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清軍在遼西用山寨紅衣大炮擊敗明軍,史稱松錦之戰。此時,離清軍入關還有兩年。對此一役,曾指導過明朝鑄造火器的傳教士湯若望感嘆道:明軍雖然先有西洋大炮,可惜發展遲緩,清軍不但也有大炮,而且數量頗多。
火器的製造和冶鐵技術的發展是分不開的,而最開始女真人的箭頭都是用鹿角或者熊骨製作的,並沒有掌握煉鐵技法以及用鐵的習慣。後來他們用貂皮人參馬匹等土特產從遼東漢人和朝鮮人那換取鏵犂鐵鍋等農器,熔煉之後製作兵器。
努爾哈赤
此時的明朝的金屬冶鑄業已經發展得非常龐大,中原地區的冶鐵術都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建州女真想依靠這種小打小鬧的方式獲取原鐵已經完全無法滿足和明軍的戰備比拼,努爾哈赤此時已經下定決心一定要自己掌握冶鐵術。
1599年,努爾哈赤從朝鮮擄掠來鐵匠,幫助後金炒鐵成功。炒鐵就是單純礦石冶鐵,從礦石中煉出生鐵,再放入高溫爐中加熱,然後捶打成型,製成各種箭頭、刀槍、甲冑等。
薩爾滸之戰以明軍大敗結束,這場戰役是後金在武器裝備升級之後主動對明開戰。明朝科學家徐光啟對此感嘆:「甲杖器械,行陣軍馬,我們也事事不如」。此時裝備精良的後金軍兵強馬壯,明軍的步兵已經無法抵抗了。
此時在通州練兵的徐光啟向朝廷上書獻策,奏請造炮臺抵抗後金鐵騎,並通過了傳教士購買了80多門紅衣大炮。1626年,努爾哈赤進攻寧遠,準備打通河西走廊後奪取山海關。寧遠守軍僅2萬人,但是在袁崇煥的指揮下,在城上用紅衣大炮對陣後金鐵騎,結果6萬後金軍慘敗而歸。
在領教了紅衣大炮的威力之後,清軍也在想擁有這樣的利器。寧遠戰敗之後,努爾哈赤很快鬱鬱而終,其子皇太極即位。皇太極即位之後,讓明軍降將佟養性統領監造紅衣大炮,1631年,佟養性帶領漢人鐵匠和炮師為後金造出40門紅衣大炮。
崇禎六年(1633年),明登州叛將孔有德、耿仲明渡海降清,他們給皇太極帶去了西洋造的紅衣大炮,以及葡萄牙炮師培訓的炮匠,從此之後,清軍的「山寨」紅衣大炮質量有了飛躍,數量上也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明朝這邊的紅衣大炮熱卻陡然降溫。寧遠大捷之後不久,新即位的崇禎皇帝勵精圖治,整治朝綱,準備延請西洋炮師炮手,並欲再購買紅衣大炮,結果卻遭當時的言官極力反對,他們反對的理由是:堂堂天朝為何要藉助外夷之力?
就在明朝的言官們還在用「華夷有別」的古訓壓制引進外國新式武器之時,清軍已經準備將自己製造的紅衣大炮投入戰場了。1640年開始,在為期三年的松錦之戰中,清軍的大炮打得明軍毫無還手之力,明朝失去了遼西大片疆土,同時也失去了洪承疇、祖大壽這樣的優秀將領,此戰之後,明朝劫數已盡,再也無力回天。
對於先進技術的牴觸和閉關自守的眼界,讓明朝在先擁有紅衣大炮這樣的火器,最終還是敗給了清軍。而後金方面,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均是不排斥先進武器,反而引進人才,極力仿製,從而趕上並超過對手,最終贏得勝利。當然在200年後,努爾哈赤的後代們,和明朝一樣,最終還是倒在了閉關鎖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