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公知誨人不倦,不幸英年早逝,墳前立了塊「無愧碑」

2021-01-08 大鵬說事

公知是對有目的性引導輿論或發表批判言論,並自詡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簡稱。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公知」在當今中國的話語體系裡已悄然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其實,公知是知識分子群體中最親民的一類人,肩負著開啟民智、引導輿論的作用。

今天,大鵬就給大家講一個東漢著名公知,知名大V郭泰是如何啟發民智的。

郭泰是山西介休人,跟春秋時期的著名賢臣介子推是老鄉,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

因為家裡都快揭不開鍋了,郭母就託人給郭泰找了個工作,讓他去縣裡當公務員。

沒想到郭泰胸有大志,他說:「大丈夫哪能從事這種下賤的工作呢?」然後堅決不去。

後來,郭泰隨明師屈伯彥苦學三年,學業大成,尤其善於演講,口若懸河,聲音嘹亮。

經符融推薦,郭泰認識了當時的大v河南尹李膺。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李膺對郭泰很認可。

他逢人便說,我結交了不少士子,但現在的中國沒幾個人能比得過郭泰的,於是郭泰也成了大V。

後來,郭泰便開始跟孔子一樣週遊天下,他眼光敏銳,特別會看人,喜歡誨人不倦。

有一天,郭泰路上偶遇大雨,看到地裡的人都跑到一棵大樹下避雨。

如果,郭泰學過物理,他就會勸人們不要在樹下避雨,容易被雷劈。

可惜,他也不懂,他也跑到樹下去避雨。一群人或蹲或坐,七倒八歪,東拉西扯。

唯獨有一個老農民正襟危坐,顯得與眾不同。郭泰十分驚奇,就請求到他家借宿。

第二天,老農民做飯的時候殺了一隻雞,郭泰見了,就以為這是為了招待自己。

誰知吃飯的時候,老農民卻把雞一分為二,一半兒給母親送去,另一半兒放進櫥櫃裡、放進了櫥櫃裡。

然後,老農又端出來菜蔬粗飯請郭泰和自己一起吃。郭泰對此感慨頗深。

他說:「先生真是賢德啊!即便是我也曾經減少父母的供養來款待賓客,您真值得我學習!」

說完站起身來,郭泰給老農深深鞠了一躬。後來,老農在郭泰的勸說下,努力學習,成了名士。

還有一次,有個叫孟敏的人扛著一口瓦罐趕路,一不小心瓦罐掉在地上摔碎了。

按照一般人的邏輯,肯定要停下來看一眼啊,但是,孟敏頭也沒回繼續往前走。

郭泰碰巧看見,就問孟敏為什麼看都不看一眼。你猜孟敏怎麼回答的?

他說:「罐子已經碎了,你再看能把它看好嗎?」言外之意事情既已不可挽回,就別再為它傷腦筋了。

由此看來,古今中外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因為英國也有一句類似的諺語: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郭泰一聽,感覺孟敏這個人不簡單,又通過進一步交談,發現孟敏德行不錯、天分極高。

於是,郭泰就勸孟敏一定要好好讀書,刻苦求學。最終孟敏也成了知名大V。

因此看來,郭泰的教育主張跟孔子差不多,也講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陳留的申屠蟠是個漆工,鄢陵的庾乘是個保安。二人經過郭泰的指導,最終都成為當世名士。

無論是殺豬的、跑堂的,還是當兵的、打工的,在郭泰的鼓勵和提攜,成名成家的不計其數。

陳國少年魏昭非常仰慕郭泰,就向他請求要隨侍左右,照顧他的飲食起居。郭泰答應了。

有一次,郭泰身體不太舒服,就讓魏昭給他熬點粥。粥熬好了,魏昭端給郭泰。

但是郭泰接過碗來以後沒吃,反而把碗摔地上了,並大聲呵斥魏昭的態度不好。

要是一般人,就算當面不頂撞郭泰,背地裡肯定也會埋怨郭泰不好伺候。

但是,魏昭沒有,他把地上收拾乾淨,又去盛了一碗,端了過來,郭泰又給摔了。

再一再而不能再三吧?魏昭把地上收拾乾淨,又去盛了一碗,沒想到郭泰又給摔了。

雖然一連被摔了三次,魏昭臉上的恭順表情沒有絲毫變化。為什麼會這樣呢?

大鵬私下裡估計,魏昭可能看過《史記》,張良跟黃石公學藝的時候,不也這樣考驗過他嗎?

當然啦,知易行難,就算看過,有人要是當著大鵬的面摔三次碗,大鵬的臉色也非變不可。

由此看來,魏昭是真能忍。不光大鵬佩服魏昭,郭泰也很佩服,從此就把魏昭當朋友看。

郭泰還經常挽救失足青年,左原原來是是市重點高中的學生,因為犯法被開除了。

郭泰在半道上遇到他,特地請他吃了頓飯。郭泰對他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千萬不要自暴自棄,好好反省過錯,努力改正就是了!

左原深受鼓舞,表示一定按照郭泰的話去做。有人為此諷刺郭泰不能與壞人劃清界限。

郭泰說:「過分排斥壞人,就堵住了他們悔過自新的道路,那就是逼著他變壞。」

後來不知為何,左原帶著一幫子人到學校裡去報復原來的那些同學。

他進了教室一看,郭泰正在給大家上課,一下子愣住了,羞愧不已,轉身走了。

山東菏澤的黃允,因為才思敏捷,人長得又帥,所以在當地很出名。

郭泰對他說:「你才華出眾,早晚必成大器,但是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否則將失去這一切!」

有一次,司徒袁隗想為自己的侄女挑選一個女婿,見到黃允後,非常喜歡。

他回家之後,就故意給別人說:「如果能有這樣一個侄女婿,我就心滿意足了。」

有心人就把這話兒捎給了黃允,黃允當時已經結婚了,但是他又不想放棄攀附大官的機會。

經過一番權衡利弊,黃允就想把妻子休掉,然後娶袁小姐為妻,他就壯著膽子跟妻子說了。

沒想到黃允的妻子居然答應了,但是她要求把親戚朋友都叫到家中,弄個告別儀式。

黃允本來就心中有愧,為了能儘早離婚,就答應了妻子的這個請求。

沒想到的是,等人到齊了,黃允的妻子在大庭廣眾之下,數落了黃允十五件見不得人的事。

黃允就此名譽掃地,再去袁家提親,袁家也不答應了,這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郭泰作為公知,雖然經常臧否人物,但是從來不作深度剖析,也不議論國事,所以最後得以善終。

公元169年,郭泰在家中去世,終年42歲,有近萬人前來給他送葬。

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爸爸蔡邕為他撰寫碑文。寫完後,蔡邕對劉備的老師盧植說:

「我作的很多碑銘裡,都有不少吹噓之詞,所以總是邊寫邊感到慚愧,只有給郭泰寫的這篇一點愧色也沒有。」

所以,後人又把這塊郭泰碑叫做「無愧碑」。據記載,周武帝時除天下碑,唯有郭泰碑被下詔特別保留。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蘇氏歷史名人|著名才女蘇坦妹,朱元璋還在她的墳前立了「罪己碑」
    蘇坦妹,元末明初人,一代著名的才女,和楚方玉並稱「江南蘇楚」。同浙江四賢劉伯溫、宋濂、章溢、葉琛等人也是素有往來,他們經常參加浙江地區當時非常有名的「蘭溪會」,在會上常常高談闊論,吟詩作對。未料到正值如花似玉的年紀時卻被朱元璋給誤殺了,後來,朱元璋為了表示悔意,在蘇坦妹的墳前立了一個「罪己碑」。朱元璋親徵懋州是為了浙江四賢而來,他到青天縣武勝鄉尋找劉伯溫,得知劉伯溫外出,估計一年半載才能回來,朱元璋悵然若失。後來懋州之戰大獲全勝。元軍的前鋒之帥等均被活捉,浙江廉訪史等被殺死。朱元璋說將在此設置中書分省,封懋州為寧越府。
  • 我被公知罵得在各平臺「霸榜」,總結一下公知的話語邏輯
    因為文章的立意都是直擊公知靈魂,所以這些文章的影響效果都不錯,登上了多個媒體平臺的熱門榜,甚至在公知雲集的平臺上「霸榜」(被罵上去的)。因此,這幾天下來,郎君被「網絡公知體」追著咬的頻率有所上升,感覺這群人難纏得很。不過也正因為他們這樣高頻率的騷擾,讓郎君發現了這一群體的一個顯著特徵: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
  • 2020年不幸英年早逝的10大男星,每一位都讓人十分惋惜
    生命短暫,人生無常,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到。對於娛樂圈來說,也有不少的男明星失去了生命。最年長者58歲,最年輕者才28歲,有人是因病去世,有人是自殺身亡,還有人是遭遇意外事故。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2020年不幸英年早逝的十大男明星,看看誰最讓你惋惜?
  • 娛圈揭秘:2020年不幸英年早逝的10大男星,每一位都讓人十分惋惜
    生命短暫,人生無常,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到。對於娛樂圈來說,也有不少的男明星失去了生命。最年長者58歲,最年輕者才28歲,有人是因病去世,有人是自殺身亡,還有人是遭遇意外事故。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2020年不幸英年早逝的十大男明星,看看誰最讓你惋惜?
  • 孔子,本名孔丘,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公知嗎?
    公知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詳細的定義: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是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這個詞語在古代是沒有的,這是外來詞加現代再造的詞。從這個定義上看,孔子每一條都對的上。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這一點,包括反對孔子的人都承認孔子的學識和涵養是超一流的。
  • 大年三十祭拜剛去世家人,墳前突然垮塌,一家1死3傷
    大年三十,也就是2月4日下午1點多鐘,姚先生帶著妻子、女婿、孫子一行四人,來到才去世十多天的老丈人墳前祭拜,按照當地的習俗,要在墳前燒錢化紙、燃放鞭炮。按照分工,四個人在墳前忙活開來。姚先生和女婿張先生將鞭炮、煙花擺放好之後,準備等妻子和孫子的紙錢燒完了就開始燃放,可就在姚先生轉身的瞬間,意外發生了。
  • 我看中國的公知現象
    曾經的公知典範,為何如今變得人人喊打?真的是時代變了嗎?什麼是公知,公知都有誰?實際上,批評社會並不等於公知。真正的公共知識分子,門檻是比較高的,需要比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專業素質,有大量的時間進行學術研究,普通的上班族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學術研究,這裡面大部分人都算不上公知。而真正有時間的,卻是那些以盈利為目前的營銷號。
  • 明眼說俠話 關於公知之三:公知言論,見他媽的鬼喲!
    公知的言論大致歸納為這五大類,往往這樣的內容,會吸引人們的眼球,對於沒有辨別能力的人來講,相信了,或者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樣社會時刻存在著一股又一股冷風陰風妖風,且混淆視聽,嚴重危害社會風氣。 其他危害暫且不講,作為納稅人來看,這些公知的言行嚴重危害經濟建設,誤導市場消費意識。經濟本身就是一個流動性的發展,消費意識被誤導之後,流動性就會減緩,從而阻礙市場發展。
  • 一個悲哀的故事:一個公知,死在了美國!
    近些來年,美國似乎成為許多公知的樂土,似乎只有在美國,他們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炎黃子孫的血液,似乎早已從體內消失。在他們看來,中國是守舊的,無法與時共進,因此,他們選擇了美國,覺得美國才是自己的」祖國「。
  • 劉斯郎:德國的下水道不堵?公知們都是怎麼騙中國人的
    早些年最著名的公知文章《青島古力:一百年前的遠見,無法複製的德國經驗》,這篇文章最初於2010年7月發表在南方媒體《南X周刊》上,隨後被各家公知型媒體刊發和再創作,成為「德國佔領中國青島期間」的光鮮記憶。而該文章在之後的幾年,不僅僅走進了千家萬戶,還走進了無數年輕學子的課堂,幾乎影響了一個時代的人。
  • 「墳後不見藤纏樹,墳前不栽桃花木」是一句農村老話,有道理嗎?
    前幾天回了趟農村老家,因為又是相隔了數年,所以就請老家的老表陪著我,專程去墳山上拜望我的父母,看到父母墳前墳後缺乏管理和清掃,雜草叢生、荊棘滿布,心裡頓感酸楚,聽到老表說了一句「墳後不見藤纏樹,墳前不栽桃花木」,我沒明白此話的意思,老表就給我詳細解釋起來:
  • 黃貫中寫信悼念黃家駒去世26周年,歌迷墳前痛哭唱Beyond歌曲緬懷
    當天下午,多位歌迷冒著酷暑帶鮮花到家駒墳前上香拜祭,高唱Beyond經典金曲緬懷,現場還有歌迷痛哭。黃家駒1962年6月10日出生在香港的一個勞工家庭,從小家境貧寒,一家七口擠在一間不到70平米的小房裡。他小時候接觸到搖滾音樂,17歲開始練吉他,英國搖滾樂歌手大衛·鮑威對他影響較大。1983年組建Beyond樂隊,樂隊成員幾經變化,最後固定為黃家駒、黃貫中、黃家強、葉世榮和四人。
  • 又一著名男星不幸離世,年僅22歲
    導語:不吹不黑,只寫有溫度的文字,關注我帶你吃瓜!01.最近肖戰復出的消息可以說在網上炸開了鍋。但是,最近傳來了一則不好的消息,著名男星「五道口宏楠」不幸離世,年僅22歲。人們常說,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看來這句話是對的。宏楠去世的消息剛發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是不敢相信的。
  • 英年早逝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林斤瀾《編輯的夢》:「英年早逝的方之,寫了一篇冤案小說《內奸》,週遊諸大刊物,都敬謝不敏。」反義詞有:長命百歲,英年早逝是褒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多用於惋惜與悼念。英年早逝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英年早逝(yīng nián zǎo shì)成語釋義:英年:英姿煥發的年齡,指青壯年時期。指在青壯年時期就去世成語出處:林斤瀾《編輯的夢》:「英年早逝的方之,寫了一篇冤案小說《內奸》,週遊諸大刊物,都敬謝不敏。」
  • 誨人不倦,播撒大愛的「何媽媽」
    即便不在校園裡,何朝莉也是那種很容易讓人一眼就能被猜出職業身份的人。1995年,從河北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的何朝莉來到保定一中,開始了自己的執教生涯。剛剛踏入這個行當的她,陶醉於「天底下最光輝美麗的事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之類的美譽和光環,一時心潮澎湃。然而,隨著時日的變遷和教齡的增長,何朝莉漸漸明白,這光環和讚譽的背後,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一種甘願犧牲奉獻的精神。
  • 國內公知的公信力日益衰弱,未來還需要公知嗎?
    一公知在某平臺天天罵中國舔美國,可粉絲數越來越少,拿到手的美分也越來越少。心情鬱悶之極,找到一高僧訴苦:「大師!我愛美國之心日月可鑑,天天宣傳普世價值和自由民主,難道這都有錯嗎?公知這行怎麼越來越難混了呢?現在公知這兩個字都快臭大街了!」大師找來一隻雞,用一根繩子把雞腿綁在一起,一拉繩子雞立馬倒地,掙扎片刻後方才站起。
  • 中國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院士逝世
    中新社北京1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19日發布訃告:中國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中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經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原主任、中國粒子加速器學會前理事長、中科院高能所原所長方守賢先生,因病於19日上午在北京逝世
  • 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教導學生要「居之不倦,行之以忠」
    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教導學生要「居之不倦,行之以忠」。意思就是說,平常工作要一絲不苟,辦事也要講究忠誠。提到忠誠,那就一定要說起「狼牙山五壯士」。1941年,侵華日軍調集七萬餘人的兵力,對晉察冀邊區進行毀滅性大掃蕩。五壯士英勇地擔負起了掩護全連轉移的任務。
  • 公知:文明帝國的寄生蟲
    有了歷史的背書,一些不明原由的群眾因此受了它們的蒙蔽,有意無意的站到了公知們的一邊。公知們喜歡用告密者來定義揭發他們醜行的人。這一招術,汪主席用過、鄭文鋒用過,央視《發現之旅——新絲路》欄目更是用一期視頻《人性中的極惡:告密》來極力抹黑漢武帝的施政實踐,但對漢武帝實行這一政策的原因卻絕口不提。
  • 「瓦罐墳」習俗多殘忍?孝子送60歲母親入墳,每送1次飯就加1塊磚
    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曾出現過很多令人「咋舌」的事情,當時,在一些地方出現過「瓦罐墳」的陋習,所謂的「孝子」,背著「孝順」的名義,將自己60歲的老母親親自送進墳墓,每給自己的母親送一次飯,就會在墳墓口上砌上一塊磚,在當時,極為風行。「瓦罐墳」是社會歷史發展史上的一大「黑點」,一般來說,像這一類事情說出來是無人會相信的,但是,這在歷史上卻是不可爭辯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