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都是什麼東東?

2020-12-25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制臺就是總督的別稱、撫臺是巡撫的別稱、臬臺是按察使的別稱、藩臺是布政使的別稱、道臺是各道道員的別稱、府臺是知府的別稱、學臺是各省學政的別稱。

下面我分別細講:

一、制臺總督與撫臺巡撫

制臺大人指的就是總督。總督是中國明清地方軍政大員,節制一省或數省軍務的大吏,所以又被稱為總制、制軍,臺是敬詞,是古代對人的尊稱,如臬臺,道臺,臺甫,兄臺等詞就是如此,因此總督又被尊稱為制臺。

因巡撫一方面總攬一省之軍政,故而巡撫又稱為撫臺,為表尊稱,所以叫撫臺大人。

總督和巡撫是省的最高軍政長官,屬封疆大吏。但在清初相當長時間裡,他們與明代時一樣,只是一種差遣官,乾隆時才正式確定為實缺官。總督一般轄兩省,也有轄三省或一省的。巡撫轄一省。

乾隆以後,設總督的是直隸(兼巡撫,同治九年加授北洋通商大臣)、兩江(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同治五年兼授南洋通商大臣)、陝甘(轄陝西,甘肅並任甘肅巡撫事,新疆建省後復兼轄之)、閩浙(轄福建、浙江,光緒十--年兼福建巡撫事,臺灣建省後亦歸轄屬)、湖廣(轄湖北、湖南)、四川(兼管巡撫事)、兩廣(轄廣東、廣西,光緒三十一年兼廣東巡撫事)、雲貴(轄雲南、貴州,光緒三十一年兼雲南巡撫事),東三省(轄奉天、吉林、黑龍江,兼管三省將軍並奉天巡撫事),此外還有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

清代總督、巡撫有很大的權限,照例兼有兵憲之銜。總督授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光緒三十二年改為陸軍部兵部尚書銜);巡撫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經吏部奏請後,亦兼有兵部侍郎銜(光緒三十二年改陸軍部兵部侍郎銜)。

山西、山東、河南三省因無總督,故巡撫又兼提督銜,以便於統帥省內駐鎮綠營軍兵。此制後來又擴及到浙、皖、贛、陝、湘、桂、黔等省。這就是說,總督和巡撫,除掌有行政大權外,同時兼領兵權和監察權,具體說來,像制定省例省規、節制綠營軍隊、升調黜免屬吏、上奏錢糧會計、司法審制、監臨鄉試、對外交涉等等,均屬於督撫的職權範圍。

有時他們還奉旨兼理河道、漕運、鹽政和關稅。一般地說,總督偏重軍政,巡撫偏重民政,且因巡撫每省都有,所以作為省的守土官員,實應屬巡撫。

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不負擔地方行政職責,是一種專業性的官員。漕運總督駐淮安,管理魯、豫、蘇、皖、贛、浙、鄂、湘八省漕政。

鹹豐時,因漕糧改為海運,於光緒三十年(1904 年)更總督為巡撫,次年正式裁撤。河道總督掌理黃運二水的河務,分北河、東河和南河三段。北河轄直隸境內運河,由直隸總督兼領;東河管山東、河南,南河管江南,均專任。鹹豐後,黃河北徙,漕運改為海運,河道總督也先後被裁省。因為漕運總督與河道總督「並無地方之責」,其官缺通常多由道員升署,地位較低,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規定,他們只兼領兵部右侍郎和右副都御史銜。

總督和巡撫,由於前者的品銜高於後者,在朝廷的敕書中,又常有總督節制巡撫之說,依此,巡撫應聽命於總督,可實際情況並不完全如此。二者都單開幕府,有獨自的奏事權,遇有大事,亦需兩相會商,並聯名奏請。

加上他們的職掌又多重複,不像尚書、侍郎一正一陪 .故職責上的磨擦,在所難免。特別是督撫同城或在一省者,更常因「志不齊、權不一」出現許多明爭暗鬥的事工。很多官員也上疏要求改變此種局面。清朝統治者雖在後期作過某種調整,如裁同城或同省者的巡撫,改歸總督兼任等等,但其原則卻始終不變。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督撫們轄地至廣,又都掌握著軍政財務大權,最具有鬧獨立性的本錢,實行二元化的領導體制,可使兩方有所牽掣,有利於防範尾大不掉的局面,反映了統治者的良苦用心。

二、臬臺按察使與藩臺布政使、學臺學政

臬,有「刑法;法度」的原意,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監察職能,故名按察使為臬臺。

藩,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屬國的意思,後來較大的郡太守擁有比較大的地方權力,也被人稱為「藩」。承宣布政使司實際是一省之長,類比過去,也尊稱為「藩」,故名布政使為藩臺。

學政管一省教育科舉,簡稱「學臺」,與巡撫、巡按屬同級別正三品,是「提督學政」的簡稱,由朝廷委派到各地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

除了督撫以外,承宣布政司使、提刑按察司使和提督學政,也都是當時的省級官員。

布政使通稱藩司,主管全省財政和民政等事務,諸如戶籍稅役、道府以下官員的轉免考核、賓興鄉試、民事案件等,都由布政司衙門承辦或參預商決匯報。按照清朝的原先規制,布政使一職亦比照明代,屬地方最高長官,但因統治者看重督撫,突出其權力,使藩司事實上處於從屬地位。

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 年),朝廷鑑於督撫的職務已經固定,正式議準:「督撫總制百官,布按二司皆其屬吏」,在位置排列上,「應首列督撫,次列布按」。從此,布政使完全成為督撫手下的屬官了。

布政使一職,在順治和康熙初年,除直隸以口北道兼理錢穀不設專職外,每省定為二人,一左一右(只貴州省因事簡,無右布政使)。康熙六年(1667 年),裁減為一人,同時直隸亦於雍正二年(1724年)改錢穀司道為布政使。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以江蘇錢穀殷繁,特設江寧、蘇州二布政使,到了光緒時,隨著臺灣、新疆等地陸續建省,也都按制派設布政使。

在布政使司內,設有經歷司、照磨所、理問所,分別由經歷、都事、照磨、理問等職負責,處理全衙門的文書案卷等工作。又置庫大使或倉大使,掌稽察糧倉。他們都是布政司內的具體辦事機構。

按察使也叫臬司或廉訪,負責全省刑名案件和監督官員的風紀,是主管司法事務的官員,另外也兼理省內驛傳和充任鄉試監臨官。它與布政司,並稱兩司。按察使也是每省一員,直隸原以巡道兼理,雍正二年始行改定。又,新疆建省後,不專設按察使,其所辦事務,概由鎮迪道代管。按察使的屬員有經歷、照磨,掌收納文書;知事理勘察刑名;司獄負責囚獄之事。

此外還有提督學政,負責全省學校科舉、稽察士習文風。學政原按授官出身,分學道、學院兩類,雍正以後,提高學政地位,一律改稱學院,並加翰林院官銜。光緒二十一年(1905 年)停罷科舉,學政也隨之改為提學使。

三、道臺道員

道臺就是各道的官員,司之下設「道」,如糧道、鹽茶道、兵備道等等。道又稱「道臺」,因相當於宋時的觀察使,所以也稱「觀察」。

道員原為藩臬二司的派遣官,並不屬於地方的一個行政區域官。它們分守道和巡道兩種,守道兼布政司參政、參議銜,駐守於一定地方;巡道兼按察司副使僉事銜,分巡於所管區域。大致守道偏重錢穀會計,巡道掌理刑名。乾隆十八年(1753年),取消道員兼銜,官階正四品,正式成為轄屬於督撫的實官,在具體職能上,分守、分巡也逐漸趨向混同融合。

道員的名額,每省雖有定數,但中間常因事務繁簡而有所增減。道員中,有固定轄區的一般管若干府州,屬省和府州之間的行政官。還有一種通轄全省,經管某項專門事務,如糧儲道、巡海道、海關道、兵備道、興屯道、茶馬道、河工道,光緒時又置巡警道和勸業道。他們均無守土責任。

實際上,前面一類道員也常常通兼後面的專職事務,如江蘇省的分巡蘇(州)松(江)太倉道,便兼領兵備道事;陝西西(安)乾(州)鄜(州)分守道兼糧儲道;甘肅鞏(昌)階(州)分巡道兼理茶馬,屯田道等。道員下雜職有庫大使、倉大使、關大使,衙門內無具體機構。

四、府臺知府

知府是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區域「府」的最高長官。知府又尊稱太守、府尊、黃堂、府臺便是知府的稱呼。

道雖是介於省與府州之間的一級行政機構,但很多具體經辦的事還是放在府和州縣身上。所以自省以下,府(直隸州、廳)和州縣才是最重要的衙門。

府設知府,從四品,是管理全府民刑財政、統轄所屬州縣的長官,設同知、通判等佐貳官,分管糧餉、水利、緝捕、撫邊、江防、海防等專門事務。屬吏有經歷、照磨、司獄、宣課司人使,庫大使等。

在府的機構中,京師所在的順天府和盛京的奉天府,因地位特殊,在編制上亦與眾不同。首先,它們均稱其長官為府尹大臣,秩正三品;副職稱府丞,正四品。雍正元年(1723年)規定,順天府尹特簡部院大臣兼任。奉天府尹自乾隆三十年(1765 年)起,確定選盛京五部中侍郎兼攝。光緒二年(1876年),加府尹二品銜,兼右副都御史,行巡撫事。

其次,這兩個府的管轄範圍,也遠比一般府要大得多。順天府共領二十四州縣,分東西南北四路,每路設廳同知一員,或管四五縣、五六縣。奉天府尹自行巡撫事後,其管轄範圍包括了當時整個盛京地區的二府四廳五州十四縣,以後隨著府廳州縣的增設而不斷加多。

直隸州或直隸廳,與府處於同一級位置。直隸州設知州一人,正五品,下有州同、州判。直隸州也有屬縣,知州除管轄本州事務外,亦與知府一樣,同時負責所屬各縣事。廳和直隸廳一般設在邊疆或新開闢地區。直隸廳除少數領有屬縣外,大都僅有廳的建置,設同知以領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制臺、撫臺、藩臺、臬臺、學臺、道臺、府臺都是些什麼官?
    在清朝,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學臺、府臺,這些稱呼都是對清朝地方官員的一類尊稱。首先來說,為什麼清朝官員要用「臺」來對其進行尊稱呢?因為自秦漢以來,朝廷便以「臺」來為中央高級官署命名,比如尚書臺、御史臺等。到了清朝,「臺」便演變成了對某些地方高級官員的尊稱。
  •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各是多大的官?
    其中,制臺是對總督的尊稱,官階通常為正二品;撫臺對應巡撫,官階從二品;臬臺對應按察使,官階為正三品;藩臺對應布政使,官階從二品;道臺對應道員,指的是省與府之間「道」這一級的地方長官,乾隆年間將道員的官階定為「原則上的正四品」;府臺對應知府,初為正四品,後改為從四品;學臺對應提學使,本身沒有品級,但享受欽差大臣待遇,與總督、巡撫都可以平級論禮,所以地位很高,所到之處都受人尊崇
  • 清朝的撫臺、臬臺、藩臺、府臺都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臺」,原指石制的案臺,後來逐漸延伸成為官員辦公的地點,於是「某臺」便成了官員對上級領導的敬稱。行至清朝時期,以「某臺」稱呼上級領導幾乎成為了官方慣例,於是便有了「撫臺」、「臬臺」、「藩臺」、「府臺」的叫法。
  • 歷史科普,制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都是什麼官
    看古裝電視劇經常會遇到官職名稱,什麼巡撫,總督,知府之類的,辨認這些官職稱呼還算比較初級。在小時候看李衛當官,李衛說三品臬臺是他親娘舅,還流傳一句話吹牛的話「想當年在山東兗州,一個三品臬臺,說咔嚓就咔嚓了」。
  • 歷史科普,制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都是什麼官?
    總督,巡撫,知府還尚且可以理解,這制臺,臬臺,道臺,這個臺那個臺就讓頭頭大,這些又是什麼官職呢?其實這些臺,並不是官職的名稱,而是對為官者的尊稱。看近代劇中有被稱呼局座,團座,這「座」和「臺」類似,是下級對上級表尊敬的稱呼在李衛當官3中,朱珪被稱為制臺,朱珪當時是閩浙總督,制臺就是總督的尊稱。總督掌管一省或者數省軍政要務,為地方最高長官。在清朝總督制度中,有部分總督加授兵部尚書銜和督察院右都御史銜,身兼數職,這樣的人又會被稱為「部堂」。「制臺」在「臺」字輩是最高的官職尊稱了
  • 清朝的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都是什麼官?哪個臺的官最大?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裡面的人稱呼一些官員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這些被稱為「臺」的大人都是些什麼官呢?原來,這些「臺」並不是具體的官名,而是對某種職位官員的尊稱。有資格被稱為「臺」的大人中,級別最高的要算總督,之後依次為巡撫、學政、布政使、按察使、道員。總督在清朝為地方最高級別長官,總管一省或二三省軍政大事。「制臺」是對總督(正二品)的尊稱。但是,清朝的總督一般都會被授予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都御史(從一品),因此總督會被尊稱為「部堂」。如果總督加太子少保銜,則會被尊稱為「宮保」。在官員日常交流中,一般都按最高職位的稱呼。
  • 制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和學臺,怎麼區分?
    近來有朋友在後臺留言評論,問及了一些相關清朝官制的問題,其中最為關心的是地方官體制,比如:制臺、撫臺、藩臺、臬臺、學臺、道臺等,以下就這方面的問題做一個簡單介紹
  • 制臺藩臺撫臺道臺傻傻分不清楚?一篇文章全看懂
    (《儒林外史》)那麼,這些林林總總的制臺、藩臺、撫臺、道臺等,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直呼「頭疼」。他們都是些什麼官?他們誰的官職最大?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來了解清朝的官制。制臺、藩臺、撫臺、道臺等,實際上是對地方文官的尊稱。在清朝,地方文官大致分為省、府、縣3級。在省級官員裡,首先有兩個級別的官職,一是總督,二是巡撫。
  • 部堂、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這些都是什麼官?
    在清朝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撫臺、道臺、臬臺等稱呼,這些都是別稱,他們具體的官職名稱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部堂:是總督的別稱,正二品。依例加兵部尚書(從一品)、都察院右都御史,故部堂。又因為其節制地方綠營軍隊,所以又稱制軍、制臺、總制。
  • 總督、道臺、縣令誰的官大能撈錢?
    一些朋友在看清朝電視劇的時候,總有一些不解,一些官員不稱呼互相的官職,而相互稱為藩臺大人、臬臺大人、道臺大人,其實這就是清代清朝官制
  • 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大宴會每個月都要有,小宴會天天有,每隔十天半個月,糧道還要組織宴會,把藩臺臬臺各衙門都叫來聚一通,變著花樣吃。為何「壓力」這麼大?以《道鹹宦海見聞錄》的哀嘆說:一是為了「以聯友誼」,就靠著飯桌上觥籌交錯,打通各類關係。二是面子問題,你不這麼吃,就說明你窮酸。丟了面子,可就不好辦事了。那這麼「有壓力」的工作?
  • 吏部尚書叫天官、禮部尚書叫春官,清朝官員別稱知多少?
    清代的官員名稱特別繁複,職官都有很多的別稱,比如我要說總督大家都知道是個什麼官,那要是說「總制」很多人就不明白了,再如學政,若是說「大宗師」照樣很難理解,所以覺得有必要把清朝一些重要官員的別稱作一番介紹。清代中堂、相國、首揆、協揆,都是稱呼宰相的官員,清代主要是內閣大學士等。
  • 清朝制臺、軍門這些封疆大吏的級別有多高?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的書籍或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裡面一些級別很高的官員會被稱呼為制臺、軍門。那麼這些人都是什麼官呢?制臺這個稱呼很多人可能會感到陌生,但它的正式稱呼想必大多數人都聽說過,那就是總督。總督是清朝時期級別最高的封疆大吏,官階為正二品。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說完了知府,來說一下知府的上級長官道臺,道臺這個官職是清朝獨有的,道臺這個官職是介於巡撫和總督以及知府之間的官職,道臺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不過也有特殊的時候,在清朝時期駐外的道臺中二品和三品的也有,不過道臺這個官職一般都是同品級的官員兼任,這個官職的職責有時候分工也有所不同,有的時候作為專門負責督糧和糧儲道,也被稱為糧道,以及負責驛傳道,海關道,屯田道,茶馬道等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在觀看影視劇的時候,不免會聽到一些清朝的官職的名稱,例如常常聽到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巡撫、尚書等等。「尚書」放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和珅、紀曉嵐到底是多大的官?明晰一些清朝的官職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劇情。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清朝的官職。
  • 清朝四品道臺微服出訪,卻被關入黑煤窯為奴,3年後才發現其血書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從現在的國際形式來看,只要國家在石油方面富有,就可以令整個國家的經濟走向繁榮。無論是在日常生活還是航天工業以及生產方面,石油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此之前,煤炭是上個時代的轉折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