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班不一定能拿到錢 歷代官員的俸祿都用什麼來支付?

2020-12-22 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自從古代國家機構出現那天起,就存在著官員的俸祿問題,現代人領工資,打到銀行卡裡就行了,那中國古代官員的工資是怎麼領的呢?官員的工資標準、工資的形式都是什麼樣的呢?

俸祿形式五花八門

所謂俸,即薪俸,就是金錢。包括銀兩、銅錢等當朝流通的貨幣。而祿指穀物,又稱祿米,所以,史料常以俸銀和祿米來計算官吏的俸祿。

中國古代官吏的俸祿主要有土地、實物、錢幣等幾種形式,各個朝代俸祿制度的內容和形式均有所不同。

商周時期官吏由貴族充任,因此官職同爵位相一致,貴族各有封邑,且世代相襲,俸祿就表現為土地形式,實際上是封地內的經濟收入除去應該上繳的部分,封地的大小就是各級官吏的俸祿標準。姜子牙被封齊國,齊國的整個土地就歸姜子牙佔有管理了,孟嘗君「封萬戶於薛」,那麼薛地的稅收除了上交政府以外的部分就都是他的了。但封國中其他官吏如當時的食客、幕僚等的俸祿,朝廷一概不管,都是由封君自己來供養。

春秋戰國時期世官世祿制度逐漸名存實亡,有才幹的名學武士,也可取得重職高官。從此,臣下無土地,在任上得祿,去任則為民。於是開始以糧食為俸祿,但各國計算單位不同,如衛國用「盆」,齊、魏用「鍾」,秦、燕、楚用「石」「鬥」「擔」等。秦統一後,廢封地,正式確立以糧食為俸祿的俸祿制度。西漢承秦制,官員以「石」表示職級的大小,規定俸祿標準,但領取時又折合成錢。東漢時給付方式改成半錢半谷。

晉代俸祿仍以谷帛等實物為主,並按開始官品授予職田(官員在職時享有的土地),到南朝蕭梁時期,給祿方式為帛(絲織品)、谷、錢各佔三分之一。

唐代初期的俸祿包括祿米,補貼和職田。祿米依等級按年分發,補貼以錢的形式發給官員。職田分永業田和職分田。永業田不收回,可傳子孫,職分田則為在職時可享用其租,如果調任到其他的地方去就必須還給國家。

從唐朝中期開始直至明清,官員的俸祿逐漸向貨幣制轉化。唐開元年間開始,朝廷將各種名目的俸祿合在一起,以料錢的形式隨月發放,此後,俸錢漸漸佔了主導地位,祿米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唐代的俸祿制,可以說是後來工資制的初始形態。以後的各代發放俸祿雖都是有錢有實物,但基本上實行的是以貨幣為主的俸祿制度了。歷代官員的工資標準各代官員的俸祿標準各不相同,但都是根據官位的高低實行的「秩祿」制度。兩漢官員俸祿開始正規化,官吏職位和俸祿的級別以「石」表示,例如,西漢官秩品從萬石、二千石直到佐史分為22級(一說21級)但這裡的多少石只是定官階的名稱,並非指實際領到的祿米數量。實際俸祿以斛為計量單位(1斛=1石,約130斤),萬石官月俸350斛,百石官16斛,佐史只有8斛。折算成錢後,中二千石級別的九卿每月領4萬錢,有人按當時的生活水平測定,認為這筆錢可養活50多口人。

曹魏時以一品至九品分為九級,南北朝後逐漸改為正從九品共十八級,隋唐沿襲南北朝的秩品等級,以後各朝也大抵如此。

北魏創建之初官吏沒有俸祿,靠朝廷賞賜戰利品。但是賞賜不時,分配不均,大部分留守文職官員和地方官員的主要收入就靠搜刮百姓。北魏孝文帝開始改革後,其中一項措施就是實行官吏俸祿制,下令「祿行之後,贓滿一匹者死。」自那以後,再沒有哪個朝代不給官員發工資了。

唐初期以實物俸祿為主,京官正一品每年給祿米700石,從一品600石,最低的從九品52石。到開元年間就都折合成貨幣形式,按月發放。從白居易的詩裡,可以大致了解到他各時期的工資是多少。做校書郎時,他在詩歌中寫道月薪是:「……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不久升了左拾遺,工資也跟著增加了一倍,「歲愧俸錢三十萬」。後來,為太子賓客時,工資已是他剛做官時的十倍。「俸錢八九萬,給受無虛月」。接著,升為太子少傅,「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僱我作閒人」,不僅拿高薪而且還清閒自在。到了晚年,還可以領到半數的養老金,「全家遁此曾無悶,半俸資身亦有餘。」「壽及七十五,俸佔五十千」。

宋朝時國家富庶,官員俸祿的優厚在歷代王朝中也算是數一數二了,不僅包括正俸(錢)、職田,還有祿粟(米)、職錢、茶湯錢、給卷(差旅費)、謙人(僕役)衣糧、廚料、薪炭等諸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名目,而且大多以錢支付。外任官員家屬的贍養費也由官府財政供應,外任官員還有公用錢(招待費)且上不封頂,「用盡續給,不限年月」。

以大家都熟知的包拯為例,他在開封府主持工作時,頭上戴有三頂帽子,即龍圖閣直學士、尚書省右司郎中、權知開封府事。按規定,包拯作為龍圖閣直學士,每年有1656貫的貨幣收入,還有10匹綾、34匹絹、2匹羅和100兩綿的實物收入。作為開封府做一把手,每月有30石月糧,20捆柴、40捆乾草、1500貫公使錢、100貫的添支,每年冬天又發給15秤(每秤15斤)的木炭。作為高級地方官,朝廷還劃撥給他20頃(1頃為100畝)職田。根據史料中出現的距包拯任職開封府時間較近的物價數據,把各項實物收入都換成錢,加上貨幣收入,總共超過兩萬貫,這比當時一個州每年上繳的稅收還要多。如此高的俸祿,在中國歷史上著實罕見。

元朝通用紙幣,俸祿用紙鈔支付,也叫俸鈔。俸鈔從最高品級300兩至最低品級35兩不等。元代的通貨膨脹十分嚴重,朝廷加俸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官員的實際收入算是低的。

元代官俸很低,但對蒙古貴族的賞賜卻很多。明代與元代相似,皇親國戚的歲祿賞賜豐厚,但百官俸祿很低,比元代還低。

明代俸祿也據官秩分為九品十八等。正一品每年祿米1000石,俸鈔300貫,最低的從九品祿米60石,俸鈔30貫。後來只給少部分米,其餘的折合成錢。因折算得不合理以及貨幣貶值等原因,官員的實際收入變得很有限。明代思想家顧炎武經過對比,發現明朝的薪資是唐朝的十分之二三,這種低薪,養家餬口都有些困難。清朝立國之初,官員的俸祿也很少。在京文武官員每年俸銀,一品180兩,祿米180斛,最低的從九品只有31兩5錢,祿米31斛半。康熙時七品知縣每年只有45兩俸銀,「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費」,為改變這種狀況,雍正時期開始給地方官發養廉銀,作為他們的生活和辦公的補助費,養廉銀的數目大大超過各級官員的俸銀,一般為工資的10倍~100倍。俸祿領取方式一般來說,官員們領取工資需要到國庫領取,有一個專門為官員們發放俸祿的地方,叫太倉或者正倉。由財政部發放給官員一種憑證,上面規定了俸祿的數目內容等,帶著這個憑證,官員們可以去兌換米麵糧食或者銀兩。例如敦煌文書中有一件《給副使李景玉天寶四載春夏兩季祿》的牒文。牒文由河西支度使頒發,內容是命令由本州正倉給李景玉俸祿為布若干,給粟若干,折估若干。按照程序,李景玉要先從支度使署拿到經過審批蓋印的牒文,再去正倉核驗,並留下該牒做憑證,就可以把東西拿走了。

對於地方官員來說,去遠在京城的國庫領取工資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因而各個州郡都設有自己的國庫,地方官員只需要去自己州郡首府所在的地區去領取就可以了。

對於離州郡首府也很遠的地方官們,朝廷設置了專門的機構為他們運送俸祿,只要支付一定的「腳錢」即可。《舊唐書》就記載太倉門前有大批腳夫,專以送工資上門為業:「遠官多有求,而腳夫繁盛。」

至於俸祿的發放時間,有的朝代採取年俸制,有的朝代採用月俸制,有的朝代比如唐朝採用雙軌制,即按月發一部分,按年發一部分。而清朝每年春秋兩季發給,春季以正月二十為限,秋季以七月二十為限。退休官員的待遇一般來說,歷朝歷代對致仕的官吏多是採用終身食俸制度。俸祿有多有少,根據官吏的品級,功勞大小有所區分。但並不是所有的官吏都能夠退休養老的,古代的致仕制度最初都有一定的官職要求。漢朝規定能致仕領俸祿的必須是兩千石以上的官吏。唐朝界限為紫袍緋袍官吏,也就是五品以上官員才能夠致仕。兩宋期間,擴大了致仕的官職範圍,不論等級,凡是到了七十歲皆可以提出致仕。明清在前朝的基礎上,設有特例,朝中肱股之臣、託孤遺臣致仕不受年齡限制。不僅退休年齡不固定,退休待遇也是沒有統一規格的。漢宜帝時,韋賢官至丞相,年近八十告老退休,宜帝年感念其一生碌碌為國,特賜黃金百斤,而漢元帝時期,於定國也是丞相品級,年近七十辭官退休,元帝賞賜的只有黃金六十斤。

宋代時的致仕制度逐步趨於完備,致仕官員的俸祿待遇也有了明顯提高。致仕官員俸祿待遇多為半俸,但有恩賜全俸的特例。支付形式主要是實物,現錢比例較小,由退休後居住地所在州縣支付。正因為致仕官員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才使其免去後顧之憂,或著書立說,或教授弟子,有力地促進了宋代文化的繁榮。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相關焦點

  • 清代正一品官員,每年能拿多少工資?或許,和你想像的並不一樣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充分借鑑了前朝歷代滅國之因的基礎上,創設了一套加強中央集權、分化官員權力的「九品十八級」官制體系。所謂「九品十八級」,即為「一品至九品,品秩分正從」的官制體系。但相比較於地方官員,灰色收入、黑色收入更少的京官,更需要「高薪」來彌補微薄俸祿,以保證巨額日常開支。雍正三年,雍正皇帝為解決京官的「內顧之憂」,在「正薪」的基礎上根據情況不同而多給俸祿,為「恩俸」制度奠定了基礎。
  • 宋代官員俸祿有多高?基本工資一般,但津貼福利多得離譜
    歷朝歷代的官員工資,以宋代最高。當時一個知縣的工資就比明清時期的總督還要高几倍,而級別更高的官員拿到的俸祿更是高得驚人。在那個時期,官員僅依靠俸祿就可過上體面的日子,這也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官場的腐敗。2、添支添支是按職事官增添的錢和米,先後有添支、職錢、貼職等名目。北宋前期,僅有部分職事官有添支。如在京的權三司使、知開封府、權發遣三司使、宮觀官等,在外有帥司監司官,大州府的長官、通判,諸路的都總管、路分都監等。如知州,每月可添支錢30貫,米7石、面10石、羊10隻。
  • 清朝的「正一品」官員,俸祿相當於現在多少錢,說了你別不信
    殊不知,她們作為朝廷「正一品」官員,究竟能享有哪些工資待遇?清代官員等級制來歷清代作為匈奴人進關,還沒法徹底的操縱而且整理明代留有的遼闊土地資源,因此他們一直延用了很多前朝的規章制度,便是為了更好地加速執政,完成平穩。
  • 原來古代官員的俸祿和今天的差距這麼大,快進來看看
    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聊一聊古代官員的薪資方面的問題,說到這,有的小夥伴可能會說,古代的那些大臣們只要做了官,什麼府邸呀、豪宅呀,什麼都有,那薪水待遇就更不用說了,哪像現在的那些公務員,工資簡直低的要命,一個月下來,什麼也沒有存到。
  • 淺析唐代宦官的主要經濟來源:每月俸祿、皇帝額外賞賜、非法斂財
    宦官亂政在歷史上經常出現,在東漢末期,由於皇帝昏庸無能,宦官跟外戚把持朝政,加快了東漢的滅亡。在唐朝中後期,也是宦官亂政十分嚴重的時期。這一時期由於皇帝難以管控宦官,甚至採取扶植另一方宦官勢力來對抗權力較大的宦官勢力。通常這些能把握朝政的宦官也都是「大富豪,」其背後的原因不難想像。
  • 清朝的各品級官員的俸祿到底有多高,為何很多清官終身清貧?
    看完電視劇《于成龍》後,覺得清朝官員的俸祿很低?做官十八年連肉都沒給家人吃過?發小章吉仁這個二品官在任上幾年才攢下二十兩銀子?我認為這是有些誇大事實了,電視劇改編可信度不高。在歷史記載中,清朝的官員們在雍正執政之前俸祿是不高,但是他們還有各種名目的收入,這些收入遠高於俸祿。
  • 清朝後宮妃嬪一年的俸祿是多少?級別不同俸祿不同
    皇帝的老婆自然是吃喝不愁的,我們從影視劇中也能看出,吃穿用錦衣玉食來形容都不為過。但是那個場景只是等級較高的妃子才有的待遇,而等級低的常在、答應的生活就沒那麼好了。皇帝的女人並不只是陪皇帝睡覺的,皇帝的老婆也是一種職業,清朝有著專有后妃制度,一定程度算是一種「官職制度」。
  • 清朝官員的俸祿、工資收入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
    在電視劇上,我們常常看到清朝的官員是很講究排場的,特別到了後期,官員們奢靡成風,而這些花銷他們夠花嗎?
  • G支付行動早的都已經拿到錢了.
    最近這幾天沒有更新,很多朋友給我後臺私信,和微信找我都沒回復,我本人沒事也沒受到威脅號也沒有被盜,只不過這幾天有點忙,各種應酬加上過小年反正亂七八糟的事挺多
  • 清朝一品官員年薪才180兩,為何個個都能住大房子?
    大家都知道,紀曉嵐一向是以清官形象為人所熟知的,那麼他是怎麼搞到這樣一個大房子的?假如自己買下了,那麼作為清官,紀曉嵐的年薪到底有多少呢?其實史書上對各朝代官吏的俸祿都有記載,清代也不例外。大清五朝會典《戶部俸餉》中有關於清朝各級官員俸祿的詳細記載。其俸祿最高的是親王,每年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宮廷官員中,一品官的俸祿最高,每年180斛,年俸銀180兩。
  • 古代以「情懷」上位的官員,動不動就辭職歸鄉,他們靠什麼生活?
    ,這些辭官歸鄉的官員們,對於此後生活上的收入來源,他們又以怎樣的方式來打法餘生所需的生活物資開銷呢?辭官歸隱:某些朝代,部分人可繼續領取俸祿至少一半維持生活確切來說,在中國古代,官員們並不是人人都會辭官歸隱。就連古代可以查找得到的官員「退休」說法,實際,也只是限於字面上,能夠履行到實際生活的可執行度並不高。
  • 南宋宗室官員的榮華富貴是如何保障的?這三點讓他們後顧無憂
    宋朝官員的俸祿並非全以現金全額支付,北宋初承襲後周的定數,比唐德宗貞元四年(788)減少一半,且在給薪時又扣除五分之一,京官任滿便停發俸料,某些官員如秘書郎則為無給職,一直到太宗時才不再扣除五分之一俸錢
  • 古代官員辭官回鄉後,依靠什麼生活?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守制是指官員的父親或母親去世了,官員必須回到老家守孝2——3年時間。不想做官的人,正好可以用守制的藉口而辭官。遇到這種情況,上級都會批准,因為「百善孝為先」,古人對孝道精神非常看重,任何人都不會阻止別人去履行孝道精神,皇帝也不能。
  • 西漢時丞相的級別為一萬石,是否指俸祿能拿一萬石糧食?
    我們習慣將古代的官員大小以「品」作為標準,官最大者為正一品,官最小者為從九品。但這種品官制度是在唐代以後才逐漸形成的。秦漢時期,官位品級稱為「秩次」,即以「石」為標準,魏晉以降,又有九品中正制,到了唐代,職事官分為流內、流外兩種,流內之官凡九品,有正、從,自四品以下,又有上、下。
  • 「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他們享受什麼待遇?
    通過科舉制度,許多漢人開始走向清朝的政壇,其中晚清四大名臣,也都是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人才。然而,他們作為朝廷「正一品」官員,到底能享受什麼待遇? 其中,清朝的官員制度,就是一直沿用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舊讀zhěng)、從(舊讀zòng)之別,如正一品、從一品。可以說,能夠成為這「九品十八級」中的一員,就算是真正的領皇糧了。其他沒有能夠入選的官員,通常被稱為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在這十八級中,也有分成文官和武官的區別,因為職能不同,所以享受的待遇和權力也不相同。
  • 清朝乾隆年間,紀曉嵐、和珅一年的俸祿折算成現代人民幣是多少?
    清朝官員的俸祿分為俸銀與祿米兩種,每年春秋兩季發放。33斛1.14鬥 未入流 31兩5錢 31斛5鬥 在這些職務裡面,由於軍機大臣是不拿俸祿的,所以,不計算在內。按照上面的官員俸祿對照表,一品文官每年俸祿為180兩白銀、180斛大米,還有1.6萬兩養廉銀。
  • 清朝的一品大員,他們當時享受什麼待遇,折算成人民幣合多少錢?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小小的知府都能賺這麼多銀子,那清朝的一品大員們,他們在清政府承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會享受什麼待遇呢?一品大員的標配基本上都有個大宅子,三妻四妾再加上官家女僕,各房的小丫鬟,一大家子的開銷算下來,預計也得是一個較大的數字。
  • 什麼是線上支付?怎麼才算線上支付?線上支付有什麼用?
    平安此次更改線上積分政策,可能主要是因為目前很多POS機刷卡存在於虛假交易和惡意刷分,這個沒有什麼好的方式規避,所以才會更改支付方式以改變支付環境的方式來切斷風險!銀行為什麼要主推線上刷卡支付的方式?這個主要是因為線上刷卡都是唯一商戶的,類似最早期的POS機它是一機一戶的不存在跳碼和套碼,所以線上刷卡的的商戶比較優質。
  • 古代沒銀行轉帳,皇帝如何給各地官員發工資?古人智慧讓人佩服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農耕文明社會,實際上農民商人等都算作是「個體經營戶」,而各地官員們,也是歷史上最早的「上班族」,他們老老實實按照朝廷所設立下的制度進行上下班,並拿取朝廷所提供的報酬。事實上,古代交通不方便,生產力落後,在這些因素影響下,歷朝歷代的工資制度都有著很大的變動,但是都離不開一條,那就是工資都是先經過報備以後,就直接可以從當地的錢庫當中拿取了,而並非現在公司的統一發放。俸祿發的是什麼呢?最早並非錢幣,而主要是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