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為什麼明朝能撐270多年,清朝卻亡了呢?

2021-02-20 奶奶跟你聊歷史

請問這是誰說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代宗朱祁鈺、明孝宗朱佑樘等等這些難道是昏君?如果這些都是昏君的話,那麼中國歷史上還有明君嗎?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等這些盛世難道都是昏君治理出來的?

明太祖朱元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僅有一個從乞丐做到皇帝的人,就憑這一點他就不昏,試問一個昏庸的人能夠開創這百餘年基因的大明?明成祖朱棣一個可以說才馬背上度過一生的皇帝,曾經五次親徵蒙古,打的北元痛苦不堪,更是收復了中原王朝已經失去數百年控制權的安南,同時在東北還打的滿清的祖宗女真人俯首稱臣,更是開創了被譽為中國十大盛世「永樂盛世」,你說他昏?

明宣宗朱瞻基,一個被後世譽為「功績堪比文景」的皇帝,將明朝治理出了又一個盛世,史稱「仁宣之治」。你說他昏嗎?明代宗朱祁鈺,一個將明朝從滅亡的邊緣拉回來的英明之主,並擊退了異族瓦剌對於中原的入侵,吳晗曾經說過朱祁鈺是一個好皇帝。你說他昏嗎?明孝宗朱佑樘,歷朝歷代最為聖明的「守成之君」,曾經有人這樣評價過他「三代之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你是他昏嗎?

我們再看看清朝,請問除了康熙帝和雍正帝是明君之外,還有嗎?清朝除了一個「康乾盛世」,還有盛世嗎?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和宣統,請問這之中哪個是明君?乾隆,一個自詡「十全老人」的主,基本上他這一輩子都在玩,六下江南、五巡五臺山、三上泰山,就這樣硬生生將他爹雍正用命換回來的數千萬兩白銀耗費一空;嘉慶,一個雖有治國之心,但卻無治國之能的皇帝,一個讓紫禁城第一次被亂軍攻入的皇帝,一個連小小的白蓮教叛亂都弄不定的主;道光,同樣跟他爹一樣沒有治國才能主,一個自己都吸鴉片的皇帝,中國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就是在他這裡籤的。

可以這麼說清朝的皇帝雖然都不昏,也基本上都很勤政。但無奈自乾隆之下清朝的皇帝太多都很平庸,沒有什麼治國的才能,甚至可以說他們根本就不會當皇帝,而這種庸君說實話只會誤國,對國家一點好處都沒有。再反觀明朝,雖然明朝有少許的皇帝看起來讓人很不靠譜,比如喜歡封自己做大將軍的明武宗、喜歡自己奶媽的明憲宗,還有二十餘年都不上朝的明世宗,甚至更過分的還有三十餘年都不上朝的萬曆皇帝。

但是有沒有發現明朝這些皇帝雖然都不太喜歡治理國家,但是他們的治國能力卻不弱,簡而言之就是他們會當皇帝。比如明武宗,雖然人家很不想治理國家,只喜歡玩,但是人家彈指之間即可滅劉瑾、平安化王之亂和寧王之亂,更是大敗蒙古。再不如嘉靖,雖二十餘年不上朝,但你見過國家亂過嗎?人家牢牢掌控著國家大權呢。

實際上如果單看明清兩朝的皇帝,你就會發現明朝的皇帝比清朝好的太多了。兩朝的皇帝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的,明朝就連最不靠譜的天啟帝我想都要比清朝乾隆之後的皇帝都要強。歸根結底其實就是清朝的皇帝太多數都太平庸了,而清朝之所以會衰敗大部分都是因為這些平庸的皇帝們。我們都知道到了清朝,所有的權利基本上都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任何事情都需要皇帝的同意才能實施,而這種制度如果碰上賢明的君主倒也罷了,可是事實上滿清的皇帝大多平庸,而在這種制度下,你皇帝又不行,權利又不下放給大臣們,那這樣的國家豈能好呢?所以你清朝的皇帝再怎麼勤政又有什麼用呢?你肯定就不會知道,你的勤政只會讓國家越來越差,倒不如你不勤政將權利下放到會治國的大臣手中呢!

先談一下明朝為什麼能支撐270多年

明朝之前是元朝統治,元朝的統治可以說是殘暴的不能再殘暴了,百姓也是受盡了磨難。漢人的地位極低。到了明朝,成了漢人的天下,也不會欺壓漢人了,中華名族,畢竟是漢人比較多,所以漢人也不會去推翻漢人的朝廷了,造反的勢力不多。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把兵權開始收攏,不讓有能力的外姓人掌握兵權,朝廷的兵力也都掌握在自己的子代手裡。綜上,明朝可以支撐290年也是理所應當的。

再說一下清朝怎麼滅亡的

清朝的滅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清朝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一直認為是我泱泱大國,地大物博,但是西方國家在清朝的同時期,經濟,工業的技術的兇猛發展,使的清朝成了世界的落後國家。所以,是整個世界的兇猛發展,清朝更不上時代的腳步,才導致的滅亡。

還是要感謝偉大的毛爺爺,帶領我們的祖祖輩輩進入了新社會,從此不再受欺負。

這個問題明顯貶明褒清。

明朝皇帝確實幹了很多奇葩事,作為皇帝確實不合格,但他們也沒有幹勞民傷財的事啊。就一個明武宗去江南遊玩了一次,回來後還被滿朝文武說了個狗血噴頭,最後下了個「罪己詔」才平息眾怒。

反觀清朝,滿族這個民族有「奢侈揮霍」的傳統。

比如,承德避暑山莊、圓明園。

再比如,乾隆皇帝打著考查民生的名義,六下江南遊山玩水,還有八旗子弟...褒義奴才、慈禧...例子真的不要太多。

還有 康熙、道光、鹹豐、同治、宣統這幾個都不是明君啊。

清朝明君只有一個,那就是「雍正」。

為啥感覺這個問題提的這麼褒明貶清呢?就算是明朝撐了276年(其實應該是294年,1662年明朝才正式滅亡),但清朝也是存在了275年,並不比明朝短多少,而且清承明制,所以說是清朝沒有那麼爛,明朝也沒你想像的那麼好。當然了,你說大明都是昏君大清都是明君就很過分了。

說實話,明朝的皇帝確實是混蛋居多,所謂明君,也就是真正能辦實事的也就是洪武、永樂、洪熙、宣德、景泰、弘治和隆慶,其他的說實話大多是混日子。嘉靖、萬曆和崇禎有心做一代明君,卻也是往獨裁者的方向前進,這就使得朝廷黨爭不斷,文人和皇權的鬥爭一波又一波進行著。而且也確實明朝自嘉靖開始由盛轉衰,自萬曆開始由衰轉亡,自崇禎開始大明就愈發的破敗了。像英宗、憲宗、僖宗這類就屬於極品了,基本天天不務正業,或者說壓根就對正業不感興趣,尤其是僖宗,一心只想做木匠,這種對藝術的追求,怕是只有宋徽宗才能比擬了。武宗也是一個另類,超級愛玩,也曾讓司禮監混蛋了一波,然後在宮裡搞大規模「模擬人生」遊戲,修豹房等各種娛樂設施,可以說能貼上昏君的標籤了。但是武宗卻有領兵打仗的才能,在應州大捷大敗韃靼軍,立下了一戰功。在應州一戰中與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還親手殺敵一人,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而且武宗朝賢臣很多,明武宗也是對他們給予重用,這又是一副明君做派,可以說武宗是個超級有個性的皇帝了。因此這麼一看,明代的帝王只能說是好壞參半。

再說清朝,不可否認從皇太極到雍正,大清的前四代帝王都是明君,這也是大清能夠走向強盛的原因。乾隆嘛,其實跟正德很像,都是好大喜功,精明有頭腦,善於用人和玩弄權術,卻又喜歡玩,到處旅遊。可以說因為乾隆活的長,所以有了「飢餓的盛世」。如果明武宗也能統治60年,估計大明差不多也一樣了(當然,嘉靖可以說補全了正德的御術風格)。嘉慶、道光、鹹豐可以說是衰敗帝國中掙扎的庸軍,治國能力不夠強,在面對列強入侵和內部起義方面多少有些手忙腳亂。同治時期被稱為大清的中興,卻也是在慈禧、慈安和奕昕的操作下實現的,本身跟同治沒啥關係。光緒就是空有一腔熱血,卻看不到事情的本質,很容易被別人帶跑偏了(翁同龢和康有為),也算不上明君。所以大清總的來說,也是優良參半。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言論出來可能是因為受明朝嘉靖萬曆不上朝、司禮監太監專權,而清朝皇帝辦公兢兢業業這個說法造成的。事實上從宣德開始,明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皇帝為了方便辦公,基本上將大小事宜都交由內閣票擬後在批閱。隨後又提高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力,並培養他們的文化修養,來給自己幫忙。所以這個票擬和批紅權力就被暫放到了內外臣子的手裡,基本上一般的事務皇帝就可以放手了。只要有內閣和司禮監在,朝廷就能運作下去。而清朝就不一樣了,為了防止司禮監專權,大清的太監只負責內務,別的啥也幹不了。內閣被架空,大學士只是個好噱頭。真正幫皇帝處理政務的是雍正後設立的軍機處,軍機大臣有票擬權,卻不能駁回上議,可以說是皇權高度集中的產物。

所以說評價一個朝代的帝王,不能一棍子都打死,得慢慢的去看他們每個人的作風,然後在得出自己的結論,看人物就比較客觀了。

但說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這是過於絕對的說法,並不靠譜。

然而,可以說明帝多懶惰而清帝多勤政。

明朝並無真正的昏君,即便明光宗只做了一月天子,但亦有廢除礦監和稅監、簡拔良臣的歷史貢獻。而其長子明熹宗,即著名木匠天啟帝,曾將政務交與大太監魏忠賢,但他也在即位之初清醒過,保護和重用帝師孫承宗。

但是,從宣宗伊始,明朝皇帝日益嬉樂怠政,導致內廷出現宦官集團,外朝出現文官集團,黨爭不斷,宦官幹政、內閣擅權,嚴重侵害了皇權。皇帝如同傀儡。但是,明朝制度保住了朱家天下,即便出現了兩個曾長達三十多年不視常朝的皇帝:嘉靖帝和萬曆帝。他們長期躲在深宮,但始終將皇權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像嘉靖年間出現了權臣嚴嵩擅權現象,但嘉靖帝一旦決意將其連根拔起,也是很快奏效。

清朝以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權成為大一統的中央政權,以少數民族滿人統治包括漢人在內的多民族,除了後期權力被操控在慈禧太后及其安排的隆裕太后手中外,同治之前的皇帝,皆為親政之君,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的雍正帝。

可以說,清朝的勤政帝,皆不昏庸,都在勵精圖治,造就了中國王朝歷史上皇權集中和強化的頂峰——康雍乾盛世。乾隆後期盛極而衰,但嘉慶帝不無才幹,道光和鹹豐也有想作為,但時運不濟,西方世界已進入資本主義繁榮發展時期,都盯上以天朝上國自許的東方古國。在西人堅船利炮和國內起義雲湧的內憂外患之下,清朝覆亡的命運是不可逆轉的。

若以朝代壽命而論,明朝堅持了276年,並不比清朝長(296年,1616—1912)。

明朝有內閣,很多一般性政務都由內閣寫出處理意見,由皇帝籤字就行了,皇帝不需要事事親為。為了制約內閣也為了更偷懶,又有司禮監批紅,即連審閱籤字都讓太監代勞了。司禮監和內閣互相制約,然後又有東廠錦衣衛對大臣太監進行監控,皇帝穩坐釣魚臺坐看文官閹黨撒比,哪邊強勢就把哪邊打一下。

這樣好處就是皇帝永遠坐收漁翁之利,文官太監都得依靠自己,既能偷懶也能讓這兩派無法威脅到自己權力,然後某些政策還可以讓這些人來當擋箭牌,出了問題又把這些人拿來頂鍋。

當然壞處很明顯,第一就是容易產生權勢燻天的太監,因為司禮監東廠錦衣衛都由太監掌握嘛,當感覺威脅到自己實際權力或實在民憤太大,這皇帝就得依靠文官集團把其幹掉。

第二個壞處就是行政效率低下,因為經常撕比嘛,文官和太監很少有一條心的時侯

第三個壞處是黨爭,宦官也好,文官也好,為了保存自己打擊對手,都得拉幫結派,最後就是大搞黨同伐異

大明朝最後就是在撕比黨爭中走向毀滅。

個人覺得說得太絕對了!首先,什麼叫明朝撐了270多年,清朝卻亡了?清朝從1636年建國到1912年滅亡,存在了276年,明朝1368年建國到1644年滅亡,國祚也是276年,提問者這麼說話有失偏頗,明顯有抬高明朝,貶低清朝的意思!其次,明朝全是昏君?不見得吧!最起碼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孝宗朱佑樘是明君吧?再次,清朝全是明君,那也不對啊!別的不說,道光,鹹豐,同治,宣統四帝不算明君吧?

我只想說我們漢人的皇帝比那些少數民族的皇帝精明多了。看看歷史就知道了,五胡16國,元朝清朝一般都是兩代之後就沒有什麼賢明的君主,人家說富不過三代。少數民族的皇帝統一之後建立江山之後是真的富不過兩代。啊?我們漢人建立江山一個朝代起碼還有。三到五六個之治,南北朝時期陳朝都有幾個之治,少數民族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少數民族建立江山之後不是打壓漢人就是殺漢人就是貶低漢人瞧不起漢人。限制漢人。縱觀歷史都知道歷代的文明多是漢人建立的王朝才有各種各樣的文明。像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有什麼文明。我想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富不過二代的,大概就是。是因為體制文化大局觀。不同的緣故吧。

我也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也希望各位同僚們。理解理解吧。

這是滿清後人在洗白,現在還有滿清後人穿龍袍祭祖,滿清對外戰爭基本沒怎麼贏過,有人說左宗棠收復新疆(本人對他很尊敬)但為何還是有割地賠款,鴉片戰爭甲午戰爭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哪一個不是恥辱,滿清全是明君?開玩笑吧 還有慈禧老太婆一句世界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關心。是多麼搞笑

有一點我有點不理解,什麼叫昏君?什麼叫明君?取關按照政績來算的話,明末崇禎皇帝也是夙興夜寐,誅殺魏忠賢,剿滅閹黨之禍,搭理朝政也是兢兢業業,而且省吃儉用,這算昏君麼?再往前明武宗被士族成為昏庸無道之軍,親近閹黨劉瑾之流。但是明武宗卻能真正的實現天子守國門,一戰擊潰蒙古小王子,擊敗韃靼人的入侵。至於清朝順治帝小時候在多爾袞輔助下入關,親政之後熱愛美人,後來又信佛教,剃度出家,這也算明君?再有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在位60年,禪讓之後又訓政數年!給兒子嘉慶留了一個爛攤子,自以為養肥了和珅可以給兒子留著殺和珅立威,結果終嘉慶一朝貪汙不僅沒處理好,反而更嚴重了!貪汙腐化始於乾隆,盛於乾隆,不過乾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樣的皇帝也算明君?開玩笑,所謂的明君和昏君不過是後來人自說自唱罷了,歷史就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事實證明,大清朝的昏君恐怕比大明還多,否則為什麼國運還不如大明?這是事實,無可辯駁!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明朝皇帝多昏庸,清朝皇帝最勤政?
    從影視上了解歷史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明朝似乎無道昏君很多,而清朝皇帝似乎個個勵精圖治,「堯舜禹湯」。然而,有人可能會問:這符合歷史事實嗎?今天看鑑君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真相。其實之所以會造成大多數人印象中,清朝皇帝比明朝能幹的原因,多半來源於勤於政事的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在位時間都很長,因此加深了人們的好印象。
  • 一個可笑又可悲歷史謊言: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
    明清兩朝的政績確實是在歷史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若是說清朝沒有昏君,明朝沒有明君,這就有些令人啼笑皆非。明清兩朝的國祚皆是276年,若真如學者所說,明朝皆是昏君,其王朝怎麼能與強大的清朝一樣並列276年?
  • 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這句話有什麼漏洞?
    明朝的開國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一直到崇禎皇帝的1644年為止,歷經十六帝,正好是是276年。清朝自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一直到1911年宣統退位,歷經十二帝,正好是是295年。  但清朝實際享國年數為1911—1644=267年。為什麼?努爾哈赤和他的兒子皇太極建立的只能算國,是個地方割據政權,而入關定都北京,才勉強算是個清朝的樣子。
  • 為什麼說清朝取代明朝充滿了「天意」的成分?
    比如清朝取代明朝,就是一種天意。 並且在制度上,清朝也全面照搬明朝的制度、包括科舉、八股文。 而清朝統治下的老百姓,對清朝的態度也很平淡,對於農民來說,不管誰當皇帝,自己都得勞動,因此並不關心明清易代;而對於讀書人來說,大清皇帝也拜孔子,也讀四書五經,因此也十分支持。 總之,清朝人自己都沒想過,清朝不是中華的一部分。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明實亡於萬曆?清亡於甲午戰爭?關於明朝的滅亡,史學界有種說法,叫「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 公知:清朝比明朝強,無昏君?
    而就在這10帝中竟然無一昏君,這就不可思議怎麼可能沒有昏君,沒有昏君清朝是怎麼被滅的?大家一起捋捋這10帝中究竟有沒有昏君。 首先順治帝1653年為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帝採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順治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
  • 為什麼明朝電視劇沒有清朝多
    首先,歷史劇最好的素材是君臣鬥,聖君名相,或者昏君忠臣。清朝的皇帝,尤其是前面四個皇帝,形象鮮明,事跡突出,大家對他們的印象都很深刻,民間文藝,文學作品很多,大家都耳熟能詳,矛盾線索有貫通性,在創作的角度,更好處理,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作品的成功率高。
  • 為清朝十二帝翻案,只因「清朝無昏君」
    清朝無昏君,北洋無國賊。對於我們來說,近代史是一段充滿了屈辱血淚的時間,很多人會不由自主的把鍋扔向當時的統治者,清朝的皇帝們更是首當其衝。面對氣勢洶洶的西方侵略者,我們應當有分寸的為清朝的皇帝們翻案,以正確的態度去探尋歷史本來的模樣,而不是把全部的責任歸結於某幾個人。時間回到二百年前,或者四百年前,你會發現清朝的每一個皇帝都是勤奮努力的人。那個為情所困離奇失蹤的福臨,在位之時,奮力推動清朝政治體系的漢化,不斷地加入漢族官員進入更高的管理層。
  • 清朝為何沒有發生同宗王爺叛亂
    最近熱播電視劇《大明風華》就展現了明朝的兩起王爺叛亂即「靖難之役」和「漢王叛亂」。再大概看看清朝的歷史,就不難發現,除了清初那幾位本就有異心的外姓王叛亂之外,就沒有發生過宗室王爺的叛亂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很大原因是因為明清兩朝的宗室爵位繼承制度不一樣。
  • 明朝時期倭寇橫行,為何到了清朝時期卻蹤影全無?
    從元末時期開始,由於日本政局的急劇動蕩,再加上明朝的海禁政策,以至於日本浪人與漢人走私集團勾結,頻繁侵擾朝鮮和明朝沿海地區,倭寇之亂日趨嚴重,並在明朝嘉靖年間達到巔峰,然而作為明朝一大外患的倭寇,在清朝時期卻極少出現,這又是為什麼呢?
  • 「明朝昏君多,清朝鮮有昏君」,這句話誤導了大家多少年
    「明朝多昏君,清朝鮮有昏君」這個說法已經討論很多年了,但每個人的出發點不一樣,導致結果也不一樣。而我個人認為,明朝之所以比清朝的昏君多,主要是因為「明朝的昏君是被罵出來的,而清朝的明君是殺出來的」。所以,經過這兩種的宣傳下,明朝的昏君就大批的出現了,朱元璋的殘暴、朱棣的篡位、嘉慶修仙,然後接著木匠皇帝、亂倫皇帝、愛當將軍的皇帝等等,反正明朝的皇帝就沒有一個說得過去的。而清朝的皇帝們,每天凌晨三四點就要起床了,每天上朝辦公,晚上加班到深夜,各個勤於朝政。
  • 為什麼清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朝代?他們有什麼秘訣?
    清朝皇帝勤政是學界共識。故宮保存下了一萬兩千餘冊的起居注,記錄了清朝皇帝的日常生活:皇帝一般早上5點起床,有重大慶典還會更早,對於習慣睡懶覺的現代人來說,真是可怕的要命。國朝以孝治天下,所以,皇帝起床梳洗之後,第一件事是要給老太后請安,之後,上早自習,讀書!雍正皇帝之前,紫禁城中軸線上的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從明代起就一直如此。
  • 為啥有人如此維護清朝,貶低明朝?其實原因非常簡單
    我就直接開門見山吧:清朝在其滅亡100多年之後的今天仍然有非常多的擁躉,當然啦這裡的「擁躉」是指的是所謂的「粉絲」其實我很討厭這個詞,因為在史學討論圈裡,無論是正經百八的學術界,還是網絡上,這個詞和歷史研究與歷史討論本來就是八個竿子打不著的,時至今日,精愛新覺羅和精朱人士都還是雙方互相攻擊的偽概念而已,所以每當有些人憤憤不平「怎麼還會有人粉封建王朝」我勸您不用關心沒有發生的事兒。
  • 形成於明朝,完善於清朝的總督制度,哪個時期的權力最大呢?
    中國的總督一職,形成於明朝,完善於清朝。如非要要探究哪個時期的總督權力更大,這還真不好比,因為明朝的總督,大多是臨時性的,而清朝時期的總督,卻是常設性的。首先要搞明白的是,明朝為什麼要設立總督?總而言之,明朝的總督,是為了解決各省之間的某一問題而設立的,和這一問題不相關的,那總督就是沒有權力過問的。另外大多數情況下,總督都是從中央派到地方去的,甚至可以說是代天巡狩,因此擔任總督一職的,要麼得位高權重,要麼就得深受皇帝信任。也因此,即便他們無法插手地方事務,但地方官員們也得對他們客客氣氣的,畢竟這可是能跟皇帝說上話的人。
  • 清朝12任皇帝沒有一個昏君,為何還是垮臺了?金一南指出兩大原因
    人們總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是縱觀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大多的共同點到了清朝這裡就不再靈驗。《三國演義》中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清朝卻還沒有分裂,就已經宣告滅亡。不過,金一南教授認為,清朝從1636年到1912年期間的12位帝皇,他們中並沒有一個是昏君。
  • 為何明朝陷入閹黨之爭,清朝看上去卻「君臣和睦」呢?
    熟知明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從一開始便陷入了文臣與閹黨的競爭中,而文臣結黨營私和閹黨彼此傾軋,產生了嚴重的內耗,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但是我們縱觀清朝的歷史,卻發現清朝從來不曾出現宦官亂政、文臣結黨營私的現象。
  • 易中天為什麼說明朝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差勁的皇帝?
    現在易中天又說明朝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差勁的皇帝,說真的我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想的,或許在他們的眼裡清朝無論如何都是要好與明朝的,易中天就曾說過「只要不帶民族偏見,都應該承認他們夠資格當中國的皇帝,至少比明代的皇帝強。」,但實際上真如他們所說,明朝的皇帝都如此之差嗎?
  • 為什麼《明史》對明憲宗評價很高,但現在人都認為憲宗是昏君呢?
    我們不能單純以書中的情節來下定論,但是我們從史料上來看,《明史》對他評價確實很高,不過,現代的人們卻都認為他是昏君,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東哥就來跟大家說一下。自己沒能即位,被叔叔取代,或許對於年僅三歲的朱見深沒有太大的影響。然而,就在大家以為大局已定的時候,瓦剌放回了朱祁鎮,只能說這招實在高明。不過,明朝的統治一下又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明朝一下子有兩個皇帝怎麼辦?
  • 明朝是因為什麼滅亡了呢
    清兵入關後仍使用明的官吏,而清維持了二百多年,由此看來明的官吏系統沒有太大的問題,那明到底為何而亡呢?明朝的滅亡是綜合因素影響的結果,並非單一隻是明朝的政治制度上存在缺陷。萬曆皇帝以後,明朝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而流離失所,而偏偏又遇上了明末各種大規模自然災害,農民起義不斷;因為「國本之爭」,朝野之中的黨爭不斷,極大損害了明朝統治的根基;以及明朝財政系統的崩潰、邊患嚴重外敵入侵等,都造成了明朝最終的滅亡。清朝承襲了明朝大部分的政治制度,卻又不同於清朝,明清兩朝大權其實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而不同的是,明朝的大臣比清朝的大臣更能蹦躂。
  • 大明無明君,大清無昏君:這句話是否正確,朱元璋、乾隆等皇帝怎麼說?
    在百姓的眼中,讓他們吃得飽穿得暖的皇帝就是好皇帝,而那些喜歡引發戰爭又加重百姓賦稅的,無疑就是一些昏君。自古以來,這種標準都沒有任何的問題,在現如今的和平時代,有人在鑽研歷史時,按照這個標準得出了一句話「大明無明君,大清無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