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總督一職,形成於明朝,完善於清朝。如非要要探究哪個時期的總督權力更大,這還真不好比,因為明朝的總督,大多是臨時性的,而清朝時期的總督,卻是常設性的。
首先要搞明白的是,明朝為什麼要設立總督?
明朝最早的總督,是因為麓川之役,當時的明宣宗為了更好地調動資源應對雲南麓川宣慰司的思任發、思機發父子叛亂,便任命兵部尚書王驥總督軍務,尤其是雲貴一帶都必須聽從王驥的軍事任務調遣。
還有的就是北京保衛戰時,于謙總督全國軍務,可以調動全國一切資源支援北京城的守衛。
當然了,等戰爭結束,他倆的總督一職也隨之撤銷。也正是如此,明朝發現,如果有什麼事情是需要多個省份相互協同的,那就可以臨時性的設立一個總督,讓這個總督來協調各省之間的工作,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於是乎,1497年為了處理陝西、甘肅、寧夏、延綏的軍務問題,明朝便設立三邊總督,1510年為了解決宣大和陝西等地的軍務及糧餉問題,明朝便設立宣大總督。總而言之,明朝的總督,是為了解決各省之間的某一問題而設立的,和這一問題不相關的,那總督就是沒有權力過問的。
另外大多數情況下,總督都是從中央派到地方去的,甚至可以說是代天巡狩,因此擔任總督一職的,要麼得位高權重,要麼就得深受皇帝信任。也因此,即便他們無法插手地方事務,但地方官員們也得對他們客客氣氣的,畢竟這可是能跟皇帝說上話的人。
但是在明朝後期,由於各種天災人禍導致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明朝為了更好的鎮壓農民起義穩定局勢,便將全國劃分為多個區域,每個區域設立一名總督。這個時候的總督權力極大,不僅深受皇帝信任,代表著皇帝意志,還可以隨意調動轄區內的一切資源,毫無疑問,明朝這個時候的總督,權力是非常非常大的,都可以左右多個省份的走向。
那麼清朝,又為什麼要設立總督呢?
清軍入關後,在很多方面上都是以明朝的為基礎再加以改造,總督一職也因此得到承襲,但也做出了非常多的改變。
清朝將全國劃分為二十多個省,也因此就有二十多個巡撫。另外清朝又設立九個總督,每個總督統領一個或多個巡撫,也就是說,每個總督的轄區,是一個或多個身份。
這時候的總督,就不再是臨時性的,而是常設職務,是地方官,是清朝為了更好地管理地方而設置的。
清朝時期的總督可是封疆大吏,轄區內的政治、經濟、軍事、監察等等,都在總督的管理權限範圍之內。當然了,清朝也擔心總督會擁兵自重做大地方,因此清朝也設立了其他官職,來制約總督。
就例如,各地的地方事務,平時是由巡撫說了算。各地的軍隊,平時是提督說了算。監察工作,平時是監察使說了算。除非是在特殊時期,或者是戰爭期間,這才是總督都說了算。
另外清朝是不是的都會派出欽差大臣巡視地方,為的就是看看各個總督有沒有圖謀不軌的傾向。因此清朝時期的總督,實際上權力上是受到多方面鉗制的。
那麼問題不禁來了,到底是明朝的總督權力大,還是清朝的總督權力大呢?
如果是一般情況下,或者是和平時期,那就是清朝的總督權力大。為什麼呢?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明朝是不會設立總督一職,就算是有,也只是負責某一方面的事情,無權過問其他事宜。
但清朝的總督不一樣,一般情況下,他可是轄區內的最高長官,雖說受到各方面的鉗制,但畢竟天高皇帝遠,官大一級壓死人。
如果是在特殊時期,或者說是戰爭時期,那明朝的總督,和清朝的總督,權力是一樣的的。為什麼呢?因為在戰爭時期,他們都可以調動轄區內的一切資源,轄區內的所有人都必須聽從總督的命令。
所以總體上看,總督的權力,還是在清朝的時候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