 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三大案件」,是如何發生的?看完就知道了
    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三大案件」,是如何發生的?看完就知道了!在明朝萬曆年間,萬曆皇帝有意想立次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是卻遭到了官僚集團的反對,認為應該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但由於萬曆皇帝的皇后沒有兒子,因此太子之位自然而然就是皇長子朱常洛的了。但此時皇帝居然要違背這一規則,選立自己喜愛的次子朱常洵為太子,這成何體統?
  • 世界戰爭史探秘:以少勝多經典案例,馬拉松戰役為何會逆轉?
    但如果開啟塵封的歐洲歷史長卷,就會發現原來馬拉松居然與一場經典戰役有關。這場戰役對西方世界的影響,絕不亞於赤壁之戰對三國時期歷史格局的影響。馬拉松在古希臘首都雅典,東北方向42公裡的愛琴海邊。如果沒有公元前490年的那場希波戰爭,相信馬拉松依然會是一個不起眼的地名。
  • 明朝最後的英主,東亞三百年海上秩序的締造者—萬曆皇帝朱翊鈞
    不理朝政,卻打贏了三大徵!手握大權,卻和大臣爭了二十年國本!這哥們很低調,悶聲不響幹大事,不像武宗那麼高調!萬曆並不是個昏庸的皇帝,不上朝不等於不管事。「壬辰援朝」把日本打到「300年片板不敢下海」的程度,僅憑這一項貢獻就可以認定明神宗朱翊鈞是華夏民族的英雄。
  • 為何說明神宗是悲劇皇帝?一生經歷5次無法逃避的大戰,耗盡國力
    關於明朝的歷史,一直都有一句話,那就是「明之亡,實亡於萬曆」;這萬曆就是指的明神宗朱翊鈞,朱翊鈞在歷史上最有名的莫過於他三十年不上朝,也因此,歷史上很多人將朱翊鈞當成了一個昏庸的皇帝。但是在朱翊鈞還沒來得及享受自己的盛世帝國時,打擊就接踵而至,極大地透支了明王朝的國力;而這裡就來盤點下其中導致明王朝衰落的五次無法逃避的大戰,來看看都是哪五場戰役吧。第一場:寧夏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