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清朝 捐官的錢居然成了國庫的一個重要收入

2020-12-21 凱風網

那錢買官的現象自古有之,胡說自秦始皇的時候就開始了。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雍正時期的名臣李衛,就會使捐錢出身,最終步步高身,收到百姓的愛戴。在清朝捐官大行其道,可見這個王朝的官僚體系,處處都有著賄賂的影子。

「捐官」又稱捐納,是封建社會時期為彌補財政困難,允許士民向國家捐納錢物以取得爵位官職的一種方式。

在清朝,捐官是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舉制度互相補充,一部分人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一部分人通過捐納制度做官。按照清朝的規定,除八旗戶下人、漢人家奴、優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錢,都可以買官。對此,當朝人有詳細記錄這些官員是如何花錢買官的。

讀吳研人的《俏皮話》,從佐雜到封疆大臣,都可用錢「捐」。李伯元的《活地獄》寫的更為直接,做官就是為了錢財。如果說,這二位是民間人士,所寫內容可能難免帶有個人看法,那看看《翁同龢日記》。翁同龢是清朝兩任皇帝的老師,身處政治圈的頂層,所記錄的應該更具代表性。

按照其日記所記載,官員們之間的禮物互動,只是一種人情來往,一種風尚。如翁同龢曾收過熊掌、鹿茸等山珍,自然對方的身份不低,醇親王奕譞,也是光緒皇帝的生父。此外,《翁同龢日記》還記錄,他曾收過伯王、慶王、克王送的冰鮮等,甚至自覺還禮費神,第二年早做準備。

自然,在某些唯利是圖的人眼中,這些禮物就成了最好的「肥水」。

在清朝,尤其是「捐官」,已然成了公開現象,甚至,到了價高者得的地步。

其實,這並非清朝獨有的現象,看看秦朝,做官還是得先有錢。捐資納粟,也能得個爵位,「秦得天下,始令民納粟,賜以爵」。

到了西漢,捐官成了制度。

之後,歷代都有此事發生,目的當然是為了充實國庫。

只是,到了清朝,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捐官」,哪怕之前從事過非法勾當,如:盜賊。此外,士民不僅可以「捐官」,還可以捐封典、捐虛銜和穿官服的待遇,甚至,可以捐國子監的監生,也就是所謂的「花錢買文憑」。於是,自然就形成了一條生態鏈。

大家紛紛扎進官場,難道是喜歡做官嗎?

當然不是,為了更好的「發家致富」。

其實,「捐官」看著是政府行為,但執行的還是各級官員。於是,下司「孝敬」上司,自然就成了一種不成文的暗規矩。不過,不能明送,這一年的大節加上官員的壽辰,「走關係」的次數太有限。所以,就開發出了名類繁多的「送禮」名由。在夏季,名曰「冰敬」,對應冬季的則是「炭敬」。

看名字是極雅的,夏日炎炎來點「冰鮮」,敗了火,自然心情不錯,事情也就好辦了。於是乎,連各種時令的水果,也成了送禮的門道,送個西瓜就是「瓜敬」。更別致些的送禮,會稱之為「筆帕敬」。如翁同龢所述,這些不過就是「人情交往」。至於離京時送的「別敬」(別儀),就有了深刻的內涵。

《道鹹宦海見聞錄》為清朝官員張集馨所著,書中就寫了京官們是如何靠各種「敬」斂財的。其實,京官的收入不高,主要就是靠著地方官員來京時刮些油水。然而,這些進京的官員哪怕竭盡全力,如未能達到京官的需求,即使招待的再周到,亦換不來好言好語。

據說,張集馨本人多次外放做官,這「別敬」的錢每每都是過萬兩,已然成了一種常態。甚至,連頗受器重的曾國藩,都一樣要留下別敬錢。說曾國藩任直隸總督時,「別敬」就耗費了一萬四千餘兩。

此外,別敬錢要的也很是「明目張胆」。

對方設下洗塵宴席,邀請者只要赴宴,定要留下別敬錢。

所以,有了說法,那些外任的官員,就怕進京喝洗塵酒,掏別敬錢。甚至,有些毫不相識、互不來往者,都靠著這種「無賴」的辦法乘機圈錢。

京官錢不多,難不成外任的官職都是肥缺?於是,有些地方官為了自個的仕途通達,只會努力從百姓處搜刮。雖然,百姓苦的要命,但國庫卻沒有進帳,最終,竟是肥了一圈「賣官」者。

其實,也並非所有官員都會遵循各種「敬」的套路。於是,有些官員為了繞過乾脆不進京,但風氣已經形成。因為有更多的人拿錢為自己開了「官道」,只會更加通過此法索取來衝銷自己的「成本」。

當時,知縣官職售價是4600兩銀子,薪俸只有60兩銀子,沒人會去做吃虧的買賣。所以,大家都一門心思的忙著「掙錢」哪有「閒心」顧及其它。當然,在捐官者中也有想做事的好官,但畢竟少數。

清王朝似乎對錢有著不一般的重視,因為,捐官的錢居然成了國庫的一個重要收入。以至於,在嘉慶晚年時期,捐生的人數達到了22萬。

一個國家,不靠著發展經濟來充盈財政,竟想著一些歪招賺些快錢。以至於,大家都會借著這股邪風,謀點福利。而最終,可憐的還是百姓,捐不了官,等著的只有一次次的盤剝。

相關焦點

  • 一個傻小子捐一個九品官,總督以為背後有人,竟將他提拔為布政使
    到了乾隆朝,1742年長江中下遊發生嚴重的水災,乾隆允許開捐例。到了道光末年,國庫空虛,軍費開銷大,捐納成了朝廷重要收入。清朝的捐納制度,一般捐了錢都交給國庫,由國庫在往下發,像地方的總督、巡撫、布政使這些官職,是不能捐的,道員、知府、知縣以下可以捐;捐納制度還規定八旗戶下人、漢人家奴、優伶等不可以捐官在,其他人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官當。
  • 中國古代的「捐官」制度,到了清朝時期走向了極致
    在清朝,捐官是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舉制度互相補充,一部分人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一部分人通過捐納制度做官。按照清朝的規定,除八旗戶下人、漢人家奴、優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錢,都可以買官。對此,當朝人有詳細記錄這些官員是如何花錢買官的。 讀吳研人的《俏皮話》,從佐雜到封疆大臣,都可用錢「捐」。
  • 清朝這個官員真倒黴,剛「捐」了個官,清朝就結束了
    只發展到了明清時期,便是「明碼標價」了。據說清朝的名官李衛,也是通過「捐官」入仕,後來才一步步受到雍正皇帝的重用。像李衛這樣真心為民辦事的「捐官」者也不是沒有,但是還是少數,更多的是那些貴族世家為了孩子有些顏面,「捐」個閒職給他們噹噹,這像是古典小說《紅樓夢》裡,賈璉便是「捐」了個同知的閒職。這「買官」的行為做得最極致的當屬清末的慶親王奕劻了。
  • 清朝捐官制度,導致官員貪腐嚴重,西方學者評價卻令人意外!
    談及清朝,雖然有不少學者美譽不斷,盛讚這是一個偉大王朝,但無法掩蓋的一個事實是清朝貪官多,比漢唐宋元明要多得多。清朝貪官多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叫「捐官制度」,就是花錢買官。既然花錢買官,那麼自然要賺回來,總不能不計個人財務得失,為大清封建主義事業添磚加瓦吧。
  • 清朝奇人:閒著無聊花錢買了個官當,後來竟成為一品封疆大吏
    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是在古代封建社會,一個出生貧寒的人,想要有出路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考取功名。不一定要當狀元,能考取一個舉人便具備了當官的資格。當然,想要當大官那麼至少要考個進士。不過也有一些時期是例外,比如說在康熙年間就有一個「捐官」的制度,其實就是買官。
  • 清朝最大的貪官:滙豐銀行存100多萬兩白銀,活到民國六年
    只要一說起清朝最大的貪官,很多人都會想到是和珅,其實並不是他,還有一人比起和珅來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就是慶親王奕劻。奕劻是乾隆皇帝兒子永璘的孫子。光緒三十四年的時候,奕劻獲得世襲罔替的至上榮耀,成為清朝十二位鐵帽子親王中的一員,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奕劻的政治歷程達到了一個高峰。
  • 清朝第一捐糧售官貪汙案 甘肅全體官員參與 60位官員被砍頭
    在乾隆時期發生的一起震驚大清朝的貪腐案件。這個案件牽連甚廣,幾乎一個省的官員都深陷其中。在清朝,除了正常的科舉考試之路可以當官以外,為了讓那些權貴之家能夠更快的鍍金和晉升,也允許通過捐糧的方式和獲取功名和官爵。但對此會有限制,最高只能獲得縣令官位。
  • 李衛大字不識一個,連官都是捐來的,為何成為雍正帝的心腹大臣?
    在歷史上李衛不是如電視劇中一般的乞丐形象,因為機靈活泛被雍正看中相反李衛出生在江蘇一個相對富裕的家庭,家裡為了提升社會地位捐了個員外郎的官。李衛後來進入朝廷擔任兵部員外郎一職,這一年是康熙五十六年。李衛大字不識卻在官場如魚得水,尤其是在雍正登基以後,李衛從一個不入流的兵部員外郎升遷到封疆大吏,朝廷從一品大員浙江總督才不到十年時間。
  • 清朝通過捐官入仕可以做幾品官,還有哪些職位不能做?
    按照規定,以捐納得官者,若是京官可捐至正五品以上的郎中,而以捐納得官至正四品以上的道士,亦可捐至正二品以上的紅頂。捐納人的官職質量比出科甲的人要差得多。對此,統治者也十分清楚,因此對他們的任職設置了一些限制:第一,花錢買官的人不能再得到賣官的權力,也不能到關係國事的清流衙門任職;第二,只準授予工作壓力較小的簡缺,不可授予責任重大的繁缺;第三,不能授予關係國事的清流衙門,這是為了維護知識的尊嚴和師生之分,不能讓那些文理不通的土財主去教讀書人。
  • 康熙死後清朝國庫剩2716萬兩,雍正剩3453萬,乾隆給嘉慶留了多少
    不過,康乾盛世之後,清朝卻迅速走向了衰變,其原因又在哪裡?而等到康乾盛世末期,乾隆去世時,最後清朝的國庫又剩下了多少錢呢? 更有籤下了第一個平等條約的重大事件,當時沙俄一直侵犯我國,清朝與其激烈戰爭,將沙俄擊退,之後籤下和平條約。
  • 清朝捐官就像做買賣那麼簡單?其實捐官的門道還是很多的
    自古以來賣官鬻爵都被視為一個政權腐敗的象徵,但自秦漢開始,捐納官爵就已出現。到了明清,捐納已趨制度化,明碼標價的捐官現象成了朝廷補貼財政的重要手段。但買官賣官又非想像的那麼簡單,清代捐納制度還是很有特色的。
  • 捐資產捐收入捐遺體,牛群才是真正的「裸捐」
    不是說我圖錢嗎?一分錢不留,全捐出去!這是真的捐乾淨了,連葬禮的錢都捐,遺體也捐出去,我的天啊!此外,公證書中未列明的收入可以不用捐,比如牛群每月從現代出版社領的1800塊錢工資就沒捐,這是他保留的唯一一項收入!
  • 清朝的一品大員,他們當時享受什麼待遇,折算成人民幣合多少錢?
    很多人也會存在這樣的疑問,這得賺多少錢,才能養得起這麼一大家子人?古代多以紋銀或者糧食等折算工資,許多對歷史不熟悉的朋友,沒辦法很好的折算出那些東西放在現在值多少錢。那下面咱主要就聊聊,清朝的一品大員,在清政府的統治下領多少錢的工資,折算成人民幣大概得多少錢?
  • 有錢能使鬼推磨 清朝官員都有哪些賄賂名目?
    「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在清朝的官場,錢神是很神通廣大的。清諺云:「捐官做,買馬騎。」捐官(捐納、捐班)即為清政府公開推行的用錢買官制度。按照清朝的規定,除八旗戶下人、漢人家奴、優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官當。「某大人以捐納致通顯。初捐佐雜,既而漸次捐升至道員,俄而得記名,俄而補缺,俄而升官,俄而捐花翎,俄而加頭品頂戴,歷任至封疆,無非借孔方之力為之。」
  • 清朝官員的俸祿、工資收入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
    在電視劇上,我們常常看到清朝的官員是很講究排場的,特別到了後期,官員們奢靡成風,而這些花銷他們夠花嗎?
  • 清朝的封典制度與前朝相比有何不同?又產生了什麼影響?
    但是清朝的「封典制度」和中國歷任封建王朝獎勵給臣子的「分封」還頗有不同——清朝作為封建專制制度發展歷程的最後一個王朝,封建專制制度走向了衰落。雖說這捐納制度在如今看來不太光彩,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對捐納制度可是有一套完整系統的運行規則——捐哪些崗位、哪些部門、哪些人能捐、哪些人不能捐都有規定,這也成為許多人進入仕途、成為政府官員的一條重要通道之一。
  • 細看歷史(一)乾隆是合格守成之君嗎?看他給國家留下財富就知道
    康熙48年每年全國一切賦稅,中央一年收入為1300萬兩,除去開支每年結餘就有200多萬兩,到康熙駕崩存有800多萬兩。康熙時期並不不以庫銀有多少為目的那前面所說的2716萬兩應該是包括了留存在各省的銀子,管理比較寬鬆,講究藏富於民那經常的豁免稅收對於拖延交稅的啊,這個情況也不嚴肅處理。
  • 如果雍正能夠在位60年,乾隆只有13年的話,清朝還能堅持多久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雍正去世太早了,他45歲登基做皇帝,57歲就去世了,在位時間只有13年。這13年時間裡,雍正不僅建立了健全的稅收制度,而且為乾隆攢了一大筆錢,足夠乾隆揮霍好多年。
  • 清朝乾隆年間,紀曉嵐、和珅一年的俸祿折算成現代人民幣是多少?
    由於官員的年俸並不高,難以維持其龐大的家族開銷,所以還存在所謂的養廉銀制度,其中京官的養廉銀由國庫支出,一般很少,主要要年俸,而外官的養廉銀則要遠高於其工資。 下面是文武官員以及宗親的工資收入列表,大家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