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說明朝亡於萬曆 始亡於嘉靖 明朝的滅亡從成化年間就開始了

2021-01-20 涯讀涯史

說起明朝的滅亡,清代學者在總結之時,提出「明之亡,非亡於崇禎,而亡於天啟,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的觀點,這個觀點的解讀主要是基於黨爭。從嘉靖朝開始,為了爭奪首鋪之位,張璁、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拉幫結派,開啟了黨爭,以至於在萬曆、天啟年間愈演愈烈,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伏筆。但是從經濟角度來看,明朝滅亡的根源應該要從明憲宗成化年間說起。

說起明憲宗,名聲可謂不小,但都不是啥好名聲,如寵信萬貴妃弄得自己差點絕後,重用方術和姦佞之臣,個人還喜歡煉點春藥和收藏點帶某種顏色的書籍,搞得明孝宗登基後發現老爸的私藏非常不好意思。

就這樣一個昏庸的皇帝,由於他的爺爺明宣宗勵精圖治,給他掙下一筆豐富的資產,憲宗在位期間即使朝堂上妖魔橫行也沒有給明朝帶來太大的危機,因此說起憲宗,大家只是嘲笑他是乏善可陳的君主。但其實在成化年間,憲宗的一個昏招卻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那就設立皇莊佔用民田。

皇莊,簡單來說就是皇帝的莊園,土地上所有的產出都歸皇家所有,成了皇帝小金庫的收入,是為內帑,因此也被叫做官莊。皇莊並不是明朝獨有的產物,漢代的苑、宋代的「御莊」「奉宸莊」也屬於皇莊,但皇莊數量激增,大規模佔用民田閒田卻是始於明憲宗時期。

在朱元璋、朱棣時期,也曾設立皇莊,「以其地為王莊,量徵子料銀兩」,但都是個別的,偶然的。成化年間,憲宗「以順義縣安樂裡板橋村太監曹吉祥抄沒地一處,撰為宮中莊田,……此為宮闌莊田之始」,將抄沒的大宦官曹吉祥的土地罰為皇莊,明朝皇室、官員、宦官便紛紛效仿,也開始大量圈佔民田閒田。

嘉靖初年,明任兵部給事中夏言奉命調查順天府查驗皇莊的數量,發現京師、及直隸府縣,各類莊田佔地二十餘萬頃,而那時全國的土地面積大約也才只有四百餘萬頃,僅僅京師及直隸一帶皇莊的數量就已經佔了全國土地二十分之一 的面積,如果加上其他各地的皇莊,那所佔的比例就更驚人了。

那皇莊的來源在哪裡呢?不外乎官田、民田和閒田。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中國又是一個農耕民族,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只要有土地,即使再艱苦,勤奮的中國人民也能生存,但一旦失去土地,他們就如同無源之木、無根之水了。

朱元璋、朱棣時期,對於那些沒人耕種的閒田,允許百姓自己開墾,並且明詔永不加賦。但到了設立皇莊之時,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些土地自然不屬於百姓而被徵作皇家私人的財物。

等到閒田圈佔完了,又開始打起民田、官田的主意,於是豪強、宦官們便絞盡腦汁想出各種辦法強買強佔,有些流氓無賴為了投靠宦官,獲取特殊利益,也將荒地甚至強佔百姓的地投獻給宦官。

上面說過,皇莊的收入是屬於皇帝個人的收入,不屬於國庫,大量徵收民田,造成的結果不僅是百姓無地可徵,還有就是國家無稅可收,財政收入大幅度減少。明朝末年,國庫連幾十萬兩都拿不出,而皇帝內庫、百官卻富得流油,大量皇莊的存在便是一個原因。

為了更多圈佔皇莊,豪強、宦官甚至將主意帶到了軍田上面。明朝實行屯田制,化兵為民,屯田的規模和制度之完善,都遠超歷朝歷代。屯田制的存在,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士兵糧食供給和衛所官吏俸糧的發放。但設立了皇莊以後,宦官們開始憑藉其特殊身份,「代天行事」,將大量的軍田也變成他們的私莊,屯田制名存實亡,軍隊的數量和戰鬥力也大大降低。

為什麼皇莊會擴張得如此厲害呢?說到底是私慾。

對皇帝來說,雖然天下都是他的財物,但他也不是為所欲為的,平時的財政收入都要上交給國庫,皇室所使用的錢財都要由內庫出。但是皇帝發現皇莊可以增加內庫的收入以後,「人主必生侈心,而移之於土木、禱祠、聲色之用」,皇帝本人自然很開心,有錢可以賞賜妃子,大臣,像嘉靖這種喜歡修道的,可以建建道觀多招幾個方士。從這個角度來說,皇帝自然是希望多一些皇莊的。

皇帝開始侵佔民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室的其他成員自然也有理由開始大規模建立皇莊。如成化年間,憲宗剛剛把曹吉祥的土地劃為皇莊,嘉善公主就開始要「文安地數百頃」,「番僧紮實巴乞靜海地為常住田」,憲宗皇帝自己都佔了田地,自然就不好拒絕,只好同意他們的請求。不過憲宗自己也知道一開此例,便會無法收拾,還特意強調「自今乞請皆不許」,但以後皇室們還是紛紛乞地,而他也只能「不得已而許之」。

最後,皇莊之所以擴張得如此厲害,離不開宦官的推波助瀾。皇莊是皇帝所有,但皇帝本人是不能自己去治理田莊的,只能由自己的親信農奴-太監去管理。至於土地能有多少收成,皇帝本人也是不清楚的,宦官說是多少皇帝就認為是多少,宦官因此能從中獲得巨大利益。

這便形成了一個滾雪球效應,皇莊田地越多,太監能從中撈到的好處就越多,那太監也就不遺餘力去擴充皇莊,周而復始,一發不可收拾。明朝最終陷入了財政緊缺,國力衰微,連幾十萬軍餉都拿不出來的窘境。

相關焦點

  • 誰該為明朝滅亡負責?萬曆不背這個鍋!
    關於明朝的滅亡,最多的評價是:明亡於萬曆。就連《明史·神宗本紀》也持這種觀點,但是明朝真的是被萬曆皇帝搞垮的嗎?恐怕不是。本文就為您闡述一下我的理由:特別是在萬曆年間,理財大師張居正搞了「一條鞭法」後,明朝的財政迅速轉好,甚至國庫的糧食可以保證四到六年的使用,張居正還大力興修水利,保證了農業生產。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山東大旱,明朝投入了23萬兩白銀,成功救災。所以,如果說萬曆年間明朝就不行了恐怕有些牽強。
  • 明朝滅亡都怨萬曆皇帝嗎?大家都誤會了,他其實是難得的聖君
    明朝前幾任皇帝辛辛苦苦經營的資本,全部都給他敗光了。還有一點就是對百姓他沒有半點仁慈之心,搞了一個礦業稅,增加老百姓的負擔,搞的當時百姓的生活是苦不堪言啊。這也是為什麼,後世人在討論明朝的時候,都覺得是萬曆皇帝加速了明朝的毀滅。乾隆也曾經在長陵碑上寫過一行字:明之亡非亡於流寇,而亡於神宗之荒唐!就是說,並不是那些反賊,讓明朝滅亡的。
  •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
    明神宗萬曆皇帝帝朱翊鈞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相對於其他幾位皇帝而言,萬曆皇帝可以說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皇帝,當然,他的出名源於偷懶和怠政。萬曆帝死後24年,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宣告了結束。而明實亡於萬曆這個觀點在某些方面來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社會風氣轉變明朝萬曆時期,是整個明朝的社會風氣大轉變的時期,明朝的商品經濟發展很快,社會頂層在生活上越發奢侈。「今貴臣大眾,爭為奢侈,眾庶仿效,沿習成風,服食器用,逾僭凌逼。」
  • 成化後明朝滅亡原因形成,數典忘祖背棄朱元璋基調
    大明到了成化時期,基本上進入和平發展時期。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問題就出現了,其中最危險的就是明亡的根本原因、朱元璋在位時期一直反對的享樂、奢華。這些都是讓人們丟失理想的主要因素,那麼,明朝從成化開始局部地區已經出現;到了武宗時期做擴大到整個江南地區和邊關、走私、海盜等廣大地區,嘉靖更是催化了這一速度。
  • 有人說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為什麼明朝能撐270多年,清朝卻亡了呢?
    明代宗朱祁鈺,一個將明朝從滅亡的邊緣拉回來的英明之主,並擊退了異族瓦剌對於中原的入侵,吳晗曾經說過朱祁鈺是一個好皇帝。你說他昏嗎?明孝宗朱佑樘,歷朝歷代最為聖明的「守成之君」,曾經有人這樣評價過他「三代之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你是他昏嗎?
  • 大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在幹什麼?清華教授:明亡不可思議
    這難免讓人感到好奇,這一起事件,最終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那麼在明朝滅亡的時候,世界各國又在幹什麼呢? 不難看出,此時的人類各個文明,正處在擴張的熱潮階段,但是從明朝的角度來看,它的滅亡的確也充滿了遺憾,為何會這麼說呢?
  • 被人為製造出來的大太監:明朝成化年間的太監汪直根本不是權宦
    汪直被明憲宗啟用設立西廠,則是在成化十二年出現的一些怪事:《萬曆野獲編》記載:成化十二年(1476年)正月,明憲宗前往大祀殿舉行郊祀,祭祀皇天后土,但是這天明憲宗剛剛舉行郊祀儀式,突然颳起了大風,氣溫瞬間變冷,幾名旗手和樂官被活活凍死,這件事情引發了諸多議論。
  • 明朝是因為什麼滅亡了呢
    明朝的滅亡是綜合因素影響的結果,並非單一隻是明朝的政治制度上存在缺陷。萬曆皇帝以後,明朝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而流離失所,而偏偏又遇上了明末各種大規模自然災害,農民起義不斷;因為「國本之爭」,朝野之中的黨爭不斷,極大損害了明朝統治的根基;以及明朝財政系統的崩潰、邊患嚴重外敵入侵等,都造成了明朝最終的滅亡。
  • 從四個角度全面剖析明朝滅亡的原因
    明武宗朱厚照荒淫無度,寵信奸臣,為明朝埋下了禍根。明世宗朱厚熜追求長生之道,差點死在宮女手中,這時的大明已經內憂外患,可惜他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仍然熱衷迷信。明神宗朱翊鈞貪婪荒誕,日日笙歌燕舞,為了一己之私大興土木,而明朝面臨的卻是各地農民的騷動和反抗,這也是很多學者口中"明實亡於萬曆"的原因。
  • 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三大案件」,是如何發生的?看完就知道了
    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三大案件」,是如何發生的?看完就知道了!在明朝萬曆年間,萬曆皇帝有意想立次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是卻遭到了官僚集團的反對,認為應該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不過,自古以來皇儲的選擇是有一定規矩的,並不是想立誰就立誰,更何況明朝所遵循的是「嫡長子繼承制」。但由於萬曆皇帝的皇后沒有兒子,因此太子之位自然而然就是皇長子朱常洛的了。但此時皇帝居然要違背這一規則,選立自己喜愛的次子朱常洵為太子,這成何體統?
  • 淺析明朝萬曆三大徵後的晚明局勢
    淺析明朝萬曆三大徵後的晚明局勢歷史是一團錦,即使不添花兒,也自眩目多姿,惹人神往。這當然是指盛世。君不見歷朝歷代,文成武德,翰苑華章,俊秀人物,總在昇平盛世裡次第登場,風光無限。只可惜任何盛世,在一場註定了的風雨襲來後,很不情願地登上歷史大船,在煙雨中,緩緩地駛入昨天,成為過去。於是,歷史便成了一團絮,而且是一團亂絮。
  • 明末四大「繁榮」景象,告訴你明朝為何會滅亡
    清朝民國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1952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自從明王朝悲情滅亡後,好些明朝遺民們,就常想不明白一個虐心問題:這大明朝,怎麼亡的這麼突然?如果瞧瞧明朝亡國前二三十年,即晚明大亂爆發前,明代萬曆晚期的中外史料,明朝的滅亡,實在是無比突然。萬曆晚期史料裡的明王朝,還滿是豐富多彩的城鄉生活,紅紅火火的商品經濟。套明末清初遺民陸應暘的話說,那簡直讓人「好不感嘆思慕」。而慕名而來的外國傳教士們,也是上岸就看花了眼,利瑪竇等外國學者們,更是驚呼「遠比歐洲富裕得多」。
  • 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都說要以史為鑑,不由得就讓人深思,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呢?在底層的勞苦大眾便揭竿而起,顛覆老明朝的政權。在明朝的萬曆年間,自然災害可以說是非常嚴重。就拿萬曆43年的災情來說,在山東地區的尤為嚴重,根據當地官員向朝廷匯報,山東地區由於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社會秩序一片混亂。盜賊橫行,光天化日之下搶劫的事情更是時有發生。
  • 萬曆年間韓戰,明朝軍隊有「黑人」士兵參軍,他們是哪裡來的
    文章引文:明朝萬曆年間,大約在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企圖入侵大明附屬國朝鮮的消息,傳到了大明朝廷,引起了巨大轟動。萬曆皇帝給予的足夠的重視。然而讓人驚奇的是,竟燃有黑人出現的明朝的軍隊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 明朝亡於萬曆還是嘉靖?都不是,在這個朝代之後的明朝已經顯出敗象了
    朱祁鎮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明朝最後滅亡就是在明英宗時期埋下禍根的。跟隨朱祁鎮的五十萬大軍,由於王振的指揮不當,造成的結果就是被俘被殺,這就導致了明朝的武力值迅速下降,而且跟隨朱祁鎮的一些明初將領損失殆盡,所以這就導致明朝之後的武力值急速下降。 明初文武大臣地位平等,但是從明英宗開始,文官逐漸勢大,以文御武成為了大明的實際情況。甚至到了明中後期發生了總兵看見七品知縣要叩首的情況。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嗎?
    2、明朝的皇帝嗑藥、不上朝、胡鬧嘉靖皇帝煉丹不假,但你們知道李世民是咋死的嗎?雍正又為啥暴斃?嗑藥不是理由,但他的醉心道法和帝王心術確實令大明國力日減,這是執政問題。萬曆不上朝,但不等於不理朝政。所謂萬曆「三大徵」敗光了家底,正說明萬曆還牢牢控制著兵權。
  • 一項風靡明末的娛樂活動,為何卻把明朝往死裡坑?
    自從大明王朝悲情滅亡,那些誓不降清的明朝遺民們,一邊把明朝三個世紀興衰掰碎了研究,一邊痛苦反思這個虐心問題:這曾經無比繁華的大明朝,怎麼說亡就亡了呢?不過,就是在這痛苦反思裡,一項曾火遍明朝的娛樂活動,卻突然悲催「中槍」,竟與「宦官專權」「皇帝昏庸」這類糟心事一道,成了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什麼「娛樂活動」殺傷力這麼大?
  • 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所以人們對於環境的關心歸根結底是在關心自己,而環境也對人類的社會活動影響深遠,就有論調認為明朝亡於小冰期。 更不幸的是,萬曆崇禎年間,旱災頻繁的後果是連帶著鼠疫也開始蔓延,這曾經在歐洲大肆屠殺的瘟疫,也在山西爆發,死亡人數可能達七百餘萬,人口下降百分之四十。只是看著這串數字來想像,就能感覺到當時的人間地獄,人人自危。
  • 明朝已亡,朝鮮君臣為什麼一想到萬曆、崇禎皇帝就流淚?
    明朝中後期,日本倭寇、女真持續侵擾朝鮮。明政府雖然自身風雨飄搖,卻多次出兵援助朝鮮。1588年,日本太閤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侵入朝鮮。 這場被朝鮮人稱作「壬辰倭亂」的戰爭剛剛開始不久,朝鮮八道便全部淪陷,朝鮮宣宗李昖倉皇逃亡大明寬甸堡(今遼寧省丹東市寬甸)避難,並向明政府求援。
  • 萬曆皇帝明神宗,中朝對其的評價截然不同,但明朝毀滅源自此人!
    至於萬曆皇帝到底是德福威主還是愚昧昏君?一直以來,無數學者都在闡述自己的觀點進行爭議。不同的「兩個」萬曆皇帝在中國的歷史文獻中,對萬曆皇帝的評價十分惡劣,大部分人認為明朝的敗亡,並不是崇禎的過錯,而是在萬曆皇帝的時候,明朝就已經形同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