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團隊特邀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楊叢魚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987,閱讀時間:約8分鐘
上世紀90年代,王晶和周星馳合作的電影《九品芝麻官》憑藉無釐頭的爆笑劇情火遍中國。除了流傳的搞笑臺詞和經典橋段以外,還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公正廉明匾」從搖搖欲墜、蛛網塵封,到光潔如新、熠熠生輝——這個鏡頭是對主角包龍星官場生涯的最好寫照。
從九品官員包龍星,起初為了區區一兩白銀,不惜冤枉黃老秋夫婦、落得個「包大人過街——人人喊打」的局面;後來又在三萬兩白銀的「黃金屋」誘惑之下,掉入方唐鏡的陷阱,被判死刑;最後,越獄成功的包龍星,經歷了千驚萬險、千辛萬苦,為被誤判的秦小蓮平反,就這樣用自己的血與汗將公正廉明匾「擦」得鋥亮反光之後,辭官從商。
這部經典影片的爆笑劇情背後,其實是清王朝龐大的候補官群體的悲慘命運,更是大清政治史中一個讓人不得不重視的現實問題。
一.買賣官職這事兒
在古代的中國,朝廷賣官鬻爵是件稀鬆平常的事,其在秦始皇時就已經出現了,那時候「以爵換粟」,以應對蝗災和瘟疫;朝廷出賣的只是官爵,也就是「鬻爵」,購買者有爵無權。到了漢恆帝時,才開始賣實職,也就是「賣官」。
清朝是買賣官職最泛濫的朝代,泛濫到什麼地步呢?朝廷把官職明碼標價,按俸祿和等級依次抬高價格,只要有錢,甚至有和尚買官的。「買官」這事兒在清朝,正兒八經形成了制度——捐納制度。捐納制度和科舉制度相輔相成,構成了清朝官員的兩大來路。捐官名目繁多,比如捐實官、捐出身,還有花錢買監生資格去國子監讀書等。
而買官的又是什麼樣的人呢?大多分為兩種,一種是屢試不第的官宦子弟,能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家庭條件中等偏上,捐官來謀求個鐵飯碗。另一種是商人,腰纏萬貫,但是出身卑微、地位低賤,為了將「富」與「貴」結合,買個官做做,獲得尊重和話語權。
二.候補官到底有多苦命
按理說,這官職也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挖好了的——買官的人那麼多,但是官位畢竟有限,所以,買官買的只是一個候補,要真想有實權就得排隊等,於是就有了清朝龐大的候補官群體。要想得以補缺,要去投供,也就是向吏部報導,再用抽籤決定去哪裡候補。候補期間,他們或當差,或署缺,或賦閒,大多生活悽苦。
其實,清朝前期的候補官員並不多。捐納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從康熙開始的。康熙十三年,三藩動亂, 戈爾丹反叛,軍隊南徵北戰需要大量糧餉。為了解決燃眉之急,康熙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所有向國家捐錢的人,他們的孩子可以進入國子監,並且獲得官職。在一個崇尚讀書、以官為榮的社會,這項政令的影響不言而喻。一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背後,是多少為了捐官而傾家蕩產的人。
一個想賣,一個願買,那麼衙門裡的候補官數量有多龐大,就可想而知了。有人用「官多如鯽」來形容冗官的局面。據統計,晚清候補官員是正式編制的六倍多。甚至有史書記載:在同治末年,江蘇道員只缺二三個,候補卻有六七十員;府州縣通判可外補的也只有十幾個,候補卻達到一千餘人!
候補官雖然也算半個官,但卻沒有實權,僧多粥少,所以是不給他們發工資的。試想一個敲髓撒膏買到官職的平民,在家徒四壁、捉襟見肘的時候,連工資都沒有,如何生存下去?清末縣官李超瓊在其《日記》中記錄了他考中舉人、分發江蘇時,所遇慘象:與他需次的足有46人,其中有候補了20多年卻連臨時差事都沒撈上過一次的,有候補幾年貧死他鄉的;還有一個叫王竹的老鄉,候補了20年,骨瘦如柴,最終等來一個縣令,卻在得到消息後的幾天就病死了。此外,還有很多人死於飢餓。
除了生活貧苦以外,他們的政治地位還十分低下。拿劇中的包龍星舉例,即使他的祖先是包青天,而且他的老爹包不同還曾經是大官、結交了不少人物,包龍星也還是混得慘不忍睹。作為從九品官員,被狀師欺負,被七品官欺負,甚至還被正九品官員瞧不起。原因就是他的身份太特殊了:候補官。最終他成功平反冤案,直接原因還是他憑奇蹟般的好運氣,在一次偶然中結交了皇帝。這才使得這麼一個「不入流」的官,扳倒了從一品水師提督和刑部尚書。面對狼群,最好的辦法就是爭取到老虎的支持。然而,值得回味的是,影片的結尾部分,皇帝駕崩了。這在某種意義上暗示了包龍星終將難逃被權貴報復的厄運。
三.朝廷的定時炸彈
如果單看他們的遭遇,確實是可憐悽慘;包龍星創造奇蹟、威風八面的背後,不知是多少候補官的血淚。但是清朝的候補官隊伍,不僅自身命途多舛,而且對於政治來說就是一顆毒瘤。
首先,他們的官職畢竟是買來的,做生意就要講究利潤,再不濟也要回本吧;所以這些利慾薰心的候補官們,一有機會便撈。而且捐官的成本很高,這就大大增加了「清廉」二字的代價,讓清官成為政治的稀缺品。據記載,知縣一職的價格是4600兩銀,而俸祿卻只有60兩。要是不受賄,很多人一輩子都回不了本。所以可以想像,他們等待已久,一旦事權到手便巧取豪奪,貪得無厭,無異於朝廷裡的定時炸彈。劇中的包龍星還算有良心的,對真實的候補官和當差群體來說,「能撈則撈,不能撈則日夜想著撈」已經是普遍心理和群體行為了。
更要命的是,關係到近代化的實業是吏治敗壞的最集中之處。候補官員無所不用其極, 挪用公款,公開受賄,安插親信,欺上瞞下。嘉慶帝時剿辦賊匪,但是兵丁個個衣衫襤褸,如同乞丐,因為每年所發的帑金都用於候補官員結黨營私了;如果帑金物盡其用,則會兵精餉足,早能平定動亂。而且官員在監管武器製造時偷工減料,以至於最後填充火炮的火藥摻進沙土,這樣的例子也並不少見。
暫且不提貪汙的習性,再看看他們的能力吧。事實上,像劇中包龍星那樣有一些膽識和能力的候補官也是鳳毛麟角,大部分候補官只是酒囊飯袋而已。畢竟,有能力的人都通過科考入仕了。多數候補官是碌碌無能的,對近代事業一竅不通,甚至難以勝任傳統事務。在晚清,近代性局務多由候補官操持,他們迂腐不化,講話拿腔作調,前呼後擁,追求享樂。外國來華的商業考察團,曾記錄過中國工廠中候補官員充斥的現狀:各個部門都有一些「衣服華麗而懶惰的士紳」無所事事地各處偃息,或者鑽研經書。他們對管理工作一無所知,但是作為主管管理的親朋,他們都領薪水。
有晚清官員說,「前代之冗官在閒散,我朝之冗官兼在候補」。作為冗官問題突出的兩個時期,晚清的冗官與宋朝的冗官是有本質區別的。體現在哪裡呢?宋朝的冗官不是真的「冗」,而更多的是是官位確實存在空缺,但是在分配上出現人浮於事的現象。而晚清的冗官卻是實實在在的人多贅冗了。
靠賣官鬻爵來「開源」,只是封建社會體制內的權宜之計,又無異於飲鴆止渴。賣出去的是官職,更是官場的廉潔和尊嚴。捐納之事的弊端,道光看得很清楚。他曾對大臣張集罄說,捐班「將本求利,其心可知」,「廉之一字,誠有難言」。實際上,道光帝在賣官上格外「大方」。道光年間,京官不說,僅賣地方官所得財政收入就有3388萬兩白銀,而且賣官頻繁,每年都有記錄。在江河日下的晚清,即使認識到位,也難免迫於壓力束手無策,回天乏力。然而,晚清社會並沒有因為捐官而迴光返照,道光三十年蕭條時期,「抗租」「抗暴斂」「抗漕」民變頻發,強盜盤踞,邪教盜匪,在在皆有」。
候補官員群體的可憐背後又是多少可恨之處。作為晚清的一條政治寄生蟲,他們不斷消耗著大清的元氣——這巨大的內耗,讓清王朝的吏治由內而外爛透。
參考資料:《道鹹宦海見聞錄》、馬平安《晚清非典型政治研究》、肖宗志《晚清候補冗官研究》
往日文章精選:
原標題:《《九品芝麻官》的爆笑劇情背後,是清朝一群苦命的「官老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