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炮真靠譜 清軍建的炮臺 四十一年後的抗戰時期還大顯神威

2021-01-18 凡人摸史

先給大家看兩張圖片。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我說,這是二戰的場景,你會相信嗎?

我覺得你應該會相信。

因為我們在很多二戰電影電視以及當時的照片裡,都會看到這種大炮。

然而,這真不是二戰,甚至不是一戰,而是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威海衛清軍海岸炮陣地。這兩張照片是日本人在攻佔威海之後拍攝的。還出版了一本相冊,作為他們的紀念。

第一張,是被破壞後的趙北嘴炮臺;第二張,是被炸斷的鹿角嘴炮臺的大炮。不是日本人使的壞,而是北洋海軍定遠艦一炮打斷的——以免被日軍所用。定遠不愧為旗艦,水兵們的技術很好,打得很準。同是在威海衛,定遠的大炮,還將在岸上接受採訪的日軍少將大寺安純炸死。此人也是日軍在甲午戰爭中死掉的最高將領——可惜,定遠仍最終仍免不了自沉的悲劇。

(大寺安純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發這兩張照片只為說明,當時清軍的大炮,是很先進的——都是正宗德國進口的克虜伯大炮。

之前在鏈條廠做事,蒂森克虜伯是我們的客戶,我一直奇怪於為何會將他們的名字翻譯成克虜伯而不是克努伯,虜字並不好聽啊。後來才知道,這是有歷史緣由的。清朝從該公司進口大炮時,希望它能夠克勝敵虜——因此,該詞之翻譯,實乃音譯與意譯的完美結合。

然而,美好的願望終究只是願意。威海衛各炮臺裝備著最先進的克虜伯大炮,卻因各種原因,無法發揮有效作用——我們知道,很多人喜歡找客觀藉口而不願自省,但這事,真怪不上德國,怪不得克虜伯公司,因為他們的炮,真是很厲害的。

1937年9月3日,日軍進犯廈門,飛機轟炸之外,又派了三艘軍艦耀武揚威。然,一通炮響,只見日本一艘軍艦中彈爆炸,受了重傷,不得不在另兩船保護下,灰溜溜退出戰場,狼狽而逃。此船是日軍箬竹號,後來的命運,有說不久之後即沉沒,有說是到1943年才在與美軍的海戰中被炸沉。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確實在廈門吃了虧。

(胡裡山炮臺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那發炮彈,是廈門島上胡裡山炮臺的克虜伯大炮所發。而胡裡山炮臺,建成於1896年。

也就是說,清朝滅亡二十多年後,他們裝的大炮,還在抗戰中發揮了作用。真不枉了胡裡山炮臺被譽為「八閩門戶、天南鎖鑰」。而此炮也於2000年被鑑定為當今世界上最大、在原址保存最完整的後膛海岸炮。

無論是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還是各類大炮,清朝的武器都是很先進的。然而,敗仗打了一次又一次。在兩個正常國家之間,武器可以決定勝負。但像清朝這樣不正常的國家,武器再好,又有什麼用呢?慈禧太后他們不知道病因嗎?知道啊,被日本打醒了呀。

(1885年的定遠艦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但甲午戰爭三年之後,光緒帝的被囚禁與譚嗣同等維新六君子拋頭灑血,無數本懷著希望、盼著大清還能改良的人,徹底死心的,愛新覺羅們,再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相關焦點

  • 清朝軍隊普遍裝備威力巨大的克虜伯大炮,為何清軍還屢戰屢敗
    但是德國軍火商們,卻對考察團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其中的克虜伯公司招待周到,讓考察團倍感溫暖。再加上李鴻章一直對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崇拜有加,因此,他最終將克虜伯大炮作為購買洋武器的首選。那麼,當初能入李鴻章法眼的克虜伯大炮,究竟有多大威力呢?當年,在德意志軍國主義的不斷領土擴張中,克虜伯家族可謂舉足輕重。
  • 李鴻章從德國引進的克虜伯大炮有多厲害?
    李鴻章最終選擇了當時最先進的克虜伯大炮,併購買了大量克虜伯武器。大炮用於裝備軍隊和加強海防要塞。那麼,李鴻章為什麼要引進克虜伯大炮呢?這門火炮有多強大? 為什麼要引進克虜伯大炮呢?
  • 老照片:清軍戰敗後的大沽炮臺,提督捐軀滿地狼藉
    大沽炮臺內景。在晚清時期,武官愛錢惜命的現象普遍存在,而樂善可謂是為國死戰的不可多見的典型。他在保衛石縫炮臺的戰鬥中,抱著「炮臺存,樂善生;炮臺亡,樂善死」的決心,指揮官兵與聯軍展開血戰,最後壯烈捐軀。
  • 明朝引進的紅衣大炮,為何反成清軍利器
    1631年正月,後金成功仿鑄西洋大炮,「造炮自此始」。皇太極將其定名為「天祐助威大將軍」。  由於後金(清)統治者忌諱「夷」字,故將名稱改成了「紅衣大炮」,並沿用了下去。  「自此,凡遇行軍,必攜紅衣大將軍炮」,以騎射起家的後金軍一時竟有了「大炮百位不多,火藥數十萬猶少」的感慨。到了十年之後的明清松錦決戰時,清軍用數十門「紅衣大炮」連續轟擊錦州、塔山等明軍在松錦防線上的要塞城堡。在轟擊塔山城時,清軍的炮火「直透堅城,如摧朽物」,將城牆轟塌二十餘丈,步兵趁勢從缺口殺入,塔山就此失陷。
  • 李鴻章被洋人忽悠:巨資買回一堆「廢鐵」,不料卻意外成抗戰神器!
    其實,這並不是李鴻章第一次被德國人忽悠。早前德國首相俾斯麥一直跟李鴻章灌輸「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旨在向他推銷德國新產的克虜伯大炮。 但和德國所有的武器一個調性,就是無比笨重且操作複雜。並且,架設這些大炮還要配備專門的炮臺,還得訓練專業操作人士,可謂相當麻煩。 更要命的是,由於後期清政府的腐敗,李鴻章甚至連購買炮彈的經費都沒有了,再加上清軍根本沒有戰鬥力,老遠看到大敵壓境直接魂都沒了,撒腿就跑。
  • 電影:大顯神威
    關注後可查看更多電影信息,這裡值得關注.
  • 二鴉老照片:清軍士兵表現的像個中國人嗎?還請君莫笑!
    二鴉老照片:清軍士兵表現的像個中國人嗎?還請君莫笑! 提起清朝,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滿清王朝喪權辱國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一切都跟滿清王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有關,不思進取落後自然就要挨打!進入19世紀後的清朝雖然因為閉關鎖國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 重讀鴉片戰爭:清軍與英軍武器沒有代差!還是人的問題……
    甲午戰爭清軍在戰場的野戰火炮和要塞大炮實際上可以達到1000門以上,而且口徑更大,是日本陸軍師團的炮力的至少20倍以上,超過抗戰時中國軍隊火炮的總和,甚至達到抗美援朝戰爭後期中國軍隊火力的總和。日本村田式步槍最後只有少量輕型火炮的日本軍隊,並沒有使用什麼超級武器去攻擊清軍的炮臺要塞群和堅固設防城市,而就是這麼徒手爬上城牆的。如果真是大刀長矛去迎擊日本軍隊,可能真不會被稱為「東亞病夫」了。也正是清軍如此拙劣的表現,1900年的八國聯軍才狠狠的在中國這塊大蛋糕上撕下一口。
  • 德軍小炮艦與甲午戰爭:救下高升號百名落水者,卻又炮轟清軍炮臺
    海戰結束後,先後有法國、德國、英國的三艘軍艦路過交戰海域,救出了241名落水清軍和11名船員。德國炮艦「雞貂」號就是其中一艘。當時,有幾名落水的清軍和船員鳧水登岸,向附近仁川港內的德國「雞貂」號求救。「雞貂」號迅速起錨趕往出事海域,先後救起了112名清軍官兵和7名船員,是救援人數最多的。
  • 李鴻章從德國引進的克虜伯大炮多牛?抗日時期,一炮擊沉日軍艦艇
    清朝的出手闊綽,也讓很多西方軍火公司看到了發大財的機會,為此李鴻章1866年到訪歐洲的時候,都非常的殷勤,李鴻章旅行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中國漫長的海岸線購置大炮。但歐洲幾個國家的大炮也各有不同,德國人的多是後膛炮,英國人的是前膛炮,而美國人採取的是滑膛炮。李鴻章考察認為,德國的滑膛炮最為先進,射程遠,同時方便馬車牽引。
  • 船堅炮利︱慘敗中的亮色:1884年閩江口之戰中的長門炮臺
    這份奏摺還記載了福建當局為閩江口炮臺購配火炮的情況:「應配炮位除就船工局、軍裝局所購存炮分別安置,應用巨炮並經測量尺寸等,託出使德國臣李鳳苞於德廠鑄造十七生的美當炮四尊、二十一生的美當炮一尊並架具藥彈等項。現已分運香港、上海,由閩分撥輪船前往接運。」根據此後張佩綸的奏摺及法軍報告,這5門克虜伯炮全部裝備了長門炮臺。
  • 大英帝國猛攻廣州城,而清軍卻高高舉起了婦女的馬桶
    此時,廣州的情勢已然岌岌可危,因為就在楊芳領兵到來之前,虎門炮臺已經失陷於英軍之手,甚至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也已經力戰殉國。至此,英國艦隊已能駛入省河,廣州城至此已經完全暴露在英軍炮火的威脅之下。而這時的廣州城裡,兩廣總督琦善因擅籤辱約已被皇帝革職查辦,奕山和隆文又因路途太遠還未能到任,所以楊芳只以參贊大臣的身份,暫時主持著廣東的軍務。
  • 清軍的火炮技術究竟有多強?八裡橋之戰中被英法聯軍打回原形
    隨著戰爭進程的不斷深入和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八旗在進軍遼東後,攻城就得啃硬骨頭了。在明軍的堅城利炮面前,對火炮缺乏認識、對攻城也沒有經驗的八旗同樣損失慘重,如寧遠大戰中,就連一生從無敗績的努爾哈赤也被炮火擊傷,並在不久後死去。 吃此大虧後,皇太極時期開始大力加強清軍的火炮能力。
  • 清朝的「山寨」紅衣大炮,為何能戰勝明朝的原裝進口大炮?
    1642年,清軍在遼西用山寨紅衣大炮擊敗明軍,史稱松錦之戰。此時,離清軍入關還有兩年。對此一役,曾指導過明朝鑄造火器的傳教士湯若望感嘆道:明軍雖然先有西洋大炮,可惜發展遲緩,清軍不但也有大炮,而且數量頗多。
  • 在甲午戰爭時,清軍和日軍的武器到底誰更強
    在早先的一些研究裡認為清軍裝備了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其裝備比日本裝備的國產村田單發步槍和青銅炮要先進的多,因此清軍的裝備要優於日軍。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裝備的數量。在洋務運動開始以後,清政府和地方督撫都大量購買了西方的洋槍洋炮,還設廠仿造,因此清軍的武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因為清政府上下保守勢力很強,加上財政緊張,並非所有的清軍武器都得到了更換。即使是那些辦理洋務的官員,也大多只是以此撈點政治資本,並不真的了解洋務,所以買到的落後武器也不少。
  • 臺灣名嘴:美軍傳奇狙擊手「白羽毛」在越戰中大顯神威!
    臺灣名嘴:美軍傳奇狙擊手「白羽毛」在越戰中大顯神威! 原標題:臺灣名嘴:美軍傳奇狙擊手「白羽毛」在越戰中大顯神威!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清軍在1894年7月派到朝鮮的是盛軍、奉軍、毅軍和吉林練營等北方精銳部隊,人員13000人上下。到達平壤後這些清軍和葉志超的敗軍會合,總人數在15000人。這些守城軍隊有步兵、騎兵、炮兵,裝備克虜伯75mm大炮16門、37mm山炮13門。至於步兵的火器,清軍內部之間的差距非常之大。
  • 李鴻章當年引進的,德國克虜伯大炮,有多牛?
    訪問團來到德國,德國人不像法國和英國那麼冷漠,他們熱情好客地接待了這些中國人,李鴻章聽聞此消息後十分開心。 終於,這一行人回到中國,並且將各個國家調查到的報告結果呈送給李鴻章觀看,還專門提出對德國的克虜伯公司很有好感。
  • 還沒大顯神威就失敗了,真讓人無語
    不過這隻反派,竟然還沒有大顯神威就失敗了,真心讓人無語。大家好,這裡是小萌醬!在《數碼寶貝》每一部中,都會出現幾位反派人物,只從第二部來看的話,排除掉暴龍改造者,就剩下究極魔獸和貝利亞吸血魔獸了。其實貝利亞吸血魔獸親口說過,它比究極魔獸還要厲害,這麼說的話,它就是第二部最強敵人。
  • 克虜伯大炮是如何進入中國的
    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才提出了軍事變革。接下來的太平天國起義,更使清政府不得不直接依靠西方提供的洋槍洋炮抗擊太平軍的洶湧進攻,改進軍隊裝備才真正引起了清朝政府的重視,掀起了洋務運動。中德通商是從1861年開始的,當年9月《中德通商條約》籤訂後,德國勢力開始進入中國,一批德國洋行在中國通商口岸相繼建立,開始了中德直接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