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墳」習俗多殘忍?孝子送60歲母親入墳,每送1次飯就加1塊磚

2020-12-25 蜀山筆俠

「養兒防老」一直都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中歲傳承下來的觀念,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對應的便是「百善孝為先」,父母含辛茹苦將自己的孩子 拉扯大,含在嘴裡怕壞了,握在手裡怕摔了,很是寶貝,孩子在父母老了後,盡心盡力地孝敬父母,讓父母得以安享晚年,這大概就是一個很好的「傳承」。

生老病死,本就是人這一生必要經歷的事情。在自己的父母百年之後為其披麻戴孝,讓其入土為安,千百年來皆是如此。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曾出現過很多令人「咋舌」的事情,當時,在一些地方出現過「瓦罐墳」的陋習,所謂的「孝子」,背著「孝順」的名義,將自己60歲的老母親親自送進墳墓,每給自己的母親送一次飯,就會在墳墓口上砌上一塊磚,在當時,極為風行。

「瓦罐墳」是社會歷史發展史上的一大「黑點」,一般來說,像這一類事情說出來是無人會相信的,但是,這在歷史上卻是不可爭辯的事實。在《民間雜談》中就曾提到過,「瓦罐墳」這個習俗是雲南某地的風俗,在家中的老人快60歲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始為老人挖掘「瓦罐墳」,其實就是一個比人體大不了多少的洞,隨後,會在這個洞的周圍都砌上磚石,但是會留出一個口子先不砌,這個墳墓整個看起來就像是個「瓦罐」,所以才因此得名。

待家中的老人滿了60歲後,「孝子」就會將老人親自送到這個「瓦罐墳」中,他們每天會給老人送一頓飯,每送一次飯,就會在那個墓口出加一塊磚,一直到整個的「瓦罐墳」被封死為止。就這樣,老人是活著的,也要在「瓦罐墳」中慢慢地等死。但是,這種所謂的喪葬習俗,在現在看來簡直就是荒唐至極的事情,將自己活生生的父母送進墳墓,間接地將他們殘害,這本就是一種有悖於道德的事情,為何會被一些地方推崇呢?

其實,「瓦罐墳」的出現,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瓦罐墳」的地方,整個的發展基本上都是比較落後的,不管是在經濟水平上,還是在思維方式上,都是不夠發達的。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將「活子孫壽」的落後觀念肆意傳播,甚至以此為標準,認為老人活在世界上,就是在殘害自己的子孫, 會讓自己的子孫壽命更短,現在聽來,實屬荒謬。只是,在當時,這種觀念確實是普遍被某些地方的人所接受。另外,因為在經濟上的條件不是很好 ,所以,家裡面的人口越多,所要贍養的壓力也更大,這也是其中一部分人要這麼做的原因。

慶幸的是,「瓦罐墳」這個習俗只是在某段歷史時期出現過,但是最終還是被歷史所淘汰。「百善孝為先」,孝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對於這種優秀的文化,我們應該好好地繼承發展,而對於「瓦罐墳」這一類文化糟粕,則應該予以摒棄,且對於不孝順的行為,也要引起重視。如孔子所言,「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書在《圖解習俗大全》中,將自古以來幾千年的民間習俗進行了介紹,包括「纏腳」在內的陋習,也有各大節日的傳統等等,都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了解的過程中,區分精華和糟粕,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改做的。原價99,現價75,一本圖文結合,不可多得的好書。

相關焦點

  • 瓦罐墳:送一餐,砌一磚,「棄老行為」也是一種孝道
    說之前,我想先講一個歷史上「瓦罐墳」的傳說。 「送一餐,砌一磚」的瓦罐墳 原始社會時期,有一種習俗叫「瓦罐墳」。它是怎麼回事呢,與史書上「六十不死活埋」一個道理。家裡的父母活到六十歲時,不管身體是否硬朗,都要採取「瓦罐墳」的方式處置掉。
  • 瓦罐墳有多殘忍?孝子將60歲母親關進墳中,送一次飯加一塊磚
    一般來說,當母親60歲時,她會把母親放進墳墓裡,每頓飯加一塊磚,直到墳墓被封起來。封建陋習「土鍋墳」,父母的恩情就像一磚一瓦堵墳。這種殘酷的壞習慣不僅在我國存在,在韓國、日本等國家也很正常。在當時的社會中,越是遵循這種壞習慣的人,就越孝順。然而,這不全是孩子們的問題。
  • 父母還沒去世,就被子女送進墳墓,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習俗?
    但是古代偏偏有一種非常殘忍的習俗,在父母還沒去世的時候,就要被子女送進墳墓,和孝順的理念完全違背。那麼,當時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習俗呢?我們一起往下看。這種殘忍的習俗還有一個名字,那就是瓦罐墳。瓦罐墳,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形狀跟瓦罐類似的墳墓。這種墳不是給去世的人用的,而是給年長的老人用的。當老人年滿60歲的時候,子女就要將老人安置在這種墳墓當中了。
  • 農村「活死人墓」:吃一餐加一磚,封建社會的可怕習俗
    後來稍微長大了些,大概十幾歲的時候看故事會,裡面竟然也提到了類似的故事,因為時間太久我記不太清,大概給大家講下故事的內容。故事發生在古代,因為戰亂或者旱災等原因,糧食不夠,所以張三按照當地習俗將自己年邁的父親送進了花甲墓,這樣的墓是未封閉的,張三每天給父親送一頓飯然後在墓口加一塊磚,直到墓口完全被封閉後就不再送飯,這樣活死人墓就徹底變成了墓。
  • 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
    死者子女披麻 戴孝,孝子手持哭喪棒,長約3尺。父喪用竹,母喪用桐,取父節在外,母節在內之意,棒上用白紙條纏繞。身系草繩或纏黑紗,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腳 不穿鞋。光山、新縣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邊披臉子,女性死了則為右邊,父母雙亡則為雙邊。接著給死者沐浴,前身7次,後身8次,有的前後各擦3次,穿 上壽衣後入殮。棺底鋪香末,末上墊紙或褥,有的還置5枚銅錢。
  • 盡孝為大的古代社會,一段殘忍的喪葬文化,曾出現過「棄老」行為
    瓦罐墳,一種將老人活生生餓死的惡習,隨著考古工作的展開被世人所了解。2011年,華中師範大學的教授前往武當山地區進行田野考察,發現了20多個寄死窯,這種窯被修整的方方正正,整體大小剛夠躺下一個人。根據當地人的描述,這種窯還有一個名字——「自死窯」,在古代,人們年滿60歲以後,就會被自己的親生兒女送到這些地方來。兒女們會在他們生命徹底結束前,一天送一次飯,加一頁磚,直到老人們徹底死去為止!老人死後,兒女們會將他們的屍體移出來進行二次埋葬。
  • 遊墳(走墳)的意義
    《古蘭經》說:「真主曾用什麼創造他的呢?是用jing液。他曾創造他,並預定他發育的程序。然後,他使他的道路平易。然後,他使他死,並安葬他。」(80:18――21)  穆聖說:「我原禁止你們遊墳,後來真主許可我探望我母親的墳墓,所以,現在你們去遊墳,遊墳,遊墳能敦促人記起後世。」
  • 上墳發現母親墳被掀,村支書解釋墳太高了,兒子怒:墳給拆了,家屬連...
    王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母親的墓碑去哪兒了?還能飛了不成?據漩渦視頻消息,近日,陝西的小王抽空回家上墳,卻發現母親的墓地被掀了。要是小王不說,身邊人居然誰都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墳給拆了,家屬連知道的資格都沒有嗎?"7月19日,陝西安康的小王終於抽出時間回一趟老家。前不久,小兒子剛剛做完手術,小王就計劃帶著兒子回家去母親墳前報個平安。結果回到老家卻發現,一地狼藉。
  • 大年三十祭拜剛去世家人,墳前突然垮塌,一家1死3傷
    大年三十,也就是2月4日下午1點多鐘,姚先生帶著妻子、女婿、孫子一行四人,來到才去世十多天的老丈人墳前祭拜,按照當地的習俗,要在墳前燒錢化紙、燃放鞭炮。按照分工,四個人在墳前忙活開來。姚先生和女婿張先生將鞭炮、煙花擺放好之後,準備等妻子和孫子的紙錢燒完了就開始燃放,可就在姚先生轉身的瞬間,意外發生了。
  • 隴州的禮儀年節習俗
    請僧道念經祭祀,孝子抱死者牌位及引魂幡跪經。小經念1天或兩天,大經念3天,個別還有唱喪戲的。同時,在停屍設靈至送葬期間,給死者的親生子女、孫子、孫女和嫡系子、孫都要穿戴白布製作的孝衣、孝巾和孝鞋,陪同前來弔唁的人燒紙(紙錢)、哭喪進行祭奠。卷殮老人故後,孝子要晝夜守靈直至卷殮。
  • 兒子上墳發現母親墳被掀,墓碑被人踐踏,村支書解釋墳太高了
    王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母親的墓碑去哪兒了?還能飛了不成?據漩渦視頻消息,近日,陝西的小王抽空回家上墳,卻發現母親的墓地被掀了。要是小王不說,身邊人居然誰都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墳給拆了,家屬連知道的資格都沒有嗎?"7月19日,陝西安康的小王終於抽出時間回一趟老家。前不久,小兒子剛剛做完手術,小王就計劃帶著兒子回家去母親墳前報個平安。結果回到老家卻發現,一地狼藉。
  • 沛縣鹿樓20歲大學生把大佬知惹哭了,原因竟是17000字...
    過去,每當吃飯孝子都要「以跪伴食,無命不起,直至食終」。如果時間緊迫,飯要送到墓地吃,送去的飯以食完不剩為好,萬一剩了,就地掩埋,忌諱帶回家中。現在,孝子「以跪伴食」的習俗已廢止。但是,孝子必須每天去墓地給打墓的人敬煙倒茶,磕頭示敬,吃飯時要給打墓人敬酒,這是絕不可少的禮儀。《清•通禮》「役人舉柩就載,設奠柩前,如祖奠禮,奉魂帛就靈車,置主櫝於後,乃發引。」
  • 農村老話「積雪壓墳,必出貴人,逢雨打靈,後輩必貧」什麼意思?
    孝子匐靈,執哀杖,著重服,跪坐靈前,名曰」守靈「!守靈是一種民間的習俗,守在靈床,靈柩或靈位旁。守靈也稱為守夜。出殯:一般三日發喪,滿堂皆白,事前要祭奠「燒香」,先兒孫後親朋按輩分大小依次燒香磕頭。出殯時,孝子孝孫要身穿白衣戴白孝,持孝杖棍,送葬隊伍,持引魂竹的丟引路紙。接著是抱靈牌的、樂隊、祭軸、花圈、送葬的親朋、靈柩、子孫。
  • 人去世後的習俗整理,應該是最全面的了
    一般父母雙親近60歲時,兒女開始給老人置辦壽材(做棺木材料)、壽衣,準備後事,老人故後,由兄長、子女或近親為其剃頭、洗臉、手、腳,穿壽衣入殮(即將亡人抬棺木內,棺木蓋不蓋嚴),搭靈棚(一般為子午方向,即正南正北向)。
  • 1封家書跨海尋親 72歲老婦赴臺到亡父墳前上香
    1封家書跨海尋親 72歲老婦赴臺到亡父墳前上香 2015-11-09 11:12: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江國華帶著37年前生父寄自臺灣的家書及再婚照片赴臺尋親,盼在父親墳前上香。
  • 結婚上喜墳有什麼講究 什麼時間去最好
    在很多地方有一個習俗,結婚都會拜祖先,也叫做上喜墳,結婚上喜墳寓意添丁進口,那結婚上墳有什麼講究以及注意事項?一、為什麼上喜墳結婚乃人生中的大喜事,很多地方都有一個傳統的習俗,就是結婚時需要給家中去世的親人上墳。在某些地方在結婚前男方會帶新娘去上墳,意思是讓祖先提前認識一下新娘子。有些地方則是婚後男方帶著新娘去上墳。
  • 97歲臺灣抗戰老兵被迫抗戰,闊別家鄉77年,母親墳前祭拜失聲痛哭
    97歲臺灣抗戰老兵被迫抗戰,闊別家鄉77年,母親墳前祭拜失聲痛哭。眾所周知,1931年,日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了我國東北地區,並且成立了偽滿洲國。後來,日軍陸續製造多起事件。終於在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了盧溝橋事變,於是,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侵華戰爭,一共歷時了14年之久。
  • 日本NO.1「名代宇奈鰻魚飯」空降人廣,新店買1送1!
    店裡所有的產品都是鰻魚,除了鰻魚飯還有一堆鰻魚周邊,每一款都很驚喜!1份的量剛剛好,適合小姐姐吃,小鳥胃記得share,不然肯定吃不完!而且保證每一口都有肉有飯!·還有男生款 ·還有加大分量的男生款—鰻魚重·特上,裡面一共有3塊鰻魚肉!飯的分量也增加了,不用擔心吃不飽哦~
  • 程序人生:35歲又怎樣?年齡不是問題,技術不是壓力!
    35歲好像是一個門檻,有點像歷史上一段不怎麼知名的事件——「六十花甲子 」,又叫「瓦罐墳」,據說某個地方,老人到了60歲,親生兒子就是在外面挖一個容得下一個人躺下的「活人墳」,把老人背到墳裡,孝順的每天送一頓飯,然後加一塊磚,直接把墳口全部堵死。不孝順的可能一頓飯都不會送。不過,最好後,都會活活的餓死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