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 于氏成龍

2021-01-10 大河網

  河南商報記者 李江瑞

  于姓歷史上多出能臣,清代的于成龍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並非進士出身,卻憑為官清廉和能力超強的優點,從知縣一路做到了兩江總督。他曾大規模清理冤獄,竭力避免冤假錯案,並籌集資金解決犯人們的吃飯和看病問題,其超前的刑法思想和司法人道主義精神,對後世有積極影響。

  為官有道

  縣令離任,百姓追送數十裡

  史書記載,于成龍自幼過著耕讀生活,受過較正規的儒家教育。順治十八年(1661年),44歲的他第一次做官,懷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接受朝廷委任,到邊荒之地廣西羅城當縣令。

  當時,羅城縣前兩任縣令,一個死了,另一個逃了,縣城只有6戶居民,他成了一個「光杆縣令」。

  于成龍深諳「先穩定、再生產」的道理,大張聲勢地「嚴禁盜賊」,在全縣搞「聯防」。3年後,羅城就成了一座欣欣向榮的縣城。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被舉薦為廣西唯一的「卓異」,升官調任。他離開羅城時,身上沒有盤纏,出現了百姓「追送數十裡,哭而還」的感人場面。

  公檢法三個部門,一個人全乾,還幹得特別好,于成龍就是這樣的人。據史書記載,清初偷盜成風,黃州府岐亭鎮一帶,歹徒們甚至大白天也敢在路上搶劫殺人。于成龍治盜時,時而扮成農民,時而裝成乞丐,沒多久就摸清了當地的治安狀況。

  于成龍破案的事跡,在清人野史、筆記和民間文藝中均得到反映,甚至神化。

  對待案犯,于成龍主張慎刑,採取寬嚴並治、以盜治盜的方法,效果很好。由於在黃州政績突出,于成龍再次升了官。

  判案有法

  避免冤假錯案,講究人道主義精神

  康熙十八年(1679年),于成龍到福建任職時,福建的監獄裡關滿了違反「遷海令」的百姓。「遷海令」規定,商民船隻不得私自入海,否則不論官民俱行正法,貨物充公。這在當時鬧得人人自危。

  于成龍首先要解決的大案,就是數千名「通海」罪犯的處決問題。只要他大筆一揮,幾千名「罪犯」就會人頭落地。而他仔細查閱案卷發現,其中絕大多數犯人都是被冤枉的。

  他要求釋放這批人,最終獲得批准。之後按照「少殺多放」的原則,讓無辜百姓陸續回家了。

  于成龍對服刑人員的生活也很關心。由於經費不足,監獄時常餓死人,他便多方募集資金,讓犯人們能吃上飯、看上病。他倡導的人道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深遠。

  于成龍在福建任職時,曾正式發布《簡訟省刑檄》,要求各府州縣農忙時節一律不受理民間訴訟。他強調法院審判案件時要清楚、合理,百姓無冤可訴,法律更有威信,就沒人敢輕易犯法了。

  于成龍還提出,農忙時,官府不準拘審人犯、騷擾百姓、妨害農業,不準擅自擬定罪行、贖金,不準借官司向群眾勒索財物。

  對待下屬,于成龍恩威並施:案件審得好,就向上級推薦;有徇情枉法的,不僅重審案件,還要依法追究官員的責任。

  升任總督

  官居一品,靠的是清廉和能力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于成龍升任兩江總督。

  周劭在《中國明清的官》一書中記載,于成龍是明末貢生,並非清朝進士,這樣的人能成為封疆大吏,絕無僅有。于成龍由知縣升任總督,全憑「清廉」二字。

  清朝的兩江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等重要事務,是清朝九位級別最高的封疆大吏之一,總管江南(今安徽和江蘇)、江西的政務。

  從康熙四年(1665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兩江總督大人物輩出。除了于成龍外,還有尹繼善、林則徐、裕謙、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劉坤一等,他們都是清朝的一代重臣。

  生榮死貴

  康熙親撰碑文表彰廉吏

  于成龍為官20餘年間,從來不帶家眷,連結髮妻子也是闊別20年後才相見,其清操苦節享譽當時。他始終保持著異於常人的艱苦作風,災荒歲月以糠代糧,把省下來的糧食和工資用來救濟災民。離開湖北時,他只有一捆行囊,沿途以蘿蔔為乾糧。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龍在兩江總督任上去世,當地「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至者日數萬人,下至萊庸負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見中下層人民對他的死十分悲痛、惋惜。康熙皇帝也破例親自為他撰寫碑文,表彰他廉潔刻苦的一生。

  于成龍簡歷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號於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方山縣)人。出仕以來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

  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

  奇聞趣事

  清朝還有另外一位名叫于成龍的官吏,他字振甲,號如山,是漢軍鑲黃旗人,後人稱他為「小于成龍」。

  他也是一位好官,曾在于成龍手下做過知州,還曾得到過于成龍的保舉,後因政績升任江寧知府。康熙皇帝南巡至江寧時,還囑咐他好好向于成龍學習。這在清史中,稱得上一段佳話。

相關焦點

  • 于成龍是清朝名臣,他為何被稱為「於青菜」
    明清時期有很多名臣和地方官員,而清朝時期的于成龍就是一位非常正直廉潔的官員,他的名字和事跡甚至收錄進了四庫全書中。
  • 清朝名臣于成龍為何不可能斬殺江寧總督?
    于成龍是跨越明朝和清朝的人,出生在明朝末期,于成龍屬於是典型的晚成的人物,我連「大器晚成」都不敢用,因為在他四十四歲的時候,才開始走上仕途擔任一個小小的縣令,這樣一個小小的縣令也並不算是成就什麼大器,畢竟在當時一抓一大把。于成龍沒有嫌棄縣令的官職太小,而是決心踏踏實實地幹出一番新天地,立志將自己寒窗苦讀的學問都發揮出來。
  • <遼東于氏>書香門第 家風清素(諡號「襄勤」人稱小于成龍)
    人稱小于成龍,諡號「襄勤」提及于成龍,人們立刻會想到那位古裝劇裡頻出的、譽滿古今的「天下第一廉吏」。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在清朝的歷史上,一共有兩位名叫于成龍的能臣。隨著他的聲名鵲起,蓋州于氏一族經過幾代人的繁衍發展,漸漸成為遼東一代的望族。尤其是其孫於宗瑛,作為乾隆年間的進士,更是以詩、書、畫名噪當朝,成為蓋州于氏一族的核心人物。而於宗瑛的崛起不但遂了于成龍心中多年的夙願,也讓蓋州于氏一族在于成龍之後有了可以引以為傲的「主心骨」。
  • 為什麼電視劇《康熙王朝》裡沒有出現清朝名臣于成龍!
    第一位于成龍,就是電視劇《于成龍》的主人公,被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也就是官場俗稱的「於青菜」,因為年齡較大也被稱之為「大于成龍」。第二位于成龍(1638年-1700年),也是康熙朝的名臣,官至直隸巡撫、都察院左都御史、河道總督,因年齡較小,也被稱為「小于成龍」。《清史稿》有這樣的記載:「國朝有清忠強直經濟名臣曰兩於公,皆諱成龍」足可見康熙皇帝對於這兩位姓名同為于成龍的能員幹吏的賞識與器重。
  • 【歷代名臣】既是「於青菜」又是「於青天」——清朝廉吏于成龍
    他是清朝著名的廉吏,45歲才出來做官,當過知縣、知州、知府、道員等地方官,較高層級則為藩臬按察使、布政使二司、督撫大員。到哪他都勤政廉潔,到哪都深得民心。史書對他的評價是:「得民心如此,古史罕見。」 三度受舉薦為「卓異」 清代中央和地方官的考核有一套嚴格的制度,對所有官員都要按期考核,「卓異」是清朝對官員考核之後的一個頂級的總結,也是對官員的一種高度肯定。于成龍短短二十多年為官,總共三次被舉薦為「卓異」,這在千百年來的官場都是難得一見的。
  • 清朝文化——于成龍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於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初名臣、循吏。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 清朝真有于成龍這個人嗎?
    據史書記載,于成龍生於1617年卒於1684年) ,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字北溟,號於山,是清初名臣。于成龍是屬於大器晚成,直到1661年順治十八年,44歲的于成龍出任廣西羅城縣令。于成龍生活節儉,勤於公務,仕途平坦,深得上司和康熙的賞識。
  • 大清朝兩個于成龍同朝為官,誰更厲害?
    (「前於」)電視劇《于成龍》熱播之後,「于成龍」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天下第一廉吏」,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清朝康熙年間,同朝為官的有兩個于成龍,他們不僅同姓同名,而且都頗受百姓愛戴,當時有民謠云:「前於後於,百姓安居」,說的就是他們兩個
  • 清朝4大名臣真實故事:曾國潘屠城綽號剃頭,一人靠女人發家!
    儘管清朝是歷史中最不願意提及封建朝代,但不可否認,即便是晚清第一艘輪船,第一所兵工學校,第一批留洋學生無不以為意味著清朝名臣在挽救危亡所做的努力! 而在這背後,就包括了晚清最著名的4大名臣!
  • 清朝覆滅後,舊貴族們把姓氏改成了哪些漢姓?都是比較常見的
    清朝滅亡後,舊貴族改姓為漢姓,這在我們身邊比較常見。第一個滿清大姓,就是"牛虎魯氏"。熟悉清朝歷史的人應該知道,在清朝,鈕祜祿氏家族最著名的兩個人,一個是乾隆皇帝的生母,一個是雍正皇帝的妃子蕭聖憲皇后,還有就是《甄嬛傳》中的甄嬛傳原型。另一個是乾隆皇帝最喜歡的和紳。
  • 這幾個瓜爾佳氏女明星,關曉彤「墊底」,關之琳第二,第一美若天仙!附瓜爾佳氏名臣錄
    瓜爾佳是滿族的八大姓氏之一,在清朝後宮裡很多后妃都是瓜爾佳氏。在清宮劇中瓜爾佳氏也出現得比較多,像我們所熟悉的《甄嬛傳》裡面,唐藝昕扮演的祺嬪就叫瓜爾佳文鴛。瓜爾佳文鴛一入宮就能得到皇帝的寵愛,一是因為她性格嬌俏可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她的家世了。     大清滅亡後,滿族姓漸漸沒落,很多滿姓也就改成了漢姓。
  • 兩個于成龍同朝,康熙倚重為何又不同?
    1 于成龍名氣很大。 清朝不但有于成龍其人,而且同時期有兩人,都是康熙名臣,而且一度是上下級關係。 一個是漢人于成龍,又稱老于成龍,山西永寧人,以治績卓異和清廉刻苦名世,被康熙帝讚譽為「天下廉吏第一」。
  • 清朝康熙年間的「兩個于成龍」
    于成龍推薦的是一個小地級市的領導,直隸通州知州,自己當直隸巡撫時期的老部下,名字也叫于成龍。於總督比於知州大22歲,為了區分,人稱老于成龍、小于成龍。  地方首長敦請朝廷補充幹部不是問題,但指名道姓、指定崗位,還要由從五品越級提拔到從四品,則嚴重違反規矩,十分犯忌。  按照大清的幹部制度,地方官出缺的,應召集後備幹部統一抽籤,誰抽到誰上崗,就像買彩票。
  • 【家族榮譽】曾氏家風再次席捲全國!曾家人轉起來!
    我姓曾,我驕傲,我自豪  講述曾家文化| 分享趣味生活 曾氏家風再次席捲全國
  • 清朝的名臣李衛,在雍正皇帝去世後,他的結局到底如何?
    乾隆三年,即1738年,清朝的一代名臣病逝,年五十一歲,乾隆皇帝按總督的殉葬方法賜予祭葬,諡敏達。由此可見,電視劇中李衛的結局是告老還鄉,但是史實卻是李衛在任上病疾發作,最後病死。但是不管怎麼說,李衛的一生堪稱是一部升遷飛速的神話,他從一個五品的員外郎的職位,一路升任到人人都垂涎欲滴的一品封疆大吏,而且當官期間還秉公執法,為老百姓做主,這樣的一代名臣,在整個清朝的歷史中兩隻手是數得過來的。李衛雖然病故,但是記載李衛的故事卻流傳了下來,比如《李衛當官》、《李衛辭官》等等,都表達了民間老百姓對李衛的愛戴之情。《清史稿》曾這樣評價李衛:「衛受上眷最厚,以敏集事。
  • 【固安在線】走進固安,走近小于成龍~
    傳播:正能量| 固安資訊 | 百姓生活| 固安文化2019年8月24日上午,來自北京、天津、保定、豐寧、邳州、石家莊、廈門等與廊坊的共計五十多位文史專家、文化學者、藝術家來到固安南房上村,在于氏後人於澤群的引導下參觀了于氏碑林並共同交流
  • 【呂梁名人】清朝廉吏--于成龍(方山)
    這個時候,他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會去為清廷效力,做清朝的官,而且越做越大,直做到兩江總督,還被康熙皇帝表彰為"天下第一廉吏",因此,直到明朝滅亡、清廷統治全國已經有十幾年了,他依然在故鄉耕田讀書。于成龍(公元1617-1684年),是山西永寧州(今離石區,其出生地來堡村現劃入方山縣)人,字北溟,號於山。
  • 清朝滅亡後,愛新覺羅氏14萬後裔,最終去哪裡了?
    在歷代的皇族中,只有清朝皇族離我們現代人最近,而他們的經歷也因為特殊的時代背景,與歷朝歷代的皇族都不同。既經歷過康乾盛世的輝煌,也忍受過列強侵略的屈辱,近代百年,因為閉關鎖國帶來的國家榮辱、民族興衰,始終都跟清朝統治者脫不了關係。在辛亥革命的衝擊下,內憂外患的清政府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在溥儀宣布退位之後,清朝的皇族們都去了哪裡?他們為什麼從來不去清西陵、清東陵祭拜呢?
  • 清朝名臣姚啟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清朝名臣,姚啟聖,就是這樣的代表。作為歷史劇,已故知名作家二月河的作品《康熙王朝》可謂經典至極,劇中人物的塑造深入人心,姚啟聖也是一個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的角色。現實中的他大器晚成,勞苦功高,為康乾盛世的締造立下汗馬功勞,可是,卻是康熙最恨的人,曾被批覆"永不敘用",晚年病逝福建,喪葬費還是兒子借來的。
  • 清朝出了6位鈕祜祿氏皇后,她們分別是誰,結局又如何
    其實鈕祜祿氏是滿族八大姓之一,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鈕祜祿,原系地名,因以為姓。其氏族甚繁,散處於長白山、英額及各地方。」鈕祜祿氏家族人丁興旺,在清朝滿洲八旗中各旗均有分布,不單隸屬一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