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詳細的定義: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是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
這個詞語在古代是沒有的,這是外來詞加現代再造的詞。
從這個定義上看,孔子每一條都對的上。
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這一點,包括反對孔子的人都承認孔子的學識和涵養是超一流的。
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物的行動者,這一點也是完全對的上的,他周遊列國,並沒有像一些學者一樣呆在書房中寫作,他是一個實踐者,他將他的理想和見解付之於實踐,他在魯國為官,他遊說各國諸侯,見過很多諸侯國君,向他們表達自己的理想和觀念,希望能夠打造一個他認為的理想社會。
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這一點相信每一個人都不反對,孔子力圖恢復周禮以應對這個日漸禮樂崩壞的春秋時代。他教授學生,傳播理念,這些都是他的擔當。
從定義上來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公知這一點沒有說錯。
這一切都沒有問題,但唯獨是這個時間點有問題
提問者提出這個問題的時間點會讓人產生很多不同的聯想。原來公知是一個褒義詞,《南方人物周刊》在2005年策劃「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此時的公知概念是一個正面形象。
「走狗」、「老匹夫」這些詞從中性走向貶義花了幾百年甚至更長,而「公知」從褒義到貶義僅用了不到十年時候,筆者不知道這是值得欣慰的還是值得擔心的。
現在大家對「公知」的定義是:到處亂噴、水平不高、道德至上、居高臨下的代名詞。
如果用這個定義去定義孔子這已經不是對孔子的侮辱,而是對整個傳統文化的衝擊了。要知道傳統文化中儒道釋是三大基色。儒家以奉孔子為尊,尊其為聖人。
孔子一直都充滿爭議,他活著的時候就曾經被人稱為累累若喪家之狗。莊子、墨子、韓非子等人對孔子的學說也有進行過攻擊,包括特殊年代的「批孔」稱其為孔老二等等。
這一切都只是圍繞著孔子提出的主張和學術,沒有人對孔子的人格進入過攻擊。
不管認同還是反對孔子的主張的人都承認孔子是聖人,是一個標杆,一個值得敬仰之人,是一個人格高尚之人。
任何東西都是有底線的,底線之上是我們活動的區域,底線之下是我們共同維護的區域。
當然很多反對儒家的人並沒有花時間搞清楚孔子說了什麼,他們接受的儒家可能經過好幾人甚至好幾十人之手之後的觀點,或者乾脆就是從反對儒家的人嘴裡得到的儒家知識。
儒家從孔子的儒家到孟子的儒家接下來其實已經斷了,叔孫通的儒家到董生的儒家再到朱熹的理學與孔子的本義已經相差很遠了。王陽明的心學才是繼了孟子一脈的儒家,但心學似乎王陽明之後就沉寂了,最近才有點火起來。
俗話說批判一個人首先要先了解一個人,如果連了解都不了解就去痛批,那不恰好成了貶義時期的公知嗎?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怎麼對待恩怨。
孔子說以直報怨,老子說抱怨以德,看上去好象不同,有些針鋒相對,實際這兩人要表達的意思是完全一樣的。知道為什麼嗎?我想稍了解過儒家、道家也不難答出這個問題。
真正走進儒家、道家,走進先賢的精神世界,才會發現我們對他們的誤解有多深,我們有多麼淺薄無知。
我們沒有必要匍匐在聖人腳下,但在筆者覺得起碼的敬畏之心不可失,因為這本身就是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