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各是多大的官?

2020-12-22 生書是用一無百

在清朝,類似這樣的「某臺」基本都是對某一個級別官員的尊稱,就好像民國時期通行的「團座」、「師座」、「委座」等稱呼一樣。

其中,制臺是對總督的尊稱,官階通常為正二品;撫臺對應巡撫,官階從二品;臬臺對應按察使,官階為正三品;藩臺對應布政使,官階從二品;道臺對應道員,指的是省與府之間「道」這一級的地方長官,乾隆年間將道員的官階定為「原則上的正四品」;府臺對應知府,初為正四品,後改為從四品;學臺對應提學使,本身沒有品級,但享受欽差大臣待遇,與總督、巡撫都可以平級論禮,所以地位很高,所到之處都受人尊崇。

為什麼不直接稱官職?

要說到清朝官場尊稱問題,不得不提我國源遠流長的敬稱文化。所謂敬稱,其實就是在單純的稱呼上附加感情色彩,以此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崇仰之情。在日常人際交往中,稱呼對方的父母子女都要加「令」字,這是揄揚對方的意思;如果說到自家老婆兒子則往往滿嘴都是「拙荊」、「犬子」,謙抑自身以表達對對方的尊敬。

到了官場上,這一套「用稱呼表敬意」的玩法就更加爐火純青,尤其是到了清朝,官場中的敬稱和奉承用語真是層出不窮。這一整套「某臺」的尊稱之外,文官做到知府道員往上,武官做到副將以下有品級的,都可以混到一個「大人」的稱呼。而在明代之前的官場上,「大人」這個詞是用來稱呼自家父母以及直系尊長的,基本不用到官場中去。

在尊稱中使用這個「臺」字,很可能與歷代官制中的「臺閣」二字相關。在東漢到隋唐期間,「臺閣」是尚書臺(尚書省)的別稱;北宋時期,則用來指代御史臺和諸閣官員。

總之不管官制如何變化,「臺閣」兩個字指代中樞大機關總是沒有錯的。明代永樂年間甚至流行一種被稱為「臺閣體」的文風,就是因為主要作者都是內閣或者翰林院的人,風格十分官樣文章。

九品十八階

清朝在制度上承襲了很多明朝的東西,官職共有九品,每一品中又分正和從。比這九品更高的統一視為「超品」,九品是官中品級最低者,俗話所說「九品芝麻官」就是這麼個意思;如果比九品還低,那就不是官是吏了,也被稱為「未入流」。

文官按級別又可分為大夫、郎、佐郎三種,五品以上即可算是大夫。為了能一眼可知地區分官員們的品級,清朝在補服、頂戴這些外在特徵上可是下足了功夫。

總督與巡撫

總督這個職位明代就有,清朝跟著沿用了下來,不過實際操作和前朝有些不同——明代總督和巡撫多是救火人員,有欽差大臣的味道,局面收拾好了還得回京。但到了清朝,督撫都變成了常設職位。乾隆年間,確定了「八大總督」的轄區劃分,之後就大致不再改動。

清代的地方行政機構分為省、道、府、縣四級,其中總督統管一省或者幾省的軍政大事,是手握實權的「封疆大吏」。通常官階為正二品,但基本上都會兼任兵部尚書,然後就成了從一品,有的總督還能加殿閣大學士銜,那就成正一品了。

雍正曾經在自己的實錄中說過這事,認為從上古時候起,帝王就向各地派出「嶽牧之臣」才能治理四方, 「此封疆大臣,以總督為最重。」

到了清末,比如直隸總督曾國藩、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左宗棠等人大權在握、又有軍功獲得封爵,可以直接進入超品,品級就更高。到了「東南互保」時期,這幫督撫尾大不掉,幾乎已經完全不聽清廷的指揮了。

總督可以統管多省,而巡撫往往只管一省,品級也是更低的從二品,看上去似乎巡撫是總督的下屬?實際上並非如此,督撫都是由朝廷委任,向皇帝直接負責,彼此之間並沒有統屬關係。一旦遇到兩者同駐一個地區的情況,「制臺」和「撫臺」搞出內鬥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布政使與按察使

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是各地總督巡撫手下掌握地方重任的官員,承襲自明代的地方三司制度。其中,布政使負責轄區內的民政賦稅,從二品,按察使則掌管刑獄司法,正三品。這些官員一般都沒有加銜,所以基本不存在品級再升一升的「特殊情況」。前者尊稱「藩臺」,後者因上古時期君王張貼刑法告示之事叫做「陳臬」,他們因此被尊為「臬臺」。

實際上,因為每個省的行政和司法都是重大事宜,比較勤政的皇帝往往會對這兩個職位親自考察、慎重派人。

比如康熙年間于成龍去當福建按察使,「執法決獄不徇情面」,考評成績優異,所以很快就升遷為閩省布政使,由「臬臺」升上了「藩臺」。

結語

省級行政區的下一級是「道」,其長官道員尊稱「道臺」,再下一級則是「府」,其長官知府尊稱「府臺」,這兩個稱呼以此類推即可。至於縣官,大概是因為級別太低了點,似乎沒聽過「縣臺」之類的說法。

倒是「學臺」,這是對學政的尊稱,為負責地方文化教育事務的官員。這類官員首先必須是進士出身,沒有特定的品級,原本官職是幾品那麼當學政就是幾品。但是由於這類官員回京後往往前途較好,在地方上又很受文人士子尊崇,所以他們哪怕在督撫這樣的大員面前也頗受禮遇。

紀曉嵐和張之洞等人,都是清代著名的「學臺」。另外,《紅樓夢》中的榮國府二老爺賈政,便曾經「點了學政」出京赴任,如果按照清代官制來考慮,政老爺也是可以被稱為「學臺」的人了呢!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制臺、撫臺、藩臺、臬臺、學臺、道臺、府臺都是些什麼官?
    在清朝,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學臺、府臺,這些稱呼都是對清朝地方官員的一類尊稱。首先來說,為什麼清朝官員要用「臺」來對其進行尊稱呢?因為自秦漢以來,朝廷便以「臺」來為中央高級官署命名,比如尚書臺、御史臺等。到了清朝,「臺」便演變成了對某些地方高級官員的尊稱。
  •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都是什麼東東?
    制臺就是總督的別稱、撫臺是巡撫的別稱、臬臺是按察使的別稱、藩臺是布政使的別稱、道臺是各道道員的別稱、府臺是知府的別稱、學臺是各省學政的別稱。下面我分別細講:一、制臺總督與撫臺巡撫制臺大人指的就是總督。總督是中國明清地方軍政大員,節制一省或數省軍務的大吏,所以又被稱為總制、制軍,臺是敬詞,是古代對人的尊稱,如臬臺,道臺,臺甫,兄臺等詞就是如此,因此總督又被尊稱為制臺。因巡撫一方面總攬一省之軍政,故而巡撫又稱為撫臺,為表尊稱,所以叫撫臺大人。
  • 制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和學臺,怎麼區分?
    近來有朋友在後臺留言評論,問及了一些相關清朝官制的問題,其中最為關心的是地方官體制,比如:制臺、撫臺、藩臺、臬臺、學臺、道臺等,以下就這方面的問題做一個簡單介紹
  • 清朝的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都是什麼官?哪個臺的官最大?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裡面的人稱呼一些官員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這些被稱為「臺」的大人都是些什麼官呢?原來,這些「臺」並不是具體的官名,而是對某種職位官員的尊稱。有資格被稱為「臺」的大人中,級別最高的要算總督,之後依次為巡撫、學政、布政使、按察使、道員。總督在清朝為地方最高級別長官,總管一省或二三省軍政大事。「制臺」是對總督(正二品)的尊稱。但是,清朝的總督一般都會被授予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都御史(從一品),因此總督會被尊稱為「部堂」。如果總督加太子少保銜,則會被尊稱為「宮保」。在官員日常交流中,一般都按最高職位的稱呼。
  • 清朝的撫臺、臬臺、藩臺、府臺都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臺」,原指石制的案臺,後來逐漸延伸成為官員辦公的地點,於是「某臺」便成了官員對上級領導的敬稱。行至清朝時期,以「某臺」稱呼上級領導幾乎成為了官方慣例,於是便有了「撫臺」、「臬臺」、「藩臺」、「府臺」的叫法。
  • 歷史科普,制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都是什麼官
    在小時候看李衛當官,李衛說三品臬臺是他親娘舅,還流傳一句話吹牛的話「想當年在山東兗州,一個三品臬臺,說咔嚓就咔嚓了」。在李衛當官3中,朱珪被稱為制臺總督,巡撫,知府還尚且可以理解,這制臺,臬臺,道臺,這個臺那個臺就讓頭頭大,這些又是什麼官職呢?其實這些臺,並不是官職的名稱,而是對為官者的尊稱。
  • 歷史科普,制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都是什麼官?
    總督,巡撫,知府還尚且可以理解,這制臺,臬臺,道臺,這個臺那個臺就讓頭頭大,這些又是什麼官職呢?其實這些臺,並不是官職的名稱,而是對為官者的尊稱。看近代劇中有被稱呼局座,團座,這「座」和「臺」類似,是下級對上級表尊敬的稱呼在李衛當官3中,朱珪被稱為制臺,朱珪當時是閩浙總督,制臺就是總督的尊稱。總督掌管一省或者數省軍政要務,為地方最高長官。在清朝總督制度中,有部分總督加授兵部尚書銜和督察院右都御史銜,身兼數職,這樣的人又會被稱為「部堂」。「制臺」在「臺」字輩是最高的官職尊稱了
  • 制臺藩臺撫臺道臺傻傻分不清楚?一篇文章全看懂
    在涉及清朝的書籍裡面,我們能夠見到各種「臺」:「制臺年紀大了,見屬員是糊裡糊塗的,不大理會;只想既然是有了闊闊的八行書,過兩天就好好的想個法子安置他就是了。」(《儒林外史》)那麼,這些林林總總的制臺、藩臺、撫臺、道臺等,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直呼「頭疼」。他們都是些什麼官?他們誰的官職最大?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來了解清朝的官制。制臺、藩臺、撫臺、道臺等,實際上是對地方文官的尊稱。在清朝,地方文官大致分為省、府、縣3級。在省級官員裡,首先有兩個級別的官職,一是總督,二是巡撫。
  • 部堂、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這些都是什麼官?
    在清朝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撫臺、道臺、臬臺等稱呼,這些都是別稱,他們具體的官職名稱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部堂:是總督的別稱,正二品。依例加兵部尚書(從一品)、都察院右都御史,故部堂。又因為其節制地方綠營軍隊,所以又稱制軍、制臺、總制。
  • 總督、道臺、縣令誰的官大能撈錢?
    一些朋友在看清朝電視劇的時候,總有一些不解,一些官員不稱呼互相的官職,而相互稱為藩臺大人、臬臺大人、道臺大人,其實這就是清代清朝官制
  • 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在清代的官制體系裡,「道臺」是介於省(巡撫)與市(知府)之間的官職。清初時還只是臨時性的兼差,乾隆年間正式固定下來,成為正四品的地方長官。個別崗位的道臺,也有「正三品」甚至「正二品」的特例。甚至清代有些時間段裡,道臺們還手握「密折封奏」的大權。比起擁有「十萬雪花銀」的地方知府們,顯然權力大得多。但「道臺」之所以有這麼高「人氣」,還不止因為這官夠大,而是夠肥。
  • 吏部尚書叫天官、禮部尚書叫春官,清朝官員別稱知多少?
    清代的官員名稱特別繁複,職官都有很多的別稱,比如我要說總督大家都知道是個什麼官,那要是說「總制」很多人就不明白了,再如學政,若是說「大宗師」照樣很難理解,所以覺得有必要把清朝一些重要官員的別稱作一番介紹。清代中堂、相國、首揆、協揆,都是稱呼宰相的官員,清代主要是內閣大學士等。
  • 清代的總督、巡撫是地方官,為何要加兵部和都察院頭銜?
    清入主中原後,沿襲明代官制,在地方也設立了總督、巡撫,但相比於明代,其性質已有了本質上的區別。 因而其官銜與管轄範圍各不相同,如「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應天等府」等等,或管轄一省或管轄數省。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說完了知府,來說一下知府的上級長官道臺,道臺這個官職是清朝獨有的,道臺這個官職是介於巡撫和總督以及知府之間的官職,道臺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不過也有特殊的時候,在清朝時期駐外的道臺中二品和三品的也有,不過道臺這個官職一般都是同品級的官員兼任,這個官職的職責有時候分工也有所不同,有的時候作為專門負責督糧和糧儲道,也被稱為糧道,以及負責驛傳道,海關道,屯田道,茶馬道等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在觀看影視劇的時候,不免會聽到一些清朝的官職的名稱,例如常常聽到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巡撫、尚書等等。「尚書」放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和珅、紀曉嵐到底是多大的官?明晰一些清朝的官職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劇情。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清朝的官職。
  • 清朝制臺、軍門這些封疆大吏的級別有多高?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的書籍或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裡面一些級別很高的官員會被稱呼為制臺、軍門。那麼這些人都是什麼官呢?制臺這個稱呼很多人可能會感到陌生,但它的正式稱呼想必大多數人都聽說過,那就是總督。總督是清朝時期級別最高的封疆大吏,官階為正二品。
  • 清朝四品道臺微服出訪,卻被關入黑煤窯為奴,3年後才發現其血書
    據史書記載,在我國的清朝時期,同官縣是古時煤炭生產的中心地點,同樣這裡也是黑煤窯的聚集之地,秩序的維持總會失控。在古書中記載了同官縣一個黑煤窯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主角並不是普通人,而是堂堂道臺,在清朝時期為四品官。道臺為了體察天下之民情,便選擇了同官縣為考察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