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本名孔丘,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公知嗎?

2021-01-18 劉大家常事

公知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詳細的定義: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是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

這個詞語在古代是沒有的,這是外來詞加現代再造的詞。

從這個定義上看,孔子每一條都對的上。

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這一點,包括反對孔子的人都承認孔子的學識和涵養是超一流的。

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物的行動者,這一點也是完全對的上的,他周遊列國,並沒有像一些學者一樣呆在書房中寫作,他是一個實踐者,他將他的理想和見解付之於實踐,他在魯國為官,他遊說各國諸侯,見過很多諸侯國君,向他們表達自己的理想和觀念,希望能夠打造一個他認為的理想社會。

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這一點相信每一個人都不反對,孔子力圖恢復周禮以應對這個日漸禮樂崩壞的春秋時代。他教授學生,傳播理念,這些都是他的擔當。

從定義上來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公知這一點沒有說錯。

這一切都沒有問題,但唯獨是這個時間點有問題

提問者提出這個問題的時間點會讓人產生很多不同的聯想。原來公知是一個褒義詞,《南方人物周刊》在2005年策劃「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此時的公知概念是一個正面形象。

「走狗」、「老匹夫」這些詞從中性走向貶義花了幾百年甚至更長,而「公知」從褒義到貶義僅用了不到十年時候,筆者不知道這是值得欣慰的還是值得擔心的。

現在大家對「公知」的定義是:到處亂噴、水平不高、道德至上、居高臨下的代名詞。

如果用這個定義去定義孔子這已經不是對孔子的侮辱,而是對整個傳統文化的衝擊了。要知道傳統文化中儒道釋是三大基色。儒家以奉孔子為尊,尊其為聖人。

孔子一直都充滿爭議,他活著的時候就曾經被人稱為累累若喪家之狗。莊子、墨子、韓非子等人對孔子的學說也有進行過攻擊,包括特殊年代的「批孔」稱其為孔老二等等。

這一切都只是圍繞著孔子提出的主張和學術,沒有人對孔子的人格進入過攻擊。

不管認同還是反對孔子的主張的人都承認孔子是聖人,是一個標杆,一個值得敬仰之人,是一個人格高尚之人。

任何東西都是有底線的,底線之上是我們活動的區域,底線之下是我們共同維護的區域。

當然很多反對儒家的人並沒有花時間搞清楚孔子說了什麼,他們接受的儒家可能經過好幾人甚至好幾十人之手之後的觀點,或者乾脆就是從反對儒家的人嘴裡得到的儒家知識。

儒家從孔子的儒家到孟子的儒家接下來其實已經斷了,叔孫通的儒家到董生的儒家再到朱熹的理學與孔子的本義已經相差很遠了。王陽明的心學才是繼了孟子一脈的儒家,但心學似乎王陽明之後就沉寂了,最近才有點火起來。

俗話說批判一個人首先要先了解一個人,如果連了解都不了解就去痛批,那不恰好成了貶義時期的公知嗎?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怎麼對待恩怨。

孔子說以直報怨,老子說抱怨以德,看上去好象不同,有些針鋒相對,實際這兩人要表達的意思是完全一樣的。知道為什麼嗎?我想稍了解過儒家、道家也不難答出這個問題。

真正走進儒家、道家,走進先賢的精神世界,才會發現我們對他們的誤解有多深,我們有多麼淺薄無知。

我們沒有必要匍匐在聖人腳下,但在筆者覺得起碼的敬畏之心不可失,因為這本身就是底線。

相關焦點

  • 著名公知誨人不倦,不幸英年早逝,墳前立了塊「無愧碑」
    公知是對有目的性引導輿論或發表批判言論,並自詡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簡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公知」在當今中國的話語體系裡已悄然變成了一個貶義詞。其實,公知是知識分子群體中最親民的一類人,肩負著開啟民智、引導輿論的作用。今天,大鵬就給大家講一個東漢著名公知,知名大V郭泰是如何啟發民智的。
  • 你可能不知道,《春秋》也許並不是孔子寫的
    撲朔迷離的歷史真相,不為人知的塵封往事。歡迎進入大古的歷史奇妙屋。 迄今為止,《春秋》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事件。
  • 致公知:所有潑在中國身上的髒水,未來都會原路奉還!
    過去在網絡上互相艾特是人抬人高,如今則是雷軍說的:「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跟著某著名作家的艾特順藤摸瓜,還真摸出不少大瓜。一些多年來,靜靜躺在微博上,辱罵祖國,辱罵民族,辱罵黨和人民的神貼,被曬了出來。這讓人想起了《小兵張嘎》裡的名言:「別看現在鬧得歡,就怕將來拉清單。」2020年,是中國網絡輿論戰場反轉之年。
  • 孔子為何沒有做成「儒教教皇」?
    這時候富國強兵才是保證國家安全最重要的手段啊。歷史證明,那個時候,實用的兵家、法家才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執政治國方略,想「復古」搞堯、舜、禹那一套,哪裡會有人聽?  其二,孔子的強大團隊讓君主有顧慮不敢用。孔子週遊到了春秋大國楚國,本來楚昭王是想重用孔子的,可被楚國令尹子西再一次潑了冷水。子西問楚昭王:「大王出使諸侯的使者有像子貢這樣的嗎?」昭王說:「沒有。」
  • 紀錄片《中國》畫面唯美,真實還原歷史故事,弘揚中國文化
    紀錄片《中國》目前播出了8集,從儒道思想的開創到民族融合,每個片段都是那麼的真實、唯美,用演繹的方式弘揚著大中國的歷史文化。春秋年輕的孔丘對仰望已久的李耳侃侃而談自己的理想,李耳看著眼前的年輕人,好像看到了浩瀚的星空,該片把儒道創始人孔子(孔丘)一生和他接觸的人和事做了詳細的闡述,也貫穿了那個時代的故事。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TOP10
    中國悠久的歷史上,可謂是人才輩出,項羽,呂布這樣的絕世武將自不必多說,諸葛亮,劉伯溫這樣的謀士也是在各自的朝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絲毫不遜色於關羽,項羽,呂布這樣的武將,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謀士都是誰?其實這些人名天天出現在網絡上和生活中,一般都是認識的,一起來看看吧。
  • 世界歷史上,各國最著名的3大名人,你知道都是誰嗎?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出生於趙國邯鄲,秦莊襄王之子,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
  • 墨子傳·十九·孔子的仁者愛人和愛有差等
    仁者愛人時,要分清尊卑貴賤,親疏遠近,尊的貴的,親的近的,可以愛,卑的賤的,疏的遠的不能愛,不然就會禮崩樂壞,不然就會天下無道,不然就會天下大亂,平民議政,孔子的愛是不平等的。」老師說:「道和仁是個大問題,孔丘曾幾次拜訪老子,向老子問道,他把老子的教導,忘到九霄雲外,自巳制定了一個道和仁的標準,孔丘的所有思想,所有主張,都是為了恢復周禮,西周巳經滅亡,這是事實,憑孔丘的力量,能恢復周朝的政權嗎?不過哀嘆罷,他睡思夢想,都要恢復周朝的等級制度,各國的老百姓會答應嗎?
  • 公知:文明帝國的寄生蟲
    為解決財政困難,漢武帝向國內資本家們開徵財產稅,這就是著名的「算緍法」,這個稅率非常低,商人的稅率是1%,手工業者則是0.5%,而整個漢朝的農業稅是三十稅一,景帝時甚至免收十三年的農業稅。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這個稅率都低的可憐,頒布施行這種稅法的君王與政府,顯然是在意國計民生的。
  • 孔子博學的名氣越來越大,有很多人願意把孩子送來給他做門徒
    孔子博學的名氣越來越大,有很多人願意把孩子送來給他做門徒。孔子後來曾說:「我到了三十歲的時候,仿佛對任何事都有個主意了。」就在孔子三十歲左右吧,他有了第一批弟子。其中包括孔子後來的著名弟子顏淵的父親顏路、曾參的父親曾點。孔子另一個著名弟子子路也是屬於這第一批門徒的。
  • 我看中國的公知現象
    曾經的公知典範,為何如今變得人人喊打?真的是時代變了嗎?什麼是公知,公知都有誰?公知,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縮略詞,是公共議題最活躍的群體,可追溯到法國啟蒙運動,公共知識分在中國正式使用是在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別策劃「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首先推出的一個概念,其共同標準為: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對社會進言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
  • 中國高鐵的發達,恰恰表明了落後?著名公知發出的質疑很酸
    最近據相關媒體報導,河南一天開通了3條高鐵,分別為鄭阜高鐵、鄭渝高鐵鄭襄段和京港高鐵商合段,這也意味著河南南陽、平頂山、周口3個地方的居民出行將更加方便,也從此告別當地不通高鐵的歷史。近日,一則微博引發了網友的熱議,一位名為陳思進的著名公知發表了一段言論,其中就有這樣一句話:「中國高鐵的發達恰恰表明了落後。」這樣的言論立馬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他首先對中國高鐵稱讚一番,然後又轉而誇讚美國的技術更優越,稱美利堅的高鐵在天上,不僅不佔土地還能更省能源,最後則以「中國高鐵的發達恰恰表明了落後」這句話來結尾。
  • 歷史上七大文武全才之人
    但是關羽最重要的特點是忠義,「月下讀春秋」,對兩位嫂嫂秋毫無犯;面對曹操上馬金,下馬銀,不為所動。雖然總體來說關羽的「文」的水平不如「武」的水平高,但關二爺是個文武全才是得到民間和傳統文化認可的。第六名:唐朝和武周兩朝宰相,東方福爾摩斯狄仁傑關於狄仁傑的認識,很多人可能停留在影視劇中那個大胖子的造型,狄仁傑的人身安全要靠李元芳保護。
  • 國內公知的公信力日益衰弱,未來還需要公知嗎?
    一公知在某平臺天天罵中國舔美國,可粉絲數越來越少,拿到手的美分也越來越少。心情鬱悶之極,找到一高僧訴苦:「大師!我愛美國之心日月可鑑,天天宣傳普世價值和自由民主,難道這都有錯嗎?公知這行怎麼越來越難混了呢?現在公知這兩個字都快臭大街了!」大師找來一隻雞,用一根繩子把雞腿綁在一起,一拉繩子雞立馬倒地,掙扎片刻後方才站起。
  • 四川內江的猛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道士,曾為孔子的音樂老師
    華聞之聲全媒體聯播網(記者 彭高峰)據中國道教首部全景式歷史傳記——《創道記》之《前言:與中國歷史血肉相連的文化國粹》一文所說:中國古代最早的方士是西周時期的萇弘(公元前582~492年)。因為道士的前身是「方士」,所以他應該是有史以來記錄的第一個「道士」。
  •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奉為天縱之聖,他的童年遭遇了什麼?
    圖片來自素材推薦,如有侵權請告知撤回孔子的父親是個武士,64歲才有了孔丘。在孔丘3歲時,父親卻不幸去世,父親的前兩個妻子和子女把他們母子趕出家門。母親無奈只好帶著孔丘回到曲阜闕裡的娘家。孔丘和母親來到曲阜時,正是周圍各諸侯國大興周禮的年代,因為魯國懂得周朝禮樂最多,各國紛紛派人到魯國取經。貴賓來臨,就會隆重接待,場面非常熱鬧。孔丘住在城裡,見得多了,對禮樂產生了特別的愛好。
  • 《孔子遊楚》 和澤書院自編自導自演
    《孔子遊楚》劇本劇本編寫者 ▏經館學生羅棋、徐隋義根據《史記》、《論語》、《詩經》改編旁白: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國,處在一個紛爭動蕩、禮崩樂壞的時代。各國諸侯大都窮兵黷武,驕奢淫佚,以致民不聊生。聽說魯國孔子來了……於西:(抬手)難不成君上親自迎接?(踱步)備馬,我要去見君上。(子西、侍從下場,楚王、孔子、子貢、子路上場就坐)楚王:夫子遠遊多年,遊歷多國,風塵勞頓,甚是辛苦。寡人聽聞,早有迎接之心,今日得見,如大旱之遇雲雨啊!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八大神秘人物,個個有經天緯地之能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延續到現代的國家,其五千年的文明之燦爛,實是為世人所矚目。中國古代是個能人輩出的時代,文武人才,絡繹不絕,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其中最神秘的八個人物。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四大謊言
    世界上著名的4大謊言,其實全是假的,但至今仍有人深信不疑。地球有著45億年的歷史,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生活了長達幾萬年。
  • 知乎上前年現編的一則悲情故事,一幫公知如喪考妣
    老鐵,依據微信新規則你不點讚,就收不到更新了昨天,有公知在美國社交網絡上截了一張圖,然後集體高潮了。這圖呢,其實還是中國的律師發的。僅僅幾句話,就把這個悲劇的故事聯繫到了中國衛生制度,特別是中國體制上。這手法、這套路,熟悉啊!接著看,有更多的公知上場了。比如紅V@歷史冷幽默  說:正想歌頌,轉眼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