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買官捐官」之風盛行已久,秦時是以糧食換「官職」。只發展到了明清時期,便是「明碼標價」了。據說清朝的名官李衛,也是通過「捐官」入仕,後來才一步步受到雍正皇帝的重用。
像李衛這樣真心為民辦事的「捐官」者也不是沒有,但是還是少數,更多的是那些貴族世家為了孩子有些顏面,「捐」個閒職給他們噹噹,這像是古典小說《紅樓夢》裡,賈璉便是「捐」了個同知的閒職。
這「買官」的行為做得最極致的當屬清末的慶親王奕劻了。說起奕劻也是八旗貴族子弟,身份尊貴,還十分討慈禧太后的歡心。可惜他這人是不學無術,不想著如何為國辦事,整天想的是怎麼發財。
1911年,奕劻「發財」的機會來了。當時的清政府要組建新內閣,如何召集內閣人選,這事是由奕劻負責的。於是,他撇開那些由皇室中人擔任的職位外,選擇了一些權力不大,職位下的官職「公開買賣」。
這「郵傳大臣」便是其中之一。這個職位顧名思義管的是交通的事情,所以其實沒什麼人願意當。再加上奕劻開出的是「30萬」倆白銀的高價。這更是無人問津。
然而就像是周瑜打黃蓋一般,「郵傳大臣」開價高,但經不住有人很有錢。這人就是中國實業之父——盛宣懷。
盛宣懷是個商人,所以他確實很有錢。據說他去世後統計遺產的時候,整整有1160多萬兩白銀。所以奕劻知道盛宣懷很有錢,便故意提高了價格。由30萬兩白銀到60萬兩。
很明顯,奕劻是覺得必須得好好「敲詐」盛宣懷一筆。但是如今精明的盛宣懷自然不會讓他得逞。所以後來通過強大的人脈關係,還是以30萬成交了。
這下盛宣懷終於當上他的官。只是盛宣懷真是倒黴,剛當上官沒有幾個月,「武昌起義」爆發,長達兩百七十年的清朝就這樣完了。
人家盛宣懷在他那個「30萬」的郵傳大臣上還沒坐多久啊。而且據說還是因為盛宣懷新官上任後,因強力將各省的鐵路收歸國有,惹怒了不少人。於是才有了後來的「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
所以說清朝的這個官員真是倒大黴,自己才剛「捐」了個官,還沒「大展拳腳」,這清朝統治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