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間的「兩個于成龍」

2021-02-11 滁州紀檢監察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的一天,兩江總督于成龍向皇帝提了個過分要求。報告寄出後,于成龍既滿懷期待,又感到不踏實。

  幾天前,江寧知府陳龍巖不幸病故。兩江地區轄今天的江蘇、上海、安徽和江西,是帝國經濟文化中心,財政收入佔全國一半還多。江寧府作為兩江地區政治中心,兩江總督、軍區司令、江寧織造、江蘇按察使、甚至安徽布政使,都在這裡辦公,遠非今天的南京可比,類似解放後大行政區時代的上海。加上江蘇巡撫駐蘇州,江寧知府的升遷機會得天獨厚。

  于成龍推薦的是一個小地級市的領導,直隸通州知州,自己當直隸巡撫時期的老部下,名字也叫于成龍。於總督比於知州大22歲,為了區分,人稱老于成龍、小于成龍。

  地方首長敦請朝廷補充幹部不是問題,但指名道姓、指定崗位,還要由從五品越級提拔到從四品,則嚴重違反規矩,十分犯忌。

  按照大清的幹部制度,地方官出缺的,應召集後備幹部統一抽籤,誰抽到誰上崗,就像買彩票。老于成龍的意見不知要得罪多少人,如果皇上不理解不支持,後果會很嚴重,因此這份報告很費腦筋。

  他寫道,陳龍巖忠誠可靠、廉潔自律,協調各方、服務大機關、掌控財政和支援軍隊樣樣得心應手。老陳去世後,他頓感失去了左右手,而在兩江轄區內,尚未發現合適人選。

  言下之意,繼任者應該像陳龍巖那樣德才兼備才行,否則兩江地區的工作就會受影響。兩江工作上不去,全國的經濟就會出問題,連北京的糧食供應都會受拖累。江寧知府婆婆太多,誰都能指揮他,誰都有自己的小算盤,知府既要能辦事,又要會平衡關係,做大家都滿意的小媳婦,沒幾把刷子真幹不了。而且,辦事多發財機會就多、接觸領導多權力自然大,所以于成龍有理由憂慮:

  吏部有吏部的規矩,抽籤也很公平,但是給重點地區關鍵崗位派幹部,千萬不能靠運氣。萬一抽出個有德無才、或者有才無德的傢伙,麻煩就大了。

  鋪墊既已完成,于成龍亮了底牌:懇請皇上特事特辦,召集各大臣開會討論,現場推出合適人選。

  在報告的末尾,老于成龍巧妙地點了一個人:有皇上關懷,像通州知州于成龍那樣的好幹部,一定會脫穎而出的。——英國思想家培根描繪過這種聰明:最要緊的事卻像「附帶」的。

  推薦小于成龍是報告的核心,康熙帝那麼智慧,過得了關嗎?

  二

  于成龍動了吏部的奶酪,吏部自然不爽,但話說得很在理:打破常規不是不可以,但那些排著隊等抽籤的幹部怎麼看?再說,「廷臣會推」知府這一級幹部,沒有規定,沒有先例,還是照章辦事為宜。

  康熙帝瀏覽了報告,微微一笑,當場拍板:這事拖不得,抽籤、「廷推」都來不及了,讓通州的小於趕緊去吧。於是,一個江寧城有了兩個于成龍,一時成為美談。

  吏部大跌眼鏡只是開始。小於到任後幹得風生水起,官民口碑極佳。兩年後,對他有知遇之恩、被康熙帝命名為「天下第一廉吏」的老於積勞成疾,溘然長逝。江寧城裡議論紛紛:小於的前途到頭了。

  不久,康熙帝到江南考察幹部,親筆題詞送小於,明確告訴他:以你的級別不應享有此等榮譽,但大家都反映你廉潔有為,所以這是你應得的。臨行,叮囑小於永葆本色,不負老於厚愛。不久破格提拔小於為安徽按察使,正三品省部級高幹。兩年後,小於也成了直隸巡撫,然後是左都御史,直至累死在河道總督任上。

  康熙帝全盤支持于成龍的人事方案,是有深刻背景的。對此,老於比吏部看得準,所以才敢打那樣的報告。

  康熙帝上任的時候,明朝覆亡、清朝入關才十幾年。他的父親順治帝24歲就去世了,穩固政權的任務落到他身上,而他的志向更為遠大。從哪裡入手呢?經過長期觀察,康熙帝發現官場現狀與他的政治理想很不匹配,必須先抓吏治。

  細想官場種種嚴峻問題,有的來自明朝的遺傳,有的來自馬上民族自身的不適應,總括起來不外三種情況。

  普遍油滑懶惰。立國之初,百廢待興,面對接踵而至的急事難事,大臣們每天反覆討論,一副鄭重其事的樣子,結果總是議而不決,不是建議交給地方政府、就是交給其他部門處理。等有了一點進展,大家都來爭功邀寵。康熙帝慨嘆,辦事效率這樣低,朝廷許多「良法美意」根本落實不下去,好好的惠民政策不但不能惠民,反而傷民。

  在管束幹部方面,如果朝廷壓力大逼得緊,督撫也會抓幾個反面典型表明政治態度,處理時卻千方百計替當事人找藉口,最終大事化小,不了了之。康熙帝很惱火,說怎麼就沒有真心做事的幹部呢?

  普遍以權謀私。堂堂工部自尚書開始,領導幹部個個貪汙水利經費,弄得年年修水利、年年發洪水。山西官員毫無節制地敲詐百姓糧款,竟然在17個縣激起了聲勢浩大的群體性事件,震驚朝野。而內外大小官員,借年節和紅白事送禮行賄成風,有個幹部出差一次就得了六千多兩銀子,導致「民生困苦已極」,窮人在北京街頭賣兒賣女,「大臣長吏之家日益富饒」。康熙帝向禮部尚書湯斌抱怨:有才幹的幹部不是沒有,乾淨的真不多!

  普遍結黨營私。既然當官都是奔著謀利,為了擴大和保護既得利益,必須營建抱團取暖的小圈子。山西巡撫穆爾賽臭名遠揚盡人皆知,康熙帝向高幹們徵求處理意見,個個不吭聲,唯一說話的勒德洪還是表揚穆爾賽的。皇帝號召大家推薦優秀人才進入幹部隊伍,官員們竟然互相推薦對方公子。這些人不能幹事還誤事,康熙帝指著一個高幹的鼻子訓斥:你推薦的十個人,只有兩三個還湊合!

  官場潰爛到這種程度,這個新生的少數民族政權能否站住腳成了問題。經慎重考慮,康熙帝決定實施「察吏安民」戰略,交叉使用剛柔兩手。首先就是整治貪官懶漢,清除腐枝敗葉。在康熙任內,共有五百多名腐敗分子受到法律制裁,六千名無能、無為、不適合行政工作的大小幹部,分別被免職、降級或辭退,前無古人。

  三

  康熙的另一手是全力扶持清官能吏,鼓勵忠誠擔當。這一手運用得出神入化,出牌不按牌理,像魔術師一樣讓人驚訝不已,這是康熙治吏的最大特點。

  一是下功夫挖掘有培養前途的清官能人,安排使用不拘常規,建立了嶄新的用人導向。

  康熙帝在帝王生涯中,公開表彰、重用、破格提拔幹部達七百多人,兩個鞠躬盡瘁的于成龍只是其中一個案例。老于成龍是明末貢生,屬於政治上有瑕疵的幹部。在短短數年內,康熙帝將他由七品知縣,一路超擢到封疆大吏,理由就是他又乾淨又苦幹。官員們看到了官場新風向,明白前途在自己手上。

  早在直隸巡撫任上,老於便發現通州知州小於是個乾淨幹事的好苗子,多次褒獎和推薦他。愛屋及烏,康熙帝對小於一直留心觀察,遲早要用的。君臣三人以事業為重,配合默契,傳導正氣,引領各級官員向善向上,是沉甸甸的康乾盛世的一縷輕盈花絮。

  二是培育正氣,為清官能吏遮風擋雨,決不讓好人受氣。

  在封建官場上,好人受氣壞人神氣的故事史不絕書,在康熙朝卻少見。康熙帝第五次南巡下榻江寧的龍潭,赫然發現床上有一攤蚯蚓糞。這下完了!大家都為江寧知府陳鵬年捏把汗,因為他負責接待工作。康熙帝不動聲色,工作間隙問一個孩子:江寧有好官嗎?這孩子說:有啊,陳鵬年。

  經過進一步調查,康熙帝弄清了真相。兩江總督阿山打算向百姓增加賦稅,陳鵬年死活不執行,多次據理力爭,阿山便把他支去龍潭給皇上搞後勤,一為調虎離山,二是等著他犯錯誤。按照老習慣,皇上身邊工作人員悄悄向這位地方官要錢,他假裝聽不懂。於是,蚯蚓糞便到了皇上床上。後來陳鵬年入武英殿,升河道總督。

  被康熙帝越級提拔為巡撫的陳儐,獨自背著破被子騎著老馬上任,負責迎接的下屬找不到新領導。老陳一到任就聚焦作風問題,集中處理了一大批魚肉百姓的官吏,有人便開始告狀。康熙帝馬上表揚陳儐:人家的做官格言是「拿一個等於貪千萬」,這樣的官兒太少了!

  三是深知人無完人的道理,注意保護幹事創業積極性。

  官員也是人,是人總會犯錯誤。康熙帝治病為了救人,改了就是好幹部,努力把人引向正道。吳江縣令郭琇曾被迫給領導送過錢,經教育洗心革面,變成江南最好的縣令,康熙帝便調他進京從事監察工作。「鐵面御史」郭琇既忠誠又擔當,將權傾朝野的「大老虎」明珠拉下馬來,被越級提拔為湖廣總督,功勳卓著,堪稱一代名臣。

  小于成龍在治河問題上決策失誤,與同事產生了激烈爭執,最終造成了一定損失。事後小於很後悔,向皇上作檢討:這件事我錯了,下回按人家的辦法來。皇上諒解了他,讓他繼續負責水利建設。結果只用短短三個月,小於便把桀驁不馴的渾河、無定河治理得服服帖帖。康熙帝很高興,給這條河起了個響亮的名字:永定河。

  經過一個甲子的不懈努力,康熙的清官能吏隊伍蔚為壯觀,史上少見,除了剛才提到的,還有張伯行、範承勳、格爾古德、趙申喬、彭鵬等等,名單很長很長……

  習近平總書記有句名言:「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他斷言,「選什麼人就是風向標,就有什麼樣的幹部作風,乃至就有什麼樣的黨風。」事是人做的,人是創造歷史的主體,無論是改變現狀還是開創未來,歸根結底靠人,為政重在得人。有什麼樣的政治抱負就有什麼樣的幹部路線,想維持現狀必然熱衷循規分紅,偉大的事業則催生遼闊思路和無盡創造。人是可塑的,可人可神可鬼,能否釋放能量、釋放正能量還是負能量、釋放大能量還是小能量,與用人導向關係極大。

  康熙皇帝恰恰抓住了這個牛鼻子,把鋤草與施肥、「拔爛樹治病樹」與「植樹造林」統一起來,涵養了良性循環的官場生態,形成了群賢畢至的「清官現象」、見賢思齊的馬太效應,天下英雄齊心合力,終於推開了通向輝煌時代的厚重大門,這是他取得成功的閃亮鑰匙,我們應該仔細端詳。

   (中國紀檢監察報)

相關焦點

  • 大清朝兩個于成龍同朝為官,誰更厲害?
    (「前於」)電視劇《于成龍》熱播之後,「于成龍」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天下第一廉吏」,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清朝康熙年間,同朝為官的有兩個于成龍,他們不僅同姓同名,而且都頗受百姓愛戴,當時有民謠云:「前於後於,百姓安居」,說的就是他們兩個
  • 兩個于成龍同朝,康熙倚重為何又不同?
    1 于成龍名氣很大。 清朝不但有于成龍其人,而且同時期有兩人,都是康熙名臣,而且一度是上下級關係。 一個是漢人于成龍,又稱老于成龍,山西永寧人,以治績卓異和清廉刻苦名世,被康熙帝讚譽為「天下廉吏第一」。
  • 清朝名臣 于氏成龍
    對待下屬,于成龍恩威並施:案件審得好,就向上級推薦;有徇情枉法的,不僅重審案件,還要依法追究官員的責任。  升任總督  官居一品,靠的是清廉和能力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于成龍升任兩江總督。  周劭在《中國明清的官》一書中記載,于成龍是明末貢生,並非清朝進士,這樣的人能成為封疆大吏,絕無僅有。
  • 清朝真有于成龍這個人嗎?
    因為康熙朝有兩個于成龍,故而山西于成龍又稱「老于成龍」,而另一個則為「小于成龍」,即漢軍鑲黃旗于成龍。漢軍于成龍(1638—1700)曾為養豬倌,因蔭生入仕,從縣官做起,官至直隸巡撫、左都御史、河道總督。
  • 于成龍是清朝名臣,他為何被稱為「於青菜」
    于成龍字北溟,清朝順治年間的一位著名官員,生卒年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時期山西永寧州人(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于成龍簡介在《中國明清的官》一書中有所記載。而且于成龍簡介能收錄到《四庫全書》中,這實在是很難得的。于成龍一生做過許多官職,比如布政使、巡撫、總督、大學士等職位。
  • 清朝嘉道年間的河工捐納
    尤其嘉道以降,清朝國家財政漸趨緊張,捐納遂成為河務用銀的重要來源。  捐納又名捐貲,是官府通過授予民眾虛銜或實官銓選資格等權利以換取民眾一定數額銀錢的行為,其主要目的是籌集錢糧應對急需。捐納按其目的可分為軍需、河工、賑災、營田四種類型,其中河工捐納專為應對黃河治理而開設。
  • 【關注】固安小于成龍:康熙年間任直隸巡撫 !三次出徵噶爾丹負責督運糧餉!
    於澤群說,「魚化成龍」碑是為紀念村上走出的清代高官直隸巡撫于成龍所建,寓意奔騰向上的力量。「小于成龍」威名一點不小電視劇《于成龍》熱播之後,「于成龍」成了家喻戶曉的「天下第一廉吏」。很少有人知道,清康熙年間,同朝為官的有兩個「于成龍」,他們「名同姓亦同」。
  • 清朝文化——于成龍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沒有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康熙朝時期,有兩位名為于成龍的官員,並且在康熙一朝,乃至後世都享有盛譽。
  • 戴梓在康熙年間就發明了「機關槍」?為何反被康熙流放了?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1134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戴梓在康熙年間就發明了
  • 于成龍為什麼被康熙稱為清官第一?
    清朝初年,政治上還是比較清明的,其中誕生了不少廉潔奉公的好官員。
  • 【呂梁名人】清朝廉吏--于成龍(方山)
    這個時候,他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會去為清廷效力,做清朝的官,而且越做越大,直做到兩江總督,還被康熙皇帝表彰為"天下第一廉吏",因此,直到明朝滅亡、清廷統治全國已經有十幾年了,他依然在故鄉耕田讀書。于成龍(公元1617-1684年),是山西永寧州(今離石區,其出生地來堡村現劃入方山縣)人,字北溟,號於山。
  • 清朝名臣于成龍為何不可能斬殺江寧總督?
    于成龍是跨越明朝和清朝的人,出生在明朝末期,于成龍屬於是典型的晚成的人物,我連「大器晚成」都不敢用,因為在他四十四歲的時候,才開始走上仕途擔任一個小小的縣令,這樣一個小小的縣令也並不算是成就什麼大器,畢竟在當時一抓一大把。于成龍沒有嫌棄縣令的官職太小,而是決心踏踏實實地幹出一番新天地,立志將自己寒窗苦讀的學問都發揮出來。
  • 被康熙評價為「清官第一」的于成龍,最高官職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清朝歷史上有兩位名為「于成龍」的官員,同處一朝,而且都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深得康熙皇帝讚賞和百姓愛戴的循吏代表。一位是出身漢軍鑲紅旗,官至「兵部尚書、河道總督」的于成龍;一位是來自山西,官至「兩江總督」、「太子太保」的于成龍。
  • 《鹿鼎記》裡韋小寶的兩個「愛好」,放在康熙年間都能送命,比「反清復明」嚴重
    然而,若是在真實的康熙時代,像韋小寶這樣的行事做派,真的能如《鹿鼎記》中那樣吃得開嗎?一、老子我大殺三方,發財了發財了拋開主角光環來看,韋小寶若到了歷史上真實的康熙朝,別說各方勢力是否能夠擺平,單是小說裡他那兩個「必勝」的法寶,就絕對能要了韋小寶的命。《鹿鼎記》說,韋小寶手中有三寶:匕首、軟甲和骰子。
  • 清朝十二重臣之于成龍
    凡看過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的觀眾,想必對于成龍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在清朝近300年的歷史中,以廉潔著稱的官員不算少,但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曾被康熙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這裡順便提一下,清代歷史上有兩位叫于成龍的著名官員,一位便是本文的主人公,另一個于成龍(1638~1700),字振甲,號如山,漢軍鑲黃旗人,後人又稱他為「小于成龍」。
  • 清朝年間,臺灣領土為什麼只有一小塊?康熙派使者談判是想拋棄它?
    " 這句話放在中國古代康熙年間亦然成立,國家統一一直都是歷代統治者追求的目標。清朝年間,清朝領土裡的臺灣領土,為什麼只有一小塊?主要因為大部分的領土都在驅逐荷蘭侵略者,成功收復臺灣的鄭氏集團手中。
  • 命運多舛的景陵,在慈禧年間起了一場「無名火」,預示了清朝的結局
    景陵是清朝康熙皇帝的陵寢,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他的"萬年吉地"自然備受關注;但是人們關注它的原因,還有一點:景陵多次遭到劫難,命運多舛;尤其是慈禧年間一場無名大火,幾乎毀掉了這座園陵;大火的原因是什麼?
  • 康熙名臣于成龍,兩袖清風為人正直,他有資格誅殺大將軍赫裡嗎
    兩江總督于成龍殺赫裡這種情節出現在電視劇《于成龍》裡,簡直是不可思議。因為于成龍根本沒有資格處置赫裡。 于成龍本身職務兩江總督為正二品,但于成龍有兵部尚書銜,所以為從一品,而赫裡身為江寧將軍,品級為正一品,級別比于成龍要高。
  • 如果康熙沒有大炮,清朝就滅亡了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平定葛爾丹看似非常容易,其實不然。葛爾丹這個曾經的西北霸主,差點就打到了紫禁城下,他的能力絕對在清朝奠基人努爾哈赤之上。清朝康熙年間的時候,準噶爾出現了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領導人,他就是葛爾丹。葛爾丹年輕的時候,曾經在西藏當過喇嘛,期間結識了西藏達賴五世的一個政客桑結,這個桑結後來成了達賴五世的「第巴」,也就是行政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