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對,你都錯!看明代「公知」文官集團如何顛倒黑白,血口噴人

2020-12-25 樓哥看歷史

前言:明代的文官集團,從仁宗朱高熾即位以後慢慢坐大,逐漸開始掌握話語權。英宗朱祁鎮幼年即位之時,朝政更是掌握到了以「三楊」為代表的文官手中。「土木堡之變」後,武將勳貴的勢力一落千丈,到明孝宗朱祐樘時代,文官們在朝堂上的權勢達到頂峰。他們要求皇帝事事遵從本集團的教誨,對勳貴和武將拼命打壓,對宦官則恨之入骨。今天筆者通過一起發生在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的普通案件,來看一看文官集團的醜惡嘴臉。

案件起因

涉案人:滿倉兒(彭城衛千戶吳能之女)受害人:袁璘(樂工)初審官員:刑部郎中丁哲、刑部員外郎王爵

彭城衛千戶吳能生了一個女兒,起名滿倉兒。不知道什麼原因,吳能託一位張姓老太太幫忙把女兒給賣了。張老太把滿倉兒賣給了樂婦張氏,謊稱賣給了周官人家(孝宗朝太皇太后周氏二弟,長寧伯周彧)。張氏此後又將滿倉兒賣於樂工焦義,焦義又將其轉賣給樂工袁璘,袁璘則安排滿倉兒於歌肆為娼。說起來這位吳姑娘的命運可真夠悲慘的。

此時吳能已死,其妻聶氏聽到了滿倉兒的消息,於是在滿京城的歌肆中尋找女兒,終於被其找到。但是滿倉兒痛恨父母當年賣掉自己的行為,堅決不肯認母。聶氏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帶著兒子吳政一起把滿倉兒搶回了家。袁璘收到消息後可能也自感理虧,找到聶氏後提出再給一些補償金,然後把滿倉兒帶走。聶氏不肯,還報了官。

明朝官員

案子到了刑部,主審人是郎中丁哲和員外郎王爵。二人將滿倉兒斷給聶氏,袁璘對此表示不服。在此案中袁璘也算是受害者,不服也情有可原,同時丁哲和王爵這樣斷案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丁郎中官威大得很,覺得袁璘區區一個樂工竟敢不服,於是下令對袁璘動用重刑。袁璘受刑之後傷勢過重,沒幾天就死了。

刑部郎中丁哲與員外郎王爵共理其事。既得實而璘不服,哲乃重加笞楚,越數日死,女斷歸聶氏。(《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二十》)

由於發生了命案,刑部主事孔琦和監察御史陳玉按慣例應進行複查。二人卻和丁哲、王爵二人沆瀣一氣,只是讓仵作將袁璘草草埋葬了事。袁璘之妻求取丈夫屍體,卻被冷酷拒絕。袁妻無奈之下,跑去向東廠訴冤。東廠太監楊明鳥得到消息之後立刻行動,將聶氏和始作俑者張氏逮捕審訊。張氏生怕朝廷追究她買賣人口的罪名,堅稱滿倉兒是自己妹妹所生。滿倉兒自己也拒絕承認是聶氏的女兒。楊明鳥於是先將聶氏、張氏和滿倉兒等人關入錦衣衛獄,再向朝廷舉奏丁哲等人失職之罪。

鎮撫司奏哲苛刻偏狥,歐死無辜。爵依阿枉斷,玉、琦相視不明,乞各正其罪。(《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二十》)

案子終於捅到了孝宗皇帝御前,皇帝認為此案涉及倫理人命,下旨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和錦衣衛必須秉公辦案,同時又讓長寧伯周彧交出聶氏的女兒。周彧一頭霧水,堅稱沒有買過這個女孩兒。聶氏和張氏則繼續互相扯皮,案子因此久拖不決。

孝宗再次下旨讓府部大臣及科道官當庭會審,壓力之下,張氏和滿倉兒終於承認事實。對此都察院作出裁決:丁哲因公事歐人致死,罪當徒。王爵、孔琦、陳玉、聶氏、吳政、滿倉兒,罪當杖。

「公知」登場

按說案子審到這,一切都很正常。但是由於這案子是在東廠手上翻過來的,自感顏面大失的文官集團很快做出反擊。刑部典吏徐圭很快就此事上疏,大致意思如下:

丁哲斷案公道,有功無過。楊明鳥的侄子和滿倉兒有私情,而且和丁哲有矛盾,故意公報私仇。袁璘乃是病死,楊明鳥故意誣陷丁哲。最後徐圭提出自己的建議:革去東廠,戮楊明鳥叔侄及滿倉兒於市。丁哲、王爵、孔琦、陳玉各進一階以酬被誣受辱之苦。如此才能「天意可回,太平可致」。說實話,這番操作真的讓筆者瞠目結舌。「公知」們太厲害了,黑的都能說成白的。草菅人命的被吹捧成了英雄,踏實辦案的反被要求處斬。而且一有問題,先祭出男女關係這項法寶,把對方名聲搞臭,後面就好辦了。

明孝宗朱祐畫像

當然由於徐圭的要求過於狂妄,極大地激怒了皇帝。最終皇帝替東廠出頭,把文官集團們大大收拾了一把:左都御史閔圭、右副都御史楊謐罰俸三月。大理寺卿王軾、左少卿王嵩、左右寺丞王鑑之、何鈞罰俸一月。徐圭贖徒畢,發原籍為民(贖徒的意思是交納錢物以減免徒刑)。

涉案當事人的最終結局如下:滿倉兒杖畢送浣衣局。丁哲給償袁璘埋葬之費,發原籍為民。王爵及孔琦、陳玉俱贖杖還職。

鍥而不捨的文官集團

皇帝雖然維護了東廠,但文官集團們並沒有就此放棄。徐圭、丁哲等人在這次案件中受了委屈,這個場子文官們是一定要幫他們找回來的。弘治十一年,一直苦苦隱忍的文官們等於等來了機會。

北京故宮

弘治十一年10月13日晚,太皇太后所在的清寧宮發生火災。皇宮火災,一向被認為是皇帝失德所致。11月11日,刑部主事陳鳳梧上言,稱皇帝應該「加幽獨謹戒之功,嚴法祖敬天之道。絕遊玩,去奸倿。親近儒臣以講論治道,延訪疏遠以詢察民情。」隨即開始為徐圭和丁哲鳴冤。

刑部郎中丁哲明刑慎法,因笞樂工而去官。辦事吏徐圭抗章直言,因救丁哲而革役,是皆人心憤厄不平者也。乞取回丁哲超升數級及將徐圭量授一官,庶以激勸忠貞之氣。(《明孝宗實錄卷一百四十三》)

而禮科都給事中塗旦也在同日上言,稱丁哲「罪在可宥」。當年12月21日,孝宗被迫低頭,下詔大赦天下,同時授徐圭為浙江桐鄉縣縣丞。

(弘治十一年十二月)壬子,授刑部革役吏徐圭為浙江桐鄉縣縣丞。圭嘗上疏直丁哲之冤,革役。後刑部主事陳鳳梧請錄用以勵忠直,吏部覆奏,命授圭正八品職事。(《明孝宗實錄卷一百四十五》)

弘治十二年,南京工科給中趙欽、監察御史趙俊再次上奏為丁哲鳴冤。最終孝宗無奈妥協,把丁哲外放做官,就此了結此事。

(弘治十二年六月)庚寅,南京工科給中趙欽、監察御史趙俊等奏:「近日將原降御史武衢等升用,為民吏徐圭授官,中外傳頌,以為太平盛事。 但副使楊茂元、郎中丁哲、主事盛應期、範璋等尚未蒙宥復,乞均賜擢用。 」上曰:「丁哲準量與外任,楊茂元等已有前旨,姑置之。」(《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五十一》)

結語:明朝的文官真的很有意思,明明是自己犯錯在先,居然能錚錚有詞,把自己打扮成無辜受害人。丁哲那樣草菅人命的官員,可以被吹捧成「明刑慎法」。而且在他們心裡,恐怕樂工這樣的「烏合之眾」就根本不能算人。你區區一個樂工只是被打死了,人家丁哲失去的可是他的前程啊!當然這種「雙標「代代相傳,至今依然。

相關焦點

  • 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從明朝開國功臣和明初封爵就可以看出,明代爵位分為公、候、伯三等,明代開國六公只有韓國公李善長一人是文官,而後世極度誇讚的劉伯溫只是誠意伯,爵位屬於最低的伯爵。明太祖朱元璋當過乞丐,當過皇上,是中國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中出身最低的人,朱元璋重視的人都是有實幹能力的人,對誇誇其談,眼高手低的文人並不看重。
  • 明代官服的補子,從文官到武官,從一品到九品
    明代官服的最大特點就是補子。補子起源於唐代武則天時期的「襖子錦」,不同紋樣的織錦賜給不同等級的大臣。朱元璋登基之後的第二年頒布詔書,朝堂上文武百官的服飾仿照唐宋官服的規矩,從袍服、帽子、配飾上都能體現出品級差異。
  • 明末文官集團有多可惡?動了我的利益,皇帝都罩不住你!
    其中大多數都有成為明君聖主的潛力,有幾位如明光宗朱常洛、明仁宗朱高熾、明武宗朱厚照等,若能多在位幾年,甚至還能躋身「千古一帝」的行列,雖不比秦皇漢武,但歷史地位絕會提高一大截。 說起令人感到惋惜的明代皇帝,明神宗朱翊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萬曆皇帝,無疑是首選之一。據文獻記載,不少明代皇帝都天生聰慧,才思敏捷,朱家皇族基因實在是令人豔羨。
  • 明代宦官有多大權力?言官體制受其影響
    另一點就是明代的文官集團太強大,皇帝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對抗整個文官集團,因此宦官集團就作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站在了皇帝這邊。而言官,正是文官集團用來對抗皇權的先鋒。皇帝想蓋個宮殿,罵。皇帝喝酒,罵。皇帝納妃,罵。好像什麼事情,文官、言官都要管。加之明朝中後期,自詡清流的東林黨與浙黨等黨派的黨爭愈加激烈,因此明代的皇帝都越來越倚重宦官而輕視文官。
  • 如何評價張藝謀電影《長城》(The Great Wall)?
    這種電影能看嗎?國家政府什麼時候迫害過知識分子啊。完全是顛倒黑白,改寫歷史,不就是公知的套路嗎?是你家兒子批鬥死了老子嗎?給證據啊。造謠動動嘴,闢謠跑斷腿啊。《金陵十三衩》就不用說了,拍的是南京大屠殺,可是拯救者居然是一個白人。那麼多中國人拋頭顱灑熱血,非得裝作看不見,非得拍妓女,非得把中國士兵拍的那麼無能。
  • 國內公知的公信力日益衰弱,未來還需要公知嗎?
    一公知在某平臺天天罵中國舔美國,可粉絲數越來越少,拿到手的美分也越來越少。心情鬱悶之極,找到一高僧訴苦:「大師!我愛美國之心日月可鑑,天天宣傳普世價值和自由民主,難道這都有錯嗎?公知這行怎麼越來越難混了呢?現在公知這兩個字都快臭大街了!」大師找來一隻雞,用一根繩子把雞腿綁在一起,一拉繩子雞立馬倒地,掙扎片刻後方才站起。
  • 我看中國的公知現象
    曾經的公知典範,為何如今變得人人喊打?真的是時代變了嗎?什麼是公知,公知都有誰?我覺得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偽公知和營銷號公知的定義原本是「公共知識分子」,屬於這個群體的人起碼要是知識分子才行,但是僅十多年來,似乎這個名詞的定義發生了變化,各行各業的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被貼標籤為「公知」,哪怕這些人根本沒有文化素養,甚至都沒上過學,只要說些反體制的話,就被稱為「公知」,這種濫貼標籤的方式,讓「公知」本身的含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明王朝文官體制的罅隙
    早在張居正對文官集團大刀闊斧的改革之前,明王朝就積弊已深。 這種弊病來自於與中央集權極度匹配的文官體制。 縱觀明代一朝,除去草創之初的洪武、永樂兩代,文官為王朝官場的主體已成為絕對趨勢。
  • 血口噴人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血口噴人,比喻用惡毒的話誣衊或辱罵別人。出自:宋 僧曉瑩《羅湖野錄》:「含血噴人,先汙其口;百丈野狐,失頭狂走。」近義詞有:含血噴人、含沙射影,反義詞有:逢人說項,血口噴人是貶義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
  • 明眼說俠話 關於公知之四:對公知們也要說一聲「勿謂言之不預也」(意思是招呼已經打在前頭了)
    從網絡公知的文筆上看,真正肚裡沒有二兩墨水,是寫不出來的,按我們中國話的說法,那就是有一定學問的人士,那就應該有一些骨氣氣節呀!古代文人和現代文人,不是有很多榜樣值得學習的麼?祖國縱有不足,也是你的母國,是生你養你的地方,古人說,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這麼淺顯的道理,難道這些所謂高學之人,還需要我輩提醒麼?公知的風骨何在呀!人家給一點錢可以買你的氣節,還有什麼可談的,離開了氣節,離開了對國家的忠誠,離開了對人民的忠誠,離開了對納稅人的忠誠,公共知識分子的才學是一文不值的,狗屎一堆。公知們滿口仁義道德,儼然世人皆醉,唯我獨醒似的,竟然不講一點良心麼?
  • 公知們都是怎麼騙中國人的
    可後來,內澇的情況陸續在廣闊的南德、在發達的大巴黎、在先進的威尼斯茱莉亞等很多地方都出現了。於是,我開始恍然醒悟:該死的一群公知騙子,居然騙了我這麼多年。這件事對我的打擊其實挺大的,因為我這人最厭別人騙我。大概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喜歡打假各類「公知體」的虛假內容。
  • 我被公知罵得在各平臺「霸榜」,總結一下公知的話語邏輯
    這是「公知體」們的萬能公式。這讓我想起了我早期在國內的「精神導師」,他是教文史的,把當初年紀輕輕的我教導得恨世厭俗。我那時候可崇拜他了,他也很欣賞我,因為他覺得我獨立思考的能力很強,從來不會聽風就是雨,所以他極力推薦我「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後來我真出去看了,我這「精神導師」也很迫不及待地和我聯繫:怎麼樣,發現美好的新大陸了吧?!
  • 那些年中國公知炮製的關於美國的謠言,2020年被啪啪打臉
    這些早年間讀了幾本「精神美國人」寫的書的公知們,由於消息的嚴重滯後和對事實了解的以偏概全,便張口就來:「美國全民免費醫保!全民免費醫保!」2020年總統候選人川普和拜登都沒整出個所以然的事兒,公知們就都知道了?在這場疫情中,被扯下遮羞布的不僅是美國,還有那些精美的公知們。
  • 從朱元璋到朱棣的制度變化,淺談明朝為何是以太監來制衡文官集團
    雖然這個比喻更多是調侃,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明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的確是皇帝與文官集團的抗衡歷史,為此皇帝抬出的親信太監與文官集團鬥的是相當激烈,諸如天啟時的閹黨魏忠賢大力打壓東林黨。
  • 央視美女主持人怒懟網友:血口噴人的XX
    央視美女主持人怒懟網友:血口噴人的XX 時間:2018.09.07 來源:長春國貿娛樂 分享到:
  • 宋朝不同顏色的官服,都代表什麼?皇帝如何辨別文官武將?
    封建時期,皇帝幾乎每日都要召見文武大臣們商議國家大事。可是,每日早朝,覲見皇上的文武大臣,其人數要達到上百位之多。 人多嘴雜,再加上皇上日理萬機,那應該如何區分每位大臣的品級,以及所屬職能的不同呢?
  • 香港「公知」又來顛倒黑白了……
    譬如香港知名「公知」陶傑,他居然指出:英國此舉其實是在幫中國,絕對是好事不是壞事,有助降低香港樓價,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會被「激到扎扎跳」(被刺激到直跳腳)……1月31日,陶傑出席香港電臺節目《城市論壇》,指預測移民人數意義不大,部分港人會用BNO移居英國,但最終都可能半途回流,未必完成「5+1」整個限期,又指拿BNO去英國做「二等公民」的說法只是情緒化的表達。陶傑還稱,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曾表示,香港會有20、30多萬人離開,可以完成人力資源替換,協助中國達成「留島不留人」。
  • 論公知們的倒掉
    但是,當人們問起,既然中國的這片土地讓你這麼痛心疾首,讓你活得這麼不舒服,你都已經拿了美國綠卡,甚至入籍美國了,都是美國人了,你為什麼還不去美國生活,非得要在中國的土地上受這份罪,活得這麼痛苦呢?他們要麼顧左右而言他,要麼直接說美國衰退得一塌糊塗,錢不好掙。
  • 文臣學武、武人好文,探究明朝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及影響
    與此同時,如何才能保持文和武這兩方面的相對均衡,對任何一個王朝來講,都是一件非常令人傷腦筋的大事。回顧帝制中國的各個王朝,大部分時候都會傾向於讓其中的一方扮演相對比較重要的角色,如漢朝和唐朝政府,儘管在大部分時候都是由文臣來管理的,但這兩個王朝在文治與武功兩個方面的成就都受到了後世的讚揚。
  • 是誰逼得明朝的文官一次次去弒殺君王?當看完前因後果,又氣又恨
    但接下來慧暕的這句話就為後來文官集團的報復埋下了濃厚的伏筆,慧暕這樣說:「近來皇恩寬大,法網疏闊,秀才做官,不再是為朝廷出力,而是為自己受用」。但活了80多歲的慧暕到死也不敢想像,明朝中後期的文官居然可以一次次誅殺皇帝,這又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