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員的書單:三國史事很流行

2021-01-18 騰訊網

[摘要]在清朝的官方記事中,《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往往不加區分,清太宗篤嗜的所謂《三國志》即是《三國演義》。不過滿洲人嗜好三國史事這一傳統,似在入關百餘年後仍得以保存。

得益於年鑑學派的啟發與提倡,社會文化史視野下的書籍史、閱讀史研究自1950年代末起逐漸受到學者的重視;而新文化史的影響無疑又更新了研究面貌,達恩頓對18世紀法國禁書的傳播、閱讀的歷史分析即是一個範例。然而若回視明清時代的中國,這一圖景事實上是晦暗不清的。嗜於藏書的士大夫所編制的藏書目錄恐並不足以代表其日常閱讀,而文集中收錄的題跋札記亦僅能反映其學術取向。探尋清朝精英層的閱讀世界,有必要在史料上另闢新徑。下文將利用抄家清單和日記,略窺幾位清朝官員的日常閱讀。

高樸:「當代」小說迷

高樸(?-1778)出身世家,祖父高斌(1693-1755)為乾隆朝治河名臣,久任河道總督,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父高恆(?-1768)曾任兩淮鹽政、總管內務府大臣。高氏一族本隸內務府旗籍,後因高斌之女慧賢皇貴妃之故,抬入鑲黃旗滿洲,改姓高佳氏。根據國史館本傳中的簡短記錄,高樸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由武備院員外郎調任吏部,因辦事勤勉而為清高宗器重,其後扶搖直上,六年後已官至侍郎。但正在其政治前途大好之時,卻因在葉爾羌辦事大臣任內串通客商、私販玉石而被處死,家產籍沒。

清朝籍沒犯官家產,均列有詳細的清單,但主要側重於可以「變價入官」的田產、器具、衣飾,除了少數牽涉違礙文字的案件,對於犯官藏書一般不進行逐一登記,即便登記,也只是籠統概言有幾部或幾箱而已。但高樸案的抄家清單可以說是為數不多的異例,其中對高樸的藏書進行了全面記錄。此單原作為一份滿文奏摺的附單奏上,後被歸入軍機處滿文月折包而留存至今,《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中收錄有影印件,茲引錄如下:

高樸名下書籍:《幸魯盛典》、《太平廣集》、《池北偶談》、《硯雲甲編》、《練川十二家詩》、《國朝詩別裁記》、《韻府群玉》、《列國全志》、《聊齋志異》、《梅村集》、《呂子節錄》、《雙仙集》、《古事苑》、《情史類略》、《獪園》、《賜書堂集》、《清芬閣米帖》、《通鑑舉要》、《訒蒼詩存》、《春星堂詩集》、《情中烈傳》、《排悶錄》、《西堂餘集》、《寄園寄所寄》、《琵琶記》、《笠亭詩記》、《李石亭詩記》、《固哉草亭記》、《小學大全》、《慱古圖》、《虞初新志》、《硯北偶鈔》、《堅瓠集》、《資治通鑑》、《清文鑑》、雜詩、大小雜書十八本。(《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第138冊,96-98頁)

原單中錯字較多,當是匆忙抄錄、疏於核對之故,不過卻可以清晰體現出乾隆中葉一位八旗官員的閱讀世界。帝制時代學術體系中佔據主流的經史之學,在高樸的書單中事實上是相當邊緣化的,他僅有兩種經部典籍,即《小學大全》與《清文鑑》,前者是相當基礎的儒家倫理讀本,而後者則是實用性的官修滿漢文辭書;史部有《幸魯盛典》、《通鑑舉要》與《通鑑》,同樣是官修書籍與基礎典籍的格局,《舉要》不詳是何書,極有可能是坊間拼湊而成的簡明讀本。此時已經頗為興盛的考據之學,在高樸這裡完全找不到任何蹤跡。

《聊齋志異》白描插畫

相較而言,高樸似對子部、集部興趣更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筆記、小說數量頗為可觀。除《太平廣記(原誤作集)》外,其餘基本為近人著述,《獪園》、《情史類略》為晚明時書,距高樸之時不足二百年,《寄園寄所寄》、《虞初新志》、《池北偶談》、《堅瓠集》皆為順、康年間成書。另如《聊齋志異》,完全為當代著作,距其首度刊刻不過十餘年,足見高樸對此類小說的關注。事實上,像《列國全志》等通俗小說或《情史類略》、《情中烈傳》等晚明專記情事之書,很難進入官員、士大夫編制的藏書目錄,但是卻不可因此斷言,官員與士大夫在日常閱讀中完全摒棄這類「非正統」的書籍。再看高樸藏書中的詩文集,亦是以本朝人著述居多,前代別集竟無一種,如《練川十二家詩》(王鳴盛輯)、《春星堂詩集》(汪師韓)、《賜書堂集》(曹秀先)、《石亭詩集(原誤作記)》(李化楠),作者或輯錄者均與高氏同時、甚至為同僚,極有可能是酬贈之書。

納世通:滿洲人都愛讀三國

「三英戰呂布」

因史料無多,清中葉八旗官員的閱讀世界頗不易探尋,雖僅有片語,亦彌足珍貴。筆者所見的另一份抄家單來自覺羅納世通(1706-1765)。其人出身鑲藍旗滿洲,由官學生考取筆帖式,官至侍郎,乾隆二十三年(1758)後久駐回疆辦事,後因烏什事變中兵潰被論罪處死。他的「入官什物清單」中僅有四部書籍:「《三國志》一部(二套),《音漢清文鑑》、《同文廣匯》各一部,《縉紳》一套(又十本)。」(《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第75冊,188頁)從數量來看或非其藏書的全部,當是隨身帶至西域任所者。《縉紳錄》、《音漢清文鑑》與《同文廣匯》均屬實用性書籍,尤可佐證此點,後二種均為漢滿合璧辭書,納世通初由職司文書繕寫與翻譯的筆帖式入仕,但處理公務時仍需藉助辭書,可見此時滿人漸染漢俗、「國語」衰退之明顯。《三國志》大概是納世通赴任時所攜的唯一一部可資日常翻覽的書籍。在清朝的官方記事中,《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往往不加區分,清太宗篤嗜的所謂《三國志》即是《三國演義》,後者之於愛新國與清初政治的關係,李光濤先生已有長文詳述。納世通所讀未詳是史著抑或小說,不過滿洲人嗜好三國史事這一傳統,似在入關百餘年後仍得以保存。

李棠階:涉獵廣泛,醫書最實用

道光中後期,隨著理學的復興,在京士人中逐漸形成了講求理學的學術團體,李棠階與倭仁、邵懿辰、曾國藩、吳廷棟、何桂珍等皆是較為活躍的成員。李氏為道光二年(1822)進士,久任翰林,後因事罷黜,廢置十餘年,同治初起復,官至禮部尚書,併入值軍機處,留有比較完整的日記。但必須說明的是,日記之於晚清理學士大夫有特殊意義,首先它是私人反省的依據;其次日記需在師友間傳閱,以供他人批評,因此而「被建制化為一種道德轉化的資具」(王汎森:《近代中國私人領域的政治化》)。李氏亦不能免,他的日記在生前即曾有師友批閱,去世後又經謄抄、出版,真實性自然有所減損,不過至少可以看出在時人觀念中,理學名臣的日常世界究竟如何。

《李文清公日記》

道光二十二年(1842)至二十五年(1845),李棠階任廣東學政,職任並不繁劇,根據這一時段的日記,除考課生童、同僚應酬與會客外,李氏大量時間用於讀書、課子。所讀之書大致包含理學、經史與行政三類,且尤以理學書為重。二十三年七月起,李氏開始陸續閱讀《陽明集》,有關義理的重要文章大多精讀數遍,如是月十九日讀《撥本塞源論》,次日朗誦數過,至二十一日夜又讀一遍;而奏疏、詩句則為泛覽,至月底基本將全書讀畢。十月又開始校讀孫奇逢《理學宗傳》,歷時兩月而畢。其間又穿插閱讀《周易》,參讀程氏易傳與李光地《周易折中》,一直持續至二十四年年末。理學典籍之外,李棠階有圈點《左傳》的習慣,每次一年或兩年,基本在午睡後或晚間閒暇時進行,同時還為幼子講解,並在日記中記下簡要的心得。在廣東的四年間,李氏涉獵的史書並不多,只讀過藍鼎元所編《唐史傳》,且是在夜間當作消遣讀物,之所以選擇此書,是因李氏此時對藍鼎元頗感興趣,在二十四年年初集中閱讀了他的《東徵紀略》和《平臺紀略》。至於系統翻覽史籍,則要等到二十六年(1846)解任閒居之後,三年內李氏先後閱讀了《史記》、《漢書》、《後漢書》、《新唐書》、《唐名臣傳》、《唐鑑》等。閱讀行政典制之書,當然是出於職責所系,最常用到的是《學政全書》、《大清律例》和《科場條例》,方志和地方文獻如《廣東雜事》等是了解地方民俗的直接材料,李氏也會偶爾翻覽查閱。還有一些行政手冊,如專論荒政的《康濟錄》,屬泛覽之書,一日之內可讀數冊。除此以外,李氏對鄉約家訓乃至醫學書都有濃厚興趣,如明人黃佐的《泰泉鄉禮》,李氏閱後感嘆「真化民成俗之書,惜無認真行之者」(《李文清公日記》嶽麓書社整理本,503頁);李氏對醫學亦有造詣,有時家人有恙,會翻檢醫書查閱藥性,甚至遇「室人將產」,「檢《傅青主女科》及《達生編》」(同上書459頁)。當然,李棠階的閱讀世界並不僅有這些舊籍,他雖非清季的開明派官員,但對新知識絕非一無所知。或因地利之故,他在廣東任內已接觸到西洋所繪世界地圖,仔細查看之後,在日記中留下了一段並不十分確切的札記:「看西洋天下全圖,以地球分五大處,一歐邏巴、一亞細亞、一亞非利加、一額西亞尼亞,以上共一地球;一亞美理加(分南北),以上一地球。」(同上書505頁)

相關焦點

  • 清朝官員的服飾為何都是青色?這和流行有關嗎?
    在很多清朝的電視劇裡,清朝官員或者貴族的官服顏色都很統一。無論是貝勒親王還是六九清,朝服的顏色都是藍色,就連各家的朝服也不例外。清朝入關前,官員和貴族的長袍色彩鮮豔,分為幾種顏色。但是清朝入關後,為什麼清朝的皇家官服要用石青色呢?這有什麼講究?
  • 真實的清朝官員
    歷任太常寺少卿、內閣學士、禮部侍郎、軍機大臣、戶部侍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兩廣總督、文淵閣大學士等等重要官職。眾所周知,和珅是清朝最大的貪官,但和珅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和珅擔任的職務有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還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
  • 怎樣區分清朝官員的品級
    其實,滿清入關後一直沿用明朝的「九品中正制」,官員的等級制度非常嚴密,尊卑非常明顯,這在官員的帽子和服裝上都有體現,不同等級的官員穿戴是不一樣的,文官與武官也有區別。同時清政府規定:官員上朝和辦差時必須按級別穿戴官服,如有違反就要治罪。怎樣來區分清朝官員的品級呢?下面詳細介紹,讓我們增長一點文史知識。清朝官員戴的帽子叫作」朝冠」,俗稱「頂戴」或「頂子」。
  • 清朝流行的「宰白鴨」,到底指什麼?官員為此辭官,道光很是頭疼
    在清朝時期,那些權貴之家倘若有人犯人命官司了,便會話些錢財,向那些貧苦人家面人代罪,或者最易找些無業游民,代替真正的犯案之人伏法。(可以簡單粗暴理解為:替人去死。)這些頂替死刑的人,基本上都是無辜之人,性命如草芥一般,為了錢財任人隨意玩弄,主動將自己送上斷頭臺,故而被稱為「宰白鴨」。
  • 有錢能使鬼推磨 清朝官員都有哪些賄賂名目?
    清朝的吳研人在《俏皮話》中揭露了捐官即買官的實質。在清朝,官職確實已成一種商品。  「上梁不正下梁歪」,既然政府都幹這等勾當了,清朝的地方官員當然明裡暗裡更加地有恃無恐。過年過節是清朝官場的官員最為忙碌的時節,可謂他們的活動旺季,上下打點,殷勤周到,生怕遺漏了某某關鍵人物。有些甚至變賣家產,趕搭官場這輛班車。   清朝為何有這麼多人熱衷於當官呢?
  • 鏡頭下真實的清朝官員:百官上朝時交頭接耳,和古裝劇完全不同
    一直以來,對於清官員的印象,都是停留在電視劇中的記憶,但是,對比真正的歷史,卻發現有很多的不同。在真實的歷史上,清朝的官員和影視中的相差了太多。官員全家福 在這張照片之中,是一個清朝的官員和自己家人的合照。 首先,照片的最左邊站著的,是這個官員的妾室,打扮得很是講究但是,這個女子是沒有坐下的,可以看出當時它的地位並不是很高。再看看中間的那個官員,看起來是比較嚴肅的,面部沒有太多的表情。透過圖片我們就能感受,在這個家庭中,這個官員定然是很有威懾力的。
  • 清朝第一捐糧售官貪汙案 甘肅全體官員參與 60位官員被砍頭
    在乾隆時期發生的一起震驚大清朝的貪腐案件。這個案件牽連甚廣,幾乎一個省的官員都深陷其中。當時的江蘇巡撫王師開始動起了小心思,他向乾隆表示,自己願意捐獻糧食給自己兒子某個差事。而乾隆考慮倒和王師關係還算不錯,而且他也還算是個清官,於是就同意了請求,後來他兒子王亶望當了甘肅布政史。
  • 清朝官員的俸祿、工資收入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
    在電視劇上,我們常常看到清朝的官員是很講究排場的,特別到了後期,官員們奢靡成風,而這些花銷他們夠花嗎?
  • 「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他們享受什麼待遇?
    通過科舉制度,許多漢人開始走向清朝的政壇,其中晚清四大名臣,也都是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人才。然而,他們作為朝廷「正一品」官員,到底能享受什麼待遇? 清朝官員等級制度由來清朝作為遊牧民族入關,還無法完全的控制並且治理明朝留下的廣袤土地,於是他們一直沿用了許多前朝的制度,就是為了加快統治,實現穩定
  • 清朝入關以後,官員和貴族的朝服上,為何必須使用披肩?
    在眾多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對於清朝的服飾,相信大家都有很深的印象。在影視劇中,無論是皇帝,還是后妃、命婦、貴族、官員,穿朝服的時候,都會出現披肩。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各國的貴婦們,已經開始流行披肩。截止明朝統治時期,從目前遺留下來的各種畫像來看,屢屢出現朝廷命婦佩戴披肩的畫像。但是,請注意,在清朝入關之前,中原王朝的男性們,並不佩戴披肩。無論是文武官員、皇親國戚、朝廷勳貴,都沒有佩戴披肩。清朝入關之前,前身是崛起於東北地區後金政權。公元1616年,後金政權在瀋陽城建立。 起初,後金各方面的制度都非常簡單。
  • 清朝官員品級與著裝:身份不同,服飾也不同
    引言:清朝對於官員的著裝有著嚴格規定,不同品秩的官吏,衣裝是不一樣的。官員上班的時候,不能自行更改的裝束。通過觀察一個官員的著裝,很明顯地分辨出其等級和社會地位,一目了然。具體來講,包括外衣圖案、帽子、帽子上的頂珠、珠子上的花翎、衣服上的補子,不同品階的官員,均不同。在清代,文武官員一共有9品18級(每一品包括正、從兩級)。而在服飾上,每一品級都有各自的特徵。
  • 清朝這個官員真倒黴,剛「捐」了個官,清朝就結束了
    據說清朝的名官李衛,也是通過「捐官」入仕,後來才一步步受到雍正皇帝的重用。像李衛這樣真心為民辦事的「捐官」者也不是沒有,但是還是少數,更多的是那些貴族世家為了孩子有些顏面,「捐」個閒職給他們噹噹,這像是古典小說《紅樓夢》裡,賈璉便是「捐」了個同知的閒職。這「買官」的行為做得最極致的當屬清末的慶親王奕劻了。
  • 罕見老照片:清朝奴才伺候「洋妞」抽大煙,清朝官員「跪拜」洋人!
    圖為清朝官員審問犯人的場景。然而,這個衙門看起來太寒酸了。那應該是那個時候不發達的地方。兩個犯人跪在地上頭也不敢抬,可見那會老百姓對官員的懼怕。這幅畫顯示晚清的官員向外國人下跪。清朝滅亡是有原因的。當時慈禧太后逃跑後,讓留下裡的官員給洋人送牌匾。恥辱啊!
  • 清朝官員帽子上的那顆小珠子,是用什麼做的?
    近兩年以來,關於清朝的穿越劇霸佔了整個螢屏,但是大家的心裡有沒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清朝官員帽子的「頂珠」到底是用來幹嘛的,也就是帽子上的那顆小圓珠子是什麼東西?古代官員犯了重大錯誤,上級就會說一句,除去其頂戴花翎。
  • 歷代官員都自稱「臣」,為什麼唯獨在清朝稱「奴才」
    清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因為是由少數民族主政,所以清朝的很多禮儀制度同中原王朝有很大的差別。臣子的稱謂便是如此,看過電視劇的讀者相信都有發現,在清朝以前的各個朝廷臣子們都自稱為「臣」,而清朝就不是這樣了,清朝的很多官員都叫自己「奴才」。
  • 清朝奇案:一隻繡花鞋引發的命案,官員靠「神明指引」找出採花賊
    清朝百姓王氏幾天後去胭脂家裡做客,發現胭脂生了病,細想之下就知道了自己之前答應要做媒的事,不過王氏的丈夫一直在外地做生意沒回來,所以胭脂的親事就耽擱了。清朝秀才劇照原本事情到這裡已經結束了,卻沒想到宿介一張狀紙送上到了學使(掌管一省學政的官員)施愚山的手裡。
  • 清朝入關以後,為何朝服都流行使用石青色?
    在眾多的清朝影視劇中,清朝官員或者貴族的朝服顏色非常統一。無論是親王貝勒還是六部九卿,朝服的顏色均為藍色,就連各家的命婦朝服也不例外。在清朝入關之前,官員和貴族們的朝服呈現出花紅柳綠的情況,分為好幾種顏色。但到了清朝入關以後,清朝的朝服為何都使用石青色,這到底有什麼講究。認真的說,清朝官員、貴族的朝服顏色,與五行相剋理論有關。
  • 清朝官員日常大解析,《天下糧田》這部劇有毒啊~
    比起2002年播出的《天下糧倉》,姊妹篇《天下糧田》雖然也以清朝為背景,圍繞糧食展開故事,卻增加了不少詼諧幽默的成分。尤其是由郝平出演的戶部侍郎鐵弓南,在劇中剛正不阿之餘,也神還原了一位真實、有個性的清朝官員。
  • 清朝捐官制度,導致官員貪腐嚴重,西方學者評價卻令人意外!
    談及清朝,雖然有不少學者美譽不斷,盛讚這是一個偉大王朝,但無法掩蓋的一個事實是清朝貪官多,比漢唐宋元明要多得多。清朝貪官多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叫「捐官制度」,就是花錢買官。既然花錢買官,那麼自然要賺回來,總不能不計個人財務得失,為大清封建主義事業添磚加瓦吧。
  • 清朝官員的真實形象:與電視劇中的差距大,圖6是大貪官和珅
    此外還有畫像復原,使畫像顯得立體,從而了解該人生前的真實面容,不過復原古人肖像畫,也不能完全說這個人生前就是復原後的模樣,「畫像復原」是一種參考,那我們來看看清朝官員的真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