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龍實有其人,現在研究清史多數都是依據《清史稿》,在《清史稿·于成龍傳》中對于成龍有記載:
「卒時,將軍、都統及僚吏入視,惟笥中綈袍一襲、床頭鹽豉數器而已。民罷市聚哭,家繪像祀之。」據史書記載,于成龍生於1617年卒於1684年) ,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字北溟,號於山,是清初名臣。于成龍是屬於大器晚成,直到1661年順治十八年,44歲的于成龍出任廣西羅城縣令。于成龍生活節儉,勤於公務,仕途平坦,深得上司和康熙的賞識。
因為康熙朝有兩個于成龍,故而山西于成龍又稱「老于成龍」,而另一個則為「小于成龍」,即漢軍鑲黃旗于成龍。
漢軍于成龍(1638—1700)曾為養豬倌,因蔭生入仕,從縣官做起,官至直隸巡撫、左都御史、河道總督。他是康熙朝的治河名臣,曾在安徽按察使任上,反對時任河道總督靳輔的治河方案,引發長達數年的朝堂之爭。康熙很是看重于成龍,而且決意懲處權臣明珠,也是因為此于成龍對康熙直言明珠及其親信大學士餘國柱賣官鬻爵。
有趣的是,康熙二十年,老于成龍由直隸巡撫,被擢升為兩江總督時,曾奏請朝廷補缺江寧知府。康熙任命的知府就是小于成龍。二位于成龍不但同朝為官,而且有過上下級交際。康熙巡幸江寧時,曾勉勵小于成龍多向老于成龍學習,傳為佳話。
想到了小時候第一次看《康熙微服私訪記》的時候,沒當康熙裝❌要玩完的時候,欽差大臣於世龍就來救駕了。這個於世龍的原型就是于成龍。
在2017年《于成龍》這部電視劇播出,主要講述了于成龍為民請命的宦海經歷。從最底層的官吏做起,一直做到了封疆大吏。
于成龍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生於明朝萬曆年間,在滿清入關統治中國後才開始了自己的仕途,所以他「成龍」的時間比較晚。
順治十八年,44歲的于成龍拋妻別子,遠赴廣西羅城為縣令,當時的廣西羅城只有6戶居民,府衙已經破敗不堪,跟隨前來的隨從或死獲逃,只留下了于成龍一人在羅城縣理事,但是這確實其邁開仕途的第一步。
幾年後因為政績頗佳,50歲的于成龍升任合州知州。其後多次因為政績突出被連續升任。
到了1674年,于成龍已經是黃州知府,但是時值三藩作亂時期。當地麻城縣有人附庸吳三桂作亂。于成龍當機立斷,組織數千鄉勇主動進剿,最終平息了叛亂。
劃重點,其實大清一朝,是有兩個于成龍的。據史料記載,清朝名為「于成龍」的官員有兩個,一個是治河官員,一個是治民官員。影視劇中所描繪的于成龍應該是後者,于成龍是清山西永寧州(分離石縣)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終年67歲,諡「清端」、贈太子太保。于成龍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餘年的宦海生計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終身,深得百姓敬愛和康熙帝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