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一直都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中歲傳承下來的觀念,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對應的便是「百善孝為先」,父母含辛茹苦將自己的孩子 拉扯大,含在嘴裡怕壞了,握在手裡怕摔了,很是寶貝,孩子在父母老了後,盡心盡力地孝敬父母,讓父母得以安享晚年,這大概就是一個很好的「傳承」。
生老病死,本就是人這一生必要經歷的事情。在自己的父母百年之後為其披麻戴孝,讓其入土為安,千百年來皆是如此。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曾出現過很多令人「咋舌」的事情,當時,在一些地方出現過「瓦罐墳」的陋習,所謂的「孝子」,背著「孝順」的名義,將自己60歲的老母親親自送進墳墓,每給自己的母親送一次飯,就會在墳墓口上砌上一塊磚,在當時,極為風行。
「瓦罐墳」是社會歷史發展史上的一大「黑點」,一般來說,像這一類事情說出來是無人會相信的,但是,這在歷史上卻是不可爭辯的事實。在《民間雜談》中就曾提到過,「瓦罐墳」這個習俗是雲南某地的風俗,在家中的老人快60歲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始為老人挖掘「瓦罐墳」,其實就是一個比人體大不了多少的洞,隨後,會在這個洞的周圍都砌上磚石,但是會留出一個口子先不砌,這個墳墓整個看起來就像是個「瓦罐」,所以才因此得名。
待家中的老人滿了60歲後,「孝子」就會將老人親自送到這個「瓦罐墳」中,他們每天會給老人送一頓飯,每送一次飯,就會在那個墓口出加一塊磚,一直到整個的「瓦罐墳」被封死為止。就這樣,老人是活著的,也要在「瓦罐墳」中慢慢地等死。但是,這種所謂的喪葬習俗,在現在看來簡直就是荒唐至極的事情,將自己活生生的父母送進墳墓,間接地將他們殘害,這本就是一種有悖於道德的事情,為何會被一些地方推崇呢?
其實,「瓦罐墳」的出現,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瓦罐墳」的地方,整個的發展基本上都是比較落後的,不管是在經濟水平上,還是在思維方式上,都是不夠發達的。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將「活子孫壽」的落後觀念肆意傳播,甚至以此為標準,認為老人活在世界上,就是在殘害自己的子孫, 會讓自己的子孫壽命更短,現在聽來,實屬荒謬。只是,在當時,這種觀念確實是普遍被某些地方的人所接受。另外,因為在經濟上的條件不是很好 ,所以,家裡面的人口越多,所要贍養的壓力也更大,這也是其中一部分人要這麼做的原因。
慶幸的是,「瓦罐墳」這個習俗只是在某段歷史時期出現過,但是最終還是被歷史所淘汰。「百善孝為先」,孝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對於這種優秀的文化,我們應該好好地繼承發展,而對於「瓦罐墳」這一類文化糟粕,則應該予以摒棄,且對於不孝順的行為,也要引起重視。如孔子所言,「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書在《圖解習俗大全》中,將自古以來幾千年的民間習俗進行了介紹,包括「纏腳」在內的陋習,也有各大節日的傳統等等,都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了解的過程中,區分精華和糟粕,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改做的。原價99,現價75,一本圖文結合,不可多得的好書。