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灝,字文漪,號天泉,臨清人。康熙乙丑進士,授編修,官至河南巡撫,有《倚雲閣集》。
汪灝為政以清廉著稱,並為此獲超常擢升。這在清人筆記中有所反映。徐珂主編的《清稗類鈔》是一部清代掌故軼聞彙編性質的書籍。書中以《汪灝廉節著聞》為題記述了汪灝為政廉儉連獲擢升之事。
康熙四十年(1701年),山東的汪灝以正六品翰林院侍讀學士的身份提督山西學政,杜絕賄賂,清正廉潔,遠近知名。清帝西巡,聽到了遠近各方的讚揚之聲,考慮到汪灝平時在京時清廉的名聲就很好,就特別在召見之後,破格提拔其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不久,康熙帝調汪灝任陝西學政,很快又讓他擔任了河南巡撫。關於汪灝因清廉擢升之事跡,《臨清直隸州志》有較詳細的記載。
據記載:當時官場奢侈之風,宴會「籩醢之費三倍於昔,加以優伶戲劇,五倍於昔」。宴會的普遍與頻繁程度令人吃驚:順治年間,京官們往往「才出公署,即赴賓筵,甚有一日幾家徵召者」。「三公」消費既高,自然入不敷出,貪墨盛行。清聖祖康熙一生倡勤倡儉,獎廉懲貪是其吏治的主要手段。他認為,吏治之道,惟清廉最重,「吏苟廉矣,則奉法以利民,不枉法以侵民;守官以勤民,不敗官以殘民,民安則吏稱其職矣,吏稱其職而天下治矣。故吏尤以廉為貴也。」「國家澄敘官吏,首重廉吏。其治行最著者,尤當優加異數,以示褒揚。」為了倡導清廉,康熙一向注意在官吏中發現並培養清正廉潔的典型,優加獎敘,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清初官場風氣。汪灝清正廉潔之名遠播,故而獲升遷。
清陳康祺在所撰《郎潛紀聞》中有條目《褒揚廉節》,對此有記述和評價。其文說:「山左汪灝,以侍讀督學山右,屏絕竿牘,廉節著聞,超五階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復調陝西學政,旋命巡撫河南。幸際聖明,直道之獲伸如此,廉吏之可為如此。」
井揚先生作品
汪灝故居大門
河南巡撫,全稱「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理河道屯田」,為明清時期設置的負責河南地區的巡撫職位。宣德五年,遣兵部侍郎于謙 巡撫山西、河南。正統十四年,以 左副都御史王來巡撫湖廣、河南。景泰元年,始專設河南巡撫。萬曆七年,兼管河道。八年,加提督軍務。清朝承襲明朝的巡撫制度,並沿用舊名稱,康熙十七年(1678), 兼管河南歲修工程。雍正四年(1726) 曾特加總督銜, 不久即省。乾隆五年(1740),因河南盜案繁多,特命加提督銜。為省級地方政府長官,總攬全省軍事、吏治、刑獄、民政等, 職權甚重。定為常規官位,但並不等於今日之省長。今日之省長,管轄一省行政事務,大致只相當於布政使。
明清時期河南省地圖
來源:說臨清
【來源: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