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這個官員真倒黴,剛「捐」了個官,清朝就結束了

2021-01-19 歷史達人說

古代的「買官捐官」之風盛行已久,秦時是以糧食換「官職」。只發展到了明清時期,便是「明碼標價」了。據說清朝的名官李衛,也是通過「捐官」入仕,後來才一步步受到雍正皇帝的重用。

像李衛這樣真心為民辦事的「捐官」者也不是沒有,但是還是少數,更多的是那些貴族世家為了孩子有些顏面,「捐」個閒職給他們噹噹,這像是古典小說《紅樓夢》裡,賈璉便是「捐」了個同知的閒職。

這「買官」的行為做得最極致的當屬清末的慶親王奕劻了。說起奕劻也是八旗貴族子弟,身份尊貴,還十分討慈禧太后的歡心。可惜他這人是不學無術,不想著如何為國辦事,整天想的是怎麼發財。

1911年,奕劻「發財」的機會來了。當時的清政府要組建新內閣,如何召集內閣人選,這事是由奕劻負責的。於是,他撇開那些由皇室中人擔任的職位外,選擇了一些權力不大,職位下的官職「公開買賣」。

這「郵傳大臣」便是其中之一。這個職位顧名思義管的是交通的事情,所以其實沒什麼人願意當。再加上奕劻開出的是「30萬」倆白銀的高價。這更是無人問津。

然而就像是周瑜打黃蓋一般,「郵傳大臣」開價高,但經不住有人很有錢。這人就是中國實業之父——盛宣懷。

盛宣懷是個商人,所以他確實很有錢。據說他去世後統計遺產的時候,整整有1160多萬兩白銀。所以奕劻知道盛宣懷很有錢,便故意提高了價格。由30萬兩白銀到60萬兩。

很明顯,奕劻是覺得必須得好好「敲詐」盛宣懷一筆。但是如今精明的盛宣懷自然不會讓他得逞。所以後來通過強大的人脈關係,還是以30萬成交了。

這下盛宣懷終於當上他的官。只是盛宣懷真是倒黴,剛當上官沒有幾個月,「武昌起義」爆發,長達兩百七十年的清朝就這樣完了。

人家盛宣懷在他那個「30萬」的郵傳大臣上還沒坐多久啊。而且據說還是因為盛宣懷新官上任後,因強力將各省的鐵路收歸國有,惹怒了不少人。於是才有了後來的「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

所以說清朝的這個官員真是倒大黴,自己才剛「捐」了個官,還沒「大展拳腳」,這清朝統治就結束了。

相關焦點

  • 清朝第一捐糧售官貪汙案 甘肅全體官員參與 60位官員被砍頭
    在乾隆時期發生的一起震驚大清朝的貪腐案件。這個案件牽連甚廣,幾乎一個省的官員都深陷其中。到了乾隆時期,乾隆覺得這種捐錢得官的方式會影響大清朝的形象,於是就將這個方式給廢棄了。而乾隆考慮倒和王師關係還算不錯,而且他也還算是個清官,於是就同意了請求,後來他兒子王亶望當了甘肅布政史。王亶望上任的第一天就開始謀劃怎麼把曾經花出去的錢想辦法賺回來,於是他就把這個捐糧換官的規矩直接形成制度化了。並且從以前的捐糧變成了捐錢就可以換官。
  • 有錢能使鬼推磨 清朝官員都有哪些賄賂名目?
    「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在清朝的官場,錢神是很神通廣大的。清諺云:「捐官做,買馬騎。」捐官(捐納、捐班)即為清政府公開推行的用錢買官制度。按照清朝的規定,除八旗戶下人、漢人家奴、優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官當。「某大人以捐納致通顯。初捐佐雜,既而漸次捐升至道員,俄而得記名,俄而補缺,俄而升官,俄而捐花翎,俄而加頭品頂戴,歷任至封疆,無非借孔方之力為之。」
  • 到清朝 捐官的錢居然成了國庫的一個重要收入
    在清朝捐官大行其道,可見這個王朝的官僚體系,處處都有著賄賂的影子。「捐官」又稱捐納,是封建社會時期為彌補財政困難,允許士民向國家捐納錢物以取得爵位官職的一種方式。在清朝,捐官是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舉制度互相補充,一部分人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一部分人通過捐納制度做官。
  • 怎樣區分清朝官員的品級
    五品官鑲水晶石。這是一種礦石,晶體透明,質地堅硬,質量好的被列入寶石行列,它寓意著清明廉潔。六品官鑲硨磲,它是貝殼的化石,為佛教七寶之一。硨磲硬度教高,白脂如玉,是吉祥富貴的象徵。七品官職以下的頂戴全部鑲素金,俗稱「金頂」,寓於官員惜時如金,勤勉政務。不過,八、九品官是鏤花素金頂,區別於七品官。在清朝的官職品級中還設立了「從品」制度。即正一品、從一品……以此類推。
  • 清朝捐官制度,導致官員貪腐嚴重,西方學者評價卻令人意外!
    因為清朝捐官制度與歷朝歷代不一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清朝捐官制度已經成系統化,是作為國家一項重要財源來長期組織經營,二是其他朝代捐官得到的大多是虛職,不能正常升官,吸引力太低,鮮有人購買,但清朝捐納之後,就能在國家制度下的正常升官,科舉考不上,甚至沒有功名在身,都可以通過捐納的途徑來做官、升官,歷史上的李衛、胡林翼等都是捐官出身,曾國藩則曾通過捐納籌措軍餉。
  • 真實的清朝官員
    歷任太常寺少卿、內閣學士、禮部侍郎、軍機大臣、戶部侍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兩廣總督、文淵閣大學士等等重要官職。眾所周知,和珅是清朝最大的貪官,但和珅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和珅擔任的職務有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還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
  • 《九品芝麻官》爆笑劇情背後,是清朝一群苦命「官老爺」
    除了流傳的搞笑臺詞和經典橋段以外,還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公正廉明匾」從搖搖欲墜、蛛網塵封,到光潔如新、熠熠生輝——這個鏡頭是對主角包龍星官場生涯的最好寫照。「買官」這事兒在清朝,正兒八經形成了制度——捐納制度。捐納制度和科舉制度相輔相成,構成了清朝官員的兩大來路。捐官名目繁多,比如捐實官、捐出身,還有花錢買監生資格去國子監讀書等。而買官的又是什麼樣的人呢?大多分為兩種,一種是屢試不第的官宦子弟,能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家庭條件中等偏上,捐官來謀求個鐵飯碗。
  • 「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他們享受什麼待遇?
    通過科舉制度,許多漢人開始走向清朝的政壇,其中晚清四大名臣,也都是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人才。然而,他們作為朝廷「正一品」官員,到底能享受什麼待遇? 清朝官員在擔任職務,履行自己的義務同時,也享受著朝廷給予的待遇。通常這個待遇被分為兩個部分,一個叫做「俸祿」,是有銀兩組成;另一個則叫「祿米」,是用糧食來組成。這樣的組合方式,不僅能夠保證朝廷命官能夠正常的生活,同時也有錢銀去購置生活所需。《戶部·俸餉》:清朝官員的待遇由「俸祿」和「祿米」兩部分組成,嚴格按照官員的等級發放。
  • 《九品芝麻官》的爆笑劇情背後,是清朝一群苦命的「官老爺」
    「買官」這事兒在清朝,正兒八經形成了制度——捐納制度。捐納制度和科舉制度相輔相成,構成了清朝官員的兩大來路。捐官名目繁多,比如捐實官、捐出身,還有花錢買監生資格去國子監讀書等。二.候補官到底有多苦命按理說,這官職也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挖好了的——買官的人那麼多,但是官位畢竟有限,所以,買官買的只是一個候補,要真想有實權就得排隊等,於是就有了清朝龐大的候補官群體。要想得以補缺,要去投供,也就是向吏部報導,再用抽籤決定去哪裡候補。候補期間,他們或當差,或署缺,或賦閒,大多生活悽苦。
  • 《九品芝麻官》的爆笑劇情背後,是清朝一群苦命的「官老爺」
    「買官」這事兒在清朝,正兒八經形成了制度——捐納制度。捐納制度和科舉制度相輔相成,構成了清朝官員的兩大來路。捐官名目繁多,比如捐實官、捐出身,還有花錢買監生資格去國子監讀書等。而買官的又是什麼樣的人呢?大多分為兩種,一種是屢試不第的官宦子弟,能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家庭條件中等偏上,捐官來謀求個鐵飯碗。
  • 清朝的正一品和超品官員有哪些?其實裡面有很多官職都是虛職
    眾所周知,官員是有等級之分的,在許多人的印象裡,等級最低的是九品芝麻小官,等級最高的是一品大官。不過,清朝一品官員擔任的官職可能和大家心裡想得有點不太一樣,這到底咋回事呢?圖片:清朝一品官員劇照一、文官中的一品大官如果要詳細劃分,清朝官員的品級一共有九個大分類,分別是從一品至正九品,但每一個品級中又可以劃分兩類,分別是「正」與「從」。
  • 清朝奇案:一隻繡花鞋引發的命案,官員靠「神明指引」找出採花賊
    胭脂看到留在現場的繡花鞋後就認出是自己的那隻,就認為是鄂秀才殺了自己的父親,於是就報了官,在訴說事情原委的時候,不想連累到王氏,所以就隱瞞了王氏的那一段,只說是鄂秀才和自己之間的事情。縣官聽聞事情原委後,把鄂秀才關押大牢,鄂秀才是個老實巴交的讀書人,上了公堂害怕得直哆嗦,縣官就以為他是心裡有鬼。
  • 清朝的中堂、部堂、中丞都是什麼官?哪個官最大?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裡面一些人稱呼某位官員叫「中堂大人」、「部堂大人」、「中丞大人」,那麼這些被稱為中堂、部堂、中丞的大人都是什麼官呢?「中堂」是清朝對大學士的尊稱。清朝最高的實權機構是六部,各部都設有滿、漢兩名一把手,稱為尚書(從一品)。為了避免兩名尚書之間互相推諉情況的發生,皇帝往往會任命大學士專管一部,協調兩名尚書的工作。六部辦公的地方都稱為「堂」,各部滿漢官員分坐左右,大學士獨坐大堂中間,因此也就被稱為「中堂」。「部堂」是清朝對大部分總督的尊稱。
  • 老照片裡的清朝官帽,帽子很常見,這帽盒還真少見!
    "納蘭,你把這個破帽子放這裡幹什麼啊?"候吉同學,你先別急。這個帽子可是有講究的。這個帽子是一個人收藏的,正宗的清朝官帽。這種帽子我們只在電視上看過,現場版的可真少見啊!"難不成你想收藏這個帽子?"經過驗證,這個帽子絕對是清朝的。能放到現在,可真不容易啊!候吉同學,你知道這是幾品官的帽子嗎?"我可對清朝的帽子沒有研究過!"這應該就是個小官的帽子,大官的帽子還要更好些!哈哈……我猜的啊!不過這帽子確實不夠檔次!
  • 給清朝知府算算帳
    即使是下手不那麼狠的地方官,一年也有三萬兩銀子的進項。清朝地方官的收入真有這麼高嗎?替他們算算帳就知道了。地方官這個概念很大,上至總督、巡撫,中至布政使、按察使,下至知府、知縣,統統都是地方官。可官員不是苦力,苦力除了養活自己,最多只需要養活一個小家庭,而官員卻需要養活一個非常龐大的大家庭,這個大家庭包括他們的妻子、小妾、丫鬟、男僕,以及長期在官員任職地居住並時常去衙門裡打秋風的親朋故交,以及官員們僱請的幕僚,也就是後來俗稱的「師爺」。
  • 古時候清朝的軍機大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官員?
    我們經常都會在電視上看見清朝電視劇中出現什麼什麼巡撫,還有大學士,知府,知縣等。那麼這些人的官到底有多大呢?清代的官吏等級制度沿用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從之別,如正一品、從一品。
  • 清朝官員的頂戴花翎,代表不同意義,誰可以獲得花翎?
    我們平時看過很多清宮的電視劇,在劇中往往大臣犯了錯,皇帝就命人先摘取「頂戴花翎」,在打入大牢,很多觀眾老爺或者讀者都認為它是一頂帽子,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頂戴花翎」其實代表著不同的人群,也會有很大的學問。
  • 清朝官員的書單:三國史事很流行
    探尋清朝精英層的閱讀世界,有必要在史料上另闢新徑。下文將利用抄家清單和日記,略窺幾位清朝官員的日常閱讀。高樸:「當代」小說迷高樸(?-1778)出身世家,祖父高斌(1693-1755)為乾隆朝治河名臣,久任河道總督,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父高恆(?-1768)曾任兩淮鹽政、總管內務府大臣。
  • 中國古代的「捐官」制度,到了清朝時期走向了極致
    看清朝出了一個如此大的貪官和珅,可見這個王朝的官僚體系,處處都有著賄賂的影子。 在清朝,捐官是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舉制度互相補充,一部分人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一部分人通過捐納制度做官。按照清朝的規定,除八旗戶下人、漢人家奴、優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錢,都可以買官。對此,當朝人有詳細記錄這些官員是如何花錢買官的。 讀吳研人的《俏皮話》,從佐雜到封疆大臣,都可用錢「捐」。
  • 罕見老照片:清朝奴才伺候「洋妞」抽大煙,清朝官員「跪拜」洋人!
    這是當時的美國洋妞,據說當時這個地方到處都是鴉片配送中心。上圖可以看出兩個美國洋妞躺在床上抽菸片,地上跪著一個中國男子。兩個女子還是上下鋪,可見那時候的外國人在中國的地位是多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