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三大案件」,是如何發生的?看完就知道了

2020-12-26 方圓文史

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三大案件」,是如何發生的?看完就知道了!

在明朝萬曆年間,萬曆皇帝有意想立次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是卻遭到了官僚集團的反對,認為應該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萬曆皇帝爭論不過,只好以消極怠政的方式來與官僚集團做對抗,因此才出現了萬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的故事。

朱常洛出生於萬曆十年,雖然是皇長子,但從小卻不得父愛。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朱常洛是萬曆偶然臨幸一名宮女後生下的,地位很低,因此萬曆皇帝並不喜歡這個兒子。而朱常洵的母親,是萬曆皇帝寵愛的鄭妃。因此萬曆欲想立朱常洵,而不立朱常洛。

不過,自古以來皇儲的選擇是有一定規矩的,並不是想立誰就立誰,更何況明朝所遵循的是「嫡長子繼承制」。但由於萬曆皇帝的皇后沒有兒子,因此太子之位自然而然就是皇長子朱常洛的了。

但此時皇帝居然要違背這一規則,選立自己喜愛的次子朱常洵為太子,這成何體統?

於是,朝中的大臣們便開始分為了三派,一派主張遵循禮法,立朱常洛為太子;一派則刻意逢迎皇帝,緊跟皇帝的步伐;另一派則保持中立,這類人雖然不多,但卻都是一些位高權重的大臣,他們保持中立,見機行事!

既然朝中已經分為了三派,且主張立朱常洛的人比較多,萬曆皇帝雖然不肯答應,但在面對正統性時,也不可能拒絕。為此,萬曆皇帝認為只要自己將立儲的事情一直拖下去,這些人遲早會順從自己的。

但結果事與願違,萬曆皇帝並沒有等來這一天。時間久了,自己的兒子們已經被拖成了大齡男青年,再說長時間不立儲的話,於國不利,因此最後萬曆皇帝只能勉強將朱常洛立為太子。

按理說,朱常洛成為太子後,爭儲風波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但實際上並沒有,相反還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朱常洵的母親鄭妃和她的黨羽開始密謀想要扳倒太子朱常洛,從而讓自己的兒子朱常洵得以上位。

但鄭妃此舉,卻遭到正統派大臣嚴厲抵制,而就在這樣的局勢下,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三場大案」就此拉開了帷幕!

那麼這三場大案分別是什麼呢?它們對明朝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呢?我們下文接著聊!

參考文獻:《明史》、《三案始末》;

以上圖片均選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萬曆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令高育良如此念念不忘
    萬曆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令高育良如此念念不忘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年-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明神宗在位前十年,由於年幼,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太后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究竟萬曆年間發生了什麼事情,令高育良念念不忘甚至痴迷的程度。翻了翻《明史》和《明朝那些事》,總算看出點明目。
  • 淺析明朝萬曆三大徵後的晚明局勢
    淺析明朝萬曆三大徵後的晚明局勢歷史是一團錦,即使不添花兒,也自眩目多姿,惹人神往。這當然是指盛世。君不見歷朝歷代,文成武德,翰苑華章,俊秀人物,總在昇平盛世裡次第登場,風光無限。只可惜任何盛世,在一場註定了的風雨襲來後,很不情願地登上歷史大船,在煙雨中,緩緩地駛入昨天,成為過去。於是,歷史便成了一團絮,而且是一團亂絮。
  • 明神宗萬曆三大徵是哪三大戰役?為何會說這是一場場失敗的勝利
    明神宗朱翊鈞畫像萬曆1573—1620年間,明朝明神宗皇帝發動了共計五次的對外戰役,但是由於有兩次規模較小,影響並不是那麼巨大,唯有三次大的戰爭被歷史銘記,所以被稱之為萬曆三大徵。萬曆三大徵的結局以明朝的勝利為終焉,奠定了明朝的軍事強國的地位,致使周邊百國數年內都不敢來犯,但是這三場戰爭卻又被後世之人稱之為失敗的勝利,這又是為何?萬曆三大徵的主導者明神宗說來也是歷史少有,古往今來,但凡是有幼子即將出生,父母就會早早的準備好孩子的名字,然而朱翊鈞的誕生卻並不被重視,他甚至連個名字都沒有。
  • 不要說明朝亡於萬曆 始亡於嘉靖 明朝的滅亡從成化年間就開始了
    說起明朝的滅亡,清代學者在總結之時,提出「明之亡,非亡於崇禎,而亡於天啟,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的觀點,這個觀點的解讀主要是基於黨爭。從嘉靖朝開始,為了爭奪首鋪之位,張璁、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拉幫結派,開啟了黨爭,以至於在萬曆、天啟年間愈演愈烈,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伏筆。但是從經濟角度來看,明朝滅亡的根源應該要從明憲宗成化年間說起。
  • 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的改革為何沒有重用道德模範海瑞?
    說起張居正與海瑞,在明朝歷史上甚至放眼中國歷史,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一位是權傾朝野的改革家、政治家,一位是將道德模範做到了極致的清廉官員。二人都經歷了明朝的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在歷史記載中,關於二人的交集並不多,甚至給人一種兩人並不是一個時代的感覺。
  •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
    明神宗萬曆皇帝帝朱翊鈞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相對於其他幾位皇帝而言,萬曆皇帝可以說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皇帝,當然,他的出名源於偷懶和怠政。萬曆帝死後24年,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宣告了結束。而明實亡於萬曆這個觀點在某些方面來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社會風氣轉變明朝萬曆時期,是整個明朝的社會風氣大轉變的時期,明朝的商品經濟發展很快,社會頂層在生活上越發奢侈。「今貴臣大眾,爭為奢侈,眾庶仿效,沿習成風,服食器用,逾僭凌逼。」
  • 萬曆年間韓戰,明朝軍隊有「黑人」士兵參軍,他們是哪裡來的
    文章引文:明朝萬曆年間,大約在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企圖入侵大明附屬國朝鮮的消息,傳到了大明朝廷,引起了巨大轟動。萬曆皇帝給予的足夠的重視。然而讓人驚奇的是,竟燃有黑人出現的明朝的軍隊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 萬曆是個好皇帝 (第52天/2020) 【《萬曆十五年》札記(一)】
    《萬曆十五年》一書講的是明朝的事兒。作者黃仁宇先生是華裔美國人。他出生在湖南,那一年是著名的1918年,發生了好多大事,2000年的時候他過世了。因為《人民的名義》,《萬曆十五年》才真的火起來,他也火了。但這一年是2017年,他已經去了天堂十七年。看看眼下中國的那些事兒,卻不喜歡再去讀《萬曆十五年》,因為讀來讀去,無外乎「一聲嘆息」。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看英女王寫信給萬曆皇帝時的稱呼,你就明白了
    如果按明史記載,明朝皇帝中也只有那麼幾個正常人,比如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佑樘,明朝前期就是這樣,朱元璋布衣立威,平定群雄,一統天下,除元朝殘餘勢力外,還日夜守候,日夜兼程,為大明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再後,朱棣、朱棣、朱瞻基、朱佑樘,三十三年間,明朝又以皇帝為首,日夜兼程,朝野上下都不敢小視。
  • 明朝到底有多麼強大?看英國女王寫信如何稱呼萬曆皇帝,就明白了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能夠深刻的感受到明朝的強盛,連屢屢抹黑大明的滿清都能夠如此稱頌明王朝,由此可見明朝的強盛絕不是故步自封的。那麼,明朝到底有多麼強大呢?看英國女王寫信如何稱呼的萬曆皇帝,就明白了。不過俗話說盛極而衰,明朝自然逃不過這個至理,在幾個明君相繼駕崩以後,老朱家的基因突然發生了「變異」。明朝中後期有不少皇帝都被人們所熟知,但他們並不是因為政績而被後人知曉,反而是由於他們那些奇奇怪怪的「愛好」。
  • 誰該為明朝滅亡負責?萬曆不背這個鍋!
    關於明朝的滅亡,最多的評價是:明亡於萬曆。就連《明史·神宗本紀》也持這種觀點,但是明朝真的是被萬曆皇帝搞垮的嗎?恐怕不是。本文就為您闡述一下我的理由:萬曆帝首先,一個朝代的崩潰往往伴隨著財政的崩潰,但是萬曆年間的財政狀況根本就沒有崩潰的樣子。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從英國女王寫給萬曆皇帝信中的稱呼,便能知曉!
    這封390年前的信便是伊莉莎白一世於1592年寫給明朝萬曆皇帝的。 此外,伊莉莎白一世也讓英國文藝復興達到了鼎盛,所以在文學史上,有「伊莉莎白時代」的稱號,湧現出了不少諸如莎士比亞的著名人物。
  • 《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反覆談及的《萬曆十五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萬曆十五年》的作者是著名的美國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該書也是迄今為止銷量最多的歷史領域學術專著眾所周知,發生於1619年即萬曆四十七年的遼東戰役,是關係明朝生死存亡的轉折點這是個硬茬,是明代萬曆年間的楷模。除了海瑞,明朝的抗倭名將戚繼光去世。他生前一直鎮守薊遼,能夠對尚在弱小的後金前身女真形成震懾。這一年,後金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時年29歲。最後,西方工業革命的萌芽日漸出現。「漢東省」高育良多次提到《萬曆十五年》,那一年都發生了什麼?
  • 萬曆四十七年那場科舉考試,出了一批猛人本可挽救明朝,他們是誰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是明神宗朱翊鈞執政的第47個年頭,也是他生命的倒數第二年。下一年,這位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就將在登基近半個世紀後駕崩。對明朝來說,萬曆四十七年也是個悲傷的年份,這一年二三月間發生的薩爾滸之戰,大明精銳在遼東敗給了努爾哈赤麾下的後金軍隊,而且敗得極慘,自英宗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還沒有吃到過這樣的大敗仗,此番折戟沉沙,震動可想而知。事實是大明帝國已不復當年之勇,女真也早非吳下阿蒙,實力此消彼長,再想實現成化年間的犁庭掃穴已無可能。
  • 昏聵怠政的萬曆,憑什麼讓朝鮮感恩戴德200多年
    所謂「萬曆三大徵」指的就是明神宗萬曆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具體分析當然見仁見智,有不少學者認為萬曆三大徵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消耗了明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 明朝最後的英主,東亞三百年海上秩序的締造者—萬曆皇帝朱翊鈞
    萬曆年間上上下下兩萬多官員,少了那麼點人,怎麼就成了「無政府主義」了?換言之,部門官員眾多,就能實心辦事,提高效率嗎?像他的孫子朱由檢,明明能力不足,主意卻大得很,換內閣大臣比換褲子還勤快,可最終的結果又是如何呢?說實話……我挺理解萬曆的……
  • 《萬曆十五年》那麼火,那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有理不在聲高  無理怎敢胡言《萬曆十五年》是歷史學家黃仁宇的成名作,有人說「生平不讀十五年,就稱明粉也枉然」,《人民的名義》中高玉良和侯亮平都是它的忠實粉,那麼,這本書講的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從名字上看,黃仁宇講的是明朝萬曆十五年發生的事情,他的開場白是這樣的: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幹支則為丁亥,屬豬。
  • 萬曆皇帝明神宗,中朝對其的評價截然不同,但明朝毀滅源自此人!
    至於萬曆皇帝到底是德福威主還是愚昧昏君?一直以來,無數學者都在闡述自己的觀點進行爭議。不同的「兩個」萬曆皇帝在中國的歷史文獻中,對萬曆皇帝的評價十分惡劣,大部分人認為明朝的敗亡,並不是崇禎的過錯,而是在萬曆皇帝的時候,明朝就已經形同滅亡了。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在張居正身後對其家族抄家殺戮?信仰崩了!
    大明萬曆年間,這是一個極為重要,也撲朔迷離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之初,原本日薄西山的大明朝竟是陡然止住了頹勢,隱隱有了中興之兆;也同樣是在這個時代,大明朝在國勢糜爛中,最終不可逆轉的滑向了深淵。這件事情表面上看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卻在萬曆皇帝的心中造成了極為重大的衝擊!在萬曆的認知世界裡,張居正應當是一個完美的老師,這個人不應當有任何的瑕疵,這一刻萬曆皇帝心中對張居正的所有尊敬與感恩在頃刻間變成了憤怒。這是一種信仰的崩塌,信仰崩塌之後就會走向極端!
  • 河北遷安明萬曆年間發現的長城石碑
    新華社石家莊7月30日電(記者高波)記者從河北省遷安市了解到,在該市徐流口段的長城上發現了一塊長102釐米、寬62釐米、厚13釐米的明代萬曆年間石碑。此碑是長城保護人李巡視時,在徐流口段長城北側第一座敵樓頂部發現的。這座紀念碑由青石製成,表面保存完好,文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