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開明的明朝,國力龐大的清朝,利弊之間你更支持哪一個王朝?

2020-12-23 騰訊網

明清兩代的歷史問題,我國現代網民爭議最大的矛盾,沒有之一。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清朝是歷史最後的由少民建立的政權。明朝在後期,黨派不斷競爭,經濟也全面崩潰。而清朝末期的歷史,人們可能都會很熟悉,而要是談論立場的話,你會在站在哪一邊?

明清兩個王朝首先都是封建王朝,而清朝除階級壓迫外,還有這因外來王朝而產生的民族壓迫。現在在影視劇與電影中對於清朝與明朝的描述為,大清永遠是太平盛世,清朝永遠是國泰民安,而真實歷史卻截然不同。而清朝中李鴻章、慈禧、多爾袞等人被洗白,尚可喜、吳三桂、洪承疇被洗成促進民族融合的英雄。這使得許多對歷史有所了解的人們頗為不滿。

而因為清朝是距離現代社會最近的朝代因而受政治影響,清朝被美化為大勢所趨,一旦否認,究竟被扣許多帽子,而現如今明與清早已成為真正的對立面。而明清如何首先要進行對比。「永樂盛世」的主體表現在朱棣時期發展經濟,提倡文教,採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開拓海外交流;「康乾盛世」表現在進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改革和與推廣高產作物,廢除賤籍制度。

明朝的滅亡主要亡於後期朝中黨派分立,並且互相鬥爭;財政系統崩潰;國家機器無法運轉;一場冰河期;三大徵帶來的國力減勢;農民起義;朝中東林黨與閹黨等幹政;後期皇帝多怠政等。清朝亡於從建國以來就執行的文字獄禁錮人民實行;統治者與地下大臣的全面腐敗、怠政與昏庸;在執行對外戰爭中無法信任外族將領、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的僵化;皇權太過集中與高壓統治,窒息了變革的可能性;西方列強對清朝實施經濟與武力上的雙重打擊。

清朝在崇禎被李自成逼死,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後的政策,就是聯合蒙古與叛變明朝的洪承疇、吳三桂等人進行對中國的全面統治。其分為三個統治集團,滿清貴族集團、蒙古貴族集團、漢軍八旗與三藩組成的異族集團。其統治手段為無視全國的民意基礎,進行鎮壓暴力反抗,同時利用文字獄與儒家思想時期地位穩固。

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倭寇,下令實施自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對象是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直到隆慶年間明政府調整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因此從1567年之明朝滅亡,海外白銀流入大約為3億3千萬兩,佔全世界生產總量的三分之一。清朝在明朝的海禁政策上進行加強,同時強令東南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裡,使得中國海外貿易衰退,社會發展緩慢為以後的鴉片戰爭埋下伏筆。

明朝在建國以後,原本對於蒙古處於勝多敗少的狀態,直到英宗率領的土木堡之變讓明軍全面遭受大敗,明朝元氣大傷,後在很長時間處於僵持狀態。清朝則是聯合蒙古和反叛的漢人滅亡南明與大順政權,接著是降服漠南蒙古,三徵噶爾丹,雖歷史較長,但依舊奠定了以後清以後中華民國與新中國的版圖基礎。

相關焦點

  • 清朝真的是弱不禁風嗎?看清朝當時的國力如何?戰力經濟不容小視
    我國歷史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統治,數十幾個的朝代,在分分合合中,我國民族越來越強大,同時在政治,文化,經濟上面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在諸多王朝裡面,清朝是距離人們最近的一個朝代,同時清朝的滅亡也接受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因此有人指出,清朝是歷代王朝中最差的一個朝代,否則怎麼會讓我國陷入半殖民的封建社會當中呢
  • 為什麼說清朝取代明朝充滿了「天意」的成分?
    ,直到網際網路時代來臨以後,很多網民開始質疑,清朝是否屬於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甚至清朝歷史方面的學者還遭到了網民的毆打。 圖片:清末時期的百姓們劇照 2、清朝的文化 清朝的統治者是滿人,但是清朝的文化卻是地地道道的中華文化
  • 打敗明朝的是大順朝不是清朝對嗎?
    明朝滅亡是一系列內在的、外在的因素所共同促成的結果,不光光是軍事上的失敗,同時也是政治上、經濟上、以及文化上、外交上全方位的潰敗。不然,即便以明朝末年腐敗政治下依然是東亞首屈一指的超級強國般的綜合國力,當時任何一個地方勢力都沒有辦法掀翻明朝的國際地位,更不用談明朝滅亡的事情了。
  • 始於儒家文化,封禪是什麼意思?為何明朝堅決不封禪
    漢朝漢文帝幾度想要封禪,最後竇老太太堅決不答應,認為這種事情會極大的損耗國力虧空國庫,直到後來漢武帝登基,才終於完成了封禪的夢想。儒家文化與皇權儒家文化能夠被所有的皇帝所認可,歷朝歷代孔家的香火都不曾斷絕,主要是這種文化的思想裡飽含了對皇權的認可,所以歷代皇帝都很喜歡孔家人。
  • 明朝時期的世界,還有比大明更強大的帝國嗎?
    許多人將我國近代的落後歸咎於清朝這個非漢族建立的政權,仿佛換一個漢人做皇帝我國便依然是天朝上國,那麼明朝能擔得起這個重任嗎? 或者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明朝時期的世界,是否存在比大明更強大的帝國呢?
  • 明朝不讓王爺留京,清朝不讓王爺離京,哪種方式更有利於統治?
    明朝不讓王爺留京,清朝不讓王爺離京,到底哪種方式更有利於統治?明、清兩朝對王爺的不同處置方式各有利弊,而其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為減少王爺對皇權的威脅。就藩,就是封你在什麼地方,你到了16歲就趕緊去封地呆著,不準隨便在京城,至於王爺的封地全是皇帝說了算。一般王爺到了封地不需要幹別的,基本只幹三件事兒:吃飯、生娃、等死。
  • 從「不齒夷狄」到正視清朝,18世紀朝鮮王朝為何出現「北學派」?
    朝鮮人本堅信「胡虜無百年之運」,認為清朝很快變會因內外交困而滅亡,但是事實並沒有,清朝在初期挺了過去,平定「三藩之亂」後的清王朝國力反而蒸蒸日上,進入「康乾盛世」,公元1683年,康熙大帝攻滅明鄭,清廷統一中華。
  • 一個可笑又可悲歷史謊言: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
    明清兩朝的政績確實是在歷史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若是說清朝沒有昏君,明朝沒有明君,這就有些令人啼笑皆非。明清兩朝的國祚皆是276年,若真如學者所說,明朝皆是昏君,其王朝怎麼能與強大的清朝一樣並列276年?
  • 中國人應該銘記的四大王朝,明朝:最具骨氣,漢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在漫長的華夏歷史中,有無數的政權交替,王朝的滅亡與建立都是常見的現象。每一個朝代的建立,都有獨特之處,有的繁榮昌盛,縱橫東亞,氣勢恢宏,有的偏安一隅,飽受欺凌。但在這數以百計的王朝之中,真正能夠讓國人感到驕傲自豪的並不多。一個朝代,要想名垂青史,讓後人崇拜它敬仰它,必須有足夠強大的國力、波瀾壯闊的氣勢,還需要具有一種其他王朝所不具備的獨特氣質。
  • 明朝兩百多年都無法降服的蒙古,為何被清朝很快降服?原因不簡單
    直至最終大明朝滅亡——其實,還是被北方遊牧民族:女真族,當然那時已經叫滿清,給取代了。可見,哪怕是從明成祖去世之後算起,到崇禎吊死煤山,北方的蒙古,都堪稱是困擾明朝200年,一直都沒有被降服,反而成了心腹大患。可讓人奇怪的是,當清朝建立後,卻為何就能解決了這個問題,降服了蒙古呢?原因並不簡單,其中最關鍵的,有三條!
  • 被蒙古欺負壓迫200年的明朝,清朝幾年就把蒙古「搞定」,為什麼
    但是,整體趨勢是蒙古被從一個中原王朝打成邊疆流寇,蒙古政權也從統一政權被打成四分五裂。明初的騎兵部隊,是可以直接對抗蒙古騎兵的!第二,從明仁宗繼位到韃靼部把那漢吉投降明朝。這段時間,有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明朝大敗,于謙在京師保衛戰中力挽狂瀾。總之,這一階段是明朝和蒙古處於拉鋸的時期,蒙古佔有優勢,明轉向防禦,長城也是在這時修築。
  •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為什麼明朝帝陵卻叫十三陵?
    【不轉載不抄襲,趣正史所有文章全部原創,碼字不易,認真碼字更不易,希望能加關注,您輕輕一個點擊,一個關注、一個贊、一個評論,就是對原創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謝謝了!】大明王朝,中國封建王朝裡最後一個由漢民族統治的朝代,也是歷代大一統王朝裡開國皇帝出身最卑微的王朝。
  • 有人說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為什麼明朝能撐270多年,清朝卻亡了呢?
    明成祖朱棣一個可以說才馬背上度過一生的皇帝,曾經五次親徵蒙古,打的北元痛苦不堪,更是收復了中原王朝已經失去數百年控制權的安南,同時在東北還打的滿清的祖宗女真人俯首稱臣,更是開創了被譽為中國十大盛世「永樂盛世」,你說他昏?
  • 元朝和明朝之間,其實還有一個朝代,後人現居海外,堅持用普通話
    人類歷史上各朝各代的劃分,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難題。為簡便起見,絕大多數人會選擇約定俗成的劃分方法。學生時代的死記硬背歷歷在目,夏商周秦漢的王朝順序耳熟能詳。但若稍微深究就會發現,中國王朝的劃分習慣,有許多地方並不盡如人意。
  • 「錦衣衛」作為明朝強大的特務組織,為何會在一夜之間遭遇團滅?
    朱元璋是一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貫通古今,想找出一個能和朱元璋相比的人物,都少得可憐,可謂是鳳毛麟角。這位開創了大明王朝——中國封建歷史中最後一個漢王朝的草根皇帝,不僅僅只是登帝之路極具傳奇色彩,就連他在當上皇帝後的一系列措施和舉動,都無不彰顯著他的獨特魅力,這其中,就包括了建立錦衣衛。我們對於錦衣衛的認知,都是覺得這支隊伍非常神秘,實力恐怖,是封建古代王朝中的各路隊伍中最強悍的一批隊伍。不過,這支行蹤莫測的神秘隊伍,一開始並非是武裝部隊。
  • 失敗的羈縻:以夷制夷,為何明朝在國力最強盛時卻守不住哈密衛?
    編者按:說到明代的領土爭奪和戰爭,相信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應該都是明末與後金/清朝圍繞遼東的爭奪。不過在明朝中期的西北,卻也發生了一場激烈的領土爭端,這便是明朝與東察合臺汗國之間圍繞著哈密衛的爭奪。不過哈密衛的結局和遼東的結局卻也並沒有什麼區別,最後都已城市失陷結束。
  • 清朝不準王爺出京,明朝不準王爺進京,哪個更有用
    對比明清兩代朝廷對宗親的態度,可以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明朝藩王「非有詔不得入朝」,而清朝宗室卻是「無聖命不準離京」。從本質上說,兩者都是為了防範自己人對皇位的威脅,儘管效果各有千秋,但相比之下清朝的手段顯然更為高明。
  • 你眼中的清朝和我眼中的清朝是不是兩個樣子?
    第一,清朝有一個在清朝以前任何朝代都不具備的優勢,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徭役。在中國歷史上,徭役似乎從來沒有斷絕,但是到了清朝卻毫無徵兆的消失了,是不是覺得很奇怪?如果你對歷史有一些了解的話,你就可以知道,康乾盛世持續了一百三十多年,這不是在歷史上哪一個朝代能夠維持的,正是因為這一百三十多年使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一定的頂峰。
  • 清朝前中期,中央王朝對新疆的開發,達到了歷史上的極限
    因此,新疆的存在,關係到我國西北的安全,而新疆在歷史上,和中原王朝處於什麼狀態? 一:中原王朝和新疆的關係 新疆也就是西域,古稱西域,從漢朝開始,就把西域納入版圖內,漢朝在這裡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管轄整個西域。更有「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事跡。唐朝時期,這裡由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統治,鼎盛時期,達到伊朗高原。
  • 明朝宦官專權亂政,為何清朝宦官沒這能力?你看乾隆怎麼對待他們
    東漢、唐朝、明朝是歷史上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時期,其中明朝最特別。東漢和唐朝好歹是到王朝中期宦官才耀武揚威起來,但明朝不一樣,明朝從永樂帝朱棣時期開始宦官勢力就膨脹了。膨脹到啥程度呢?明朝滅亡的一個主因就是內部鬥爭激烈,而宦官是這種鬥爭的主力軍,但就算不看正史只看電視劇我們也能發現,清朝宦官可沒明朝的那麼風光啊。要說起清朝宦官,也有那麼幾個大太監比較風光,比如安德海、李蓮英、小德張,但他們再怎麼斂財、受器重,也沒到專權亂政的程度,還是得夾著尾巴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