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羈縻:以夷制夷,為何明朝在國力最強盛時卻守不住哈密衛?

2020-12-24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說到明代的領土爭奪和戰爭,相信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應該都是明末與後金/清朝圍繞遼東的爭奪。不過在明朝中期的西北,卻也發生了一場激烈的領土爭端,這便是明朝與東察合臺汗國之間圍繞著哈密衛的爭奪。不過哈密衛的結局和遼東的結局卻也並沒有什麼區別,最後都已城市失陷結束。那麼為什麼明朝在國力尚可時,卻無法保住邊陲的這座城市呢?

▲原明代哈密衛所在的巴裡坤縣

在講哈密衛之前,首先要講幾個很多人經常會出現的誤區。首先哈密衛的位置並不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新疆哈密市,而是在今天哈密市下屬的巴裡坤縣。其次明朝在嘉峪關以西,也並非只有哈密衛這一個城市,而是有包括哈密、沙洲(即今天敦煌)、安東在內的「關西七衛」。不過雖說是「衛」,但實際上這七個衛所本身並不是受明朝直接控制,而是七個由察合臺王公實際統治下,在名義上歸順於明朝部族城邦。

▲明代關西七衛(有時也將在嘉峪關以東,靠近肅州衛的罕東衛算入其中,合稱「關西八衛」)

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哈密衛,在永樂年間置哈密衛之後,也是由明朝冊封「忠順王」的察合臺王公統治。而明朝自身在哈密衛雖然也有按照明代軍制,設置指揮、千戶和百戶等官員,但是明朝自身自始至終,都並沒有在哈密設置來自明朝的官員,也沒有派遣軍隊在哈密駐軍。而在「關西七衛」之上,不僅沒有獨立的行政機構管理,也並不直接從屬於臨近的甘肅管理。換言之,「關西七衛」雖然都帶著「衛」的名頭,但是實際上就是七個獨立,且各自為政的小國。

▲明朝嘉峪關

換言之,在行政上,明朝在包括哈密衛在內的「關西七衛」統治方面,只能勉強說達到了羈縻的程度,並不存在實際統治的基礎。甚至在很多時候,明朝與「關西七衛」還存在不少摩擦,比如在明朝剛剛設置哈密衛不久,當時的哈密忠順王脫脫就有「凌辱朝使」的行為。之後在也先統治的瓦剌崛起後,甚至還有像沙洲衛這樣,與瓦剌結姻,加之由於哈密衛本身內部,也繼承了蒙古王公們的傳統藝能而爭端不斷,整個哈密衛對於明朝的態度也是處於是好是壞的狀態。更重要的是還有哈密內部的民族問題,哈密衛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內部的主要民族分為「一曰回回,一曰畏兀兒,一曰哈剌灰」,這些民族之間「其頭目不相統屬,王莫能節制」。

▲明《西番貢獅圖》中的回回人

這裡就需要先說一下這三種民族的由來。明代這裡所記載的記載的「回回」,是指當時使用突厥語系且信仰伊斯蘭教的諸多民族。在明代的哈密衛,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回回」人憑藉自身的宗教和商業影響力,其實已經成為了當地數量最多,且社會地位僅次於作為統治著的察合臺王公的大族。而第二個「畏兀兒」,雖然是高昌回鶻的直系後裔,信仰佛教且親明的「撒裡畏兀兒」,不過綜合明朝其他記載來看,雖然在三族中社會地位位列第二,但是「畏兀兒」人的數量卻是最少的。

▲高昌回鶻

至於第三種,也是數量第二多的「哈剌灰」,就有點複雜了。根據明代人的描述,「哈剌灰」這個民族「乃元之達種,……凡所服食與西夷同俗」,從「元之達種」這個方向入手,許多學者認為「哈剌灰」人應該是蒙古人的一個分支,結合當時東察合臺以及後來清代的一些記載,哈密衛中的「哈剌灰」,很有可能是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察合臺汗國和分裂出去的東察合臺汗國在14世紀改宗伊斯蘭教後,蒙古高層雖然彌合了與統治群眾的直接的宗教矛盾。但那些隨統治者們一起改宗的蒙古人,因為汗國高層的蒙古王公和貴族迅速突厥化,失去了他們原來在政治和經濟上的特權,加之蒙古人口所佔比例較少,當地穆斯林居民又對他們長期的敵視情緒,導致像哈密衛的「哈剌灰」這樣的蒙古人,會如此飽受歧視。

可以說,就哈密衛當地的局勢來說,對於明朝可以是相當不利。不僅是明朝和哈密衛之間存在間隙,而且當地居民立場也是「回回不與我同心,畏兀、哈剌灰又微弱不可恃」。當地的回回不僅在明朝和吐魯番之間的衝突中與吐魯番相勾結,甚至還有一些回回人作為間諜潛入到甘肅,讓明朝在圍繞哈密衛的博弈中更加劣勢。至於畏兀兒人和哈剌灰人雖然因為宗教和社會地位,而選擇支持明朝,但是在哈密衛的幾次得失拉鋸中,大量畏兀兒和哈剌灰人選擇逃入關內,導致哈密衛本地的人口比例更加向回回傾斜。

▲明代繪畫中的回回人

除了哈密衛外,「關西七衛」其他的衛所情況也非常不妙。當地越發嚴重的沙漠化和蒙古與瓦剌人的襲擾,讓關西七衛都出現了嚴重的人口流失。比如說位於今天敦煌的沙洲衛,就曾因為嚴重的人口流失而在正統年間廢棄,直到成化年間罕東衛的一部分部眾又佔據沙洲,才建立起了新的罕東左衛。但到了哈密衛末期,關西其他五衛嚴重的萎縮,已經讓哈密衛實際上成了沙漠中的一座孤城。加之明朝為了打擊吐魯番而時常關閉嘉峪關,也讓極端依賴商業的哈密衛在經濟上也深受池魚之禍。這不僅讓明朝對哈密衛有限的統治根基趨近於無,對於明朝的價值越來越低。

▲關西地區的沙漠化讓哈密衛徹底被吐魯番吞併後,其他幾衛皆被明朝和吐魯番拋棄

那麼明朝就沒有任何機會保住哈密衛嗎?答案當然不是。實際上哈密衛最後的結局,本身也是明朝的一系列錯誤決定的結果。明朝最早對於哈密衛的定位,就是希望他們作為甘肅的藩籬,但是明朝的國力,其實在哈密衛設立早期,是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國力和經濟手段,進一步控制哈密衛,並以此為基礎對包括吐魯番在內的東察合臺王公們進行影響。但是明朝在西部地區的保守,導致明朝在哈密衛乃至整個「關西七衛」,處於一種「進無可進,守無可守」的尷尬狀況。最終伴隨著嘉靖初期的政治混亂,吐魯番最終還是徹底吞併了哈密衛,明朝的疆域也由此最後退回了嘉峪關。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澎湃星期六·歷史︱朝鮮:從以華制夷到以夷制華
    藉助宗藩體系,朝鮮大打「以華制夷」牌,一面尋求「自主」,一面裝孫子,讓中國為其善後埋單。在這種情勢下,大清一面維持宗藩體系,一面幫助朝鮮建立與列強的條約體系。在這兩重體系下,朝鮮也開始「以夷制夷」,甚至「以夷制華」,與大清在外交方面齟齬不斷。然而,在大國博弈的漩渦中,落後的朝鮮終究難逃厄運。
  • 朝鮮在明朝只是個不起眼的藩國,卻為何對大明死心塌地
    中國古代由於國力強盛,周邊各國都迫於壓力亦或是仰慕的心態向中原王朝稱臣。但有這麼一個國家,似乎對中原王朝是死心塌地,即使在中原王朝覆滅後也十分尊重和懷念。
  • 明朝強盛之時,為何不去佔領向其稱臣的國家?
    #明朝初期,逐漸恢復了唐宋時期的朝貢制度,到了明成祖時期,明朝更是開創了萬國來朝的昌盛景象。較之西方帝國主義,明朝這種朝貢模式不用訴諸武力便可使對方誠服,無疑要顯得更加文明。在明朝最強盛的時候,它的藩屬國包括朝鮮王朝、琉球王國、安南、佔城、真臘、暹羅、浡泥國、蘇祿。那麼問題來了,明朝如此強盛,為何不繼續擴張,把這些藩屬國都通通佔領,從而讓自己的疆域更加廣闊?
  • 師夷長技以制夷:睜開雙眼看世界
    這門武功絕學,其實也是我們兵家的套路,我們中小學歷史書裡都學過一句名言,即:「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個思想跟「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精髓異曲同工,就是一個人把你的武功學來,然後用你的武功把你揍趴下。那麼,「師以長技以制夷」這個戰略是誰提出來的呢?魏源。魏源是清朝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當然他更是清朝最先開眼看世界的幾位先賢之一,其代表作《海國圖志》。這本書向國人介紹了世界的地理,文化,政治,經濟,物產等等。
  • 恩怨情仇,從不認命的王杲與為明朝守邊的王臺
    在幾十年的時間裡,作為「東陲諸夷長者」,王臺一直保持著對大明朝廷的忠誠,連當時的明朝人都為此發出了 「(王)臺之 忠於漢者,豈非百世一奇觀哉」的感嘆。嘉靖四十一年(1562 )三月,有開原邊外「夷人忽失塔等盜邊」,被「都督王臺部下哈乞納所擒」,「守臣以聞,詔斬忽失塔等,王臺、哈乞納令撫臣犒賞」。在 女真人「犯邊」時,王臺仍為明廷看守邊疆。他自稱為明「保塞吏」,而明廷亦投桃報李,授予其左都督職。
  • 字字有故事1:夷
    這位「綠葉」配角表現得相當出眾,當一眾黑社會小弟們在默默等待時,突然聽到嘶嘶聲,看到電線著火了,只知道在那幹嘀咕白納悶,怎麼電線會著火?電線連著總開關,燒了會大爆炸#¥%……遇到危險竟沒人主動採取措施,束手就擒,坐以待斃。這時,霍然一聲大吼:「走開,一個個都跟木頭一樣!」提著滅火器邊吼邊往總開關那裡衝,動手又動腦。這便是我說的主角了,做到了化險為夷的聰明人呀!
  • 中原四周被稱為夷蠻戎狄,對號入座看看你是什麼人?
    東夷的發源地在魯中、泰、沂等地區,並包括被有稱為東南夷的淮夷、萊夷、鳥夷、島夷、湡夷,分布在今山東省、安徽省和江蘇省一帶。古代中原人將東部各部落統稱東夷,東夷是漢族的族源之一,同時也是華夏民族的重要源頭之一,而"東"字和"夷"字,早在距今約4600至3300年的東夷骨刻文之中,就已經出現了。
  • 二十一世紀的「夷夏之辨」?
    在我寫的《清軍入關和日本侵華為何不能混為一談》文章中,我對「元、清等少數民族是亡國,與日軍侵華並無兩樣」諸如此類的言論進行了反駁。我不知道看了文章的人有幾成是支持我的立場的,但是對這篇文章進行反駁的不在少數。
  • 百夷茶塢創始人茶恩位:品味心靈之茶的桃花源
    而無量山百夷茶氏,世代以茶為生,以茶為神,以茶為姓,傳承至今竟已1800餘年。百夷茶塢,1800年的制茶傳承羅蘭與茶恩位,兩個來自雲南大理無量山的茶葉世家傳人,01年在北京朝陽建國門外大街24號華僑村5門7樓703創立百夷茶塢,在北京這塊遙離雲南千裡的地方,他們用自己對茶的真實感悟以及獨創的覺茶演繹,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 豐臣秀吉為何放棄徵夷大將軍 而謀求關白呢?
    自1192年,源賴朝出任「徵夷大將軍」,而創立幕府體制後。「徵夷大將軍」便成「武家」的最高官職,而代替天皇實控天下。那麼作為武家出身的豐臣秀吉,為何要放棄「徵夷大將軍」的官職,而謀求「關白」呢?許多人都認為乃是豐臣秀吉的出身低,沒有源氏、平氏的血統。
  • 講座|馮時:漢字一統天下之前的「夷夏東西」
    而這個概念是在夏王朝之後形成的,夏朝建立「家天下」之後,整個天下格局變了,原來「夷夏東西」格局所定的地中,已不再是真正的「地中」,必須重新測定四方之中。從這些考古學和文獻學的證據,再回顧傅斯年先生早年提出的「夷夏東西說」,很多線索可以得到互證。在太行山以東,上古文明時應屬夷文化區,而在太行山以西應該就是夏文化區。
  • 「大定之治」時國力強盛的金國,為何沒有大舉興兵滅宋?
    金世宗為何不在「大定之治」國力鼎盛時,大舉興兵滅宋呢?首先,我們能夠了解到的是,在金世宗繼位之前,金國一直都把滅宋當做既定的國策。但是,這樣的情況到了金世宗在位時期,卻發生了很大的逆轉。也就是說金世宗之前金國方面一直都以滅宋為目標,而到了金世宗繼位之後,滅宋的國策也就被完全擱置了下來。
  • 諸葛亮「七擒孟獲」,確立蜀漢「羈縻政策」
    「夷陵之戰」南中各郡皆傷亡,蜀漢未能撫恤民怨沸騰,劉備逝世軍事威懾消除,雍闓舉兵叛亂攻城略地,經交趾太守士燮引薦歸附東吳,雍闓被授予「永昌太守」職位,牂柯太守朱褒與越巂夷王高定響應反叛,南中除呂凱與王伉堅守永昌郡,其餘皆為叛軍所佔據。
  • 張翰因為一句「師夷長技以制夷」又被拱上熱搜!除了說話耿直更想吐槽他的衣品
    文:熊小夭一句「師夷長技以制夷大家聽到消息後,對於這種分豬肉的獎項也沒多care,更多的關注點全集中在了翰鍋的那句「師夷長技以制夷」上...其實小編很想問你們真的還記得「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底啥意思嗎?→→→默默去翻歷史課本
  • 明朝邊境防禦體系——九邊重鎮的興衰
    但是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雖然心裡空有著有著天下大一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夢想,但是實力不足,便開始轉變策略,從進攻變成守邊,封王於邊疆,駐守邊界,以衛所制度為保障的鎮戍制度應運而生。
  • 明朝時日寇頻頻侵犯大陸,為何朱元璋卻欽點日本為「不徵之國」
    不得不說,日本也的確是「白眼狼」,自打明朝起(甚至可以說是元朝),便開始了一系列的針對中國的舉措,曾經一度在海上侵襲中國的商船和貨物,因此也被我們稱之為「倭寇」,當然他們是矢口否認的。可是問題來了,日本的敵對之意都付諸於行動了,可是為何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卻還要欽點日本為大明的「不徵之國」呢?這其中究竟是何緣由?
  • 清朝的「山寨」紅衣大炮,為何能戰勝明朝的原裝進口大炮?
    對此一役,曾指導過明朝鑄造火器的傳教士湯若望感嘆道:明軍雖然先有西洋大炮,可惜發展遲緩,清軍不但也有大炮,而且數量頗多。火器的製造和冶鐵技術的發展是分不開的,而最開始女真人的箭頭都是用鹿角或者熊骨製作的,並沒有掌握煉鐵技法以及用鐵的習慣。後來他們用貂皮人參馬匹等土特產從遼東漢人和朝鮮人那換取鏵犂鐵鍋等農器,熔煉之後製作兵器。
  • 枕上書番外-164滄夷來訪
    滄夷聽到鳳九的聲音後,但喚的並非自己的名字,不覺狐疑「文昌」是何許人也?滄夷並未停頓,馬上又加快了腳步,頃刻就來到了木屋前。滄夷剛剛停下,就聽到折顏熱情地道:」滄夷神君今日怎麼有空來桃林啊!「在聽到鳳九的聲音的時候,滄夷的心就莫名緊張起來,但因為太久沒有見到鳳九,滄夷也不確定自己有沒有聽錯。
  • 明朝的東北統治機關,「奴兒幹都司」到底是幹嘛的?
    這其實是「都指揮使司」的簡稱,「都指揮使司」其實是明代地方最高軍事領導機構,但是,「奴兒幹都司」 和「浙江都司」、「江西都司」等還是有區別的,這個「都司」實際並完全是明朝的官署衙門,而是屬於一種名義上的羈縻統治機關。目前最常見的明朝版圖(1435年)要了解「奴兒幹都司」,就必須了解中國東北地區古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