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國的公知現象

2021-02-20 月光博客

最近高曉松做了一場直播,結果出現了大型翻車現場,直播開始後,評論區罵得狗血淋頭,意識到問題的直播方,緊急中斷了直播。連人民日報也被網民罵到刪除了宣傳節目的原微博。

曾經的公知典範,為何如今變得人人喊打?真的是時代變了嗎?

什麼是公知,公知都有誰?

公知,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縮略詞,是公共議題最活躍的群體,可追溯到法國啟蒙運動,公共知識分在中國正式使用是在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別策劃「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首先推出的一個概念,其共同標準為: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對社會進言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

下面是《影響中國 公共知識分子五十人》名單

經濟學家:茅于軾 吳敬璉 溫鐵軍 張五常 郎鹹平 汪丁丁歷史學家:袁偉時 朱學勤 秦暉 吳思 許紀霖 丁東 謝泳作家、藝術家:邵燕祥 北島 李敖 龍應臺 王朔 林達夫婦 廖冰兄 陳丹青 崔健 羅大佑 侯孝賢公眾人物:華新民 王選 高耀潔 阮儀三 梁從誡 方舟子 袁嶽專欄作家、時評家:林行止 楊錦麟 鄢烈山 薛湧 王怡

早期公知是知識分子群體中最親民的一類人,肩負著開啟民智、引導輿論的作用。自從2013年開始,公共知識分子在網絡上越來越少,甚至成為部分中國大陸網民的諷刺對象。

公知為什麼越來越少?

有理想的知識分子當然為國為民。中國的「公共知識分子」從一開始社會良心為民請命,到目前被戲謔為「公知」,而且隨著時間越來越少,屈指可數,目前甚至到了連環球時報胡錫進也被一些人認為是公知,可以說,隨著網絡話語權上的力量對比的懸殊差距,曾經擁有話語權的絕大多數公知都被消滅了,從中國的網際網路上永遠消失了。

為什麼公知會越來越少?我覺得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偽公知和營銷號

公知的定義原本是「公共知識分子」,屬於這個群體的人起碼要是知識分子才行,但是僅十多年來,似乎這個名詞的定義發生了變化,各行各業的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被貼標籤為「公知」,哪怕這些人根本沒有文化素養,甚至都沒上過學,只要說些反體制的話,就被稱為「公知」,這種濫貼標籤的方式,讓「公知」本身的含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實際上,批評社會並不等於公知。

真正的公共知識分子,門檻是比較高的,需要比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專業素質,有大量的時間進行學術研究,普通的上班族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學術研究,這裡面大部分人都算不上公知。而真正有時間的,卻是那些以盈利為目前的營銷號。

曾幾何時,在網絡上有很多以盈利為目的的營銷號、流量號等等,都被當做公知的代表,很多營銷號從網上抄幾段話就被人誤以為是為民請願的公知,我們目前所說的公知,實際上大多是偽公知或者混水摸魚的營銷號。

當然,這些營銷號的目的是為了盈利,當風聲一變,這些營銷號就搖身一變,成了小粉紅的流量營銷號,這類營銷號目前主要賺那些汙名化公知的流量。

2、領頭人物被汙名化

公知被汙名化,這是大的輿論環境變化的結果。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曾經的「公共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大多都被系統地汙名化,最終導致很多人都不再發聲。

有些還想發聲的人,要麼被全網封殺,要麼被邊控或京控,只能流亡推特和油管,其影響力也大為下降。

還有一些人則被以某種原因抓進去,同時在央視認錯。

剩下的人看到上面這些「出頭鳥」的結局後,很多都停止發聲,選擇保持沉默。

小粉紅們則歡呼雀躍,更加不餘遺力的汙名化公知。

孫立平曾經說過小粉紅,「你們整天咬的那些公知們,絕大多數都活得比你們好,他們對這個社會比你們滿意多了。他們之所以批評這個社會,是想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而這個社會如果能變得更好,你們也是受益者。」

未來會怎樣?

實際上,就和孫立平說的一樣,那些小粉紅大多是90後、00後的年輕人,基本都是學生、沒進入社會的小青年,他們不愁吃不愁穿,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很容易被洗腦,他們的意見和公共知識分子的意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等這些小粉紅走上工作崗位後,開始經歷社會的毒打,開始知道生活的艱難,開始看到各種不公平的現象,目睹更多不可言說的魔幻現實主義,思想就會發生變化。中國的人口和資源比例導致了,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永遠活在蜜罐子裡,遲早要遭到到社會鐵拳的教育,這就是所謂:不吃一塹,不長一智。

時間,終究會改變所有人。

王小波雜文中經典的一段:

所有的人是一個整體,別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問喪鐘是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而鳴。但這個想法我覺得陌生,我就盼著別人倒黴。五十多年前,有個德國的新教牧師說:起初,他們抓共產黨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後來,他們抓猶太人,我不說話,因為我是亞利安人。後來他們抓天主教徒,我不說話,因為我是新教徒……最後他們來抓我,已經沒人能為我說話了。

相關焦點

  • 致公知:所有潑在中國身上的髒水,未來都會原路奉還!
    作者:張羽亮美國夢碎,公知坍塌倒計時一2020年的這個春天,註定要載入史冊。由一本日記引發的圍觀,驟然升級!從新冠疫情造成的輿論反轉開始,網絡上出現公知大量刪除自己貼文的現象。可惜,刪的再快,也不及網友的手快。
  • 熱門叔叔:醜陋的中國「公知」漢奸真面目!
    醜陋的中國「公知」中國「公知」最恨中國今日中國最大特色是「中國『公知』最恨中國」——從沒見過哪個「公知」說過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半句好話,也從沒見過哪個「公知」提到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時不破口大罵或冷嘲熱諷
  • 我被公知罵得在各平臺「霸榜」,總結一下公知的話語邏輯
    ▲近期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被「公知們」滋擾後,發表的評論截圖。我覺得胡主編所言極是,因為這兩天這群「公知體」給我們的留言都很「道德綁架」,例如高頻率出現「獨立思考」、「思想自由」、「被洗腦」這類詞彙。我們一說「美國這麼做是不對的」,他們就說「你們要學會獨立思考」;我們一說「中國正變得強大起來」,他們就會來一句「你們被洗腦了」。
  • 明眼說俠話 關於公知之五:公知的聲音是雜音不是不同聲音
    有的公知,散發的是雜音,而不是不同聲音。他們常常以後者自居,大有自以為是的樣子,受到批評之後,似乎滿腹委屈之狀,憤憤不平,真是沒有分清雜音和不同聲音,我在這裡贅述幾句。什麼是不同聲音,這是指肯定主流方向,就事論事,提出不同意見,其本質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比如:螞蟻金服被叫停之我見;剖析內循環經濟的堵點,希望引起高層重視;地攤經濟會帶來什麼,我們應該注意什麼;諸如此類的觀點,應該稱之為不同聲音。
  • 國內公知的公信力日益衰弱,未來還需要公知嗎?
    一公知在某平臺天天罵中國舔美國,可粉絲數越來越少,拿到手的美分也越來越少。心情鬱悶之極,找到一高僧訴苦:「大師!我愛美國之心日月可鑑,天天宣傳普世價值和自由民主,難道這都有錯嗎?公知這行怎麼越來越難混了呢?現在公知這兩個字都快臭大街了!」大師找來一隻雞,用一根繩子把雞腿綁在一起,一拉繩子雞立馬倒地,掙扎片刻後方才站起。
  • 明眼說俠話 關於公知之四:對公知們也要說一聲「勿謂言之不預也」(意思是招呼已經打在前頭了)
    ——明公海洋公知亂彈琴現象,由來已久,為何屢禁不止?從網絡公知的文筆上看,真正肚裡沒有二兩墨水,是寫不出來的,按我們中國話的說法,那就是有一定學問的人士,那就應該有一些骨氣氣節呀!古代文人和現代文人,不是有很多榜樣值得學習的麼?
  • 國民對「公知體」的心態變化探究
    「公知體」一大特徵就是把中國發展遇到的問題都歸結於體制問題。典型的一個「公知體」:定體問(這一定是體制問題)。在「公知」的眼裡體制就是原罪,中國的貧富差距是由體制導致的,畢業生就業壓力大是體制導致的,房價上漲是體制導致的,甚至婚姻戀愛遇到的現實問題也是體制導致的。四是鼓吹「中國崩潰論」。有一些「公知」對中國的發展進行選擇性認知,忽視或者無視中國取得的成就,對中國的一些新技術冷嘲熱諷。
  • 明眼說俠話 關於公知之二:公知不為民請命,就是草菅人命
    而公知們則端起碗吃肉,放下碗就罵娘,還鼓惑人們要捂著錢袋子過苦日子過緊日子;中國幹不過美國人,只有求和乞降,離開了美國我們的企業咋的咋的,就是活不下去了。他們拼命鼓動人們都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個人主義者。鼓吹投機取巧主義,打壓傳統文化。有人硬是說要把中醫在中國抹掉,什麼四世同堂成為過去,老年人和年輕人應該分離生活,其行為無異於要把感情社會無情的撕裂,實在是令人乍舌。
  • (原創)公知行為及其目的分析(篇一)——開網店
    第一篇算是個引子吧,先來簡單的探討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如果說@老榕 @徐昕 @五嶽散人 @大鵬看天下 @李不白的店 @浩正劉臻 @勞麗詩 @章文的文章 這幾個人有兩個共同特點,你們知道是什麼嗎? 可能熟悉他們的人已經看出來了:一,他們都是我們俗稱的「公知」,二,它們都有自己的網店。 老榕就不用說了,人家就是做電商出身的,6688網站誰都知道,而且很多大v幫忙宣傳!
  • 論公知們的倒掉
    因為這一屆網民討厭以高曉松為代表的這些公知的嘴臉。這些公知多年以來利用自己掌握的話語權,肆無忌憚地瘋狂地美化西方,貶低中國,這種美化和貶低是全方位的,不僅包括政治制度,還包括民族文化和民族習性等,在這些公知們的眼裡,中國這塊土地,是一片讓有「良知」的人窒息的土地,這是一片沒人說真話的土地,這是一個骯髒的時代。
  • 張建偉:大家齊來扮「公知」
    張建偉:大家齊來扮「公知」     公知者,公共知識分子之簡稱也。對於這一新物種,我近來頗有些懷疑。有一些社會醜惡現象,一經他們道出,魑魅魍魎無可遁形,暴露於輿論之下,灰頭土臉,狼狽不堪,事情沒準就有了轉機。公共知識分子在其中扮演著領袖群倫的角色,他們以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是不爭的事實。相比之下,社會一般民眾,雖可聚蚊成雷,畢竟每一位發言鼓譟者都受到人微言輕規律的限制,難以振臂一呼,生鼓舞士氣之效。
  • 公知篡史亂今的「四大策略」,必須警惕了!
    ,執政者並沒有意識到撕裂的嚴重性,繼續允許公知把毛主席作為撕裂中國的工具。個別公知把自己離開體制內保護渲瀉為「被迫害」,以期煽動更多粉絲加入仇恨體制的大軍,公知利用在體制內的有利條件先把自己「英雄化」和「正義化」,當條件成熟後,轉身跳出體制反體制,讓zheng fu部門背上「專制」、「黑暗」的罪名,把自己的形象「曼德拉化」,有極大一批公知在患一種「被迫害妄想症」,把自己的一切不順都歸咎於政府的迫害,把自己看不慣的一切現象都歸咎於政府迫害造成的結果。
  • 孔子,本名孔丘,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公知嗎?
    公知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詳細的定義: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是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這個詞語在古代是沒有的,這是外來詞加現代再造的詞。從這個定義上看,孔子每一條都對的上。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這一點,包括反對孔子的人都承認孔子的學識和涵養是超一流的。
  • 明眼說俠話 關於公知之三:公知言論,見他媽的鬼喲!
    公知散發的負能量,會引起經濟領域的一些怪現象,聽了公知的話,一些人會提著錢袋子觀望、徘徊,沒有主見的企業家會沒有信心,無法判斷,裹足不前。當然大多數的公知不可能轉變,但我們應該對公知有所制約,輿論上要對公知大膽揭露,形成全社會自覺對他們抵制。提到實事求是,毫無疑問,我們黨中央國務院所制定的政策,是站在宏觀角度,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場上,站在百年目標的高度,經過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經過深入的實踐調查而制定的。正確的輿論導向應該是圍繞黨和國家的決策,鼓幹勁、樹榜樣、立大志,給經濟環境輸入正能量,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 金政委不點名批評方方等公知:他們是被豢養的有人格缺陷的一群人
    疫情爆發,公知橫行,看似一腔熱血,實則魚龍混雜。面對種種亂象,言必呵呵呵的「金政委」終於忍無可忍,日前,在接受《觀察者網》的採訪時,金政委對目前方方等公知現象做了深刻點評。現整理一下他的幾個觀點:1、公知淵源「公知」是過去40年改革開放的副產品,他們年輕時沒有受到良好教育,思考能力有限,改革之初被西方的強大所震撼,不由自主產生跪拜感而從此站不起來。這些人有點才氣,改革中也獲益良多,但缺乏感恩之心。他們是複雜生態的一部分,僅批評他們沒用。
  • 連嶽和喬木的公知範本
    一:美國對小孩子有沒有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國內的公知圈層,一直攻擊中國有少先隊員,對孩子灌輸愛國主義,說這是毒害國家的未來,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他們言辭鑿鑿的說:美國絕對不會給孩子搞所謂的愛國主義教育。二:美國窮人看不起病我們國內的公知圈層,一直在刻意攻擊中國沒有全民免費醫療,詛咒窮人看不起病是因為公立醫院太多。
  • 「中國高鐵發達只因中國落後?」公知你們開心就好
    而陳思進仿佛村裡剛接通網一樣,久經考驗的中國網友們,對這樣的段子早就疲憊不堪,他竟然還能精神抖擻,如視珍寶,不僅轉發,甚至還饒有興致地評論。我相信,網友們嘲弄他的時候一定都在感慨——現在的公知,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沒一個能打的。
  • 公知:公共時代最後的殺馬特
    就像前美國海軍情報中心主任湯姆·喬曾說的:「拉攏中國名人作家,是一個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始的行動,這些人收買十分容易。只要幫助他們在海外知名刊物上,在重要版面上,發布他們的文章就行了。可以是署名的,或者以化名出現,但稿酬是十分可觀的。」
  • 那些年中國公知炮製的關於美國的謠言,2020年被啪啪打臉
    隨著時間推移,公知這個詞兒似乎慢慢變味了。如今呢,中國今時不同以往,國民教育水平早已大幅度提高。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發達,傳遞知識和發表意見早已不是件難事。當一個社會的絕大多數人的眼界變寬,所謂的「意見領袖」的作用就逐漸被淡化了。當人們獲取了足夠多的信息,回過頭來,這幫人的狹隘和偏見言論漏洞百出。
  • 英國「公知」哪來的自信?中國海軍可不是吃素的
    作者:塞西近來,伴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已經不同於從前,中國的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穩健動力。中國的迅速崛起引起了西方國家的嫉妒。尤其是2020年以來,中國憑藉著大國智慧,凝聚了大國力量,成功從新冠疫情中走了出來。美國眼紅於中國的迅速崛起,便採取措施對中國進行限制。如今,就連英國也執意來湊熱鬧。英國「公知」用軍艦威懾中國一些西方國家將中國視為「眼中釘」,最近,英國「右翼公知」穆雷喊話稱「倫敦應該就新冠疫情向中國進行索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