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倭寇橫行,為何到了清朝時期卻蹤影全無?

2020-11-22 騰訊網

從元末時期開始,由於日本政局的急劇動蕩,再加上明朝的海禁政策,以至於日本浪人與漢人走私集團勾結,頻繁侵擾朝鮮和明朝沿海地區,倭寇之亂日趨嚴重,並在明朝嘉靖年間達到巔峰,然而作為明朝一大外患的倭寇,在清朝時期卻極少出現,這又是為什麼呢?

明朝時期:明朝政府大肆打擊,日本政局趨於穩定

明朝的倭寇,主要由漢人走私集團和日本浪人所組成,而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隨著倭患的日益嚴重,明朝政府也開始加大對倭寇的打擊。再加上日本政局開始趨於穩定,浪人數量不斷減少,倭患自然也就開始逐步減弱。

嘉靖年間,隨著倭患的日益嚴重,明朝政府先是和倭寇海盜汪直合作,澆滅了陳思盼、盧七、沈九等海上武裝勢力,此後汪直與明朝政府保持了一段蜜月期,直到俞大猷、胡宗憲先後到任,汪直與明朝政府開始決裂,並最終被誘殺,此舉雖然使得沿海大型武裝集團被消滅,但也是的倭患因缺乏約束而迅速蔓延。

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繼光率領戚家軍開始大肆剿滅倭寇,此時倭寇雖然泛濫,但由於未能再度形成龐大集團,根本不是明軍的對手,戚繼光先是九戰九捷殲滅台州倭寇,之後又與俞大猷聯手肅清福建、浙江倭寇。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隨著廣東、南澳的倭寇被消滅,東南沿海倭寇基本蕩平,之後隨著「隆慶開關」政策推行,走私商人也大肆減少,內地倭患基本消滅。

如果說明朝內部倭寇的出現,是由於長期海禁政策導致沿海百姓和商人鋌而走險,那麼日本方面的倭寇則是由於政局動蕩導致的武士大量失業。從元末時期日本鎌倉幕府倒臺之後,日本先是處於南北對立時期,之後又因應仁之亂而進入戰國時期,長期的混亂導致大量武士失業,再加上一些大名的背後支持,大量武士就此淪為海盜出海謀生。

直到日本戰國後期,隨著日本政局逐漸趨於穩定,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日本內部也開始打擊倭寇,再加上丰神秀吉頒布八幡船禁止令(海盜行為禁止)的影響,由日本武士組成的真倭開始逐步減少,再加上失去了明朝內應的原因,倭寇劫掠現象開始逐步減少。

如上所述,由於明朝政府的大肆打擊,以走私商人和沿海百姓組成的「假倭」大量被消滅,再加上日本政局的逐漸穩定和對「真倭」的限制、清繳,導致倭寇基本喪失了生存根基,自然也就逐漸走向了沒落。

清朝時期:清朝這邊出不去,日本那邊出不來

清朝時期雖然再度推行閉關鎖國政策,但由於清政府對於沿海百姓管控極為嚴格,再加上日本同時期也在實行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結果就形成了清朝這邊出不去、日本那邊出不來的景象,倭寇自然也就無法再度滋生。

從順治初年開始,由於東南沿海鄭成功抗清力量的存在,清廷為隔絕大陸人民與臺灣鄭氏抗清力量交通,防範人民集聚海上,嚴禁沿海百姓出海。順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閩浙總督屯泰更是奏請於沿海省份實行更為嚴厲的海禁,「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隨著「禁海令」和「遷海令」的推行,沿海三十至五十裡內一片荒涼,想要出海根本不大可能。

在臺灣鄭氏被消滅後,康熙年間曾短暫開海,但之後又在乾隆年間開始再度緊縮,這次則是由於日趨頻繁的洋人貿易,朝廷擔心洋人與漢人聯合起來反對清朝,於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頒布了《防範外夷條規》,只允許官方許可的商人組成「公行」與洋人來進行貿易(廣東十三行因此形成),沿海百姓和商人仍然難以出海謀生。

日本方面,隨著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啟,西方列強開始向東亞地區滲透,與此同時大量西方傳教士開始進入日本,這些傳教士最初並未引起當時的統治者豐臣秀吉的注意,但隨著日本多次起義背後都浮現出西班牙傳教士的身影,尤其是德川家康統一日本期間的多次起義,最終導致江戶幕府先後多次頒布鎖國令。

最初的鎖國令其實被稱作禁教令更為恰當,其最初針對的只是西班牙的天主教傳教士,德川家康與英國、荷蘭等新教國家的關係尚且友好。直到德川家康去世之後,由於後世統治者難以區分新教和天主教,於是導致德川秀忠和德川家光時期禁教令開始真正變為鎖國令,這種政策之下,日本人自然也就難以出海謀生。

如上所述,正是由於清朝和日本幾乎同時開始緊縮,導致中國沿海百姓和日本人皆難以出海求生,結果形成了清朝出不去、日本出不來的特殊景象,這也是清朝時期倭寇難以誕生的主要原因。

而除了以上兩點原因之外,隨著明朝末年以來,西方國家不斷在東亞地區的擴張,嚴重壓縮該地區海上匪盜生存條件,也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武器裝備相對落後的倭寇,實在是難以生存。

相關焦點

  • 形成於明朝,完善於清朝的總督制度,哪個時期的權力最大呢?
    中國的總督一職,形成於明朝,完善於清朝。如非要要探究哪個時期的總督權力更大,這還真不好比,因為明朝的總督,大多是臨時性的,而清朝時期的總督,卻是常設性的。首先要搞明白的是,明朝為什麼要設立總督?總而言之,明朝的總督,是為了解決各省之間的某一問題而設立的,和這一問題不相關的,那總督就是沒有權力過問的。另外大多數情況下,總督都是從中央派到地方去的,甚至可以說是代天巡狩,因此擔任總督一職的,要麼得位高權重,要麼就得深受皇帝信任。也因此,即便他們無法插手地方事務,但地方官員們也得對他們客客氣氣的,畢竟這可是能跟皇帝說上話的人。
  • 秦漢至唐宋的鐵甲,到了明清時期,為何被輕便棉甲替代?
    原因就在材質,因為唐宋時期的甲冑以鐵甲和皮甲為主,到了明清時期,則是出現了大量的棉甲,傳統鐵甲的數量已經非常少見了。那麼,到了明清時期,棉甲為何取代了傳統的鐵甲,棉甲的防禦能力又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聊聊棉甲的發展和普及。
  • 明初倭寇為什麼猖獗,為什麼又突然消失100年,不敢進犯明朝
    "一提起倭寇,首先想到的是嘉靖年間,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各位是否知道,在明初倭寇也曾經十分猖獗,經常騷擾明朝沿海地區,是什麼導致明初倭寇橫行?為何明初如此猖獗的倭寇突然消失了100多年之久?
  • 歷朝歷代都有好男風者,為何明朝時期卻堪稱頂峰?
    關於喜好男風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幾千年來雖然各朝各代都有,但最為盛行的時期還是在明朝。也許有人會問為何不是現代,現代畢竟只是一股網絡熱潮,這種喜好更多的是存在於虛擬網絡當中,現實卻是少之又少。可見漢朝從建朝開始便有這種喜好,漢文帝是西漢王朝中最節儉的一位皇帝,但是在他的男寵身上他卻出手闊綽,後世無人可及。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喜好又得到了更深一步的發展。在此之前,男風之好只存在於貴族階級和王室之中;自魏晉南北朝開始,這種喜好已經發展到了民間。而之所以會發展成如此,是由當時的社會風氣造成的。
  • 明朝小冰河時期
    崇禎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時期之中段,整個氣溫回暖是在明朝滅亡以後的清代康熙中葉左右。一萬年以前,氣溫有一段驟然升高的時期,而且保持了相當平穩的狀態長達七千多年。這段時期的氣溫一直在我們經歷的二十世紀初期氣溫上下小幅波動,這樣的氣候給予了人類發展良好的條件。
  • 為禍明朝的倭寇由哪些人組成,他們的領導者為什麼是一位漢人?
    明朝時期,倭寇之亂十分嚴重。從洪武到永樂的57年間,倭患次數共為94次,平均每年就有兩次,嘉靖時期,倭患次數更是猛增到628次,以致於「亡命無賴之徒交構為亂,東南之禍大作」。(《東西洋考》)那麼,為禍明朝的倭寇,到底是什麼人呢?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倭國是指日本,所以倭寇自然是那些日本人組成的海盜集團。
  • 明朝小冰河時期,奇特的氣象
    明朝小冰河期(LittleIceAge)所遭遇的一個冬天非常的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是最為寒冷的,因為在一千年裡也都是最冷的,同樣在一萬年裡也是同樣佔第二位的,因此在一百萬年裡也能排進6-7位,只是因為它是相當寒冷的,因此可以說自人類進入文明時期以來,這是最寒冷的一個時期。      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末清初整個中國的冬天都是奇寒無比的幾十年時期。
  • 明朝強盛之時,為何不去佔領向其稱臣的國家?
    #明朝初期,逐漸恢復了唐宋時期的朝貢制度,到了明成祖時期,明朝更是開創了萬國來朝的昌盛景象。較之西方帝國主義,明朝這種朝貢模式不用訴諸武力便可使對方誠服,無疑要顯得更加文明。在明朝最強盛的時候,它的藩屬國包括朝鮮王朝、琉球王國、安南、佔城、真臘、暹羅、浡泥國、蘇祿。那麼問題來了,明朝如此強盛,為何不繼續擴張,把這些藩屬國都通通佔領,從而讓自己的疆域更加廣闊?
  • 看看保張子強出來的律師「能耐」,就知道港英時期為何黑幫橫行了
    看看保張子強出來的律師「能耐」,就知道港英時期為何黑幫橫行了文/史聖大家都看過反映八九十年代香港黑幫的電影,感覺那時候香港的黑幫很多,治安很亂,但又想畢竟電影演得都很誇張,認為應該不是香港真實的寫照。其實電影都是照耀現實,八九十年代港英時期的香港,的確異常混亂。就比如說上個世紀90年代,綁架香港頂級富豪的張子強,以及手持AK47打劫金鋪一條街的葉繼歡,都是那個時代香港社會真實存在的悍匪。那為何那個年代,香港的黑幫這麼橫行呢?事物的出現和發展絕對遵循「有因必有果」這個道理,香港黑幫的橫行,並非偶然,而是有著巨大的外在因素。
  • 2020年甘肅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備考:明朝時期知識點梳理
    2020年甘肅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備考:明朝時期知識點梳理 2020年甘肅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備考正在進行中,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的備考2020甘肅特崗教師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準備了甘肅特崗教師考試備考資料,供各位考生學習參考
  • 明朝巔峰時期軍事實力有多恐怖?
    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因為在朱棣時期,明朝達到了一個很宏偉的盛世,那就是萬國來朝。就也是很多朝代都無法完成的壯舉,然而在朱棣時期卻實現了,這主要原因還得歸功於明朝時期的恐怖軍事力量,讓其他國家很是忌憚,下面來感受一下明朝軍事實力的恐怖吧。
  • 有人說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為什麼明朝能撐270多年,清朝卻亡了呢?
    但說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這是過於絕對的說法,並不靠譜。然而,可以說明帝多懶惰而清帝多勤政。明朝並無真正的昏君,即便明光宗只做了一月天子,但亦有廢除礦監和稅監、簡拔良臣的歷史貢獻。而其長子明熹宗,即著名木匠天啟帝,曾將政務交與大太監魏忠賢,但他也在即位之初清醒過,保護和重用帝師孫承宗。
  • 清朝時期,美國兄弟為何買走清朝美女?
    不過,這種人口的買賣一般只發生在國家的內部,而到了清朝時,由於大量外國人的湧入,導致了事情的變化。在清朝就有一女子被販賣到美國,成為了其賺錢的「商機」,這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這就要從清朝的歷史背景說起了。一、清朝國家腐敗,導致民不聊生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發生過文化斷層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沉澱。
  • 一個可笑又可悲歷史謊言: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
    明清兩朝的政績確實是在歷史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若是說清朝沒有昏君,明朝沒有明君,這就有些令人啼笑皆非。明清兩朝的國祚皆是276年,若真如學者所說,明朝皆是昏君,其王朝怎麼能與強大的清朝一樣並列276年?
  • 鼎盛時期的明朝到底有多大?所謂的300萬隻不過是笑話,不對等
    第一種說法:明朝鼎盛時期500多萬,沒有北宋大,長期穩定在300多萬 1:清朝確實比明朝大,但沒有那麼誇張 在很多人眼裡明朝是那麼的不堪,清朝之所以黑暗,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
  • 民國時期為何土匪橫行?
    民國土匪的種類 民國時期中國土匪種類繁多。如果以土匪活動的地域特點來劃分,則有山匪、馬賊、響馬、邊界土匪、海盜和湖匪等等。 所謂山匪,一種是指常年在山區活動的土匪,如雲貴川一帶的土匪。
  • 文化開明的明朝,國力龐大的清朝,利弊之間你更支持哪一個王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清朝是歷史最後的由少民建立的政權。明朝在後期,黨派不斷競爭,經濟也全面崩潰。而清朝末期的歷史,人們可能都會很熟悉,而要是談論立場的話,你會在站在哪一邊?
  • 明朝時期的世界,還有比大明更強大的帝國嗎?
    許多人將我國近代的落後歸咎於清朝這個非漢族建立的政權,仿佛換一個漢人做皇帝我國便依然是天朝上國,那麼明朝能擔得起這個重任嗎? 或者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明朝時期的世界,是否存在比大明更強大的帝國呢?
  • 你可能對倭寇有誤會,大多數倭寇都不是日本人,他們的目的很簡單
    說起倭寇,我們對這個詞非常熟悉。在學習明朝歷史的時候,我們知道倭寇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所以才有了民族英雄戚繼光。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戚繼光很厲害,打敗了日本人,保衛了我國的疆域。其實絕大多數人對倭寇都有誤解,倭寇中雖然有日本人,但絕大多數都不是日本人。而且他們的目的並不是侵略,反而很簡單。我們看一下倭寇的大致狀況。倭寇這個詞是出現在明朝時期。
  • 明朝為什麼閉關鎖國?和日本有著很大關係,清朝卻與此不同
    在大海上,難免海盜出沒頻頻,這些海盜們佔據小島伺機而動,以日本人為主,還有葡萄牙人及中國人,我們稱其為「倭寇」,專門劫掠商船,殺人越貨,大明朝東部沿海也屢屢遭到這幫倭寇的襲擾。明萬曆年間,明朝朝廷國家機器腐化,軍隊戰鬥力也大不如前,也對沿海倭寇的防範疏忽了許多,以至於這幫倭寇大膽到不僅僅是在海上橫行霸道,甚至登錄到沿海城市燒殺搶掠,沿海地區百姓生命財產深受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