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類似這樣的「某臺」基本都是對某一個級別官員的尊稱,就好像民國時期通行的「團座」、「師座」、「委座」等稱呼一樣。
其中,制臺是對總督的尊稱,官階通常為正二品;撫臺對應巡撫,官階從二品;臬臺對應按察使,官階為正三品;藩臺對應布政使,官階從二品;道臺對應道員,指的是省與府之間「道」這一級的地方長官,乾隆年間將道員的官階定為「原則上的正四品」;府臺對應知府,初為正四品,後改為從四品;學臺對應提學使,本身沒有品級,但享受欽差大臣待遇,與總督、巡撫都可以平級論禮,所以地位很高,所到之處都受人尊崇。
為什麼不直接稱官職?
要說到清朝官場尊稱問題,不得不提我國源遠流長的敬稱文化。所謂敬稱,其實就是在單純的稱呼上附加感情色彩,以此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崇仰之情。在日常人際交往中,稱呼對方的父母子女都要加「令」字,這是揄揚對方的意思;如果說到自家老婆兒子則往往滿嘴都是「拙荊」、「犬子」,謙抑自身以表達對對方的尊敬。
到了官場上,這一套「用稱呼表敬意」的玩法就更加爐火純青,尤其是到了清朝,官場中的敬稱和奉承用語真是層出不窮。這一整套「某臺」的尊稱之外,文官做到知府道員往上,武官做到副將以下有品級的,都可以混到一個「大人」的稱呼。而在明代之前的官場上,「大人」這個詞是用來稱呼自家父母以及直系尊長的,基本不用到官場中去。
在尊稱中使用這個「臺」字,很可能與歷代官制中的「臺閣」二字相關。在東漢到隋唐期間,「臺閣」是尚書臺(尚書省)的別稱;北宋時期,則用來指代御史臺和諸閣官員。
總之不管官制如何變化,「臺閣」兩個字指代中樞大機關總是沒有錯的。明代永樂年間甚至流行一種被稱為「臺閣體」的文風,就是因為主要作者都是內閣或者翰林院的人,風格十分官樣文章。
九品十八階
清朝在制度上承襲了很多明朝的東西,官職共有九品,每一品中又分正和從。比這九品更高的統一視為「超品」,九品是官中品級最低者,俗話所說「九品芝麻官」就是這麼個意思;如果比九品還低,那就不是官是吏了,也被稱為「未入流」。
文官按級別又可分為大夫、郎、佐郎三種,五品以上即可算是大夫。為了能一眼可知地區分官員們的品級,清朝在補服、頂戴這些外在特徵上可是下足了功夫。
總督與巡撫
總督這個職位明代就有,清朝跟著沿用了下來,不過實際操作和前朝有些不同——明代總督和巡撫多是救火人員,有欽差大臣的味道,局面收拾好了還得回京。但到了清朝,督撫都變成了常設職位。乾隆年間,確定了「八大總督」的轄區劃分,之後就大致不再改動。
清代的地方行政機構分為省、道、府、縣四級,其中總督統管一省或者幾省的軍政大事,是手握實權的「封疆大吏」。通常官階為正二品,但基本上都會兼任兵部尚書,然後就成了從一品,有的總督還能加殿閣大學士銜,那就成正一品了。
雍正曾經在自己的實錄中說過這事,認為從上古時候起,帝王就向各地派出「嶽牧之臣」才能治理四方, 「此封疆大臣,以總督為最重。」
到了清末,比如直隸總督曾國藩、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左宗棠等人大權在握、又有軍功獲得封爵,可以直接進入超品,品級就更高。到了「東南互保」時期,這幫督撫尾大不掉,幾乎已經完全不聽清廷的指揮了。
總督可以統管多省,而巡撫往往只管一省,品級也是更低的從二品,看上去似乎巡撫是總督的下屬?實際上並非如此,督撫都是由朝廷委任,向皇帝直接負責,彼此之間並沒有統屬關係。一旦遇到兩者同駐一個地區的情況,「制臺」和「撫臺」搞出內鬥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布政使與按察使
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是各地總督巡撫手下掌握地方重任的官員,承襲自明代的地方三司制度。其中,布政使負責轄區內的民政賦稅,從二品,按察使則掌管刑獄司法,正三品。這些官員一般都沒有加銜,所以基本不存在品級再升一升的「特殊情況」。前者尊稱「藩臺」,後者因上古時期君王張貼刑法告示之事叫做「陳臬」,他們因此被尊為「臬臺」。
實際上,因為每個省的行政和司法都是重大事宜,比較勤政的皇帝往往會對這兩個職位親自考察、慎重派人。
比如康熙年間于成龍去當福建按察使,「執法決獄不徇情面」,考評成績優異,所以很快就升遷為閩省布政使,由「臬臺」升上了「藩臺」。
結語
省級行政區的下一級是「道」,其長官道員尊稱「道臺」,再下一級則是「府」,其長官知府尊稱「府臺」,這兩個稱呼以此類推即可。至於縣官,大概是因為級別太低了點,似乎沒聽過「縣臺」之類的說法。
倒是「學臺」,這是對學政的尊稱,為負責地方文化教育事務的官員。這類官員首先必須是進士出身,沒有特定的品級,原本官職是幾品那麼當學政就是幾品。但是由於這類官員回京後往往前途較好,在地方上又很受文人士子尊崇,所以他們哪怕在督撫這樣的大員面前也頗受禮遇。
紀曉嵐和張之洞等人,都是清代著名的「學臺」。另外,《紅樓夢》中的榮國府二老爺賈政,便曾經「點了學政」出京赴任,如果按照清代官制來考慮,政老爺也是可以被稱為「學臺」的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