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山寨」紅衣大炮,為何能戰勝明朝的原裝進口大炮?

2021-01-18 歷史有妖氣

1642年,清軍在遼西用山寨紅衣大炮擊敗明軍,史稱松錦之戰。此時,離清軍入關還有兩年。對此一役,曾指導過明朝鑄造火器的傳教士湯若望感嘆道:明軍雖然先有西洋大炮,可惜發展遲緩,清軍不但也有大炮,而且數量頗多。

火器的製造和冶鐵技術的發展是分不開的,而最開始女真人的箭頭都是用鹿角或者熊骨製作的,並沒有掌握煉鐵技法以及用鐵的習慣。後來他們用貂皮人參馬匹等土特產從遼東漢人和朝鮮人那換取鏵犂鐵鍋等農器,熔煉之後製作兵器。

努爾哈赤

此時的明朝的金屬冶鑄業已經發展得非常龐大,中原地區的冶鐵術都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建州女真想依靠這種小打小鬧的方式獲取原鐵已經完全無法滿足和明軍的戰備比拼,努爾哈赤此時已經下定決心一定要自己掌握冶鐵術。

1599年,努爾哈赤從朝鮮擄掠來鐵匠,幫助後金炒鐵成功。炒鐵就是單純礦石冶鐵,從礦石中煉出生鐵,再放入高溫爐中加熱,然後捶打成型,製成各種箭頭、刀槍、甲冑等。

薩爾滸之戰以明軍大敗結束,這場戰役是後金在武器裝備升級之後主動對明開戰。明朝科學家徐光啟對此感嘆:「甲杖器械,行陣軍馬,我們也事事不如」。此時裝備精良的後金軍兵強馬壯,明軍的步兵已經無法抵抗了。

此時在通州練兵的徐光啟向朝廷上書獻策,奏請造炮臺抵抗後金鐵騎,並通過了傳教士購買了80多門紅衣大炮。1626年,努爾哈赤進攻寧遠,準備打通河西走廊後奪取山海關。寧遠守軍僅2萬人,但是在袁崇煥的指揮下,在城上用紅衣大炮對陣後金鐵騎,結果6萬後金軍慘敗而歸。

在領教了紅衣大炮的威力之後,清軍也在想擁有這樣的利器。寧遠戰敗之後,努爾哈赤很快鬱鬱而終,其子皇太極即位。皇太極即位之後,讓明軍降將佟養性統領監造紅衣大炮,1631年,佟養性帶領漢人鐵匠和炮師為後金造出40門紅衣大炮。

崇禎六年(1633年),明登州叛將孔有德、耿仲明渡海降清,他們給皇太極帶去了西洋造的紅衣大炮,以及葡萄牙炮師培訓的炮匠,從此之後,清軍的「山寨」紅衣大炮質量有了飛躍,數量上也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明朝這邊的紅衣大炮熱卻陡然降溫。寧遠大捷之後不久,新即位的崇禎皇帝勵精圖治,整治朝綱,準備延請西洋炮師炮手,並欲再購買紅衣大炮,結果卻遭當時的言官極力反對,他們反對的理由是:堂堂天朝為何要藉助外夷之力?

就在明朝的言官們還在用「華夷有別」的古訓壓制引進外國新式武器之時,清軍已經準備將自己製造的紅衣大炮投入戰場了。1640年開始,在為期三年的松錦之戰中,清軍的大炮打得明軍毫無還手之力,明朝失去了遼西大片疆土,同時也失去了洪承疇、祖大壽這樣的優秀將領,此戰之後,明朝劫數已盡,再也無力回天。

對於先進技術的牴觸和閉關自守的眼界,讓明朝在先擁有紅衣大炮這樣的火器,最終還是敗給了清軍。而後金方面,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均是不排斥先進武器,反而引進人才,極力仿製,從而趕上並超過對手,最終贏得勝利。當然在200年後,努爾哈赤的後代們,和明朝一樣,最終還是倒在了閉關鎖國之上。


相關焦點

  • 紅衣大炮居然用泥模,清朝這一個選擇,導致鴉片戰爭吃了大虧
    紅衣大炮是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就到了中國,雖然現在看上去不怎麼地,但當年他是絕對的戰爭主力,這和中國的傳統火炮相比,這種西洋的玩意兒殺傷力更強,射程也遠。在傳過來之後就大量的配備了給部隊。盡在康熙這一朝就製造了900門的火炮,還有各種火藥廠,每年可以生產火藥50多萬斤,可見當年在康熙的時候,紅衣大炮是非常多的。等到康熙二十八年的時候,紅衣大炮在這個年頭的時候,所製造的紅衣大炮形狀體型都已經是巔峰狀態。但是在康熙之後,清朝對於槍炮的研究並不重視,軍隊中槍炮數量確實很多,但是根本不研究其他的新技術。最後從雍正年間開始,清朝便又開始提倡騎馬射箭的,對於火炮來講。
  • 為何中國古代將之稱為「紅衣大炮」?真相原來如此!
    紅衣大炮,原稱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500年至1520年製造的一種艦載加農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軍人迷信,為了祈求勝利,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象徵吉利的紅布,正巧清代滿族忌諱「夷」字,便定名為紅衣大炮。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三米左右,口徑110至130毫米,重量在兩噸以上。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6世紀初製造的一種火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也稱為紅衣大炮。所謂「紅夷」者,紅毛荷蘭與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認為紅夷大炮是進口荷蘭的,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
  • 紅衣大炮射程近,威力弱,為什麼沒有被清朝逐漸淘汰?
    當鴉片戰爭爆發,清朝軍隊抬出庫房槍炮跟英國人交戰時,才感到十分吃力。因為清軍使用的槍炮,無論射程距離,或者是火炮威力,跟英國軍隊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在實戰中,清軍發射到英國艦船的炮彈,因為重量不足,居然反彈回來。雙方的槍炮武器,完全不在一個時代。清軍使用的槍炮,實在過於落後。以清軍普遍裝備的紅衣大炮來說,這種武器是明朝時從西洋人手裡引進仿製。
  • 明朝引進的紅衣大炮,為何反成清軍利器
    1631年正月,後金成功仿鑄西洋大炮,「造炮自此始」。皇太極將其定名為「天祐助威大將軍」。  由於後金(清)統治者忌諱「夷」字,故將名稱改成了「紅衣大炮」,並沿用了下去。    同年八月,後金軍隊在大凌河之戰中首次使用「紅衣大炮」。在圍攻明軍堅固要塞於子章臺時,六門紅衣大炮「擊壞臺垛,中炮死者五十七人,臺內明兵惶擾不能支,乃出降」,後金大獲全勝。
  • 明代的紅衣大炮是何來歷?它的威力有多大?
    不過其實在中國明清時期,就已經有了火炮這個武器的存在了,那就是紅衣大炮,那麼明代的紅衣大炮是何來歷?所謂紅衣大炮,其實正確叫法應該是「紅夷大炮」這種炮在明朝的後期傳入中國,是明朝仿製西班牙的船炮而來,之所以改為紅衣,是因為清朝忌「夷」一字。廣泛的說,紅衣大炮包含了後明傳入中國的一系列的火炮,一般情況下都是指炮管高倍徑大於20的滑膛加農炮。
  • 古代的紅衣大炮原來是這樣的,快來了解下吧
    紅衣大炮這個名字在當時原來不是一種稱呼,而是一直都叫這個名字,今天小編就來帶著大家看看這是什麼東西。這件東西就是明朝當時的紅衣大炮也叫紅夷大炮,是一種當時的戰艦火炮,而在當時所有的類似設計都被叫做紅衣大炮。下面小編就帶大家看看這類火炮的歷史。
  • 鮁魚圈也曾有「紅衣大炮」?墩臺山下的明末「老炮兒」原來長這樣
    後來據營口市博物館副館長閻海先生考證,這應是明末的「紅衣大炮」。「紅衣大炮」是16世紀歐洲火炮,明朝人把葡萄牙、西班牙的商人稱作「紅夷」,這些商人販運來的大炮就叫做「紅夷大炮」,老百姓誤稱為紅衣大炮,到清代,官方也乾脆稱作「紅衣大炮」了。天啟六年的寧遠之戰中,明軍用此炮射傷努爾哈赤。閻海先生給我提供了今年省博展出的一尊「紅衣大炮」
  • 如果康熙沒有大炮,清朝就滅亡了
    這裡的衛拉特是對一個群體的統稱,在明朝時期被稱為「瓦剌」,在清朝時期被稱為「厄魯特」或「額魯特」。明朝時候的瓦剌準噶爾在四個衛拉特之中是實力最強的,明朝末年的時候,準噶爾逼迫土爾扈特部遷到了伏爾加河流域,在乾隆年間又遷了回來,被安置在伊犁的珠克都斯。
  • 「紅衣大炮」射程大概是10裡,10裡有多遠?看完真是長見識了!
    其實紅衣大炮並不是中國發明的,紅衣大炮的引進是發生在元末明初,因為在當時中國的戰爭是不斷的。很多人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土地,開始了向其他地區的侵略。這個時候紅衣大炮也就傳到了中國的領土上了,那個時候朝廷只是從葡萄牙手裡買來了二十二個紅衣大炮。這其中有一部分是使用在當時的戰場上了,使用了紅衣大炮的一方在戰場上肯定是一帆風順的,很快在取得了勝利的先機。
  • 寧遠之戰:紅夷大炮進化論
    在火器的加持下,明軍為何在野戰中無法像朱棣時代那樣與北騎對抗,開戰八年才憑藉一場守城戰取得了首勝?寧遠之戰後如「紅夷大炮」這樣的先進火器為何未能挽救明帝國的覆亡?……太多的長時段歷史話題有待以下探討。因此,在17世紀末期以前,中國火器和西方相比雖有差距,但在明清兩朝的重視下,不但很快彌補了差距,並常能融合中西火器的長處,創造出性能更好的火器。」那麼,問題來了,寧錦之戰和灤州之戰後,明軍的紅夷大炮為何就再也沒有什麼機會創造戰爭奇蹟,挽狂瀾於既倒呢?我試著說兩點原因。第一,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樣,紅夷大炮不擅野戰。
  • 德國人用「克虜伯大炮」,戰勝了奧地利和法國,大清也有為何亡國
    俾斯麥在19世紀中葉先後戰勝了奧地利和法國,這就是著名的克虜伯大炮。清代先外派了代表團來到英國,來到法國,表述了自身想選購大炮的用意,可是這兩個國家太橫,交易沒有製成。之後,清代代表團受到了德國的激情招待。而且德國關鍵便是靠賣武器起家,當然哪個全是顧客,要是出錢都可以。1871年,李鴻章意味著大清國向德國克虜伯公司購買了328門的各種各樣規格的大炮。克虜伯大炮規格280mm。
  • 清朝軍隊普遍裝備威力巨大的克虜伯大炮,為何清軍還屢戰屢敗
    而鴉片戰爭中用堅船利炮攻破清政府的英、法等國家,為了進一步欺凌清朝,並不希望清朝軍隊強大起來,因此對清朝考察團極為冷淡。但是德國軍火商們,卻對考察團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其中的克虜伯公司招待周到,讓考察團倍感溫暖。再加上李鴻章一直對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崇拜有加,因此,他最終將克虜伯大炮作為購買洋武器的首選。那麼,當初能入李鴻章法眼的克虜伯大炮,究竟有多大威力呢?
  • 清朝最強大炮,3千米內穿透鋼板,射程2萬米,卻在交戰時一炮未發
    這也是為何革命軍的裝備不如清軍,但辛亥革命還是成功了的原因。  還有一個十分生動的案例,當年,有錢的清政府甚至還進口了幾款克虜伯大炮,這個大炮是同時代最厲害的大炮,號稱「世界火炮之王」。該大炮由德國克虜伯家族生產,炮管長達11.2米,重達49多噸。
  • 明朝有120萬兵力,4萬多門神飛炮,為何還是敗於清朝
    紅夷大炮明朝的火槍技術明朝時期,葡萄牙人以傳教的方式進入中國,明朝也積極引入這種先進的火炮技術,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的時候,就用了葡萄牙的佛郎機,後來王陽明還寫了本《書佛朗機遺事》詳細介紹了佛郎機。佛郎機澳門是明朝和葡萄牙人重要的貿易港口,明朝派遣人到澳門購買各種西洋大炮,還聘請歐洲製造大炮的工匠,在北京仿製這種紅夷大炮,並命名為神飛炮。
  • 德國大炮真靠譜 清軍建的炮臺 四十一年後的抗戰時期還大顯神威
    因為我們在很多二戰電影電視以及當時的照片裡,都會看到這種大炮。然而,這真不是二戰,甚至不是一戰,而是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威海衛清軍海岸炮陣地。這兩張照片是日本人在攻佔威海之後拍攝的。還出版了一本相冊,作為他們的紀念。第一張,是被破壞後的趙北嘴炮臺;第二張,是被炸斷的鹿角嘴炮臺的大炮。不是日本人使的壞,而是北洋海軍定遠艦一炮打斷的——以免被日軍所用。
  • 李鴻章當年引進的,德國克虜伯大炮,有多牛?
    但真正讓李同章下定決心購買大批克虜伯公司的軍事武器還是因為普法戰爭中,克虜伯大炮在戰場上的優異表現讓法國損失慘重。 1871年,李鴻章終於得到了清王朝進口軍事武器的許可,真正購買觸摸到了克虜伯大炮。 這就是李鴻章與克虜伯大炮的首次接觸,而李鴻章想要買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衛祖國,自強求富,為清王朝在整個世界上掙得一份榮譽。
  • 克虜伯大炮是如何進入中國的
    在中國近現代史書上,「克虜伯大炮」的字樣是經常見到的,其名聲相當於今天的「網紅」,從鎮壓太平天國、甲午黃海大戰、八國聯軍侵華,到民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諸多重大歷史時刻,總是少不了「克虜伯大炮」的身影。那麼,克虜伯大炮究竟是如何進入中國的呢?
  • 李鴻章從德國引進的克虜伯大炮有多厲害?
    在19世紀,英國的阿姆斯特爾,法國的施耐德和德國的克虜伯是清朝的主要武器供應商。起初,清朝每個國家都購買幾門火炮,這給後勤維修和保養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隨著洋務運動的逐步深入和火炮的更廣泛使用,李鴻章也認識到了每種火炮的優缺點。
  • 戰爭之神——紅衣大炮
    滿洲八旗素以剽悍鐵騎著稱,但在與明朝對陣時,因缺少火炮,攻堅一再受挫,八旗上下皆產生怯於攻城的情緒。1626年大凌河之戰,太祖努爾哈赤被明軍火炮擊中身亡,清軍大敗。由此,清統治者認識到了火炮的重要作用,遂開始籌建火器裝備。
  • 清朝末代王爺去西方考察,飛機大炮開足了眼界,回來時大清不在了
    時間來到清朝末期。清政府一度認為鴉片戰爭的失敗主要是因為武器裝備方面的差距。然而,隨著甲午海戰北洋海軍全滅,清政府才意識到光是擁有先進武器是遠遠不夠的。決定戰爭走向的是卓越的軍事思想和優秀的軍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