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總督、巡撫是地方官,為何要加兵部和都察院頭銜?

2020-12-25 騰訊網

總督、巡撫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這兩個官職始設於明代。清入主中原後,沿襲明代官制,在地方也設立了總督、巡撫,但相比於明代,其性質已有了本質上的區別。

明代建國後,將元代在全國所設的行中書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使司(一般叫法仍稱行省),其意為代表中央宣布執行政令。布政使司的長官為布政使,主管轄區民政,又有提刑按察使,主管轄區監察和刑獄,再加上轄區的駐軍長官都指揮使,成為一省的三巨頭,統稱為「三司」。三權分立,共治全省,大事須三司會商。

在三司之外,中央又設總督、巡撫、巡按,這幾個職務本來是臨時性設置,由皇帝派遣大員充任,去臨時負責總管某項重大軍政事務,具有欽差性質。因而其官銜與管轄範圍各不相同,如「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應天等府」等等,或管轄一省或管轄數省。

明中葉以後,鑑於各省三司鼎立,指揮不靈,逐漸在很多地區設置了固定的巡撫以統馭三司,總覽軍事、行政、監察大權。明末時,為了對付遼東的邊患和鎮壓農民起義,不少督撫就成了固定官職了,而且又增設了不少督撫,乃至陝西置三巡撫,山海關內外置四總督、六巡撫。

清入主中原後,改布政司為省。康熙時期,全國共18個省,清末為23個省,每個省仍設布政使主民政,按察使主刑獄,另派翰林出身的提督學政管理全省的學校與科舉,成為和明代「三司」有所不同的三巨頭,一般簡稱為藩臺、臬臺和學臺。此外,在產鹽之省又設鹽運司主鹽政。除了學政之外,其他都是總督、巡撫的屬官。

清代的總督、巡撫和明代的不同,不再是因事而設的臨時性質,而逐漸成為固定的職務,成為代表中央節制「三司」的封疆大吏。總督轄區不等,少者一省,如四川;多者三省,如兩江。

清中葉以後,共有八總督,即直隸、兩江、湖廣、兩廣、閩浙、陝甘、四川、雲貴,另有專管河道與漕運的河道總督與漕運總督。清末時,又增加了東三省總督。按例,直隸總督為各總督之首。

清代的督撫都是固定職務,但仍然保留著明代的欽差官性質,與三司等地方官不同。其顯著特點有二:

一是管轄文武各官並行使監察權。為此,除了少數例外,各省總督例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巡撫與河道、漕運總督加「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

加兵部銜,就是為了節制指揮軍隊,加都察院銜就是為了監察各官。因此,總督除了如明代那樣別稱為「制臺」「制憲」「制軍」「大帥」外,又稱為「部堂」「總制」;巡撫則又別稱「撫臺」「撫軍」「撫院」「部院」「中丞」。由於督撫都是封疆大吏,所以又稱「疆臣」「疆吏」「嶽伯」

二是與三司之下有各種固定屬官不同。督撫因曾是臨時性欽差,所以下面沒有固定的屬官編制,督撫的輔佐均系私人聘請的有各種專長的無官銜人員,稱之為幕僚或幕賓。

需要注意的是,清代的總督、巡撫與明代一樣,仍是一般場合下的簡稱,在正式官方文書中則要用全稱。如直隸總督的全稱是「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鹹豐時加「兼管長蘆鹽政」,同治時又加「管理三口通商事務、北洋通商大臣」。

清代各省還設有一種與歷代不同的高官——將軍。這在清初是設於各軍事要地的將軍,統率駐於該地的八旗軍隊,故將軍只能由滿人擔任,除河南外,在邊區和其他各省均設,用以鎮守險要,修舉武備。按例,各省駐防的八旗將軍地位在都督之上,但實際上他們並不能干涉地方行政事務,權力不及督撫遠甚。

相關焦點

  • 總督不叫「總督大人」?清代總督居然有這麼多叫法(閩浙總督篇)
    閩浙總督是清代封疆大吏之一,負責福建和浙江兩個省的事務。那這麼一個大官,該怎麼稱呼呢?我們先從清代總督職權的說起。《大清會典》記載:「督撫之設,統制文武,董理庶職,糾察考核, 其專任也;直省設總督統轄文武,統治軍民。」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兵部尚書:國防部長。兵部同時負責武官的考核和任免,但是只負責漢軍(綠營兵)武官,八旗武官的考核、任免另有一套體系。御史都察院相當於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長官叫左都御史,相當於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都察院在地方設置各道,相當於省級人民檢察院。各道設置監察御史,相當於省人民檢察院院長。御史負責監察百官,彈劾不法。御史可以「風聞奏事」,就是檢舉、彈劾哪個官員時不需要事前有證據,可以直接彈劾。
  • 清朝的山東巡撫,憑什麼與八大總督平起平坐,成為級別最高的巡撫
    清朝的封疆大吏,主要是總督與巡撫兩種:總督,正二品。掛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的,提到從一品;巡撫,從二品。掛兵部侍郎、都察院副右都御史銜的,提到正二品。其實在明朝的時候,山東巡撫就是巡撫中的高配,位高權重,管轄範圍包括民政、軍政、河政等各個方面,在朝廷裡很有發言權。清廷入關後,承接明制,依然提格,各省巡撫從二品,山東巡撫正二品。有點準督的味道,只不過沒有加「督」號而已。如果再加上各種掛職,那就是從一品大員。
  • 內閣大學士、總督、巡撫是幹什麼的?明朝為何要設立這些職務?
    明朝開國之初的組織架構是在皇帝之下設立三大機構,分別為:中書省(主管行政)、大都督府(主管軍事)、御史臺(主管監察和司法監督)。後來開國皇帝朱元璋認為這種組織架構可能會危及到皇權,於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撤銷了三大機構,並將關鍵權力全部掌握到了皇帝手中。然而即便皇帝再怎麼勤奮,但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要處理那麼多國家事務顯然使他力不從心。
  • 總督、道臺、縣令誰的官大能撈錢?
    總督、巡撫清朝的省一級官員中最大的就是總督,管理一省或數省的軍政大員。如果總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那麼就是正二品;如果兼的是兵部尚書銜,則為從一品。巡撫是主管一省的軍政、民政大員。通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銜為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為正二品。在全國各省分別設有巡撫,除了江蘇巡撫駐蘇州外,其他都在省城。清朝地方官員對總督(或巡撫)、布政使和按察使統稱為三大憲。
  • 清朝時期,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權力更大?
    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正二品(若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為從一品),總督一般均加銜,管轄一到兩省,掌管軍民事務、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乾隆時期,全國設有八大總督:直隸、兩江、陝甘、閩浙、湖廣、兩廣、四川、雲貴總督,另有漕運、河道(東河、南河)總督三人,光緒年間,又設立東三省總督。
  • 巡撫和侍郎,誰提任總督的機率更大?
    巡撫,意「巡行天下,撫軍安民」。早在南北朝時期,名將來大千隨太武帝拓跋燾北伐,大敗柔然,太武帝詔其「巡撫六鎮,以防寇虜」。到了唐代,巡撫正式設立為職官,稱「巡撫使」。宋以後巡撫一詞便常見諸於史冊。現今提及多指明清官職,明代其為派往地方巡視監察的官員,清代則將其正式定為省級的高級職位,掌握全省軍政大權,官階從二品,若加兵部侍郎銜,則達正二品。
  • 清朝的中堂、部堂、中丞都是什麼官?哪個官最大?
    六部辦公的地方都稱為「堂」,各部滿漢官員分坐左右,大學士獨坐大堂中間,因此也就被稱為「中堂」。「部堂」是清朝對大部分總督的尊稱。總督(正二品)是清代權力最高的封疆大吏,大部分都會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加銜後的總督為從一品。清代各衙署長官因為都要在大堂上處理重要公務,故稱堂官。總督加了兵部尚書銜,因此被尊稱為「部堂」。
  • 清代是怎麼節制總督、巡撫這些封疆大吏的?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清代的封疆大吏的構成。清代封疆大吏主要指省一級的最高長官,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如掌管兩省(或數省)軍政與民政的總督、掌管一省政務的巡撫,特殊地區的最高長官--駐防將軍(如黑龍江將軍、盛京將軍、吉林將軍)。
  • 在清朝侍郎和巡撫同為二品大員,那麼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呢
    清朝例設總督8人,巡撫15人。於是問題就來了:作為地方要員的總督和巡撫,到底誰說了算呢?一般人想當然地會認為總督比巡撫大,總督肯定是管著巡撫的。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總督與巡撫其實是完全平行的兩個官職,並沒有上級與下屬之分,也就是說,總督是不能直接給巡撫下命令的。
  • 總督和巡撫原本是臨時職位,後來變成定製,雙方相互制約
    如于謙在俘獲明英宗、圍攻北京時,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北京都督,全權負責北京的防務,統率軍隊22萬,地方官都在他的管轄之下,權力很大。瓦剌退兵後,撤銷了于謙的總督職務。此後,明朝多次派出地方督撫,大多是因事而議,權力相對較大。
  • 如何給清代的八大總督進行排名?
    清代在很多官職的設置上,儘管品級是一樣的,但同時又會根據其職責的不同,在政治地位上有所差別。比如中央六部中,吏部、戶部、禮部的地位高於兵部、刑部、工部。再如同為正三品衙門,大理寺和通政司的地位又要高於詹事府和太常寺,前者稱為「大三品」,後者稱為「小三品」。
  • 明朝和清朝的總督,哪個權力更大?
    在明朝,總督一職因事而設,事畢即撤,通俗說,有欽差大臣性質,所以往往由朝廷重臣擔任,權力很大,所到之處,入朕親臨,地方軍政要員皆要聽其節制。 比如,明正統六年,明廷用兵麓川,以兵部尚書王驥總督軍務,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以總督來命名的官職。 再比如,正統至景泰初年,明廷以兵部尚書于謙總督京師軍務,主持北京保衛戰,抵禦瓦剌入侵。 可以說,在明朝,總督一職舉足輕重。
  • 兩個于成龍同朝,康熙倚重為何又不同?
    (《清史列傳·于成龍傳》) 老于成龍拿著前明頒發的副榜貢生學歷和大清國子監進修結業證入仕,歷任廣西羅城知縣、四川合州知州、湖北黃州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隸巡撫、兩江總督等實職。康熙二十三年,江蘇巡撫餘國柱升左都御史,安徽巡撫塗國相遷湖廣總督,于成龍以兩江總督兼攝兩省巡撫事。此時的于成龍,即兩江、安徽三省軍政一把手。
  • 官大一級壓死人,清朝的 山東巡撫為何高出一個級別?
    曾國藩差點做過湖北巡撫,鹹豐皇帝已經將任命書發下去了,卻因一念之差,將任命書收回,改任兵部侍郎。於是,曾國藩與湖北巡撫擦肩而過。 山東巡撫級別高於其他巡撫,是從明朝時期就有了的做法。 1368年,明朝設置山東布政使司,即山東省。1440年,明朝在山東布政使外,還設立了山東巡撫一職,這個職務的全稱是「巡撫山東等處地方督理營田兼管河道提督軍務」。山東巡撫最初與山東布政使合署辦公,後來逐漸開府建衙,擁有獨立的山東巡撫衙門。
  • 御史臺和都察院,中紀委與檢察官
    這倆系統跟我國古代的御史臺、都察院有什麼關係?「打虎英雄」為何是中紀委,而不是檢察院?今天,二師兄就跟大家好好聊聊。一首先講講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所謂「監察」,狹義的說,就是朝廷對文武百官進行監督、檢舉、懲戒的制度;廣義的說,監察還包括言官諫官對皇帝、宰相等高層決策者建言獻策的含義。
  • 古代趣味官職名稱,政務官——侍郎、令尹和巡撫是多大的官?
    春秋戰國時,中原各國以尹為官名者不多,南方的楚,官名中帶尹者極多。百官中最高者為令尹,另有左尹、右尹,為位次於令尹的尊官。秦漢以後,亦有尹官,如漢時京兆尹、河南尹,均為京畿的地方長官。隋唐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重要性減小。15.【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以後,中書、門下二省及尚書省所屬各部均以侍郎為副長官。
  • 清代巡撫是個什麼官?是省長嗎?我來給你揭秘
    顯然,惟有巡撫「於一省文職無所不通)」 ,他為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即省長。但是,巡撫也管軍事,總督對所轄之巡撫民事也無所不通)。具體來說,巡撫職權包含以下方面: 第一,既是地方官,又是京官。
  • 制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和學臺,怎麼區分?
    總督、巡撫清朝的省一級官員中最大的就是總督,管理一省或數省的軍政大員。如果總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那麼就是正二品;如果兼的是兵部尚書銜,則為從一品。但也有很多例外,比如曾國藩收拾了太平天國以後,慈禧認為他功大,將曾國藩升任為直隸總督,加正一品大學士,封爵一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