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宗室官員的榮華富貴是如何保障的?這三點讓他們後顧無憂

2020-12-23 騰訊網

宋朝初期的宗室政策大體承襲唐玄宗對待諸王的策略,設立諸王宅,限制宗室的居住自由,不允許宗室參與政治,這些政策大多成於太宗之手,而代價即是紙醉金迷的榮華富貴,以及在無法想像的華奢中成長起來的揮霍之患。而宋朝的宗室又有哪些渠道維持他們的榮華富貴呢?

(一)獎勵性的賞賜

宋太祖的女兒永慶公主"常以貼繡鋪翠襦",而引來父親的告誡,勸她學自己儉樸。公主起初不以為然,認為這花不了多少錢,太祖諄諄教誨:

「不然,主家服此,宮闈戚裡必相效。京城翠羽價高,小民逐利,展轉販易, 傷主浸廣,實汝之由。汝生長富貴,當念惜福,豈可造此惡業之端。」

太宗對自己的弟弟廷美和姪兒德昭殘酷,對自己的兒子顯得相對寬厚。

太平興國八年(983)太宗為每一個王府任命諭德和諮議,負責教育第五子趙元傑(972-1003)的翊善是姚坦(935-1009),兩者相處不睦。

元傑在詩歌和書法方面頗有才華,"善屬詞,工草、隸、飛白",並建造藏有兩萬卷書的藏書樓和附屬的遊憩亭榭,還在別墅花園中修築假山,費數百萬,竣工後大設酒席邀人來觀賞,

然而,此案非應單獨譴責元傑,其父太宗也喜好此道,聽聞此事才趕緊毀去假山。宋真宗鼓勵宗室進行學術活動,以及宋仁宗晚年有宗室人數擴增的問題。

真宗時期宗室人數還不多,皇帝與親戚間的交往頗為自由平易;

仁宗朝亦承襲此友好風氣,但直到他過世為止,宗室人數已超過四千人,皇帝和他的親戚交往形式逐漸演變為宮廷宴會、射箭比賽、詩友會或臨時抽考等儀式性的活動,並在會中給予成績優異者大量賞賜。

(二)制度化的保障

相對前述臨時、帶有競爭性等不定時的賞賜,宋朝設立制度化的俸祿結構給予宗室經濟上的保障,然而隨著人數增長,至英宗即位時,宗俸已和冗官、養兵、郊賚列為四冗,可見對宗室的補助已造成財政沉重負擔。

宗室任官俸祿從大將軍帶遙刺以下明顯增加,衣賜更是優渥。

宋朝官員的俸祿並非全以現金全額支付,北宋初承襲後周的定數,比唐德宗貞元四年(788)減少一半,且在給薪時又扣除五分之一,京官任滿便停發俸料,某些官員如秘書郎則為無給職,一直到太宗時才不再扣除五分之一俸錢、發放秘書郎薪俸、京官任滿繼續給薪,而本官月俸"一分現錢,二分折支"成為定製,貫穿整個宋代。

但各級官員的俸祿依然不高,直到仁宗嘉祐間(1056-1063)才正式詳細規定文、武各級官員的俸祿數,南宋初因軍興而減半,後又多次減少,局勢穩定後才逐步恢復北宋舊制,因此宗室俸祿以發放現錢方式支付,與一般官員相較明顯佔優勢。

此外,宋代官員用度,另有公使錢和公用錢。據學者考證,前者為"首長特別津貼",可以私入;後者為"官署特別辦公費",用於送往迎來。一般官員使用時,限制重重,稍有不慎即遭彈劾貶謫,例如:

北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張亢"過公用錢"牽連到狄青、慶曆四年(1044)任意使用"公使錢"遭彈劾貶謫巴陵郡的滕宗諒、南宋朱熹彈劾唐仲友用公款印書牟利等案件。

宗室官員的公使錢數雖屢經削減、折絹,但始終屬於"私入"的額外津貼。

(三)對弱勢宗室的救濟

南宋宗室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人口膨脹造成的經濟困難,儘管南宋宗室的人口總數至今沒有定論,但根據汪聖鐸〈宋朝宗室制度考略〉統計,建炎四年(1130)至紹興三十年(1160),其中22年有統計數,賜名授官者433人;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所列,不包括女性和孩童,總數為3947人。

若根據北宋遺留下的法規,五歲才得賜名授官,宗室成員總數當超過8000人,而居住在臨安以外的宗室費用由州縣負擔。

因此,當朱熹在奏章內抱怨宗室俸給一年多一年,有一、二個州被吃垮也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朱熹批判的並非表面那麼簡單,法令規定沒有兄弟伯叔可以依靠者才能申請孤遺俸,因一官之俸比不上孤遺眾分之多,導致子孫繁多的宗室反而不願意出官。他在《朱子語類》中提到:

另一層因素則是地方官拖欠應當發放的宗室孤遺錢米,寧宗嘉定五年(1212)宗正寺主簿陳卓(1167-1252)上奏指出未按照訓名的宗室因沒有登記在玉牒而資格弱化。

嘉定十六年(1223)的奏章更進一步提到這些宗室因資格弱化而無法將所需材料送到州縣,由州縣轉交宗正寺,"道裡往來,費不知其幾,所以家貧無力者,每不暇訓名。甚而降生有據,亦未必畫由宗司陳給存亡之數",說明未登記在玉牒的宗室困境。

朱熹出於對貧困宗室的同情,出語或有憤慨之處,但我們找到兩個宗室出任外官多年,依然貧困的案例。根據劉克莊撰〈秘閣東巖趙公行狀〉記載:

趙彥侯,生卒年不詳,寶慶二年(1225)進士,官至湖南轉運判官,行狀中"貧而廉為尤難,去如至尤不易"正說明南宋清官艱難的寫照。

另一個例子是趙仕可(生卒年不詳),多次寫信向他的朋友歐陽守道(約1211-1276)訴苦仕途艱難。後者在〈送趙仕可序〉內形容仕可的境遇:

宗室出任外官尚且如此,一般官員丁憂、待闕都是不支俸,如是小官,赴任、離任更是備感艱辛,例如王栐形容"小官到罷,多芒履策杖以行,婦女乘驢已為過矣",不過這是講北宋初期俸祿微薄的情況,北宋士大夫"貧宦"情形參照楊貞莉《北宋士大夫的城居與生活》;

南宋部分,陸遊的自述較為具體,他在〈上虞丞相書〉內提到自己為官的困境:

在家鄉丁憂還可靠鄉親、地方發起的賑濟制度支應,如到臨安待闕,以南宋官多職少的現象和行都生活行情,對低階官員而言無疑是沉重負擔,往往得借貸度日,這樣更提升官員的廉潔難度。

因此,朱熹指稱宗室官員的待遇過於優渥,"如宗室丁憂,依舊請俸;宗室選人待闕,亦有俸給,恩亦太重矣"。

此法應是延用北宋嘉祐四年(1059)"宗室解官給全俸"、熙寧十年(1077)"詔宗室換授外官,遭喪解官行服者,全給前官請俸"、元祐八年(1093)再度重申"宗室小使臣丁憂,父祖俱亡者,袒免親許給俸;非袒免親,許給半俸",由此可見一斑。

該情況持續到晚宋都沒有改善,真德秀在二度擔任知泉州時(約在1231年),針對在地宗室對泉州財政造成沉重負擔一事上奏:

泉州是南宋宗室最大聚集地,南外宗正司的重要性甚至超過臨安宗室,根據同篇奏章的統計,建炎置司之初,宗子僅349人,至慶元中,在院者1300餘人,外居者440餘人;到真德秀二度任知州時,則在院者1427人,外居者887人。

雖然比之慶元中增500餘人,但自建炎至淳熙間,朝廷、轉運司對宗室的補助較多,由泉州補貼者少,淳熙以後情況卻顛倒,幾乎變成由泉州一力承擔,而慶元後泉州田產兼併隱匿嚴重、海舶不來,導致景氣低迷和稅賦不足,令泉州財政難以支付宗室的補助款。

當時南宋與蒙古長期交戰,加上市舶司官員對海商刻剝過甚,使得願意前來的外商數量大幅縮減,泉州無力應付的情況下自然產生拖欠宗室俸祿、糧料的情況,真德秀也拿不出良好的方子,只能要求朝廷撥發度牒、重新釐定轉運司和市舶司的分攤額度。

參考文獻:

《淳熙三山志》

《宋會要輯稿》

《宋元學案》

《道光晉江縣誌》

《楊文公談苑》

《宋元筆記小說大觀》

《楊文公談苑》

《宋史》

《宋朝事實類苑》

《歐陽文忠公文集》

《公是集》

相關焦點

  • 南宋末年,阿拉伯人在泉州對宋朝宗室進行了一場大屠殺,慘無人道
    公元1276年農曆十一月,阿拉伯人在泉州對宋朝宗室進行了一場大屠殺!在這場慘無人寰的屠戮之中,數千宋朝宗室和精英士大夫,以及無數手無寸鐵的南宋軍民慘遭殺害。執行這場大屠殺的是一個叫蒲壽庚的阿拉伯人。沒想到這樣一來,蒲壽庚以這為藉口,立刻命長子蒲師文帶兵對泉州的南宋宗室進行了大屠殺!這是一場慘無人道的大屠殺,無論男女老少都無一倖免於難,四肢被砍斷活活流血而死,連南宋宗室的祖先陵墓都被挖開,將他們挫骨揚灰。通過這一場大屠殺,蒲壽庚乘機把南宋宗室的財產掠奪,佔為己有。
  • 同樣是被蒙古滅國,為何金國皇室遭到屠戮,南宋宗室卻被善待
    留守於城中的守將崔立,投降蒙古,並將金國兩宮皇太后,公主及其餘宗室500多人送給蒙古人。 史書記載,崔立用37輛大車裝載著500多位金國宗室送往蒙古大營。 1234年2月,逃亡至蔡州的金哀宗完顏守緒上吊自縊,臨終前任命完顏承麟為金國下一個皇帝。
  • 宋代宗室爵位是什麼樣的?
    兩宋,自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趙匡胤代周立國開始,至祥興二年(1279年)末帝趙昺蹈海自盡結束,共計國祚三百一十九年,歷經十八代皇帝;其中宋太祖及其後裔一脈皇帝九人(太祖及南宋高宗之外歷代皇帝),宋太宗及其後裔一脈皇帝九人(北宋太祖之後歷代皇帝至南宋高宗)。而除了太祖太宗兩帝系之外,魏王趙廷美(太祖和太宗的弟弟)的後裔也被歸為宗室。
  • 明朝的宗室子弟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原因出在哪裡?
    尤其是到了明朝末年,宗室子弟已經達到了五十多萬之巨,而且這麼多人都不用工作,全靠朝廷的財政支撐。 大明每年四成的財政收入都被他們吃掉了,硬生生的把這個大明朝給拖垮了。所以說明朝的敗亡與這些宗室子弟有著直接的關係。相比於其他朝代,為什麼唯獨明朝的宗室子弟最多呢?
  • 西漢滅亡後,劉姓宗室下場如何?劉秀建立東漢後又怎麼對待他們的
    西漢滅亡之後,經歷了王莽的新朝、劉玄的更始政權,和劉秀的東漢三個朝代。一把情況下,前朝滅亡後,宗室子弟遭殃,比如元朝滅南宋,趙氏子弟數萬人被絞殺,明朝滅亡,朱家子弟在全國遭受通緝。不過劉氏宗室子弟待遇出奇地好,很多人不光沒有受到滅國牽連,反而升官進爵。原因是王莽的新朝和平代漢,劉氏子弟很多人充當了王莽的擁躉。
  • 他是南宋最後一位鐵血宰相,卻被後人當作奸臣,被誤解了800多年
    他是南宋最後一位鐵血宰相,貶謫以宗室趙汝愚為代表的大臣;追封嶽飛為鄂王,追削秦檜官爵;力主抗金,卻被歷史當成了奸臣,被世人誤解了800多年。韓侂胄,相州安陽人,宋神宗三女兒唐國長公主的孫子,於1152年11月出生。
  • 陳二虎:南宋亡國幼主趙顯的結局有多悲涼?
    金戈鐵馬的元朝三路大軍在臨安城外會師,旌旗招展,金鼓大振。 臨朝稱制的太皇太后謝氏在外無救兵,求和無望的情況下,痛苦地選擇了投降。 南宋遺民汪元量詩曰: 亂點連聲殺六更,熒熒庭燎待天明。 侍臣已寫歸降表,臣妾籤名謝道清。
  • 金國造就「靖康之恥」,南宋是如何報復的?7百萬金人只剩下十萬
    明萬曆二年,金軍攻佔東京,北宋兩帝被俘,宗室婦女和無數財寶被掠奪到北方,「靖康之恥」成為兩宋歷史上最大事件,深刻影響了兩宋的格局。金家滅亡北宋,侮辱宋朝宗室,宋國重寶盡遭掠奪,國家僅差一點點就滅亡了。其後,趙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南宋,被稱為「宋高宗」。之後,南宋與金朝陷入僵局,雙方展開拉鋸戰。
  • 《有翡》背後的南梁宗室:南朝因何皇室紛爭中走向消亡?
    據羅振玉《補宋書宗室世系表》統計,皇族158人,子殺父者一,臣殺君者四,骨肉相殘殺者百有三,被殺於他人者六。裴松之的曾孫裴子野在著作《宋略》中分析蕭道成代宋建齊的原因時也提到了——「太宗為之驅除,先顛其本根。本根既蹙,枝葉遂摧。」這也是南朝時期各個朝代更迭的常態,宗室作亂後,中央的控制力量隨之被削弱。
  • 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中國封建王朝的制度,發展到明朝時已經非常完善了,相互制衡、武不幹政,無論是文官武將,還是宗室勳貴都不可能獨自把持朝綱,更不可能造反成功。根據明太祖朱元璋的設計,大明王朝分別有皇族宗室、文官士大夫、勳貴武將掌握權力,而大明皇帝凌駕於三股勢力之上,手握權力。
  • 古代以「情懷」上位的官員,動不動就辭職歸鄉,他們靠什麼生活?
    古代,總有那麼些官員喜歡玩「歸隱」那麼,今天很多人想不明白,對於古代那些辭官還鄉歸隱的官員們,他們不像現代人基本人人都有養老保險可領,在養老體系並不健全,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養老條件保障的古代,這些辭官歸鄉的官員們,對於此後生活上的收入來源,他們又以怎樣的方式來打法餘生所需的生活物資開銷呢?
  • 清代宗室爵位分為十四等,那麼其他朝代的情況又如何呢?
    爵位,又稱封爵、世爵,是帝王賜予宗室、官員或有功人員、才智之士的地位和待遇。爵位,原本是指諸侯獲封賜的封建等級,因此爵位是與封建制度密切相關的。由於爵位分為宗室爵和非宗室爵,且歷朝歷代皆不相同,因此作個簡單的介紹。
  • 金國歷史上第一暴君,曾經為了皇位屠殺宗室,最後被亂軍所殺
    暴君的特點之一便是為了權利開始不擇手段,大肆屠殺宗室貴族,引來許多人的非議。在金國歷史上曾經有這麼一位皇帝,他在位十幾年,起初對宗室貴族大開殺戒,從而鞏固了自己的皇位。到了後期他的野心不斷膨脹,想要南下滅宋一統中原,完成自己人生的三大志向。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自己發動對宋戰爭不斷失敗,也死在了徵戰途中。
  • 作為明朝官員之後,范文程為什麼幫助清兵入關,是為了榮華富貴嗎
    范文程歷經清朝四代皇帝,輔佐了三位清朝皇帝,為清朝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之一。他本是漢族人,而且他的祖先都是明朝官員。為什麼他成年後,突然歸順了清朝?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 1、明朝的沒落范文程出生在明朝晚年,而此時的明朝皇帝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眾所周知,萬曆是個不理朝政的皇帝,且喜怒無常。
  • 明朝的宗室困局與北疆危機——以嘉靖朝朱充灼叛亂為例
    所謂困則思變,一些不願坐以待斃的宗室開始鋌而走險,為索取祿米,衝擊府衙、劫奪民間、哄搶市肆、抗擊官軍之事層出不窮。宗室坐食宗祿,載之明文令典,索祿亦是理直氣壯,故而各處藩王雖見宗室犯罪而「不敢戒諭",王府官員也「不敢諫正",地方三司更「不敢具奏",甚至「枉道避之",「肆其所為"。由此,各處宗室上至親郡王,下至庶人罪宗,更加無所禁畏,視朝廷法度如無物。
  • 南宋為何能夠偏安於南方,金朝為何又不滅掉南宋?
    我認為有三個原因:1,北宋實在太窩囊說北宋太窩囊,還不如說宋徽宗和宋欽宗太窩囊!在宋神宗和宋哲宗死後,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向太后會挑中毫無政治抱負的宋徽宗趙佶上位。1127年,金兵殺到汴京城下,這爺倆竟然連反抗都沒有,主動投降,甚至還讓城內百姓也趕快投降,來討好金國人。這樣的行為真的讓人無法言說……最後,徽欽二帝被擄去了金國,沒能活著回來,可能也是一個報應吧。
  • 簡述清代宗室的爵位承襲,以及在經濟上享有的特權
    以上規定,有三點是值得注意的:其一,皇子王孫,除奉恩將軍之一嫡子襲奉恩將軍,其餘諸子為閒散宗室以外,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的嫡子都可以承襲封授的爵職;其二,宗室王公的子孫,除軍功勳舊諸王,即清初八大鐵帽子王外,還有特旨規定的怡親王、
  • 南宋帝陵的權葬制度與南宋帝陵墓葬的簡化
    宋徽宗第九位皇子趙構和僥倖逃脫的宋朝宗室和大臣逃到南京,光復宋朝,十一年後又將都城遷到了臨安城,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此後南宋與金人又多次和談,籤訂了《紹興和議》,規定了南宋和金北邊以大散關為界,至此淮河以北的地方全部落入金人之手。
  • 穆念慈在他心中的地位,遠不如榮華富貴
    在《射鵰英雄傳》中,楊康與穆念慈這對情侶,結局並不怎麼好。相比較郭靖和黃蓉的愛情,楊康與穆念慈愛情,確實充滿著遺憾,穆念慈一片痴情,楊康卻一心想著榮華富貴。那麼楊康有沒有愛過穆念慈呢?穆念慈在他心中的地位如何?楊康的確是愛穆念慈的,只不過在他心中,榮華富貴遠比穆念慈重要,或者說楊康想兩者兼得,只不過到頭來卻什麼也沒得到。
  • 慈禧逃命還不放過光緒,宗室第一賢人覺得大清吃棗藥丸,懸梁殉國
    然而此時,清政府裡的一些高層認為民心可用,也樂於讓洋人在中國吃點苦頭。於是,他們沒有聽從洋人命令取締義和團,反而暗中鼓勵團民們扶清滅洋。光緒二十六年五月廿五日,八國聯軍仗著自己船堅炮利,開始進攻我大沽炮臺。以慈禧為主的清政府發布詔書,號召全體百姓勇敢戰鬥,與西方侵略者們一決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