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2020-12-22 悠然天涯

中國曆朝歷代都少不了文官團體,但是在中國其他王朝中,都沒有像明朝一樣,文官權力如此之大,君臣衝突頻發。即使是極度重文輕武,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文官也沒有像明朝文官一樣權力如此之大。

大明建立之初,雖是文官治國,但明朝實行的是文武並重的國策,且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並不是多麼看重文官。從明朝開國功臣和明初封爵就可以看出,明代爵位分為公、候、伯三等,明代開國六公只有韓國公李善長一人是文官,而後世極度誇讚的劉伯溫只是誠意伯,爵位屬於最低的伯爵。

明太祖朱元璋當過乞丐,當過皇上,是中國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中出身最低的人,朱元璋重視的人都是有實幹能力的人,對誇誇其談,眼高手低的文人並不看重。

中國封建王朝的制度,發展到明朝時已經非常完善了,相互制衡、武不幹政,無論是文官武將,還是宗室勳貴都不可能獨自把持朝綱,更不可能造反成功。

根據明太祖朱元璋的設計,大明王朝分別有皇族宗室、文官士大夫、勳貴武將掌握權力,而大明皇帝凌駕於三股勢力之上,手握權力。不過最後明朝卻變成了文官集團獨霸朝綱,宦官太監只有在皇帝的庇護下,才能與之勉強抗衡,而皇族宗室、勳貴武將都被驅逐出了明朝的權力中心。

一、反對削藩,靖難造反的朱棣,卻將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貫徹到底

明初,朱元璋將諸皇子分封到全國各地,有屬於自己的護衛軍,節制封地周圍的軍隊,甚至還可以幹涉地方行政事務,權力非常大。尤其是被封到北方抵禦蒙古殘餘勢力的九大塞王,更是手握重兵。

朱元璋去世後,朱元璋之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年號建文,史稱明惠宗。朱允炆繼位之初,決定削藩,但是削藩政策卻發生了很大的錯誤。朱允炆先削弱藩,後削強藩,給燕王朱棣積蓄力量的時間。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旗號,在北平起兵造反,拉開了四年的靖難之役,最終攻破南京,登基為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成為千古之謎。

朱棣是因為朝廷削藩才造反,不過等朱棣登上帝位,卻是比朱允炆還要變本加厲,收繳藩王的軍隊,監視藩王行跡。此外,還禁止藩王相見,禁止宗室與勳貴聯姻,禁止藩王出仕,甚至禁止藩王離開所在城市,不過朝廷保留了不少優待政策。

朝廷的削藩政策,消除了宗室藩王對皇權的威脅,不過卻是宗室成為了國家的嚴重複旦,消耗了朝廷的財力,加重了土地兼併。到了明朝末年,明朝一年所有的財政收入,都不夠供養宗室,而且當時國家的肥沃土地很多都為藩王所有,明末四川省七成的土地,都屬於藩王所有。明代的宗室政策變成了「養豬」政策,宗室手上沒有絲毫權力,離開了明朝的權力中心。

二、土木堡之變,開國勳貴武將勢力全軍覆沒,文官開始掌控全國的軍隊

明代的軍事制度實行的是衛所制,即是將土地分給士兵,不收賦稅,同樣也不發軍餉,而且明代軍官是世襲制度,戚繼光就是世襲軍官。

明仁宗、明宣宗期間,休養生息改變了永樂年間的政策。太平年間,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武將的重要性便開始降低,文官便開始侵吞武將的權力。

到了正統年間,明英宗朱祁鎮受太監王振蠱惑,御駕親徵,結果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打的大敗,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隨軍出徵的勳貴武將也在這一場大戰中戰死,明英宗被俘虜。

瓦剌兵臨北京城下,由兵部尚書于謙負責保衛北京,于謙整編京營部隊,英勇抗擊瓦剌軍隊,獲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不過文官勢力對軍隊的滲透越來越深,到了嘉靖年間,文官更是掌控了軍隊的軍紀、後勤、評功等權力。

而且明朝中後期轉變成了文官領兵的局面,每逢戰事都是由文官領兵出徵,勳貴成了擺設,武將的地位也越來越低,文貴武賤,甚至後來都到了武將見到文官,需要下跪磕頭的結果,勳貴武將也離開了權力中心。

三、宦官太監勢力開始興起,與文官抗衡,明朝成為了著名的太監王朝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有感漢、唐兩朝宦官幹政的惡劣後果,便立下了「宦官不得幹政」的鐵律。

不過到了明成祖朱棣期間,便發生了改變,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造反當上的皇帝。在靖難之役中,太監為朱棣立下了大功,比如下西洋的鄭和就是太監,而且明惠宗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擔心有人造反,還成立了東廠。明仁宗時期,開始設立鎮守太監,但了明宣宗時期,明宣宗朱瞻基成立上書房,專門教宮中的太監讀書識字,學習知識,英宗朝的大太監王振就是上書房出身,通過教英宗讀書識字而得到英宗的信任。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後,明英宗朱祁鎮登基為帝,此時的朱祁鎮年僅九歲,由太皇太后張氏攝政,由司禮監負責批紅,太監勢力日益壯大。

由於太監常伴皇帝左右,所以深得皇帝的信任,又由於明朝內閣負責「票擬」,司禮監負責「批紅」的政治制度,所以宦官太監成為了明王朝的一股政治勢力。而且隨著睡著明朝文官集團的日益壯大,皇帝要保持朝堂的平衡,扶持宦官勢力,於是明朝大太監不斷,從英宗朝的王振,到武宗朝的劉瑾,再到天啟朝的九千歲魏忠賢。

不過明朝太監於東漢、唐朝的太監不同,東漢太監可以把持朝綱,唐朝太監掌管神策軍,甚至可以廢立皇帝,明朝宦官始終是皇帝的家奴,明朝宦官的力量源泉來自於皇帝的寵信,所以權勢滔天的九千歲魏忠賢在天啟皇帝朱由校死後,也只能任由崇禎皇帝朱由檢處置。

四、明朝依靠龐大的文官集團而得以存活,最終也亡於龐大的文官集團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王朝,明朝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皇帝。明成祖朱棣創立內閣,輔助皇上,內閣成為最高權力機構。

明王朝在幾次存亡之際依靠文官而得以存活,明英宗土木堡大敗,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國家危難之際,是由文官于謙帶領打退也先的進攻,明朝得以存活。萬曆皇帝怠政,三十餘年不上朝,不理政事,要是在其他王朝,早就天下大亂,不過由於明王朝有龐大的文官集團,朝廷政務能夠得到實行,國家方才沒有大亂。

明代官員的俸祿非常低,官員貪腐非常嚴重,甚至明朝的文官還將貪汙取了一個名字——「漂沒」,明代末年,已經到了無官不貪,是官就貪的局面。

明代文官都有不交賦稅的特權,甚至還未當官的秀才、舉人也有不交賦稅的特權,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的士大夫越來越多,不交賦稅的人也越來越多,而且士大夫熱衷於購買土地,導致土地兼併非常嚴重,百姓流離失所,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民不聊生。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張獻忠起義,都是農民起義軍,最終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

相關焦點

  • 從朱元璋到朱棣的制度變化,淺談明朝為何是以太監來制衡文官集團
    說起明朝的歷史,有人說明朝歷史就是皇帝與文官集團的鬥爭歷史,皇帝如貓,文官如老鼠,貓雖厲害但只有一隻,老鼠雖弱卻是成群結隊的,鬥贏了就是嘉靖帝那般,將下面玩的是團團轉,鬥輸了,
  • 看明代「公知」文官集團如何顛倒黑白,血口噴人
    前言:明代的文官集團,從仁宗朱高熾即位以後慢慢坐大,逐漸開始掌握話語權。英宗朱祁鎮幼年即位之時,朝政更是掌握到了以「三楊」為代表的文官手中。「土木堡之變」後,武將勳貴的勢力一落千丈,到明孝宗朱祐樘時代,文官們在朝堂上的權勢達到頂峰。他們要求皇帝事事遵從本集團的教誨,對勳貴和武將拼命打壓,對宦官則恨之入骨。
  • 文臣學武、武人好文,探究明朝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及影響
    與此同時,如何才能保持文和武這兩方面的相對均衡,對任何一個王朝來講,都是一件非常令人傷腦筋的大事。回顧帝制中國的各個王朝,大部分時候都會傾向於讓其中的一方扮演相對比較重要的角色,如漢朝和唐朝政府,儘管在大部分時候都是由文臣來管理的,但這兩個王朝在文治與武功兩個方面的成就都受到了後世的讚揚。
  • 明朝文官走上臺前,江南士紳逐漸猖獗
    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導致文官集團始終比武將集團地位高一個檔次,文官執掌兵權也是比比皆是。到了明朝以後,這種情況蕩然無存了,那麼你們覺得明朝文官會甘心嗎?如果歷史上沒有發生過這種特例也就算了,可是整個宋朝文官比武將地位高,已經存在了三百多年,明朝那幫文官自然也想要得到這樣的特例。
  • 看明武宗朱厚照和文官的較勁
    前言:明朝從宣宗朱瞻基開始,文官們在朝堂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大。少年天子英宗朱祁鎮繼位後,以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的文官們更是獨攬朝政。英宗親政之後為了打破壟斷,重用太監王振,結果在「土木堡之變」中背上罵名。此後憲宗朱見深繼位,為了抑制文官,甚至還設立了西廠,當然也是逃不掉被炮轟的結局。
  • 是誰逼得明朝的文官一次次去弒殺君王?當看完前因後果,又氣又恨
    但接下來慧暕的這句話就為後來文官集團的報復埋下了濃厚的伏筆,慧暕這樣說:「近來皇恩寬大,法網疏闊,秀才做官,不再是為朝廷出力,而是為自己受用」。但活了80多歲的慧暕到死也不敢想像,明朝中後期的文官居然可以一次次誅殺皇帝,這又是為什麼呢?
  • 古代武將最高可以獲得封王的爵位,那文官能夠獲得怎樣的爵位呢?
    ,而像徐達和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都是開國六大國公,可以說明朝時古代對於王爵控制最嚴格的王朝,拋開南明不談,無論功臣多麼大的功勞,最高也只能冊封國公爵位,而王爵只能是去世後追贈而已,也就是說這是古代的常規操作,不過這份常規操作並不是僅僅指的是武將,其實也包含文臣,所以文官理論上最高的爵位就是封侯以及公爵。
  • 明朝最狠毒的太監是誰?不是魏忠賢!
    要說中國歷史上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時期,首推明朝,而後是東漢。明朝的太監不僅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還有著很大的權力。比如說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有代天子批紅的權力,天下各大奏章先到司禮監,秉筆太監先過目,他認為重要的事就向皇帝說一聲,不重要的事就擱一邊,那什麼是重要的事呢?
  • 文臣不一定精通兵法,為何嘉靖年間,明世宗卻要讓文官掌兵?
    說起「文官掌兵」,相信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封建時期的明朝。不過,雖說明朝「文官掌兵」的現象,其實早在正統末期的土木堡之變以後就已經出現了。就好比明朝名臣「于謙」,其就是以一個文官的身份執掌兵部、以及京師團營等等,且因為在京師保衛戰當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從而讓明朝避過了國門被瓦剌攻破的事情。但若要說將「文官掌兵」制度化的時期,卻並不是正統年間,也不是後來的景泰年間,而是明嘉靖年間,是明世宗一手促成的。
  • 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厲害的太監?是皇帝太昏庸,還是太無能?
    如果我們不用歧視的目光看太監,回到明朝的政治體系中去研究,就會發現,明朝的太監沒有理由不厲害。明朝太監之所以厲害,它是有制度保障的,宦官集團被作為一派政治勢力,協助皇帝,用於平衡文官集團。 歷史上,還沒有哪一朝的宦官,被作為政治勢力集團,得到制度層面的保障。
  • 清平樂——文官的美好時代
    審包公工資高!福利好!然而有對比才有差距,讓我們對比一下提倡高薪養廉的宋朝與要求儉以養德的明朝薪金差距是多少:《宋史·職官志》記載,包拯於嘉佑元年任權知開封府事(因府牧、伊常為空設,因此權知開封府事就是北宋首都市長),當時他每年的工資及各項福利待遇為:20856貫銅錢、2180石大米、180石小麥、10匹綾、34匹絹、2匹羅、100兩綿、15秤柴炭、240捆柴禾、480捆乾草。
  • 明王朝文官體制的罅隙
    這種弊病來自於與中央集權極度匹配的文官體制。 縱觀明代一朝,除去草創之初的洪武、永樂兩代,文官為王朝官場的主體已成為絕對趨勢。 歷代封建王朝並不完全以客觀的法律去治理天下臣民,而是以儒家四書五經中的抽象的倫理道德作為治國理政的依據,這正是法治對文官體制的低頭。
  • 土木堡之戰就是文官的彌天大謊,目的就是為了凸顯文官于謙
    雖然說明軍在這場戰役中那是顏面盡失,造成的恥辱感不亞於北宋的靖康之恥,但恥辱歸恥辱,不能張開嘴巴就說胡話,事實上,歷史上的土木堡之戰,明軍完全不可能出動了50萬大軍,而同樣的瓦剌也不可能僅僅出動了2萬人馬,而之所以這些數據會出現在歷史書籍裡面,其實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襯託文官于謙的偉大罷了。雖然于謙真的偉大,挽救了明朝,但數據就是數據,也不能造假啊。
  • 為國立下大功,卻成為大明唯一被傳首九邊的文官—熊廷弼
    從明成祖設立內閣開始,文官的勢力逐漸擴大。尤其在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的在朝中和軍中的勳貴勢力幾乎是被掃除一空。從此文官集團開始一家獨大,地位開始變得尊崇無比,受到朝廷的種種優待,哪怕犯下大錯也不過是貶官罷黜。
  • 光之國的五位文官,賽文之後再無弱小的文官,各個都是超強戰力!
    生活在光之國的奧特曼不計其數,雖然他們不像地球一樣,有那麼多的國家和地區,但依舊是需要管理的,而且還要維護宇宙的和平,所以光之國也有官職,其中也分文武兩種官職,文官可不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他們之中也有許多實力強大的奧特曼,甚至比一般的奧特曼還要強上許多,那麼今天就來討論五位強大的奧特文官。
  • 明代官服的補子,從文官到武官,從一品到九品
    第二類補服圖案是飛禽,用於文官的袍服上。從一品到九品文官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鷳、鷺鷥、鸂鶒、黃鸝和鵪鶉。需要特別強調一點,這是明朝的官府補子紋樣,到了清朝時期發生了一些變化,兩者不能混淆。採用飛禽圖案主要是為了表現出文官的賢德。仙鶴的圖案能繡上一品大員的服飾也和吉祥寓意有關,仙鶴展翅立於海水之上,周圍有祥雲瑞草,看上去十分華美。
  • 遭遇危機南宋能夠延續,南明卻迅速崩潰,明朝差在什麼地方?
    明朝崩潰的速度超出了滿人的預料。他們根本沒有想到天下得了如此輕鬆。對比明朝之前的其他朝代,即使強大如元朝,統一南宋幾乎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前後四十多年,在付出慘重的代價之後方才完全消滅宋朝和抵抗力量。再往前,遊牧民族的能力極限就是飲馬長江,金人以摧枯拉朽的自私屯遼滅宋,依然沒辦法佔有天下。
  • 明武宗是不是被黑得最慘的明朝皇帝?為何正德心思全放在軍事上?
    這些都是牛逼的帝王,明朝就朱厚照得到了「武」字,他能差到哪去?我們近代有位偉人曾對於明朝就稱讚過四位皇帝,太祖、成祖、宣宗、武宗,這四位。有人說明武宗的死有黑料,憲宗給孝宗留下了一個內政穩定,外無強敵的情況,結果孝宗搞著搞著搞成了內政穩定,外有強敵的局勢,明朝軍事在孝宗這直接搞亂了,孝宗還沒來得及解決就撒手歸西了,武宗上位之後重整明朝的軍事和朝堂局勢,這當然讓文官不樂意了,不往死給才怪呢?《明史》記載明武宗親徵蒙古,導致蒙古不敢犯境,但明朝自己與蒙古人的記載卻不是這個樣子。也就是說沒有《明史》,武宗不會洗白。
  • 明朝最慘錦衣衛指揮使:本想耍威風,卻被一群文官活活打死
    錦衣衛是明朝的特務機構,直接隸屬於皇帝,可以隨便抓人,且不受到刑部的制約。因此在明朝時期,錦衣衛非常囂張,不僅京城百姓怕他們,就連外地人也十分畏懼,看到那些「鮮衣怒馬」、「操京師口音」的人,都會躲得遠遠的。
  • 清朝文官武官補服一到九品圖案
    我們知道清朝的官服又叫補服,而補服上的補子圖案用來區分文官、武官以及品級,文官的補服上繡的圖案都是飛禽類,而武官補服上則是走獸類。一品文官補服上的圖案是鶴,鶴在古代是珍稀禽類,因其姿容挺拔秀麗,被視為鳥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