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於明朝,完善於清朝的總督制度,哪個時期的權力最大呢?

2020-12-25 狼群講歷史

中國的總督一職,形成於明朝,完善於清朝。如非要要探究哪個時期的總督權力更大,這還真不好比,因為明朝的總督,大多是臨時性的,而清朝時期的總督,卻是常設性的。

首先要搞明白的是,明朝為什麼要設立總督?

明朝最早的總督,是因為麓川之役,當時的明宣宗為了更好地調動資源應對雲南麓川宣慰司的思任發、思機發父子叛亂,便任命兵部尚書王驥總督軍務,尤其是雲貴一帶都必須聽從王驥的軍事任務調遣。

還有的就是北京保衛戰時,于謙總督全國軍務,可以調動全國一切資源支援北京城的守衛。

當然了,等戰爭結束,他倆的總督一職也隨之撤銷。也正是如此,明朝發現,如果有什麼事情是需要多個省份相互協同的,那就可以臨時性的設立一個總督,讓這個總督來協調各省之間的工作,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於是乎,1497年為了處理陝西、甘肅、寧夏、延綏的軍務問題,明朝便設立三邊總督,1510年為了解決宣大和陝西等地的軍務及糧餉問題,明朝便設立宣大總督。總而言之,明朝的總督,是為了解決各省之間的某一問題而設立的,和這一問題不相關的,那總督就是沒有權力過問的。

另外大多數情況下,總督都是從中央派到地方去的,甚至可以說是代天巡狩,因此擔任總督一職的,要麼得位高權重,要麼就得深受皇帝信任。也因此,即便他們無法插手地方事務,但地方官員們也得對他們客客氣氣的,畢竟這可是能跟皇帝說上話的人。

但是在明朝後期,由於各種天災人禍導致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明朝為了更好的鎮壓農民起義穩定局勢,便將全國劃分為多個區域,每個區域設立一名總督。這個時候的總督權力極大,不僅深受皇帝信任,代表著皇帝意志,還可以隨意調動轄區內的一切資源,毫無疑問,明朝這個時候的總督,權力是非常非常大的,都可以左右多個省份的走向。

那麼清朝,又為什麼要設立總督呢?

清軍入關後,在很多方面上都是以明朝的為基礎再加以改造,總督一職也因此得到承襲,但也做出了非常多的改變。

清朝將全國劃分為二十多個省,也因此就有二十多個巡撫。另外清朝又設立九個總督,每個總督統領一個或多個巡撫,也就是說,每個總督的轄區,是一個或多個身份。

這時候的總督,就不再是臨時性的,而是常設職務,是地方官,是清朝為了更好地管理地方而設置的。

清朝時期的總督可是封疆大吏,轄區內的政治、經濟、軍事、監察等等,都在總督的管理權限範圍之內。當然了,清朝也擔心總督會擁兵自重做大地方,因此清朝也設立了其他官職,來制約總督。

就例如,各地的地方事務,平時是由巡撫說了算。各地的軍隊,平時是提督說了算。監察工作,平時是監察使說了算。除非是在特殊時期,或者是戰爭期間,這才是總督都說了算。

另外清朝是不是的都會派出欽差大臣巡視地方,為的就是看看各個總督有沒有圖謀不軌的傾向。因此清朝時期的總督,實際上權力上是受到多方面鉗制的。

那麼問題不禁來了,到底是明朝的總督權力大,還是清朝的總督權力大呢?

如果是一般情況下,或者是和平時期,那就是清朝的總督權力大。為什麼呢?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明朝是不會設立總督一職,就算是有,也只是負責某一方面的事情,無權過問其他事宜。

但清朝的總督不一樣,一般情況下,他可是轄區內的最高長官,雖說受到各方面的鉗制,但畢竟天高皇帝遠,官大一級壓死人。

如果是在特殊時期,或者說是戰爭時期,那明朝的總督,和清朝的總督,權力是一樣的的。為什麼呢?因為在戰爭時期,他們都可以調動轄區內的一切資源,轄區內的所有人都必須聽從總督的命令。

所以總體上看,總督的權力,還是在清朝的時候比較大。

相關焦點

  • 明朝和清朝的總督,哪個權力更大?
    明朝總督權力更大。 明朝的總督是臨時派遣,一般說來其使命都是總攬一方軍務,如保境安民,平定叛亂,主持防務等,有時也會負責一些重大民政事宜,如漕運、河務等。
  • 清朝時期,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權力更大?
    總督、巡撫、提督、總兵這些官職從明朝時就開始出現,至清朝各官職的設置、職責趨於完善,成為清朝官僚系統中的常設職位。然而將軍、都統在清朝官僚體系的職位與其他朝代大不相同。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正二品(若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為從一品),總督一般均加銜,管轄一到兩省,掌管軍民事務、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乾隆時期,全國設有八大總督:直隸、兩江、陝甘、閩浙、湖廣、兩廣、四川、雲貴總督,另有漕運、河道(東河、南河)總督三人,光緒年間,又設立東三省總督。
  • 從一品的兩廣總督,權力很大,雄踞華南,能調動多少軍隊?
    首先,我們看一下清朝總督的形成過程。由於地方上的權力太大,到了元朝統治的末期,出現了地方官員武裝割據的情況。例如王保保和李思齊的混戰,就是其中之一。1368年,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的經驗教訓,繼續使用行省制度,但對行省制度進行了全面改革。廢除了平章政事等官職,每個省設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三大機關各有任務劃分,起到了相互牽制的作用,堪稱是明朝地方上的三駕馬車。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說完了道臺,來說一下道臺的上級長官巡撫,巡撫這一官職最早源於南北朝時期,在南北朝時期巡撫具備了軍事和民事的兩項職能,經常會有派巡撫去邊疆地區賑災和安撫百姓的情況出現,到了唐朝時,巡撫被設立為職官,巡撫的官名也被改為巡撫使,在南北朝時期和唐朝時期,史書上對於巡撫這一官職的記載較少,不過到了宋朝時期,巡撫使常見於史書記載,而且在制度上也逐漸趨於完善。
  • 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之大,為何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容易造反呢?
    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之大,為何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容易造反呢?清朝的總督和唐朝的節度使一樣,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地方最高權力的執行者。他們手握兵權,駐守一方,有的甚至兼任幾個地區的總督,如兩廣總督、陝甘總督等等。
  • 清朝的八大總督,為什麼還要兼任其他職位?官大一級壓死人
    文丨尋史溯源(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清朝時期,三藩平定之後,朝廷沿用明朝的制度,在各個省份設立八大總督。朝廷讓八大總督管理各自的省份,也可說得上是一方的霸王。總督雖說是管理自己省份老百姓和財政情況,並且節制省內的巡撫。但是,在清朝的時候節制就只是指導和監督的意思,並沒有領導的權力。所以,巡撫看起來是總督的下級,但隨時可以上書參總督。一定程度上來說,巡撫並不屬於總督的下屬。
  • 清朝浙江歸閩浙總督管轄,那麼兩江總督的兩江,又是指哪裡?
    一、什麼是總督 說到清朝的總督制度——清朝時期,總共有九大總督,分別為: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陝甘總督和後來加上的東三省總督。總督這個官職,聽起來很是威風,其實也確實很威風,是封疆大吏。
  • 陝西布政使是個地方官職,那它的職責和權力分別有哪些呢?
    ,清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君權也在這一時期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狀態。總督和巡撫乃是地方上職位最高的官員,是地方的封疆大使,不過在明朝時期,這兩個重要的職位都是臨時派遣的,等到事情結束後就要被裁掉。 比如某個地區發生重大饑荒和時疫,皇帝會緊急派遣一位欽差大臣前去火速解決,等到事情完全結束後,這位大臣便會回到京中。
  • 清朝八大總督受歡迎程度有多大差距?一個搶破頭,一個沒人看得上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雖然他們一直想和明朝分割開,但是行政體制基本都差不多,明朝為了便於管理,設立了總督,當時總督的權力比較大,軍政一把抓,還有調派軍隊的權力。清朝也學習了一些明朝的制度,設立八個總督,我們不知道的是,總督雖然都是一品,但是彼此還是有等級差距,當時直隸總督最搶手,而雲貴總督就沒人想當,到底是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清朝最火的是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這跟當時的地緣有關係,北京是書讀,所以直隸總督的地位可想而知,整個北京的事務和官員都是直隸總督在管理,還要保衛北京城。
  • 清朝的軍機處制度,幾十年時間,如何完全架空了內閣?
    說起明朝,相信很多人都想到了明朝的內核制度和內閣大學士。在清朝入關以後,為了自己的統治需要,保留內閣制度的同時,又建立了軍機處制度。兩大機構相互並存,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滅亡。但是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裡,軍機處就徹底架空了內閣。軍機大臣和內閣大學士之間,權力劃分完全不對等。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今天,我們聊聊軍機處和內閣之間的博弈。
  • 解讀:明朝「正一品」與清朝「正一品」,誰的權力大?
    權力大小而言,可分為實職正一品和虛職正一品。明清分屬不同時代,級別高低、權力大小等問題,因其時代背景必然會有所區別。明朝正一品與清朝正一品,誰的權力比較大?在此為大家進行深度解讀。
  • 清朝名臣于成龍為何不可能斬殺江寧總督?
    于成龍是跨越明朝和清朝的人,出生在明朝末期,于成龍屬於是典型的晚成的人物,我連「大器晚成」都不敢用,因為在他四十四歲的時候,才開始走上仕途擔任一個小小的縣令,這樣一個小小的縣令也並不算是成就什麼大器,畢竟在當時一抓一大把。于成龍沒有嫌棄縣令的官職太小,而是決心踏踏實實地幹出一番新天地,立志將自己寒窗苦讀的學問都發揮出來。
  • 清朝時期的布政使,只是負責賣布的嗎?權力到大超乎想像
    承宣布政使司,最早設立於明朝,是中國明清兩朝的省級行政機關。明朝時承宣布政使司取代了元朝時的行中書省,成為了明朝時期的省級地方行政機關,並作為國家一級行政區。承宣布政使司負責行政區內的民事事務。在明朝,承宣布政使司的權力其實是比較分散的,行政的事務由承宣布政使管轄,但承宣布政使分為左右兩員,以便分散權力並互相牽制;而轄區內的司法權則是由提醒按察使管轄;軍事則是由都指揮使司管轄。三個部門合稱為"都布按三司",構成了類似元朝行中書省的配置,保留了一定的地方自主權。
  • 清朝八大總督的差距有多大?一個被人搶破頭,一個沒人看得上
    公元1644年,清軍正式入關,由此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正式誕生,雖然清朝在之後一直想和之前的明朝分割。不過熟悉歷史的人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的行政體制幾乎是換湯不換藥的。明朝時期為了便於管理全國,在全國設立了若干個總督,而總督一詞也成為了」封疆大吏「的代言詞彙,當時總督的權力究竟有多大呢?
  • 明朝的六部尚書,哪個權力最大?
    2019-10-23 19:09:39 來源: 書巢 舉報   官制是政權機構的一個重要組織制度
  • 明朝時期倭寇橫行,為何到了清朝時期卻蹤影全無?
    從元末時期開始,由於日本政局的急劇動蕩,再加上明朝的海禁政策,以至於日本浪人與漢人走私集團勾結,頻繁侵擾朝鮮和明朝沿海地區,倭寇之亂日趨嚴重,並在明朝嘉靖年間達到巔峰,然而作為明朝一大外患的倭寇,在清朝時期卻極少出現,這又是為什麼呢?
  • 清朝「八府巡按」的權力到底有多大?
    在清朝歷史中,類似的官員也同樣存在。只不過,他們的正式官職名稱是「巡按御史」。  順治元年五月,清朝承襲明朝制度,在朝廷中設立巡按御史。此時清朝仍未統一天下,卻如此急著設立這一官職,自然有它的道理。
  • 總督和巡撫本來都是臨時性職務,後成為定製,雙方互相制約
    瓦剌退兵後,于謙的總督職務也就撤銷了。明朝從此之後多有派遣地方總督,大都因事而設,權力比較大。 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西北邊防和東北邊防的吃緊,蒙古和女真建立的後金持續威脅明朝的邊境,這些地方的總督成了常態,如「三邊總督」(西北)、「薊遼總督」(東北)、「浙直總督」(倭寇),這些總督是當地軍政一把手,如果威脅解除,要撤銷的。
  • 從一品的左都御史,與六部尚書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左都御史與六部尚書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六部和都察院的權力劃分。在朝廷的六部中,吏部的權力最大,主要負責官員的選拔、升遷和考核。禮部的任務最雜,教育、外交、禮儀等都屬於禮部的工作範圍。戶部負責財政、錢糧和賦稅,並不負責全國武官的管理和軍隊的調動。刑部屬於司法機構,主要負責治安和審判。
  • 在清朝侍郎和巡撫同為二品大員,那麼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呢
    清朝例設總督8人,巡撫15人。於是問題就來了:作為地方要員的總督和巡撫,到底誰說了算呢?一般人想當然地會認為總督比巡撫大,總督肯定是管著巡撫的。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總督與巡撫其實是完全平行的兩個官職,並沒有上級與下屬之分,也就是說,總督是不能直接給巡撫下命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