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官員都自稱「臣」,為什麼唯獨在清朝稱「奴才」

2020-12-23 騰訊網

清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因為是由少數民族主政,所以清朝的很多禮儀制度同中原王朝有很大的差別。臣子的稱謂便是如此,看過電視劇的讀者相信都有發現,在清朝以前的各個朝廷臣子們都自稱為「臣」,而清朝就不是這樣了,清朝的很多官員都叫自己「奴才」。

在清朝梁章鉅的作品《稱謂錄》中有解釋「奴才」的意思是「奴僕之所能」。這個詞本來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一句罵人的話,意思就是低賤的人。對於官員自稱「奴才」的這一現象,很多人解釋說,這種稱呼的差別是滿清在入關後,對漢族官員進行思想上的壓制才產生的。

被誤會已久的「奴才」

「奴才」一詞也可以簡稱為「奴」,原本指的是在古代犯過罪的人,又或者是打仗中被俘虜的戰俘,東漢許慎在著作《說文解字》中解釋道「奴婢皆古罪人也」。

由此可見,在東漢乃至以前這個詞語是充滿貶義的,不過隨著封建時代的不斷變化,這個詞的含義也漸漸的變得豐富了起來,不過依然充滿著鄙視意味,在清朝之前,「奴才」這一詞大部分用作他稱。

除了宋朝時期,在宋朝奴是當時對於婦人的美稱,當時的清貴人家中的夫人小姐常常自稱為「奴」。明清時期這一詞語仍然充滿了貶義,比如說在《三國演義》中,張飛就曾罵呂布為「三姓家奴」。

到了清朝,「奴才」這一詞語的含義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清朝的前朝後宮中,這一詞語,所代表的意義並不是漢語中的「奴才」,它指的是過去滿語中的「阿哈」。這一詞語指的是家奴、奴僕的意思。這一稱呼離不開滿清入關前的八旗制度。

簡單來說,八旗制度其實是一種人口編制,這種人口編制也包含著軍事意義。在滿清入關後,八旗制度被賦予了某種社會上的法律上的特徵,成為了一種複雜的制度。

清太祖時期,為了更好的進行人口管理,他將手進行了編隊,從此以後這一編隊下的家庭世世代代都屬於這個小隊,這種編隊叫佐領,隨著滿清勢力的壯大,這些小隊越來越多,為了方便管理,就在小隊之上設立了中隊和大隊。中隊叫做參林,大隊叫做旗。

到最後一共建立了8個大隊,這8個大隊有著屬於自己的符號和顏色。他們分別就是後來的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等8個旗。隨著八旗人口的進一步增加,八旗內部又根據不同人口的特點分成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從名字上來看,這種劃分方式好像是根據民族來劃分的,其實並不是如此,因為無論是蒙古八旗還是漢軍八旗,上層人大多都留在了滿洲八旗。另外漢軍八旗也並非都是漢族人,其中也有很多滿洲人和蒙古人他們因為在明朝時就改用了漢姓,所以被劃分為漢軍。

一般來講八旗由皇室擔任旗主,各有屬於自己的勢力,旗主與之間存在人身依附關係,因此各旗中的官兵百姓多稱旗主為「主子」,自稱為「奴才」。隨著滿清入關,八旗中的屬人不僅要效忠於自己的旗主,還要效忠於皇帝,所以八旗大臣大多會在奏摺當中向皇帝自稱為「奴才」。

由此可見,滿清時期官員的稱謂與當時的八旗制度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這種稱謂背後代表的是八旗旗主和旗下官兵百姓之間的人身依附關係。這種人身依附關係是融入血統,無法改變的,在滿清的官場上經常會出現旗主的官職比屬人的官職低。

但是在很多大型場合中,官職高的屬人地位依然要低於官職低的旗主。在相關文獻中就有記載,在當時貴為軍機大臣的松筠及時已經位極人臣了,但是依然屬於蒙古正藍旗旗下的屬人,當旗主家辦喪事時就必須請假去旗主家裡聽候吩咐。

滿清臣子稱謂變化

在滿清剛剛入關後,對於臣子稱謂的要求並沒有如此嚴格,隨便叫什麼都可以。一般來講,滿族官員依然按照入關前的舊俗在奏摺中,自稱為「奴才」,但也有自稱為「臣」的。

甚至清太宗時期還有漢臣在奏摺中自稱為「我」的,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當時的形勢較為混亂,還沒有明確的禮儀的規定。

另一方面當時八旗內部的稱呼本就極其複雜,在入關前期,皇帝作為八旗共主的概念還沒有被完全確立下來,所以這一時期,有很多大臣只對自己的旗主稱「奴才」對皇帝稱作「臣」。

雍正時期曾想改變這一稱謂,當時漢軍鑲黃旗的高其位曾進奏摺,奏摺中自稱「奴才」,雍正皇帝看過之後,不太滿意,便用紅筆勾畫後在右下角改成了「臣」。

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高其位只是漢軍鑲黃旗出身,所以沒資格稱自己是「奴才」,其實不然,鑲黃旗是直屬於皇帝的一個旗。

按照舊俗來說,他這個稱呼並無大錯,雍正皇帝之所以改,是因為他不想讓臣子們稱「奴才」,他曾下了一道聖旨指明滿朝統稱為「臣」。不過他還是沒有因為臣子的自稱而表示批評。

乾隆時期這兩種稱謂並存的現象依然可以見到,不過在乾隆統治前期的時候,八旗官員的稱呼已經開始發生了變化。當時有官員在上私折稱自己為「臣」,又把自己的兒子成為「奴才」,遭到了乾隆皇帝的斥責。

至此,官員自稱的現象終於引發了朝政的注意,當時規定八旗內部的官員上私事折的時候,必須稱「奴才」以此維護滿洲舊俗。乾隆二十三年,朝廷正式下令,對於官員的自稱進行規範,乾隆皇帝要求,凡是請安、謝恩或者是私事奏摺,官員必須自稱「奴才」至此稱呼基本確定。

清朝時期官員的稱謂的變化與整個大清王朝的發展息息相關。乾隆皇帝的做法本意上是為了維護過去的舊俗,但的確也引發了社會上的一些變化,當時在社會上滿人常自稱為「奴才」。

魯迅先生曾對這一做法極其不滿,發表了很多有關於「排滿」的言論。清朝統治者對於官員稱謂的要求,雖然是為了維護王朝的正常運行,但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民族隔閡。

相關焦點

  • 清朝獨有的奴才制度,滿臣稱奴漢臣稱臣,包衣奴才又是如何劃分?
    同時,由於清朝是滿人的天下,雖然說順治和康熙都提倡滿漢一體,以此來鞏固江山,但是漢人的身份仍然不能與滿人相提並論,且在朝廷的一些重要機關家皆是滿人擔任,同時,正規的八旗軍營也沒有漢人的存在。此時滿人之中的奴才便是世人所熟知的包衣奴才,而其中由來還要從清朝的八旗制度說起。
  • 在清代,想做「奴才」不容易 | 短史記
    ④意即,「臣」和「奴才」都是臣下的意思,不必分作兩種寫法,以後官員上奏,一律自稱為「臣」。乾隆區分滿漢、文武董玉祥的謝恩奏摺顯示,在時人眼中,「臣」是比「奴才」更體面的稱謂。最後,乾隆還為滿、漢官員聯名上奏時的自稱做了規定。在乾隆明確要求文官上奏公事一律稱「臣」前,滿、漢官員聯名奏事,時常會出現分別自稱「奴才」和「臣」的情況。
  • "臣"與"奴才"的宦海文化
    (二)當他們每次拜見張鐵林飾演的乾隆帝時,皇帝說平生,這時為人臣子當謝主隆恩,但我們發現此時的紀曉嵐均以"臣"作為主語,而和珅一般則賤稱自己為"奴才",如:臣遵旨,奴才遵旨。我們說紀曉嵐號稱大清第一才子,所編撰的《四庫全書》網羅天下書籍,條縷清晰;而和珅三等侍衛出生,後平步青雲。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怎樣一種存在?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麼算人家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僕人,起點擺在那裡的。包衣全稱「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乃是家奴之意,其中「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這部分人主要由犯罪受懲罰的旗人組成,他們在旗籍上被列入另冊且為世襲群體。
  • 雍正登基之前,拉攏官員的最好辦法,為何會是抬旗?
    在清朝建立的過程中,八旗制度非常的重要。其實八旗分為漢八旗、蒙古八旗和滿洲八旗,清朝的后妃只能從這個範圍內挑選,普通的漢人沒有這個待遇。在電視劇甄嬛傳中,這一點很明顯,甄嬛家就是漢軍旗出身。對於普通的漢族官員來說,即使想把自己的女兒送進宮裡,也根本不可能。除了後宮選拔方面的優勢之外,還有就是科舉制度方面的優勢。在科舉制度中,如果是八旗出身,選拔的標準會大大降低。
  • 清朝的包衣奴才,卻能做到封疆大吏,封建集權制下的畸形制度
    包衣奴才,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詞語,包衣奴才出現於清朝,其中大部分是滿族人和漢族人,是滿族奴隸制的延續。既然被稱為奴才,那肯定就是地位低下,但是,清朝社會中卻充斥著一種不以奴才身份為恥,反而以其為榮。不得不說,人們的思想真的是僵化的極致了。 為什麼會有人以此為榮呢?
  • 清朝的世襲奴才包衣,地位遠比漢人要高,曹雪芹的祖上就曾是包衣
    更加準確的意思就是家裡的奴才。那麼,這些包衣奴才的來源是哪裡呢,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關於包衣是從哪裡來的,情況比較複雜,有的是滿族中的老百姓,因為犯罪之後成為了包衣,有的是在戰爭中的俘虜中,成為包衣的。還有的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後,從投充來的。
  • 清朝的中堂、部堂、中丞都是什麼官?哪個官最大?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裡面一些人稱呼某位官員叫「中堂大人」、「部堂大人」、「中丞大人」,那麼這些被稱為中堂、部堂、中丞的大人都是什麼官呢?「中堂」是清朝對大學士的尊稱。清朝最高的實權機構是六部,各部都設有滿、漢兩名一把手,稱為尚書(從一品)。為了避免兩名尚書之間互相推諉情況的發生,皇帝往往會任命大學士專管一部,協調兩名尚書的工作。六部辦公的地方都稱為「堂」,各部滿漢官員分坐左右,大學士獨坐大堂中間,因此也就被稱為「中堂」。「部堂」是清朝對大部分總督的尊稱。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意思,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地位如何?
    在一些以清朝歷史為背景的小說或者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包衣奴才」這個詞語,這個詞可是清朝的專有名詞。顧名思義,包衣奴才是清朝統治者奴僕中的一種,不過雖為奴才,卻也是清朝統治的重要一部分,有許多包衣奴才出身的人在清朝當官、為妃,名垂史冊。《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先生的家族就是包衣;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也是包衣出身,得寵之後其家族被抬旗,編入內佐領,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許多,縱橫就不再列舉了。
  • 罕見老照片:清朝奴才伺候「洋妞」抽大煙,清朝官員「跪拜」洋人!
    這是當時的美國洋妞,據說當時這個地方到處都是鴉片配送中心。上圖可以看出兩個美國洋妞躺在床上抽菸片,地上跪著一個中國男子。兩個女子還是上下鋪,可見那時候的外國人在中國的地位是多麼高。
  • 清朝官員的服飾為何都是青色?這和流行有關嗎?
    在很多清朝的電視劇裡,清朝官員或者貴族的官服顏色都很統一。無論是貝勒親王還是六九清,朝服的顏色都是藍色,就連各家的朝服也不例外。清朝入關前,官員和貴族的長袍色彩鮮豔,分為幾種顏色。但是清朝入關後,為什麼清朝的皇家官服要用石青色呢?這有什麼講究?
  • 清朝八旗你懂多少
    其實,我們首先得知道一件與認知差異極大的奇特事實,那就是清朝的"奴才",地位可是比"臣"還要高呢!因為當時的八旗制度,使得漢臣與滿臣有所區別,臣多半是漢臣的自稱,滿臣則自稱"奴才"。"奴才"聽起來雖然像是低賤的奴僕的稱呼,但實際上它的社會地位卻比漢臣高,故自稱為奴才,可要覺得很光榮呢!那麼,什麼是"包衣"呢?包衣,全稱為"包衣人",又稱"包衣佐領管領下人"。
  •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何理解古代帝王的生殺大權?
    現代媒體傳播和娛樂方式的多種多樣,造成了大家對於歷史的理解可能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影視作品和各種網絡上的碎片知識信息,對於古代帝王權力的理解似乎也都是從這些渠道得來。多年來,為了推進劇情和凸顯帝王權力時常常會出現的那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除了能讓人get到帝王的滔天權力外,還能從裡面得到些什麼信息呢?
  • 清朝的包衣奴才都是些什麼人?他們都是做什麼的?地位高嗎?
    包衣奴才的地位高嗎?他本身的地位並不高。清朝包衣奴才主要來源於三個途徑:由八旗底層百姓轉化而來。彼時,若有八旗百姓犯較大罪行的,多會將他們分配至各王公貴族為奴,淪為包衣。清朝有很多的包衣都是從俘虜轉變而來。彼時,各女真部族之間經常互相徵伐,所以他們經常掠取對方部族人口,將其變為自己的包衣。之後,八旗貴族在與明廷的戰爭中,也會經常將漢人、朝鮮人掠奪為包衣。從包衣奴才的來源來看,我們就可看出他們的地位在清朝並不高,相反很卑賤。
  • 上了班不一定能拿到錢 歷代官員的俸祿都用什麼來支付?
    姜子牙被封齊國,齊國的整個土地就歸姜子牙佔有管理了,孟嘗君「封萬戶於薛」,那麼薛地的稅收除了上交政府以外的部分就都是他的了。但封國中其他官吏如當時的食客、幕僚等的俸祿,朝廷一概不管,都是由封君自己來供養。春秋戰國時期世官世祿制度逐漸名存實亡,有才幹的名學武士,也可取得重職高官。從此,臣下無土地,在任上得祿,去任則為民。
  • 男子自稱溥儀堂弟,為彰顯特殊身份,車站呵斥眾人:你們都是奴才
    清朝是古代歷史中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從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改元大清,一直到1912年2月12日,清遜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宣布退位。至此,國祚長達276年清朝轟然倒塌,隨之而來的便是滿清遺老遺少,開始去尊號、穿布衣、自謀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