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2020-12-25 敏敏的歷史枕邊書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

我們先來說一下知府,知府這個官職的正式名稱,源於明朝,最初的時候,知府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是作為市級的行政長官,後來到了明朝中期,由於巡撫取代了布政使的省級行政長官之職,布政使的官位品級由正二品下降到從二品,因此作為下一級的知府品級,也由正四品降為了從四品,知府管理整個市以及周圍的附屬縣,主要負責治理百姓,考核屬下官吏,徵收賦稅等一系列的事宜,知府這一官位,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兼市委書記。

說完了知府,來說一下知府的上級長官道臺,道臺這個官職是清朝獨有的,道臺這個官職是介於巡撫和總督以及知府之間的官職,道臺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不過也有特殊的時候,在清朝時期駐外的道臺中二品和三品的也有,不過道臺這個官職一般都是同品級的官員兼任,這個官職的職責有時候分工也有所不同,有的時候作為專門負責督糧和糧儲道,也被稱為糧道,以及負責驛傳道,海關道,屯田道,茶馬道等,還有的時候作為輔佐布政使的官員,道臺的這一官位,相當於現在一個省的副省長。

說完了道臺,來說一下道臺的上級長官巡撫,巡撫這一官職最早源於南北朝時期,在南北朝時期巡撫具備了軍事和民事的兩項職能,經常會有派巡撫去邊疆地區賑災和安撫百姓的情況出現,到了唐朝時,巡撫被設立為職官,巡撫的官名也被改為巡撫使,在南北朝時期和唐朝時期,史書上對於巡撫這一官職的記載較少,不過到了宋朝時期,巡撫使常見於史書記載,而且在制度上也逐漸趨於完善。

明朝的巡撫多為進士出身,最初的時候,巡撫只負責督理稅糧和總理河道,以及安撫百姓和整飭邊關,後來逐漸偏重與軍事,掌管著一方的軍政大權,不過還是要受制於朝廷,巡撫的官位品級自明朝到清朝一直都是從二品。

清朝承襲明朝的制度,並沒有做太大的改變,清朝在各省設立巡撫一職,作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同時監管民政和司法以及軍事大權,巡撫的這一官位相當於現在一個省的省委書記。

說完了巡撫這一官職,接著來說一下提督的這一官職,提督這一官職始建於明朝,作為武官的官職,提督並非固定的官職名稱,也不常設有,提督這一官職的全稱是提督軍務總兵官,提督負責一個省的統領水路和陸路的官兵,提督的官位品級是從一品,掌管的區域一至兩省,雖然提督與總督是平級的,但是仍然受總督的管制,提督這一官為相當於現在一個省的軍區司令。

總督的這一官職,最初設立於明朝,最初也被稱為總制,總督分為地方和專務兩種,專務總督分為糧草總督,河道總督以及漕運總督,他們各自負責自己專門的事情,總督到了清朝時期,是地方最高級別的長官,總督的官位品級屬於正二品,如果加上尚書的官銜,總督的官位品級是從一品,總督不止管轄一省,最多的時候同時管轄三省,總督的主要作用是協調各省,統一事權,防止各省之間,在有事發生的時候,互相推諉,,體現了朝廷對於地方官員控制權的加強,不光總督,上面的官職也都是一樣,設立這些官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中間集權,避免出現權力過重,逐漸威脅朝廷的事情。

相關焦點

  • 清朝的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都是什麼官?哪個臺的官最大?
    有資格被稱為「臺」的大人中,級別最高的要算總督,之後依次為巡撫、學政、布政使、按察使、道員。總督在清朝為地方最高級別長官,總管一省或二三省軍政大事。「制臺」是對總督(正二品)的尊稱。但是,清朝的總督一般都會被授予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都御史(從一品),因此總督會被尊稱為「部堂」。如果總督加太子少保銜,則會被尊稱為「宮保」。在官員日常交流中,一般都按最高職位的稱呼。
  • 總督、道臺、縣令誰的官大能撈錢?
    ,比如:制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等。巡撫是主管一省的軍政、民政大員。通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銜為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為正二品。在全國各省分別設有巡撫,除了江蘇巡撫駐蘇州外,其他都在省城。清朝地方官員對總督(或巡撫)、布政使和按察使統稱為三大憲。
  • 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在清朝的官制中,誰更牛
    在清朝的書籍和歷史劇中,經常可以聽到總督、巡撫、將軍這些官職,他們都是手握大權的朝廷要員,那麼誰的權力更大,級別更高呢?一、總督名氣最大的當屬總督,不過他的官階卻不是最高的。總督在清朝,絕對稱得上是封疆大吏,不過擔任者僅有這一個官職,其官階為正二品。但朝廷為了讓他們可以更好的開展工作,一般會掛虛銜。如果加掛兵部尚書和督察院右都御史,則是從一品;如果是加掛大學士,則是正一品。
  • 清朝時期,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權力更大?
    總督、巡撫、提督、總兵這些官職從明朝時就開始出現,至清朝各官職的設置、職責趨於完善,成為清朝官僚系統中的常設職位。然而將軍、都統在清朝官僚體系的職位與其他朝代大不相同。巡撫總攬一省之軍政,也是地方軍政大員,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得名,具有處理全省民政、司法、監察及指揮軍事的大權。巡撫為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為正二品。巡撫的權力較總督小,多數地區巡撫位於總督之下,也有不少總督兼任巡撫(特別是督、撫同省者,往往總督兼任巡撫)。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在觀看影視劇的時候,不免會聽到一些清朝的官職的名稱,例如常常聽到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巡撫、尚書等等。「尚書」放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和珅、紀曉嵐到底是多大的官?明晰一些清朝的官職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劇情。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清朝的官職。
  • 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官職大?
    以清朝為例:總督:總督是地方上最高大員,堪稱封疆大吏,官階為正二品,實際操作中,總督一般會加掛尚書、大學士等從一品甚至是正一品的品階。清朝設有九大總督,除了直隸和四川單省設置有總督,其它七大總督都署理兩個省以上,總督擁有包括屬地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最高級別的管理權。直隸總督由於在天子腳下,別看只管一省,但實屬各大總督之首。
  • 清朝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官職最大?不說你不...
    清朝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官職最大?不說你不知道! 首先,清朝的管制,大體上是承襲明朝的,共有九品十八個級別,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這裡所提到的這個六個官職,基本都屬於是地方官職。其中,總督、巡撫屬於是文職類官職,將軍、都統、提督和總兵屬於武職類官職。
  • 清朝的制臺、撫臺、藩臺、臬臺、學臺、道臺、府臺都是些什麼官?
    在清朝,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學臺、府臺,這些稱呼都是對清朝地方官員的一類尊稱。首先來說,為什麼清朝官員要用「臺」來對其進行尊稱呢?因為自秦漢以來,朝廷便以「臺」來為中央高級官署命名,比如尚書臺、御史臺等。到了清朝,「臺」便演變成了對某些地方高級官員的尊稱。
  •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都是什麼東東?
    制臺就是總督的別稱、撫臺是巡撫的別稱、臬臺是按察使的別稱、藩臺是布政使的別稱、道臺是各道道員的別稱、府臺是知府的別稱、學臺是各省學政的別稱。下面我分別細講:一、制臺總督與撫臺巡撫制臺大人指的就是總督。總督和巡撫是省的最高軍政長官,屬封疆大吏。但在清初相當長時間裡,他們與明代時一樣,只是一種差遣官,乾隆時才正式確定為實缺官。總督一般轄兩省,也有轄三省或一省的。巡撫轄一省。
  • 歷史科普,制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都是什麼官
    看古裝電視劇經常會遇到官職名稱,什麼巡撫,總督,知府之類的,辨認這些官職稱呼還算比較初級。在小時候看李衛當官,李衛說三品臬臺是他親娘舅,還流傳一句話吹牛的話「想當年在山東兗州,一個三品臬臺,說咔嚓就咔嚓了」。
  • 歷史科普,制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都是什麼官?
    總督,巡撫,知府還尚且可以理解,這制臺,臬臺,道臺,這個臺那個臺就讓頭頭大,這些又是什麼官職呢?其實這些臺,並不是官職的名稱,而是對為官者的尊稱。看近代劇中有被稱呼局座,團座,這「座」和「臺」類似,是下級對上級表尊敬的稱呼在李衛當官3中,朱珪被稱為制臺,朱珪當時是閩浙總督,制臺就是總督的尊稱。總督掌管一省或者數省軍政要務,為地方最高長官。在清朝總督制度中,有部分總督加授兵部尚書銜和督察院右都御史銜,身兼數職,這樣的人又會被稱為「部堂」。「制臺」在「臺」字輩是最高的官職尊稱了
  • 制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和學臺,怎麼區分?
    而清朝的布政使則是總督、巡撫的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類似我們今天分管經濟和人事的副省長。康熙六年(1667年),全國各省都設有布政使一名,官階一般都是從二品,地方官員在稱呼布政使時都簡稱「藩臺」。按察使是專門管理司法和刑名的官員,正三品官階,和布政使並稱「兩司」,清朝區別於明朝的是,地方不設指揮使管理軍事。而在地方駐防八旗和綠營,八旗的歸屬都統、副都統管理。
  •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各是多大的官?
    其中,制臺是對總督的尊稱,官階通常為正二品;撫臺對應巡撫,官階從二品;臬臺對應按察使,官階為正三品;藩臺對應布政使,官階從二品;道臺對應道員,指的是省與府之間「道」這一級的地方長官,乾隆年間將道員的官階定為「原則上的正四品」;府臺對應知府,初為正四品,後改為從四品;學臺對應提學使,本身沒有品級,但享受欽差大臣待遇,與總督、巡撫都可以平級論禮,所以地位很高,所到之處都受人尊崇
  • 清代是怎麼節制總督、巡撫這些封疆大吏的?
    清代地方的行政機構一般分為省、府(州、廳、道)、縣三級。省一級的最高軍政與行政機關為總督衙門和巡撫衙門,其最高長官分別為總督(部堂)和巡撫(中丞),簡稱督撫。總督掌管兩省(或數省)軍政與民政,巡撫掌管一省政務。
  • 清朝的山東巡撫,憑什麼與八大總督平起平坐,成為級別最高的巡撫
    清朝的封疆大吏,主要是總督與巡撫兩種:總督,正二品。掛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的,提到從一品;巡撫,從二品。掛兵部侍郎、都察院副右都御史銜的,提到正二品。從管轄範圍上看,總督中除了位置重要的直隸總督,與面積過大的四川總督只管轄一省,其他七督均是管轄幾省的民軍經政。而巡撫更像是低配版的總督,只管轄一省,且受到總督的節制。
  • 八府巡撫和九門提督這兩個聽起來就很威風的官職,到底有多大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周星馳主演的《九品芝麻官》,裡面很多無釐頭的搞笑劇情,給大家帶來了不少的歡樂。劇情最後周星馳被封為八府巡撫(八府巡按)是何等威風,就連總督、巡撫、知府、縣令無論大小都對要他點頭哈腰。明清官制有九品十八個級別,那麼八府巡按到底是幾品大員呢?巡撫之職起於明朝,非固定官職,是由皇帝委派監察御史擔任,分別巡視各省,考核吏治的。"八府巡按"實際上是個御史,而且是最低級別的御史,明時為正七品,清時為從五品。職位並不高,但卻是皇帝委派的人,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地方官員怕被彈劾所以比較害怕。
  • 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十萬雪花銀」,但同是地方官,大清的「道臺」們,「人氣」也是丁點不差。比如魯迅先生的經典小說《故鄉》裡,男主人公「迅哥兒」的老鄰居楊二嫂,顛顛跑來揩油順東西時,就拿「道臺」造謠:「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魯迅寫《故鄉》時,「大清」已亡了有些年頭了,可在楊二嫂這等「草民」心目中,堂堂「大清道臺」,依然承包了他們對「有錢人」的所有想像。可見「人氣」之高。
  • 清朝的八大總督,為什麼還要兼任其他職位?官大一級壓死人
    但雖然如此,這些有著高官厚祿的總督卻還仍然得不到滿足,還在朝廷兼任著其他重要的職位。為什麼八大總督已經這麼忙了,為什麼還要在朝廷兼任職位呢?朝廷就不怕八大總督起兵造反嗎?實際上,八大總督在朝廷的任職都只是掛名,不會參與朝廷的政事,更不會起兵造反。八大總督的名字聽著很高大上,官階也不低,屬於正二品。
  • 清朝時,府尹比總督級別低,順天府尹為何不怕直隸總督?
    都知道清朝有(定型後的)八大總督(不包括光緒時設的東三省總督)。清朝還有一個地方,名義上是地一級的府,實際地位卻和總督差不多,這就是順天府尹。清軍入關,定都於燕京,沿明制,在燕京地區設順天府,最高長官是府尹。清朝有句話,叫宛平縣裡管朝廷,宛平縣令比其他縣令的級別要高。縣令如此,更不要說直管宛平縣令的順天府尹了。
  • 給清朝知府算算帳
    即使是下手不那麼狠的地方官,一年也有三萬兩銀子的進項。清朝地方官的收入真有這麼高嗎?替他們算算帳就知道了。地方官這個概念很大,上至總督、巡撫,中至布政使、按察使,下至知府、知縣,統統都是地方官。他們的級別相差很大,總督屬於正二品(若帶尚書銜,則為從一品),巡撫和布政使屬於從二品,按察使屬於正三品,知府屬於正四品(乾隆朝降為從四品),知縣屬於正七品(也有少數六品知縣和七品以下的代理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