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傻小子捐一個九品官,總督以為背後有人,竟將他提拔為布政使

2020-12-21 小王子說歷史

清朝的捐納制度和別的朝代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於,賣官是唯一形成制度化的。清朝捐納是從康熙皇帝開始的,當時爆發三藩之亂,朝廷一時拿不出那麼多銀兩打仗,允許老百姓納貲捐官。捐納最多的就是知縣、知州。

當了雍正繼位的時候,雍正皇帝皇位還沒有坐穩,爆發羅卜藏丹津叛亂,一打仗又要花錢,雍正又採用了康熙朝的捐納制度。到了乾隆朝,1742年長江中下遊發生嚴重的水災,乾隆允許開捐例。到了道光末年,國庫空虛,軍費開銷大,捐納成了朝廷重要收入。

清朝的捐納制度,一般捐了錢都交給國庫,由國庫在往下發,像地方的總督、巡撫、布政使這些官職,是不能捐的,道員、知府、知縣以下可以捐;捐納制度還規定八旗戶下人、漢人家奴、優伶等不可以捐官在,其他人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官當。

按照這個捐納制度的規定,捐官者最高只能捐四品道員,然而在《清人軼事》卻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一個傻小子,捐了廣東巡檢的位置,由於他去謝恩,無意中碰見了他的貴人,就這樣陰差陽錯的最後被提拔為布政使,今天咱們就講講這個傻小子的事情。

被父親改變命運的劉玉書

在江蘇有一戶劉姓人家,家裡經商,劉父和現在的父母一樣,希望兒子劉玉書從小好好念私塾,將來好考取功名,為劉家光宗耀祖。然而天不遂人願,劉玉書生性魯鈍,教書先生一天教他二三十個字,讀一天也不會讀。

到了劉玉書十四五的時候,劉父就開始發愁了。讓劉玉書經商是不可能了,怎麼想個辦法,讓劉玉書幹點什麼?至少能夠養家餬口。思來想去,劉父就為劉玉書捐了一個官,劉玉書的命運,就這樣被劉父改變了。

實在的劉玉書,碰到貴人了

捐官也不是馬上就能當官,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等有了空缺,你才能補上去。從父親為他捐官後,劉玉書足足等了二十年,才等到一個廣東的巡檢(知縣的屬官),換成別人心裡卻不滿足,等了二十年,朝廷卻給了這樣一個差事。

然而劉玉書這個人,他非常老實,也懂得感恩。他幹什麼事情,都會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按照家人、老師的指導去做。清朝的規矩,得到官位空缺,要到午門拜謝天恩,但是這個老規矩,早就沒有人遵守了。

劉玉書這個人非常的實在,他在京城呆了二十多年,聽說了這個規矩,朝廷給他廣州巡檢以後,第二天一大早便去午門行三跪九叩的大禮,當時正好下大雨,劉玉書中規中矩的,老老實實的不緊不慢的行禮,一點沒有敷衍的意思。

親王正好到軍機處值班,看到劉玉書在行禮,感覺非常好笑。於是就讓人問問是誰,劉玉書一五一十地報上了自己的姓名和職位。這個時候,兩江總督在軍機處匯報工作,親王打算把在午門碰見劉玉書的事情,當作笑話給兩江總督講。

當親王說:廣東有個巡檢劉玉書,話還沒說完,親王就被皇帝想起王爺叫到裡面去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兩江總督以為親王和劉玉書有交情。在回到廣東以後,正好劉玉書上任拜見,兩江總督又想起王爺的「囑託」,就對劉玉書大加提拔,沒過幾年就做到了監司。

在劉玉書官任到期進京述職的時候,總督為了表示對親王的敬意,特派劉玉書帶著禮物去見親王,並在信中極力誇獎劉玉書。親王見了信,心中疑惑忘記了劉玉書是誰?正好廣東一個地方出缺一個知府,皇帝問親王誰可以,親王還沒考慮好,倉促間就推薦了劉玉書,後來劉玉書一直被提拔到了廣東布政使。

相關焦點

  • 明清時候的布政使,究竟是多大的官?
    朱元璋宣布,平章政事事務太繁雜了,朝廷不能讓他一個人那麼累,因此,在每個省設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互不統屬,分別負責境內的行政、司法和軍事。而其中,承宣布政使司的長官就叫做布政使,俗稱藩臺、藩司,秩正二品,後降為從二品。即使如此,朱元璋還是不放心,後來又規定一個省設置兩個布政使。
  • 陝西布政使是個地方官職,那它的職責和權力分別有哪些呢?
    《那年花開月正圓》裡,女主周瑩認的兄長趙白石乃是陝西布政使,在劇中,他不僅要為當地的饑荒籌集捐款,還要帶頭號召商人建立陝西機器織布局,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仿佛只要是和陝西的發展相關的工作,他都有權力介入。
  • 《九品芝麻官》爆笑劇情背後,是清朝一群苦命「官老爺」
    從九品官員包龍星,起初為了區區一兩白銀,不惜冤枉黃老秋夫婦、落得個「包大人過街——人人喊打」的局面;後來又在三萬兩白銀的「黃金屋」誘惑之下,掉入方唐鏡的陷阱,被判死刑;最後,越獄成功的包龍星,經歷了千驚萬險、千辛萬苦,為被誤判的秦小蓮平反,就這樣用自己的血與汗將公正廉明匾「擦」得鋥亮反光之後,辭官從商。
  • 李衛大字不識一個,連官都是捐來的,為何成為雍正帝的心腹大臣?
    電視劇《雍正王朝》和系列電視劇《李衛當官》再有後來的《李衛辭官》趙毅,徐崢和秦沛三位演員各有特色的演繹將李衛的形象刻畫得深入人心。不管電視劇中李衛形象和身份如何畢竟有演義的含義在其中,他考慮到人物的歷史形象外還要考慮符合劇情走向,如何抓住觀眾的心。
  • 《九品芝麻官》的爆笑劇情背後,是清朝一群苦命的「官老爺」
    從九品官員包龍星,起初為了區區一兩白銀,不惜冤枉黃老秋夫婦、落得個「包大人過街——人人喊打」的局面;後來又在三萬兩白銀的「黃金屋」誘惑之下,掉入方唐鏡的陷阱,被判死刑;最後,越獄成功的包龍星,經歷了千驚萬險、千辛萬苦,為被誤判的秦小蓮平反,就這樣用自己的血與汗將公正廉明匾「擦」得鋥亮反光之後,辭官從商。
  • 《九品芝麻官》的爆笑劇情背後,是清朝一群苦命的「官老爺」
    從九品官員包龍星,起初為了區區一兩白銀,不惜冤枉黃老秋夫婦、落得個「包大人過街——人人喊打」的局面;後來又在三萬兩白銀的「黃金屋」誘惑之下,掉入方唐鏡的陷阱,被判死刑;最後,越獄成功的包龍星,經歷了千驚萬險、千辛萬苦,為被誤判的秦小蓮平反,就這樣用自己的血與汗將公正廉明匾
  • 總督、道臺、縣令誰的官大能撈錢?
    但也有很多例外,比如曾國藩收拾了太平天國以後,慈禧認為他功大,將曾國藩升任為直隸總督,加正一品大學士,封爵一等候。清朝全國共有九個總督,分別是:直隸總督(駐保定,後改為天津)、兩江總督(駐江寧)兩廣總督(駐肇慶)、湖廣總督(駐武昌)、閩浙總督(駐福州)、四川總督(駐成都)、陝甘總督(駐蘭州)、雲貴總督(駐雲南府)、還有一個比較特別是東三省總督,但那時也叫奉天將軍,常駐盛京。
  • 清朝奇人:閒著無聊花錢買了個官當,後來竟成為一品封疆大吏
    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是在古代封建社會,一個出生貧寒的人,想要有出路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考取功名。不一定要當狀元,能考取一個舉人便具備了當官的資格。當然,想要當大官那麼至少要考個進士。不過也有一些時期是例外,比如說在康熙年間就有一個「捐官」的制度,其實就是買官。
  • 清代的總督、巡撫是地方官,為何要加兵部和都察院頭銜?
    總督、巡撫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這兩個官職始設於明代。清入主中原後,沿襲明代官制,在地方也設立了總督、巡撫,但相比於明代,其性質已有了本質上的區別。
  •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各是多大的官?
    其中,制臺是對總督的尊稱,官階通常為正二品;撫臺對應巡撫,官階從二品;臬臺對應按察使,官階為正三品;藩臺對應布政使,官階從二品;道臺對應道員,指的是省與府之間「道」這一級的地方長官,乾隆年間將道員的官階定為「原則上的正四品」;府臺對應知府,初為正四品,後改為從四品;學臺對應提學使,本身沒有品級,但享受欽差大臣待遇,與總督、巡撫都可以平級論禮,所以地位很高,所到之處都受人尊崇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我們先來說一下知府,知府這個官職的正式名稱,源於明朝,最初的時候,知府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是作為市級的行政長官,後來到了明朝中期,由於巡撫取代了布政使的省級行政長官之職,布政使的官位品級由正二品下降到從二品,因此作為下一級的知府品級,也由正四品降為了從四品,知府管理整個市以及周圍的附屬縣,主要負責治理百姓,考核屬下官吏,徵收賦稅等一系列的事宜,知府這一官位,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兼市委書記
  • 官大一級壓死人,清朝的 山東巡撫為何高出一個級別?
    曾國藩差點做過湖北巡撫,鹹豐皇帝已經將任命書發下去了,卻因一念之差,將任命書收回,改任兵部侍郎。於是,曾國藩與湖北巡撫擦肩而過。 按照清朝制度,巡撫的級別為從二品,與布政使屬於一個級別。不過,令人不解的是,山東巡撫卻是正二品,比其他巡撫高出一個級別,與總督平起平坐。這是怎麼回事呢?
  • 兩江總督吃3年白菜,雍正得知後將其滿門抄斬,這事兒是真的嗎?
    不過對照歷史,卻是嚴重的不靠譜——雍正年間,大清各級衙門,都沒有一個叫「唐文堯」的官員。至於「燒人參吃白菜」這事?更是中國民間故事裡的常見情節套路,「主角」不知置換了多少。不過,別看這「唐文堯吃白菜被滅門」的慘案是假的,但這樁掌故背後,卻透出清朝歷史三件重要的信息,第一條,就是康熙晚年至雍正登基伊始,大清官員的「幸福」生活。
  • 清朝的「布政使」,究竟是個什麼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所以,「布政使」最主要的職權就是「宣化承流,上呈下達」,這種職能只要體現在督撫、吏部和一省府、州、縣官之間。現今的省組織部長,一般兼任省委常委,行政級別為省部級正職,而清朝的「布政使」也基本類似這個級別。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御史負責監察百官,彈劾不法。御史可以「風聞奏事」,就是檢舉、彈劾哪個官員時不需要事前有證據,可以直接彈劾。如果最後調查結果是人家沒有不法行為,御史也不用負責任。御史被稱作「言官」,言官上疏言事是沒有罪過的,哪怕說的不對,哪怕皇帝不愛聽。左都御史為從一品。
  • 總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那麼清朝滅亡後末代總督的結局又如何呢?
    雖然後人都認為趙爾豐是清政府的劊子手,但實際上趙爾豐為官清正,在晚清如此腐朽不堪的情況下,他還能積極抵抗英國侵略,對中國國家的領土完整還是有著非常大的貢獻。趙爾豐在出任四川總督之前曾任清政府駐藏大臣,當時英國策劃西藏叛亂,正是趙爾豐率軍平定西藏叛亂,穩定了西藏的局勢,使得西藏可以重新歸於中國版圖。
  • 清代是怎麼節制總督、巡撫這些封疆大吏的?
    省一級的最高軍政與行政機關為總督衙門和巡撫衙門,其最高長官分別為總督(部堂)和巡撫(中丞),簡稱督撫。總督掌管兩省(或數省)軍政與民政,巡撫掌管一省政務。督撫以下設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專管一省的財政與民政,按察使專管一省的司法與監察,兩者的主要職責是協助督撫管理地方。
  • 為官清廉,平定四川、兩廣多地匪患,身中十三槍而亡,卻無人惋惜
    這個前朝的潮州知府名叫陳兆棠,他為官清廉是出了名的,為何遭到如此慘烈的待遇,死後還沒人感到惋惜?清官廉吏是老百姓對一方地方官所期盼的,但陳兆棠例外,他為官雖清,但是一個酷吏,甚至比酷吏更「酷」,並有一定程度的濫殺無辜、草菅人命,所以招致百姓的唾棄。
  • 百色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官屠」之稱!
    原本是一個盲谷,由於地殼運動的影響,天行地運,形成一個大天坑,四周懸崖峻峭,氣勢壯觀。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梁宗岱:梁宗岱,廣東新會人,1903年出生於廣西百色。1917年考入廣州培正中學。1923年被保送入嶺南大學文科。1924年踏上他嚮往已久的法蘭西土地。
  • 看了才曉得,周星馳《九品芝麻官》裡「八府巡按」沒那麼威風
    作為皇帝親信和耳目的廉訪使,顯然不是區區一個提轄能勝任的。而种師道為邊關大將,剛好就是被監察的對象。歷朝歷代,宋朝被公認為集監察制度大成,存在一個特別龐大的體系。裡面最核心的就是監司,可以對本路內州縣官員進行全面監察,給出結論,影響到官員升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