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的歷史問題,我國現代網民爭議最大的矛盾,沒有之一。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清朝是歷史最後的由少民建立的政權。明朝在後期,黨派不斷競爭,經濟也全面崩潰。而清朝末期的歷史,人們可能都會很熟悉,而要是談論立場的話,你會在站在哪一邊?
明清兩個王朝首先都是封建王朝,而清朝除階級壓迫外,還有這因外來王朝而產生的民族壓迫。現在在影視劇與電影中對於清朝與明朝的描述為,大清永遠是太平盛世,清朝永遠是國泰民安,而真實歷史卻截然不同。而清朝中李鴻章、慈禧、多爾袞等人被洗白,尚可喜、吳三桂、洪承疇被洗成促進民族融合的英雄。這使得許多對歷史有所了解的人們頗為不滿。
而因為清朝是距離現代社會最近的朝代因而受政治影響,清朝被美化為大勢所趨,一旦否認,究竟被扣許多帽子,而現如今明與清早已成為真正的對立面。而明清如何首先要進行對比。「永樂盛世」的主體表現在朱棣時期發展經濟,提倡文教,採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開拓海外交流;「康乾盛世」表現在進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改革和與推廣高產作物,廢除賤籍制度。
明朝的滅亡主要亡於後期朝中黨派分立,並且互相鬥爭;財政系統崩潰;國家機器無法運轉;一場冰河期;三大徵帶來的國力減勢;農民起義;朝中東林黨與閹黨等幹政;後期皇帝多怠政等。清朝亡於從建國以來就執行的文字獄禁錮人民實行;統治者與地下大臣的全面腐敗、怠政與昏庸;在執行對外戰爭中無法信任外族將領、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的僵化;皇權太過集中與高壓統治,窒息了變革的可能性;西方列強對清朝實施經濟與武力上的雙重打擊。
清朝在崇禎被李自成逼死,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後的政策,就是聯合蒙古與叛變明朝的洪承疇、吳三桂等人進行對中國的全面統治。其分為三個統治集團,滿清貴族集團、蒙古貴族集團、漢軍八旗與三藩組成的異族集團。其統治手段為無視全國的民意基礎,進行鎮壓暴力反抗,同時利用文字獄與儒家思想時期地位穩固。
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倭寇,下令實施自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對象是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直到隆慶年間明政府調整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因此從1567年之明朝滅亡,海外白銀流入大約為3億3千萬兩,佔全世界生產總量的三分之一。清朝在明朝的海禁政策上進行加強,同時強令東南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裡,使得中國海外貿易衰退,社會發展緩慢為以後的鴉片戰爭埋下伏筆。
明朝在建國以後,原本對於蒙古處於勝多敗少的狀態,直到英宗率領的土木堡之變讓明軍全面遭受大敗,明朝元氣大傷,後在很長時間處於僵持狀態。清朝則是聯合蒙古和反叛的漢人滅亡南明與大順政權,接著是降服漠南蒙古,三徵噶爾丹,雖歷史較長,但依舊奠定了以後清以後中華民國與新中國的版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