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人汪灝因廉潔被康熙皇帝提拔為河南巡撫

2020-12-22 瀟湘晨報

汪灝,字文漪,號天泉,臨清人。康熙乙丑進士,授編修,官至河南巡撫,有《倚雲閣集》。

汪灝為政以清廉著稱,並為此獲超常擢升。這在清人筆記中有所反映。徐珂主編的《清稗類鈔》是一部清代掌故軼聞彙編性質的書籍。書中以《汪灝廉節著聞》為題記述了汪灝為政廉儉連獲擢升之事。

康熙四十年(1701年),山東的汪灝以正六品翰林院侍讀學士的身份提督山西學政,杜絕賄賂,清正廉潔,遠近知名。清帝西巡,聽到了遠近各方的讚揚之聲,考慮到汪灝平時在京時清廉的名聲就很好,就特別在召見之後,破格提拔其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不久,康熙帝調汪灝任陝西學政,很快又讓他擔任了河南巡撫。關於汪灝因清廉擢升之事跡,《臨清直隸州志》有較詳細的記載。

據記載:當時官場奢侈之風,宴會「籩醢之費三倍於昔,加以優伶戲劇,五倍於昔」。宴會的普遍與頻繁程度令人吃驚:順治年間,京官們往往「才出公署,即赴賓筵,甚有一日幾家徵召者」。「三公」消費既高,自然入不敷出,貪墨盛行。清聖祖康熙一生倡勤倡儉,獎廉懲貪是其吏治的主要手段。他認為,吏治之道,惟清廉最重,「吏苟廉矣,則奉法以利民,不枉法以侵民;守官以勤民,不敗官以殘民,民安則吏稱其職矣,吏稱其職而天下治矣。故吏尤以廉為貴也。」「國家澄敘官吏,首重廉吏。其治行最著者,尤當優加異數,以示褒揚。」為了倡導清廉,康熙一向注意在官吏中發現並培養清正廉潔的典型,優加獎敘,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清初官場風氣。汪灝清正廉潔之名遠播,故而獲升遷。

清陳康祺在所撰《郎潛紀聞》中有條目《褒揚廉節》,對此有記述和評價。其文說:「山左汪灝,以侍讀督學山右,屏絕竿牘,廉節著聞,超五階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復調陝西學政,旋命巡撫河南。幸際聖明,直道之獲伸如此,廉吏之可為如此。」

井揚先生作品

汪灝故居大門

河南巡撫,全稱「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理河道屯田」,為明清時期設置的負責河南地區的巡撫職位。宣德五年,遣兵部侍郎于謙 巡撫山西、河南。正統十四年,以 左副都御史王來巡撫湖廣、河南。景泰元年,始專設河南巡撫。萬曆七年,兼管河道。八年,加提督軍務。清朝承襲明朝的巡撫制度,並沿用舊名稱,康熙十七年(1678), 兼管河南歲修工程。雍正四年(1726) 曾特加總督銜, 不久即省。乾隆五年(1740),因河南盜案繁多,特命加提督銜。為省級地方政府長官,總攬全省軍事、吏治、刑獄、民政等, 職權甚重。定為常規官位,但並不等於今日之省長。今日之省長,管轄一省行政事務,大致只相當於布政使。

明清時期河南省地圖

來源:說臨清

【來源: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張伯行,巡撫扳倒總督,康熙譽為「天下第一清官」
    這篇檄文的「發表」形式也很特別,是他任福建巡撫時,為拒絕送禮者,特地撰寫此文,並張貼於居所院門及巡撫衙門。頂天立地的漢子,被康熙譽為「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清廉正直,但也命運多舛,傳奇的是仕途坎坷之中,卻得到了天子康熙本人的親自舉薦。清廉正直的官員,老百姓的最愛,但也有人仇恨,那就是擋住了貪官汙吏們的財路。
  • 幫助康熙擒鰲拜的少年,最後結局如何?韋小寶:康熙是好皇帝
    康熙是千古一帝,鰲拜也不是奸臣,對康熙皇帝來說,鰲拜應該算是侵犯皇權的權臣。康熙皇帝雄才大略、勵精圖治,開創康熙盛世,在康熙皇帝一生中發生過不少重要的大事,比如智擒鰲拜、三藩之亂、雅克薩和準噶爾戰爭、統一臺灣。而今天來聊聊康熙帝智擒鰲拜以及如何對待那些「布庫少年」,是不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
  • 【關注】固安小于成龍:康熙年間任直隸巡撫 !三次出徵噶爾丹負責督運糧餉!
    因為兩個于成龍年齡相差22歲,通州人也稱他們為「大小于成龍」。兩人不但同名同姓,還都曾在清康熙年間治理過通州,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們又先後擔任過直隸巡撫,都以廉能聞名,惠澤萬千百姓。康熙十九年(1680年),老于成龍被擢為直隸巡撫,推薦轄區通州知州小于成龍;20年,老于成龍當了一年直隸巡撫升兩江總督,看到小于成龍廉潔能幹,就向皇帝推薦他升任江寧知府,他兩個共治一地,成為康熙治理兩江的左膀右臂。後來山西于成龍去世,固安于成龍親自主持料理了他的後事。這兩個康熙一朝的政治明星成為不朽佳話。
  • 官大一級壓死人,清朝的 山東巡撫為何高出一個級別?
    曾國藩差點做過湖北巡撫,鹹豐皇帝已經將任命書發下去了,卻因一念之差,將任命書收回,改任兵部侍郎。於是,曾國藩與湖北巡撫擦肩而過。 山東巡撫級別高於其他巡撫。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內地有18個省,其中15個省都被納入總督管轄,只有山東、山西和河南,因為屬於環繞直隸,沒有設置總督,由巡撫全權處置境內發生的所有軍政民事宜。所以,山東巡撫、山西巡撫、河南巡撫的權力也高於其他巡撫。
  • 被康熙稱為天下第一廉吏,竟然兩次落榜,終年不知肉味
    就是奉公守法的官吏,他不光奉公守法,還很清廉,被康熙稱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 于成龍拋妻別子隻身先去了廣西羅城當個小縣令,剛開始的時候這裡很荒涼,也沒有幾戶人家,縣衙殘破以至於跑到關帝廟住宿,後來經過于成龍的精心治理羅城出現了安居樂業的新氣象,由於政績非常不錯,就被廣西巡撫薦為「卓異」,提拔為合州的知州,在合州幹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又因為政績卓著升任為湖廣黃州同知,後又擔任知府,因為政績卓著在此被舉為「卓異」。
  • 被康熙評價為「清官第一」的于成龍,最高官職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本文的主角就是被百姓評價為「於青菜」、「於青天」;被康熙皇帝評價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被乾隆皇帝追賜「清風是式」匾額的「清端公」——山西名臣于成龍。因為在「知縣」任上的傑出表現,于成龍被「兩廣總督」和「廣西巡撫」共同舉為「卓異」,並於康熙六年升任為從五品的「知州」。
  •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沒有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康熙朝時期,有兩位名為于成龍的官員,並且在康熙一朝,乃至後世都享有盛譽。
  • 清朝康熙年間的「兩個于成龍」
    加上江蘇巡撫駐蘇州,江寧知府的升遷機會得天獨厚。  于成龍推薦的是一個小地級市的領導,直隸通州知州,自己當直隸巡撫時期的老部下,名字也叫于成龍。於總督比於知州大22歲,為了區分,人稱老于成龍、小于成龍。  地方首長敦請朝廷補充幹部不是問題,但指名道姓、指定崗位,還要由從五品越級提拔到從四品,則嚴重違反規矩,十分犯忌。
  • 雍正皇帝的心腹——田文鏡
    在康熙二十二年就出任縣丞,但是到了康熙五十六年,他才做到了一個不到四品的侍讀學士(侍讀學士在雍正時才升為從四品)。直到雍正皇帝即位後,田文鏡才開始了他平步青雲的宦海生涯。對於胤禛和田文鏡究竟緣從何起已不可考,在《雍正王朝》這部劇中,田文鏡是胤禛到江南籌銀賑災時發現,從而將其收到門下,其才得以在雍正王朝中平步青雲。
  • 廢話連篇的垃圾奏摺背後,是皇帝的寵溺和心機
    趙弘燮後來歷任山東布政使、河南巡撫、直隸巡撫。調任直隸巡撫十年後,加總督銜。直隸是拱衛京師的地方,位置十分重要且敏感,不是最高統治者視為心腹的人,不可能安排在這個地方擔任一把手。通過父子兩代人與皇帝的緊密關係,以及有目共睹的政績,基本上已經可以懷疑:趙弘燮需要通過刷雨情匯報,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嗎?答案不用我說。
  • 巡撫和侍郎,誰提任總督的機率更大?
    巡撫,意「巡行天下,撫軍安民」。早在南北朝時期,名將來大千隨太武帝拓跋燾北伐,大敗柔然,太武帝詔其「巡撫六鎮,以防寇虜」。到了唐代,巡撫正式設立為職官,稱「巡撫使」。宋以後巡撫一詞便常見諸於史冊。現今提及多指明清官職,明代其為派往地方巡視監察的官員,清代則將其正式定為省級的高級職位,掌握全省軍政大權,官階從二品,若加兵部侍郎銜,則達正二品。
  • 揭秘:大清朝康熙皇帝平叛吳三桂發動的「三藩叛亂」始末
    康熙年間,吳三桂發動了「三藩叛亂」。1673年11月21日,吳三桂叛於昆明,殺雲南巡撫朱國治,率軍往北進發,貴州巡撫曹貞吉、提督李本深投降,雲貴總督甘文焜殉節。叛軍抵達四川,巡撫羅森率眾投降。1679年1月,吳三桂軍抵湖廣辰州,分派將領向常德、體陵進發。在吳三桂舉起叛旗短短兩個月內,西南諸地官員望風而降的官員為數不少。
  • 清代的總督、巡撫是地方官,為何要加兵部和都察院頭銜?
    布政使司的長官為布政使,主管轄區民政,又有提刑按察使,主管轄區監察和刑獄,再加上轄區的駐軍長官都指揮使,成為一省的三巨頭,統稱為「三司」。三權分立,共治全省,大事須三司會商。 在三司之外,中央又設總督、巡撫、巡按,這幾個職務本來是臨時性設置,由皇帝派遣大員充任,去臨時負責總管某項重大軍政事務,具有欽差性質。
  • 康熙、乾隆濟南行宮考:珍珠泉大院之海棠園為康熙、乾隆行宮所在處
    康熙、乾隆在濟南的行宮「小蓬萊」——謎底的最初發現有清一代,珍珠泉大院作為山東級別最高的巡撫衙門,高牆深宅,壁壘森嚴;特別是,自康熙二十三年起,它又成為清帝康熙、乾隆東巡、南巡時在濟南的駐蹕之地。在清代嘉道間濟南府淄川縣名士王培荀的《鄉園憶舊錄》裡,有這樣一段記載:「濟南撫署,傳雲聖駕南巡駐蹕居之,故正門常閉,巡撫各官俱由東角門出入。」
  • 朝廷重臣小妾受辱,為何驚動兩位皇帝聯合出手?實情令人唏噓感慨
    眾所周知,雍正皇帝繼位後,鑑於康熙時期的朝廷弊病,欲力行改革。作為國家大政,必須匹配一套高效廉潔的政府,為此雍正皇帝首先整肅吏治,剷除了一大批貪贓枉法、結黨營私之徒,鎮守西北的大將軍年羹堯和國舅科隆多都未能倖免。這些人被革職查辦後,很多位置都出現空缺,雍正皇帝於是大力提拔後進官吏,同時加以悉心培養,將改革重任託付給他們。
  • 一個傻小子捐一個九品官,總督以為背後有人,竟將他提拔為布政使
    清朝捐納是從康熙皇帝開始的,當時爆發三藩之亂,朝廷一時拿不出那麼多銀兩打仗,允許老百姓納貲捐官。捐納最多的就是知縣、知州。當了雍正繼位的時候,雍正皇帝皇位還沒有坐穩,爆發羅卜藏丹津叛亂,一打仗又要花錢,雍正又採用了康熙朝的捐納制度。到了乾隆朝,1742年長江中下遊發生嚴重的水災,乾隆允許開捐例。到了道光末年,國庫空虛,軍費開銷大,捐納成了朝廷重要收入。
  • 康熙皇帝晚年在承德,為何每年都要去這個小山溝裡住幾天?
    」康熙皇帝興致勃勃,午膳還賜給大臣們魚,諭云:「此名叢魚,惟沙河始有之,食其唇美甚。」康熙皇帝高興了,康熙皇帝對這個溫泉很滿意。為了保障木蘭秋獮的持續進行,康熙皇帝在北京至圍場修建了二十多座行宮,這些行宮多數為駐宮,而就在湯泉行宮附近,還有三座特殊的行宮——茶宮,包括現在隆化境內的什巴爾臺行宮、承德縣雙峰寺附近的釣魚臺行宮、高寺臺附近的黃土坎行宮。這些行宮現在分屬於不同的縣、鄉鎮,在清朝的時候,都屬於中關訊。
  • 兩個于成龍同朝,康熙倚重為何又不同?
    他們不僅是同時代的人,而且曾為上下級關係。康熙二十年,老于成龍由直隸巡撫擢升兩江總督,鑑於江寧府缺員,特薦老部下、通州知州小于成龍,出任江寧知府。 2 名聲最大的為老于成龍,因三獲卓異而治績顯著,被康熙帝成為「天下廉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