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是對有目的性引導輿論或發表批判言論,並自詡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簡稱。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公知」在當今中國的話語體系裡已悄然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其實,公知是知識分子群體中最親民的一類人,肩負著開啟民智、引導輿論的作用。
今天,大鵬就給大家講一個東漢著名公知,知名大V郭泰是如何啟發民智的。
郭泰是山西介休人,跟春秋時期的著名賢臣介子推是老鄉,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
因為家裡都快揭不開鍋了,郭母就託人給郭泰找了個工作,讓他去縣裡當公務員。
沒想到郭泰胸有大志,他說:「大丈夫哪能從事這種下賤的工作呢?」然後堅決不去。
後來,郭泰隨明師屈伯彥苦學三年,學業大成,尤其善於演講,口若懸河,聲音嘹亮。
經符融推薦,郭泰認識了當時的大v河南尹李膺。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李膺對郭泰很認可。
他逢人便說,我結交了不少士子,但現在的中國沒幾個人能比得過郭泰的,於是郭泰也成了大V。
後來,郭泰便開始跟孔子一樣週遊天下,他眼光敏銳,特別會看人,喜歡誨人不倦。
有一天,郭泰路上偶遇大雨,看到地裡的人都跑到一棵大樹下避雨。
如果,郭泰學過物理,他就會勸人們不要在樹下避雨,容易被雷劈。
可惜,他也不懂,他也跑到樹下去避雨。一群人或蹲或坐,七倒八歪,東拉西扯。
唯獨有一個老農民正襟危坐,顯得與眾不同。郭泰十分驚奇,就請求到他家借宿。
第二天,老農民做飯的時候殺了一隻雞,郭泰見了,就以為這是為了招待自己。
誰知吃飯的時候,老農民卻把雞一分為二,一半兒給母親送去,另一半兒放進櫥櫃裡、放進了櫥櫃裡。
然後,老農又端出來菜蔬粗飯請郭泰和自己一起吃。郭泰對此感慨頗深。
他說:「先生真是賢德啊!即便是我也曾經減少父母的供養來款待賓客,您真值得我學習!」
說完站起身來,郭泰給老農深深鞠了一躬。後來,老農在郭泰的勸說下,努力學習,成了名士。
還有一次,有個叫孟敏的人扛著一口瓦罐趕路,一不小心瓦罐掉在地上摔碎了。
按照一般人的邏輯,肯定要停下來看一眼啊,但是,孟敏頭也沒回繼續往前走。
郭泰碰巧看見,就問孟敏為什麼看都不看一眼。你猜孟敏怎麼回答的?
他說:「罐子已經碎了,你再看能把它看好嗎?」言外之意事情既已不可挽回,就別再為它傷腦筋了。
由此看來,古今中外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因為英國也有一句類似的諺語: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郭泰一聽,感覺孟敏這個人不簡單,又通過進一步交談,發現孟敏德行不錯、天分極高。
於是,郭泰就勸孟敏一定要好好讀書,刻苦求學。最終孟敏也成了知名大V。
因此看來,郭泰的教育主張跟孔子差不多,也講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陳留的申屠蟠是個漆工,鄢陵的庾乘是個保安。二人經過郭泰的指導,最終都成為當世名士。
無論是殺豬的、跑堂的,還是當兵的、打工的,在郭泰的鼓勵和提攜,成名成家的不計其數。
陳國少年魏昭非常仰慕郭泰,就向他請求要隨侍左右,照顧他的飲食起居。郭泰答應了。
有一次,郭泰身體不太舒服,就讓魏昭給他熬點粥。粥熬好了,魏昭端給郭泰。
但是郭泰接過碗來以後沒吃,反而把碗摔地上了,並大聲呵斥魏昭的態度不好。
要是一般人,就算當面不頂撞郭泰,背地裡肯定也會埋怨郭泰不好伺候。
但是,魏昭沒有,他把地上收拾乾淨,又去盛了一碗,端了過來,郭泰又給摔了。
再一再而不能再三吧?魏昭把地上收拾乾淨,又去盛了一碗,沒想到郭泰又給摔了。
雖然一連被摔了三次,魏昭臉上的恭順表情沒有絲毫變化。為什麼會這樣呢?
大鵬私下裡估計,魏昭可能看過《史記》,張良跟黃石公學藝的時候,不也這樣考驗過他嗎?
當然啦,知易行難,就算看過,有人要是當著大鵬的面摔三次碗,大鵬的臉色也非變不可。
由此看來,魏昭是真能忍。不光大鵬佩服魏昭,郭泰也很佩服,從此就把魏昭當朋友看。
郭泰還經常挽救失足青年,左原原來是是市重點高中的學生,因為犯法被開除了。
郭泰在半道上遇到他,特地請他吃了頓飯。郭泰對他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千萬不要自暴自棄,好好反省過錯,努力改正就是了!
左原深受鼓舞,表示一定按照郭泰的話去做。有人為此諷刺郭泰不能與壞人劃清界限。
郭泰說:「過分排斥壞人,就堵住了他們悔過自新的道路,那就是逼著他變壞。」
後來不知為何,左原帶著一幫子人到學校裡去報復原來的那些同學。
他進了教室一看,郭泰正在給大家上課,一下子愣住了,羞愧不已,轉身走了。
山東菏澤的黃允,因為才思敏捷,人長得又帥,所以在當地很出名。
郭泰對他說:「你才華出眾,早晚必成大器,但是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否則將失去這一切!」
有一次,司徒袁隗想為自己的侄女挑選一個女婿,見到黃允後,非常喜歡。
他回家之後,就故意給別人說:「如果能有這樣一個侄女婿,我就心滿意足了。」
有心人就把這話兒捎給了黃允,黃允當時已經結婚了,但是他又不想放棄攀附大官的機會。
經過一番權衡利弊,黃允就想把妻子休掉,然後娶袁小姐為妻,他就壯著膽子跟妻子說了。
沒想到黃允的妻子居然答應了,但是她要求把親戚朋友都叫到家中,弄個告別儀式。
黃允本來就心中有愧,為了能儘早離婚,就答應了妻子的這個請求。
沒想到的是,等人到齊了,黃允的妻子在大庭廣眾之下,數落了黃允十五件見不得人的事。
黃允就此名譽掃地,再去袁家提親,袁家也不答應了,這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郭泰作為公知,雖然經常臧否人物,但是從來不作深度剖析,也不議論國事,所以最後得以善終。
公元169年,郭泰在家中去世,終年42歲,有近萬人前來給他送葬。
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爸爸蔡邕為他撰寫碑文。寫完後,蔡邕對劉備的老師盧植說:
「我作的很多碑銘裡,都有不少吹噓之詞,所以總是邊寫邊感到慚愧,只有給郭泰寫的這篇一點愧色也沒有。」
所以,後人又把這塊郭泰碑叫做「無愧碑」。據記載,周武帝時除天下碑,唯有郭泰碑被下詔特別保留。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