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說到明代的領土爭奪和戰爭,相信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應該都是明末與後金/清朝圍繞遼東的爭奪。不過在明朝中期的西北,卻也發生了一場激烈的領土爭端,這便是明朝與東察合臺汗國之間圍繞著哈密衛的爭奪。不過哈密衛的結局和遼東的結局卻也並沒有什麼區別,最後都已城市失陷結束。那麼為什麼明朝在國力尚可時,卻無法保住邊陲的這座城市呢?
在講哈密衛之前,首先要講幾個很多人經常會出現的誤區。首先哈密衛的位置並不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新疆哈密市,而是在今天哈密市下屬的巴裡坤縣。其次明朝在嘉峪關以西,也並非只有哈密衛這一個城市,而是有包括哈密、沙洲(即今天敦煌)、安東在內的「關西七衛」。不過雖說是「衛」,但實際上這七個衛所本身並不是受明朝直接控制,而是七個由察合臺王公實際統治下,在名義上歸順於明朝部族城邦。
▲明代關西七衛(有時也將在嘉峪關以東,靠近肅州衛的罕東衛算入其中,合稱「關西八衛」)
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哈密衛,在永樂年間置哈密衛之後,也是由明朝冊封「忠順王」的察合臺王公統治。而明朝自身在哈密衛雖然也有按照明代軍制,設置指揮、千戶和百戶等官員,但是明朝自身自始至終,都並沒有在哈密設置來自明朝的官員,也沒有派遣軍隊在哈密駐軍。而在「關西七衛」之上,不僅沒有獨立的行政機構管理,也並不直接從屬於臨近的甘肅管理。換言之,「關西七衛」雖然都帶著「衛」的名頭,但是實際上就是七個獨立,且各自為政的小國。
換言之,在行政上,明朝在包括哈密衛在內的「關西七衛」統治方面,只能勉強說達到了羈縻的程度,並不存在實際統治的基礎。甚至在很多時候,明朝與「關西七衛」還存在不少摩擦,比如在明朝剛剛設置哈密衛不久,當時的哈密忠順王脫脫就有「凌辱朝使」的行為。之後在也先統治的瓦剌崛起後,甚至還有像沙洲衛這樣,與瓦剌結姻,加之由於哈密衛本身內部,也繼承了蒙古王公們的傳統藝能而爭端不斷,整個哈密衛對於明朝的態度也是處於是好是壞的狀態。更重要的是還有哈密內部的民族問題,哈密衛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內部的主要民族分為「一曰回回,一曰畏兀兒,一曰哈剌灰」,這些民族之間「其頭目不相統屬,王莫能節制」。
這裡就需要先說一下這三種民族的由來。明代這裡所記載的記載的「回回」,是指當時使用突厥語系且信仰伊斯蘭教的諸多民族。在明代的哈密衛,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回回」人憑藉自身的宗教和商業影響力,其實已經成為了當地數量最多,且社會地位僅次於作為統治著的察合臺王公的大族。而第二個「畏兀兒」,雖然是高昌回鶻的直系後裔,信仰佛教且親明的「撒裡畏兀兒」,不過綜合明朝其他記載來看,雖然在三族中社會地位位列第二,但是「畏兀兒」人的數量卻是最少的。
至於第三種,也是數量第二多的「哈剌灰」,就有點複雜了。根據明代人的描述,「哈剌灰」這個民族「乃元之達種,……凡所服食與西夷同俗」,從「元之達種」這個方向入手,許多學者認為「哈剌灰」人應該是蒙古人的一個分支,結合當時東察合臺以及後來清代的一些記載,哈密衛中的「哈剌灰」,很有可能是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察合臺汗國和分裂出去的東察合臺汗國在14世紀改宗伊斯蘭教後,蒙古高層雖然彌合了與統治群眾的直接的宗教矛盾。但那些隨統治者們一起改宗的蒙古人,因為汗國高層的蒙古王公和貴族迅速突厥化,失去了他們原來在政治和經濟上的特權,加之蒙古人口所佔比例較少,當地穆斯林居民又對他們長期的敵視情緒,導致像哈密衛的「哈剌灰」這樣的蒙古人,會如此飽受歧視。
可以說,就哈密衛當地的局勢來說,對於明朝可以是相當不利。不僅是明朝和哈密衛之間存在間隙,而且當地居民立場也是「回回不與我同心,畏兀、哈剌灰又微弱不可恃」。當地的回回不僅在明朝和吐魯番之間的衝突中與吐魯番相勾結,甚至還有一些回回人作為間諜潛入到甘肅,讓明朝在圍繞哈密衛的博弈中更加劣勢。至於畏兀兒人和哈剌灰人雖然因為宗教和社會地位,而選擇支持明朝,但是在哈密衛的幾次得失拉鋸中,大量畏兀兒和哈剌灰人選擇逃入關內,導致哈密衛本地的人口比例更加向回回傾斜。
除了哈密衛外,「關西七衛」其他的衛所情況也非常不妙。當地越發嚴重的沙漠化和蒙古與瓦剌人的襲擾,讓關西七衛都出現了嚴重的人口流失。比如說位於今天敦煌的沙洲衛,就曾因為嚴重的人口流失而在正統年間廢棄,直到成化年間罕東衛的一部分部眾又佔據沙洲,才建立起了新的罕東左衛。但到了哈密衛末期,關西其他五衛嚴重的萎縮,已經讓哈密衛實際上成了沙漠中的一座孤城。加之明朝為了打擊吐魯番而時常關閉嘉峪關,也讓極端依賴商業的哈密衛在經濟上也深受池魚之禍。這不僅讓明朝對哈密衛有限的統治根基趨近於無,對於明朝的價值越來越低。
▲關西地區的沙漠化讓哈密衛徹底被吐魯番吞併後,其他幾衛皆被明朝和吐魯番拋棄
那麼明朝就沒有任何機會保住哈密衛嗎?答案當然不是。實際上哈密衛最後的結局,本身也是明朝的一系列錯誤決定的結果。明朝最早對於哈密衛的定位,就是希望他們作為甘肅的藩籬,但是明朝的國力,其實在哈密衛設立早期,是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國力和經濟手段,進一步控制哈密衛,並以此為基礎對包括吐魯番在內的東察合臺王公們進行影響。但是明朝在西部地區的保守,導致明朝在哈密衛乃至整個「關西七衛」,處於一種「進無可進,守無可守」的尷尬狀況。最終伴隨著嘉靖初期的政治混亂,吐魯番最終還是徹底吞併了哈密衛,明朝的疆域也由此最後退回了嘉峪關。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