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巡撫是個什麼官?是省長嗎?我來給你揭秘

2021-01-18 騰訊網

在清朝巡撫一般是省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這一職務集地方行政、司法、吏治、軍事等大權於一身。同時也是中央聯繫地方重要的橋梁之一。用現在的話來說相當於省長這樣的一個職務,但是它和現在意義上的省長有很多的不同,下面將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闡述:

清代巡撫一般是二品文官

巡撫的來源

巡撫這一制度其他朝代都無,最初起源於明朝。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命太子朱標巡撫陝西,這是巡撫之名的由來,但與後來的巡撫制度無關。明宣德五年(1430年)皇帝派遣六侍郎往各地督理稅糧,此為巡撫專設之始。其一開始為臨時性的差遣官,在明朝中後期逐步開始向常設的地方官轉化。

清朝建立後,因為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社會風俗各異、更為了加強實際統治地方的需要,全面繼承了明朝巡撫這一制度,並在實際的統治過程中不斷的對其進行調整,讓這一制度日趨完善,最終使得巡撫成為總管一省地方軍政、民政的封疆大吏。

清代高級官員合影

巡撫的職務和權力

《清朝文獻通考》裡面說:「我朝(清朝)則巡撫各有定員,分寄以守土之責,以京朝官之銜兼統民事,略如古之行臺省及元之行中書省。其有專設總督者,亦必以督臣兼巡撫事。顯然,惟有巡撫「於一省文職無所不通)」 ,他為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即省長。但是,巡撫也管軍事,總督對所轄之巡撫民事也無所不通)。具體來說,巡撫職權包含以下方面:

第一,既是地方官,又是京官。

清代巡撫是坐鎮地方的封疆大吏,統攬一省或數省之軍政,同時又是皇帝在地方的直接代理人,所以與一般地方官不同,其使用關防作為權力的憑證,而不是官印,帶有欽差性質;像朝中官員一樣參加「京察」考核,而不是與地方官一起參加「大計」考核。巡撫對地方重大事務的處理,必須秉承皇帝旨意進行,而清朝皇帝一般採取陛辭與陛見和頒發諭旨等措施對巡撫發布指示,並加強對巡撫的控制,進而通過巡撫將「惶惶聖旨」貫徹於地方。同時,巡撫坐鎮地方,身為一省或數省的最高軍政長官,除通過正式公文——題本向皇帝匯報地方事務的處理意見外,還必須通過與皇帝的私人信件——密折的形式,隨時把地方發生的事情稟報皇帝,以便皇帝及時準確地了解地方狀況,然後指示方略。

第二,無所不包的地方職權。

巡撫除具有地方最高的行政決策權、司法審結權和思想文化的控制權外,其監察權、軍事職責都非常重要。巡撫的監察權包括三個方面:

(1)對所屬文官布、按兩司、學政以下,武官提督以下的各級官吏行使考核權,對所屬文武官員緣事獨具具本題參之權。

(2)對文職道、府以下,武職副將以下官員的提調權。這是皇帝賦予督撫的直接人事權,可以不經吏部任命地方官員,只報部備案。提調的範圍因時因地而異,一般在50%左右。

(3)行取知縣和向中央推薦各種官吏。督撫賦有經常性向中央推薦官吏之責;每三年一次,督撫還得將有守有為、聲名卓著者「送京擔任科道等官職,以收得人之效」。

在軍事方面,巡撫有自己的直屬部隊——撫標。但是總督是一省或數省綠營的最高統帥,有直接指揮權,不設總督省份由巡撫負責。平時,巡撫要定期對綠營兵進行操練檢閱。戰時,總督親自或指派轄區內提督、總兵指揮參戰;巡撫則主要負責後勤供應,保障軍用物資之需。此外督撫還有制定地方政策、法規即省例之權。可見,從大的方面講,清代督撫是集行政、司法、監察、軍事、思想、文化等諸權於一身,可謂無所不包,無所不通)。

江蘇巡撫衙門

第三,既統又不「統」。

清代巡撫在地方有無所不包、無所不通)之權,闔省文武屬官無不對其俯首聽命。然而,巡撫則並不以處理瑣屑、繁雜的地方日常事務為己任,對地方事務只起決策、控制之效,即「正己率屬,察吏安民」。才是其主要責任目標。巡撫作為地方政治中心的長官、省政府的首領,一切地方事務的處理都須巡撫用正式公文——題本向皇帝匯報。也就是說,只有巡撫或總督有權與皇帝正式聯繫地方事務,但具體的事務則由省政府的各職能部門處理。

以上就是清代巡撫所掌握的權力,作為地方的封疆大吏,他對地方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中央控制地方最主要的幫手之一。

對於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歡迎留言、點讚、轉發!

您的關注將支持我發布更加優質的內容!

相關焦點

  • 古今官職對比--一品大員,總督,巡撫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和現在比,又相當於什麼官呢?我們的縣長,市長在古代能夠算幾品官?小編做下總結。首先要提請注意,古今官職對比只是近似等於,一般而言,古代的官職要比同等級的現在的官職權力更廣,更大。畢竟古代的官員人數很少呀,例如前文中我曾經 計算過,明朝的官吏總數只有2萬多人。一個縣的官員只有縣令1人,縣丞1人,主簿1人和典史1人,總共4個吃皇糧的。而現在呢?
  • 清代是怎麼節制總督、巡撫這些封疆大吏的?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一個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的過程,尤其到了清代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朝代,也是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朝代。清代由皇太極取消八王議政、到順治收集各旗權利於中央、再到康熙設立南書房、再到雍正設立軍機處。
  • 左宗棠擔任過的浙江巡撫和陝甘總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鹹豐二年(1852),太平天國運動發展到了湖南,大批義軍圍攻著長沙,情急之下,湖南巡撫邀請左宗棠出山相助,後者臨危受命,帶領守軍堅守了三個月,逼退了太平軍,從此一戰成名。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舉例說,我原來是戶部尚書,皇上令我「在軍機處行走」,就是任命我為軍機大臣。我還得幹戶部尚書的工作,還拿著戶部尚書的工資,只不過額外要多幹軍機大臣的工作。軍機處屬於臨時機構,只不過這一個臨時就臨時了一百多年。南書房大臣就是我們影視劇裡常聽的上書房大臣。
  • 清代的總督、巡撫是地方官,為何要加兵部和都察院頭銜?
    在三司之外,中央又設總督、巡撫、巡按,這幾個職務本來是臨時性設置,由皇帝派遣大員充任,去臨時負責總管某項重大軍政事務,具有欽差性質。因而其官銜與管轄範圍各不相同,如「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應天等府」等等,或管轄一省或管轄數省。
  • 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
    比如魯迅先生的經典小說《故鄉》裡,男主人公「迅哥兒」的老鄰居楊二嫂,顛顛跑來揩油順東西時,就拿「道臺」造謠:「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魯迅寫《故鄉》時,「大清」已亡了有些年頭了,可在楊二嫂這等「草民」心目中,堂堂「大清道臺」,依然承包了他們對「有錢人」的所有想像。可見「人氣」之高。
  • 臨清人汪灝因廉潔被康熙皇帝提拔為河南巡撫
    康熙乙丑進士,授編修,官至河南巡撫,有《倚雲閣集》。汪灝為政以清廉著稱,並為此獲超常擢升。這在清人筆記中有所反映。徐珂主編的《清稗類鈔》是一部清代掌故軼聞彙編性質的書籍。書中以《汪灝廉節著聞》為題記述了汪灝為政廉儉連獲擢升之事。
  •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巡撫」是什麼時候?
    這三個機構各自獨立,互不統屬。三司並立的體制有效地削弱了地方割據的可能性,加強了中央集權,但這一體制又使得「三司」之間彼此掣肘,遇到事情互相推諉,難以統屬,造成了國家機器運轉不靈,地方行政效率十分低下的嚴重問題。
  • 清朝的「布政使」,究竟是個什麼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總督,執掌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軍事,基本相當於建國初期的地區書記;巡撫,乃係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執掌一省軍民政務。巡撫,雖然受總督管轄,但兩者相互監督、互相制約,以便於削弱督撫權力,便於中央集權。可根據《皇朝文典》、《清史稿》等歷史資料的記載,清朝的省級官員中,除了總督、巡撫,還有提督學政、布政使、按察使三個官職。提督學政,執掌一省教育、科舉事宜,因為一般由皇帝欽派,帶有「欽差」意思,所以排位靠前,僅次於一省巡撫;按察使,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政法委書記,執掌一省公、檢、法機構。
  • 「侍郎」和「巡撫」同為「二品大員」,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
    清代官員形象 這裡需要幾點說明: 1、清朝時期的「內閣」雖為名義上的最高權力中樞,但隨著皇權集中的逐步發展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清朝「六部」的官員大致分為6個等級。
  • 愛國巡撫劉銘傳:功在民族 德被臺灣
    劉銘傳巡撫去(臺灣)的時候把家裡賣了五百多畝地另外房子賣了十幾處財產由於當時清政府銀庫非常空虛他自己變賣家產帶著錢打造槍炮帶了132個子弟兵到臺灣去劉銘傳就提醒說趕快把臺北城的城牆給接好因為法國人重點會放在攻打臺北城1883年至1885年,中法爆發戰爭
  • 清朝的山東巡撫,憑什麼與八大總督平起平坐,成為級別最高的巡撫
    ▲清朝總督與巡撫分布圖一、高配的山東巡撫清朝有一個巡撫例外,他是正二品,級別與總督相平,高於其他巡撫,也不受總督的節制。他就是山東巡撫。其實在明朝的時候,山東巡撫就是巡撫中的高配,位高權重,管轄範圍包括民政、軍政、河政等各個方面,在朝廷裡很有發言權。清廷入關後,承接明制,依然提格,各省巡撫從二品,山東巡撫正二品。有點準督的味道,只不過沒有加「督」號而已。如果再加上各種掛職,那就是從一品大員。
  • 巡撫和侍郎,誰提任總督的機率更大?
    巡撫,意「巡行天下,撫軍安民」。早在南北朝時期,名將來大千隨太武帝拓跋燾北伐,大敗柔然,太武帝詔其「巡撫六鎮,以防寇虜」。到了唐代,巡撫正式設立為職官,稱「巡撫使」。宋以後巡撫一詞便常見諸於史冊。現今提及多指明清官職,明代其為派往地方巡視監察的官員,清代則將其正式定為省級的高級職位,掌握全省軍政大權,官階從二品,若加兵部侍郎銜,則達正二品。
  • 【漲知史】古今官職對比,你知道你在古代能當幾品官嗎?
    古裝電視劇越來越多,形形色色的古代官員粉末登場,什麼一品大員、七品知縣、總督、巡撫全都出來了,很多人也許不禁心生疑問:這些官到底有多大?掌握的權力有多少?和現在比,又相當於什麼官呢?我們的縣長、市長在古代能夠算幾品官?
  • 圖志 你見過順治帝的「罪己詔」嗎?細數清代官方文書的種類
    亦或是,在課本中了解過『起居注』和『實錄』,你也肯定知道古代的科舉制度,但你見過『康熙帝遺詔』嗎?見過古代科舉考試的『題名錄』、『試卷』、『金榜』嗎?本文共分為「內府秘檔」、「科舉篇」和「公文篇」三篇,圖文並茂,一起來開開眼界。P.s.
  • 清代「垃圾」奏摺集錦
    ,不必再報告了直隸總督:這是順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中旬下雨的情況,河道狀況安好沒有蝗災康熙:(尼瑪....)27日的雨我知道了,不要再繼續報了(啊啊啊)本來以為終於消停了,第二年又來了(你是在刷屏嗎?)這還是那位直隸總督(當時是巡撫)
  • 清朝時期,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權力更大?
    總督、巡撫、提督、總兵這些官職從明朝時就開始出現,至清朝各官職的設置、職責趨於完善,成為清朝官僚系統中的常設職位。然而將軍、都統在清朝官僚體系的職位與其他朝代大不相同。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正二品(若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為從一品),總督一般均加銜,管轄一到兩省,掌管軍民事務、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乾隆時期,全國設有八大總督:直隸、兩江、陝甘、閩浙、湖廣、兩廣、四川、雲貴總督,另有漕運、河道(東河、南河)總督三人,光緒年間,又設立東三省總督。
  • 如何給清代的八大總督進行排名?
    當然在總督的設置上同樣如此,除去特殊時期,清代常設的總督共有八個,即,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東三省總督暫不列入)。這八大總督都是封疆大吏,官居從一品,但從具體的職責情況以及朝廷的重視程度來看,也分三六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